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

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朝阳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绘本
  • 成长
  • 情感
  • 温柔
  • 感谢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3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85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初为父母的读者以及准爸爸准妈妈2.教育行业相关读者3.对幼儿成长感兴趣的读者

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就像在生命的深处,与自我相遇的过程。认识自己,从而学会更好地跟孩子相处。育儿又是一个魔法显现的过程,是一次童话成真的经历,育儿的过程告诉我们,童话从来就是事实。

这本小书,有着较之网上洋洋洒洒的“晒娃”随手记们更深入的普适意义。作为身负二十余年深厚经验的教育践行者,一个不停思考与撼动时代教育的好老师,蔡朝阳并不止步于做“深情款款记录育儿琐事”的父亲。在汹汹的亲子之爱中,他的文字蕴含特殊的内在张力,一方面渴望与孩子、与家庭具有更深入的亲密跟融合;另一方面则因由爱,成就自己更深邃的自由与成熟。


内容简介

世上所有的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少有爸爸愿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菜虫一个独特的孩子,跟任何一个独特的孩子一样,又骄傲又温和,有时彬彬有礼,有时蛮不讲理。本书作者蔡朝阳自儿子蔡虫诞生,直到8岁,一直深情地陪伴在孩子身旁,记录下蔡虫与世界接触的点点滴滴,用菜虫的目光和心情看待外界,作者发现了世界的新模样。

面对结构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如何教育孩子?作者并非从成人视角出发,而是通过与孩子真挚的交流得出了宝贵答案。作者的探索为世上因培育孩子而烦恼的年轻父母提供了启发和鼓舞。


作者简介

蔡朝阳:
文艺中年、资深奶爸
独立教师、图书策划人、书评人
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10大教育工作者
2012年《新京报》年度致敬教育书《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作者
2014年“一席”年度演讲获得者
著有《阅读抵抗荒诞》《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但得爱书人似我》《我家有个小学生》等


目录

序一 做爸爸的幸福 石川郁子 004

序二 归荡的回声全是孩子的声音 粲然 012

1 孩子,你慢慢来 020

2 创世记 032

3 命名记 038

4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 042

5 学舌记 048

6 学步记 056

7 温暖与歉疚 062

8 意志的杰作 070

9 有时候我想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者 076

10 时光,请走慢些 082

11 黑暗中的睡前时光 088

12 读书人菜虫虫 094

13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100

14 我宁愿两手空空 104

15 渔夫菜虫虫 110

16 初读幼儿园 118

17 捣蛋记趣 122

18 儿童修辞学 128

19 逃学威“虫” 136

20 菜虫虫的时间果壳 142

21 沿着小河走 148

22 学画记败 154

23 话语的能量 160

24 非道德的“道德观” 166

25 说谎记因 174

26 话痨养成记 180

27 地球是粒费列罗 188

28 逃家小虫 194

29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198

30 “消防员叔叔”和“汽车加油” 206

31 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事 214

32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222

33 菜虫虫不想7 岁 230

34 住在孩子体内的精灵 242

35 亲子游戏 248

36 教育:应和生命的节律 254

37 家长所需,无非常识 262

38 从丁克主义到资深奶爸 272

39 爱是原生的能源 280

结束语 感恩这天赐的礼物 292

后记 做父亲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路程 300


精彩书摘

我曾经面临着很多不理解,现在依旧面临着很多不理解。在我结婚前,单位同事就曾充满关怀地跟我说,你早一点结婚,生个孩子,日子就稳定了。我反问她,为什么要生小孩?她很奇怪,这有什么为什么呢?大家都这样的,偏偏你不这样?我说,难道人过一辈子,就只是为了繁殖下一代?

