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

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涛 著
图书标签:
  • 志愿军
  • 抗美援朝
  • 战争纪实
  • 历史
  • 军事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朝鲜战争
  • 回忆录
  • 红色经典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7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3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记述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天德山防御战、马良山战斗、文登里地区反坦克战、朝鲜西海岸岛屿登陆作战、正洞西山反击战、开城保卫战、反细菌战、志愿军空战、反“绞杀战”、“冷枪冷炮”活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马踏里东山战斗、金城战役、奇袭白虎团等十八场战斗。

作者简介

  李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军事术语与军事志研究室副主任,大校军衔。军事学博士。1970年生于山东济南,1989年入伍,荣立三等功3次。从事军事科研工作二十年来,先后参加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纂等重大课题,出版了20余部共计360余万字的军事著作。

目录

21.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
22.天德山防御战斗
23.马良山战斗
24.文登里地区反坦克作战
25.朝鲜西海岸岛屿登陆作战
26.正洞西山反击战斗
27.开城保卫战
28.反细菌战
29.志愿军空战
30.反“绞杀战”
31.“冷枪冷炮”战
32.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33.上甘岭战役
34.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
35.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
36.马踏里东山战斗
37.金城战役
38.奇袭白虎团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战典14: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下)》:
  21.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
  1951年初夏,三千里锦绣江山为夏季季风所笼罩。伴随着闷热的高温天气,绵延不绝的夏雨悄然降临,朝鲜战场的形势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的殊死搏杀,至是年6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歼敌23万余人,把“联合国军”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一直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这时,交战双方整体作战力量趋于平衡,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相持局面,并且都开始认识到他们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强硬对手,这场战争的结局注定不可能在短期内见分晓。
  在武力取胜无望的情况下,西方阵营进一步分化,英国首相艾德里再三提醒美国总统杜鲁门:不要忘记我们的主要敌人苏联——它还四平八稳地安然坐在克里姆林宫,一根毫毛都没动。
  仗打到这个份上,美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景却十分渺茫。美军陆军副参谋长魏德迈哀叹:“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胜利的希望。”
  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终于认识到:中国是决心把朝鲜战争进行下去,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而面对人力资源无比丰富的中国,朝鲜战争注定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既然不想深陷朝鲜战争的泥潭里,那就只有同中国人谈判,寻求“光荣的停战”了。但当时中美两国所有的联系渠道都已彻底闭塞。经过多方试探,美国政府最终通过中立国和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向北京传递信息:美国准备以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人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对朝鲜局势的判断实际而又客观:志愿军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把“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地区,但以中国现有的实力,要一口吃掉敌人几个师,一下子打到釜山,把美国人彻底赶出朝鲜半岛,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树立长期持久作战的思想,逐渐削弱敌人,不断增强我军装备,从打小歼灭战过渡过打大歼灭战,以争取最终的胜利。既然如此,和谈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6月23日,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发表演说,建议朝鲜交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把军队撤离“三八线”作为解决朝鲜武装冲突的第一步。当天,杜鲁门在美国田纳西州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登了马立克发表广播演说的新闻和题为《朝鲜战争的一年》的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这是给予美国的又一次考验,看它是否接受已往的教训,是否愿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30日,日本和南朝鲜电台都广播了“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美国政府之命发表的停战谈判声明:
  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停战会议,以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获得贵方对本文的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切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我更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
《战史新编:东方战线上的风云变幻》(上) 编者的话 本书的编撰,旨在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梳理20世纪中叶一场波澜壮阔的军事冲突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所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并非仅仅聚焦于单一的战役或部队,而是力图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各方力量的博弈、战略思想的演进以及由此引发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此为上卷,主要涵盖冲突的缘起、初期的战局走向、关键阶段的战略调整以及一系列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 第一章:冷战烽火与东方暗流 二十世纪中叶,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便日益加剧,冷战的阴霾笼罩全球。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局势也愈发紧张。本书将首先深入剖析二战后美苏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中的角力,以及围绕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所产生的复杂博弈。我们将考察当时各主要国家(包括中国、苏联、美国、朝鲜、韩国及其各自的盟友)的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考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将审视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却不得不直面来自外部的巨大军事压力和潜在威胁。国内的经济建设、政权巩固以及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都与外部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国领导层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 第二章:风云际会,战局初启 本章将详细描绘冲突爆发的直接诱因和早期阶段的战事发展。我们将还原战前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军事部署、情报收集以及心理准备情况。对于战争爆发的初期,将着重分析双方的作战意图、兵力对比、武器装备以及战术运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何在战争初期,一方能够迅速取得显著进展,而另一方又为何会遭遇重大挫折。这其中既有军事指挥上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战略判断上的偏差。我们将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还原那些决定性的瞬间,分析战线快速变动的背后逻辑。 第三章:战略调整与力量重塑 随着战局的不断演变,参战各方都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本章将重点关注在战争进入某个关键阶段后,各方力量是如何重新评估形势,调整作战方针和战略部署的。 我们将深入分析,面对初期的不利局面,一方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战略收缩、重整旗鼓,并最终实现战线稳定。这其中涉及到战术上的创新、后勤保障的加强以及国际援助的争取。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另一方在取得初期优势后,因判断失误或战略目标膨胀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将探讨,新的军事态势如何迫使原本的战略格局发生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章:关键战役的得失与影响 本章将聚焦于冲突初期和中期一系列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战役。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战役名称和战果,而是力求深入分析每一场战役的战略背景、作战决心、战术实施、兵力运用以及最终的影响。 我们将剖析那些决定胜负的关键节点,考察指挥官们的决策过程,以及士兵们的英勇表现。每一场战役的胜利或失败,都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智慧和惨痛的教训。我们将从战略、战术、后勤、士气等多个维度,对这些战役进行复盘和评估。 通过对这些关键战役的细致解读,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战争是如何在一场场激烈的交锋中塑造其最终走向的。每一场战役的得失,不仅影响着战场的具体态势,更对全局的战略走向,甚至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国际舞台的震荡与博弈 战争的爆发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国内和朝鲜半岛的局部事件,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震荡。本章将着眼于国际舞台,分析这场军事冲突如何加剧冷战的对峙,如何影响主要大国的关系,以及如何促使新的国际政治力量的崛起。 我们将考察联合国在其中的角色,以及各国如何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展开角力。特别是,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维护地区和平、争取国际尊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歷史視角,引導讀者思考戰爭背後的複雜動因、戰場上的殘酷現實以及歷史留下的寶貴經驗。我們相信,通過對這段歷史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的格局,並從中汲取智慧,以避免重蹈覆轍。 (本书的上卷到此结束,我们将继续在下卷中深入探讨后续的战事发展、停战谈判的曲折以及这场冲突对世界历史的长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充满硝烟与悲壮的年代。我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了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战斗场景,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的坚毅与决绝。书中对战役细节的描绘,尤其是在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处理得相当到位,既有宏观的战略布局,又不乏微观的个体视角,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感受到地面的震动,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那些牺牲的画面,那些失去亲人的痛苦,都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让人在心痛之余,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让后人能够跨越时空,与那些英勇的战士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评分