那时候我不想结婚,我害怕婚姻生活。结婚前,我对婚姻生活的所有想象都是单调苍白的。日复一日的相似,柴米油盐的琐碎,恐怕会将一个人逼疯。我希望生活能够充满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这才能使我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结婚了,又有新的不理解。我不要小孩的说法,被认为是我不想负责。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看法。但我认为这条理由是站不住的,王怡在《丁克家庭和创世纪》一文里讲得很清楚,生一个小孩便是创世纪,我们对于这个新生命而言,便是上帝,怎么能够在上帝鸿蒙未开之时,就指责他不负责任呢?既然小孩不曾降临,就谈不上责任这个概念。

而我,很害怕。我害怕这个孩子来到世间,却得不到快乐。我想到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便不寒而栗。那些凶神恶煞的教师,那些总是把家长叫到办公室一顿臭骂的教师,他们内心深处埋藏着虐待的快感。我们的孩子,将遭遇怎样的未来呢?在这个强权的社会,孩子,就是小王子的那朵玫瑰,他只有4 根刺来保护自己,他怎么能避开张牙舞爪的老虎呢?孩子,其实我心里有那么多柔情蜜意,但是我害怕你的到来。如果你不出生在这个颠倒的时代,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去年十一长假,我家里来了很多朋友,跟我年龄相仿和年长于我甚多的都有。他们有结婚了但还没有孩子的,有刚生了孩子正在学习做奶爸的,也有孩子已经读高中的。我们围着茶几聊各种话题。后来,终于聊到了要不要孩子的问题。锅子结婚好几年了,不过他一直不要小孩,理由跟我比较接近。年长的沈先生说,你家里那么多藏书,难道不生一个小孩,要他来继承你的藏书?他说,当然要有一个小孩,那些你没有完成的理想,可以叫你的孩子来继续。阿龙刚做了父亲,在一个月内,体重下降了10 斤。阿龙不同意沈先生的说法,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怎么发展,要看他自己。

他说,其实,我们给予孩子生命,要他到这样的世上来走一遭,便已经是意义了,至于这一生是幸福是痛苦,无论如何,都是他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阿龙的这番话说得大家都信服,但是我决定要一个小孩,关键还在于另外一个想法。有一天,跟妻子吵架之后,我突然想到,我是不是为自己考虑太多而为妻子考虑太少了?

结婚以后,妻子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结婚前,她并没有考虑过要一个小孩和不要一个小孩的区别在哪里。结婚后,也许是天生的母性萌发,有一阵子,她是那么地希望有一个小孩。尤其是当我忙于自己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时候。的确,我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我以为我在做的都是最有意义的事。周末假期,我忙于出差奔波;平时在家,要么读书写字,要么上网看碟,还要挤出时间来玩网络游戏,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呢?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心里装着国家民族的大命题,但是我为何就不关心我身边的这个人呢?她跟我息息相关,我因为她而高兴,也因为她而沮丧。

也就是说,关心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个体,应该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母性,是天性,如果因为我的担忧和恐惧,而剥夺了妻子做母亲的权利,这同样是一种不人道。

过了年,我终于决定要一个小孩了。但是理论上想通了,情感上却一时半会接受不了。那天,拿到怀孕的检验报告,我们离开妇保院,一路默默不语。妻子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们要完成这个心理上的角色变化。我们上车,开车,仍是不说话。我一直要到妻子怀孕3 个多月,才渐渐体会到一个准父亲的喜悦。我想,这也是天性,潜藏在每个人的生命本源。现在妻子怀孕已经快7 个月了,她的肚子比别的孕妇都要大,不知道的都说快要生了吧。有时候,我坐在妻子旁边,突然心里一阵温情涌起,多好啊,一个全新的生命正在孕育。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像家里那张贴纸上的孩子那么冰雪可爱,我只是单纯地喜爱,无缘无故地喜爱。

这是多么惊奇的一件事!一个生命,在母腹中,在一片温暖的幽暗之中,逐渐成长。我喜欢将耳朵贴在妻子的肚子上,听他里面的响动,咕噜咕噜,几乎每次都是这种声音,但是我喜悦。这么一个小人儿,他会如同医学书上的照片那样,闭着眼睛,紧握小拳头吗?他有意识吗?知道我每天晚上在给他读《小王子》和《夏洛的网》吗?我还给他唱歌,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现在才明白,这首歌其实是写给自己的女儿的,那么温情缠绵,那么柔肠百结。是的,尽管他还没有来到我的面前,但我明白了,我会为他做任何我可以做的事情。这么一个小小的生命,他就是我的生命,甚至远远超越我的生命。

回想这7 个月,也并不全是一帆风顺。起初,妻子隐隐有腹痛,查了网上的资料,我们担心是宫外孕。于是,2 个月不到,便去做B 超检查,万幸,这个小生命稳稳地扎根在母亲子宫里,总算放下一桩心事。但这仅仅是开始。3 个月的时候,妻子的孕期反应特别强烈,凡是书上写到的,恶心、呕

吐、浑身乏力、无精打采,妻子全占了。早上起来刷牙,一阵恶心,胃里没有东西,她还是干呕,直到吐出青绿色的胃液。我没有办法,只好轻轻抚摸她的背。妻子闻不得油烟味,3 个月时又特别挑食,于是我来下厨。问题是我对于厨房并不精通,菜烧得不怎么样,妻子还是将就着吃。以前我们外面吃

饭挺多,跟几个朋友,也挺开心,现在只好不去了,因为妻子只爱吃家里的东西。孕妇要少吃多餐,便要准备一些点心,超市买来的,妻子不爱吃,但除了麦糊烧,我别的都不会做。妻子饿了,我就做麦糊烧,直到有一天,妻子说,以后孩子生出来都要像麦糊烧了。我只有尴尬地笑。

妻子辛苦,我也辛苦。但是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想,一个男人的成熟,必然要经过这一步,才是真正地进入生活。有物质,也有精神。我在想,一个不做父亲的人,怕是一辈子都不会有这样的体会: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感受到大地的重量,就像现在,妻子上楼的时候,走到4 楼便气喘吁吁,我让她拉住我的衣服,有这股向下的使我更贴近大地的力量,才催生了我更多向上的力量。

最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在3 个多月的时候。妇保院的产前围检,验血。查完的这天下午,医院电话打给我的妻子,说她是高危产妇,血液筛查结果出来,孩子第21 对染色体出错的概率,要比别人大好几倍。那天下午,我还在开会,妻子电话打过来,告诉了这个情况。也就是说,我们生先天愚型的孩子的概率,比别人高很多。我一下子蒙了。妻子也蒙了,她从单位出来,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逛,面如土色。我去接她,两个人四目相对,束手无策。我把车开到环城河边,想下去坐一下,未料下起了大雨。我们坐在车里,没有说话。我只觉得自己的心在一个劲地往下掉,一个劲地往下掉。为什么啊?我几乎要相信宿命了。好不容易我们打定主意要一个小孩,好不容易度过了最困难的头3 个月,妻子身体情况刚刚好转,等待我们的却是这个令人担忧的消息。我跟妻子说,我不信这个小孩会不好,我想我们两个都这么热爱生活,这怎么可能呢?一定不会的。我在宽妻子的心,也在宽我自己的心。医院叫我们第二天再去检查,医生叫我们做羊水穿刺检查。羊水穿刺,经过细胞培养,能够检查这个小孩的染色体究竟是否正常。医生也安慰我们,说是进行这个检查的孕妇中,真的不好的,也不多,百分之二还不到。我们略微放心了一些。本地的羊水穿刺要等时间,起码得一个月之后,我们便去杭州。为了这件事,我跑杭州跑了4 次,在省妇保院好不容易挂到专家号,等了一个上午,但是约的手术时间,要在2 周之后,而做了这个检查,结果出来,还要再过3 周。这5 周,是我们觉得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段时间。我调整心态,一直跟妻子说,我们的孩子,不会有问题的,我也的确这样相信,虽然毫无科学根据。

4 个月,我开始给孩子胎教。我想,他应该听听他父亲的声音。我最初读的一段文字是《圣经·创世纪》,因为我觉得孕育一个新的生命,这便是创世纪。多么奇妙,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事就这样成了。我给孩子读《诗经》,读《我有一个梦》,读《小王子》;我给他唱歌,唱《童年》《乡愁四