这本著作以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作者深入挖掘了大量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那些精彩纷呈的战役,每一个战术的制定,每一次进攻的部署,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我为志愿军将士们的战略眼光和灵活应变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他们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顽强的斗志和精湛的技艺,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强敌,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书中所描述的战场环境之艰苦,更是令人难以想象,严寒酷暑,饥寒交迫,但志愿军将士们从未屈服,他们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读完之后,我深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更加理解了“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教科书,更是激发爱国情怀的催化剂,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光辉篇章,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合上最后一页,心中依旧激荡着那些无畏的身影,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烈火般燃烧在我的脑海中。从战前的精心谋划,到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感人至深的战友情,那些在极端困境中迸发出的钢铁意志,都仿佛呈现在眼前。我尤其被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打动,他们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却在战火中蜕变成不朽的英雄。他们的决策,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呐喊,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信仰、对责任、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它让我明白了,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阅读的过程,既是一次知识的汲取,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久久无法平静。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掩卷沉思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场战争的客观记录,更蕴含着对人性、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思考。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在异国战场上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非凡品质。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沉着冷静,看到了他们在极端条件下所爆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更看到了他们心中那份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使命感。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那是一场捍卫国家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也是一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象征。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历史叙事的范畴,它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史诗,也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将我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从战略的运筹帷幄,到战术的灵活运用,再到战场上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每一个环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看到了指挥员们的高瞻远瞩,也看到了普通士兵们在绝境中的顽强拼搏。书中对于一些战役的还原,尤其是在那些决定性的时刻,其紧张刺激的程度,让我不禁屏住了呼吸。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战争的另一面——那些付出的代价,那些永远的伤痛,这些都让故事更具厚重感和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仁川登陆”对战局的影响,以及志愿军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扭转乾坤。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和国家荣辱的深刻篇章,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