韵》《红蜻蜓》《在那遥远的地方》。一种温暖的爱,一种怜惜,一种近似心痛一般的柔情,就这样慢慢流淌过我的全身。

那天,我拿到了省妇保院的羊水穿刺报告,孩子正常。那一天,我一个人去的杭州,拿到报告,自己看不懂,就给医生看。医生的话简直就是御旨纶音。医生说,这个报告结果说明是正常的,我几乎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动听的声音了。这一个多月来的担忧一扫而空,那种喜悦啊,我只想走在路上,放声歌唱。现在多了一个去处,超市。妻子总喜欢在婴儿用品柜台前徘徊。奶瓶,已经买了2 只,一只蓝色的,一直是粉红色的。玩具已经买了一个,是挂在床头的有动听音乐的一圈马戏团红鼻子小丑,上紧发条,他们就排队在空中走过,唱着歌。毛衫买了好几件了,小小的,像是给洋娃娃穿的,还有围兜,一大一小。还有小袜子,这是嫂子给我们的。外祖母早就急了,她扯了许多布,还有棉絮,要做小棉袄,她怕买来的棉花不好。3 岁的侄女摸着妻子的肚子说,小弟弟怎么还不生出来啊!她很想当小姐姐。妻子把小房间的柜子收拾了,腾出很大一格,要给孩子放东西。我的计划更远大一些,我在想,给他买的新电脑放在哪里呢?我以后一定要跟他一起玩电脑游戏。妻子总是笑我:奶瓶还没有买,就买了吃饭的小碗了,你以为孩子是见风长的孙悟空么?

几乎每天晚上,只要没事,我就在妻子旁边坐一会儿,读一段书,唱几句歌,让孩子听听我的声音,我也听听他的声音。我想告诉他的是:你给我带来了改变,你赋予了我的生命崭新的意义。你的出现,使我更深地理解了生活和生命的本质。

我把这些话都藏着,孩子,我会慢慢跟你说。


前言/序言


《繁花》 作者: 金宇澄 内容简介: 《繁花》是一部描摹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众生相的小说,它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鲜活生动的都市生活画卷。小说的主线人物是汪宝,一个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里努力生活的普通男人。然而,《繁花》的迷人之处,并非在于汪宝个人的宏大叙事,而是它像一个巨大的显微镜,捕捉并呈现了那个时代、那座城市里无数细微的、看似琐碎却又无比真实的生活切片。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的上海,一个转型期中的城市。经济的浪潮涌动,西方文化开始渗透,但同时,旧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小说没有刻意去渲染经济腾飞的宏伟,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这座城市里最寻常的巷陌、弄堂、茶馆、饭店,以及那些在此间穿梭、生活、爱恨、悲欢的普通人。这些人物,无论是老上海的原住民,还是新涌入的弄潮儿,他们都带着各自的过往、执念、希望与失落,在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里,上演着各自的人生剧目。 汪宝,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和接地气。他不是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什么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他只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普通人。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情往来,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在那个讲究“关系”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往往比单纯的才能或努力更为重要。汪宝就是在这种人际关系的网络中,跌跌撞撞地前进着。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他的生意伙伴,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曾经或正在爱着的女人。 小说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上海话语的精妙运用。金宇澄仿佛将上海这座城市的“呼吸”都融入了文字之中,那些地道的上海方言,那些充满地方色彩的俚语和俗语,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上海人的腔调、思维和情感。这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对话,更是人物性格、情感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语境的生动展现。一句不经意的上海话,可能就包含了无数的潜台词,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是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 《繁花》并非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它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生活场景的拼接。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个生活片段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片段可能是一场饭局,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关于生意经的讨论,一次关于儿女情长的絮叨。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松散的片段,通过人物之间隐秘而又复杂的联系,以及作者对细节的极致捕捉,最终汇聚成了一幅完整而又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也尤为出彩。她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或“蛇蝎美人”,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她们有着自己的欲望、追求和困境,她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努力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幸福。她们的命运,与男性角色紧密相连,又独立展现出各自的韧性与光彩。无论是精明强干的生意人,还是温婉内敛的家庭主妇,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繁花”。 《繁花》的叙事方式也极具特色。它没有明确的线索,没有清晰的起承转合,而是像老上海的弄堂一样,蜿蜒曲折,充满着未知与惊喜。读者需要自己去梳理人物关系,去捕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种叙事方式,恰恰模仿了生活的真实状态,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无法预测的瞬间组成的,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有时欢欣,有时忧伤。 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气息,但这种怀旧并非是简单的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对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情感的凝固。那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在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困惑之间摇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着平衡。作者并没有对这种状态进行评判,而是以一种客观的、冷峻的目光,将这一切都呈现出来。 《繁花》的魅力还在于它对细节的执着。那些食物的描写,那些衣着的描写,那些家具的描写,那些街道的描写,都充满了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作者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将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原封不动地搬到读者眼前。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烘托,它们更是人物性格、生活状态甚至内心世界的折射。一碗面,一杯茶,一件衣服,都可以成为解读人物的关键线索。 阅读《繁花》,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觉得有些寡淡,但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它不迎合,不讨好,只是静静地讲述着故事,讲述着人物,讲述着一个时代。它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激昂的口号,它只是将生活本身,以最真实、最动人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繁花》所描绘的上海,既是具体的,又是象征性的。它是九十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人类在时代变迁中,面对欲望、情感、身份认同的永恒困境的写照。作者通过汪宝和他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展现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所经历的挣扎与坚守。 总而言之,《繁花》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翻阅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体会、去感受的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精妙的人物刻画、真实的时代描摹,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繁花”,也看到了每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那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追求一些宏大的目标时,忽略了身边那些微不足道却极其宝贵的温暖。书中作者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展现了一种全然接纳、无条件的爱的姿态。这种爱,不是基于期待,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我从中学习到,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如意。当孩子出现一些“出格”的行为时,作者并没有过度责备,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且用温柔的方式引导。这种处理方式,对我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温柔”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能够化解矛盾、修复关系、滋养心灵的力量。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就在诉说我自己的心声。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真的非常难得。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柔软,也更加有力量去爱和被爱。

评分

《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循序渐进的。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本讲述亲子日常的书,但越读越发现,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没有刻意渲染悲伤或痛苦,即便是在讲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时刻,作者也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和感恩的态度。她教会我,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去发现生活中的微光。书中对“温柔”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回避冲突,而是以一种更智慧、更有力量的方式去化解冲突。它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在付出中,也懂得爱惜自己。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用更柔软的心去对待生活,如何用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人。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暖的怀抱,在我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力量和慰藉。它让我明白,温柔是一种选择,一种可以随时随地拥抱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

评分

我真的太喜欢《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这本书了!读完之后,内心被一种柔软的力量充盈着,感觉就像被轻轻拥抱了一样。书里的故事,每一段都仿佛触碰到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特别是关于作者和孩子之间那些细微的互动,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情,都让我回想起自己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书中对“温柔”的解读,不是那种刻意的、表演式的,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融入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也融入了孩子对世界的纯真好奇。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描绘的一个场景,大概是关于在孩子的某个小小的成长瞬间,父母会心一笑,然后默默地把这份喜悦珍藏起来,并且因为这个瞬间,自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幸福。这种深刻的情感共鸣,真的很难得。它让我明白,温柔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包容、能够给予、能够让彼此都感到温暖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本心灵的指南,教会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温柔。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亲子关系,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拥抱自我、如何与世界和解的哲学。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智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感悟。我非常着迷于作者对于“温柔”的理解,它不只存在于对孩子的呵护,更体现在作者自我反省和成长的过程中。她会坦诚地剖析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这种真诚,让我觉得非常动人。书中的一些比喻,也相当精彩,比如将孩子的成长比作一株植物,需要阳光、雨露和耐心的浇灌,才能茁壮成长。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易懂。我从中领悟到,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在教育自己;陪伴孩子成长,也是在重塑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温柔是一种双向奔赴,是爱与被爱的循环。它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决定要以更温柔、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评分

在读《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叙事上非常有独到之处。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那种波澜壮阔的情节,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最平凡的日常。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在指缝间悄然溜走,同时也意识到,每一个当下都弥足珍贵。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句句戳心,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过我的心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观察,那些充满童趣的言语,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被作者用一种充满爱意的目光捕捉下来,并且升华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回到了孩童时代,重新感受了那种纯粹和美好。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因为长大了,而失去了感受生活细微美好的能力?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纯真、对爱的渴望,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小小的温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