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是她们中结局极美好、过程极浪漫的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终其一生,横空出世的来,旁若无人的活,听天由命的走。杨绛,世称“先生”,更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被誉为“天下极有才情和风骨的女子”。读书如睹人。感性温暖的情怀,细腻多情的文字,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的一生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让你走进那个时代,走近这些传奇女子的世界,感受她们非比寻常人的独特人生。这是值得所有女人品读的女子,不管是事业、情感、气质,抑或如何有诗意地度过人生,你都可以在这三个女子身上获益匪浅。
尹若雪——生来识得墨香,以文为魂,以字为命。醉心陈年往事,感叹盛景流年。缱绻在每一个笔端生花梦里,舞出香韵。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执笔,只为多情人。
第一卷 人间四月,相逢有情痴
第一节 江南烟雨,古韵佳人 / 003
第二节 漂洋过海,烟雨重重 / 009
第三节 康桥之恋,为伊沉沦 / 014
第四节 只此一别,永隔天涯 / 020
第二卷 此情可待,相恋一场梦
第一节 倾心思慕,一往情深 / 027
第二节 旷世之恋,爱已成殇 / 032
第三节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 037
第四节 生命之歌,如诗如画 / 044
第五节 静寂消沉,天人相隔 / 050
第三卷 缱绻红尘,相知烟波里
第一节 璀璨烟花,绝代风华 / 061
第二节 远在异国,惺惺相惜 / 065
第三节 滚滚红尘,缘定今生 / 071
第四节 默然相爱,生死相依 / 076
第五节 浪漫如始,宛若白莲 / 080
第四卷 参透轮回,相伴在人间
第一节 诗情宛转,气韵如兰 / 087
第二节 白山黑水,柔情似云 / 091
第三节 诗溢香山,花开半季 / 097
第四节 梦中白莲,一池芬芳 / 105
第五卷 梦若白莲,相守暖一生
第一节 浪漫老金,痴爱有情 / 113
第二节 爱是成全,低入尘埃 / 119
第三节 一生守候,各自安好 / 125
第四节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 132
第六卷 盈盈水间,相遇在花期
第一节 茗香袅袅,坐论天下 / 143
第二节 绚烂花期,相见恨晚 / 150
第三节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 157
第四节 走过重山,踏访古刹 / 166
第七卷 艰难岁月,相依风雨中
第一节 艰难岁月,笑声依旧 / 177
第二节 战火迷离,隔绝小镇 / 185
第三节 一枝寒梅,笑傲冰雪 / 191
第四节 久别重逢,守候相聚 / 199
第八卷 万古流芳,相别红尘路
第一节 年轻如酒,甘洌芬芳 / 207
第二节 岁月静好,安然若素 / 213
第三节 流年已逝,伊人不再 / 220
第四节 长路未央,人已作别 / 224
第五节 风华绝代,那岁花开 / 227
林徽因年谱 / 232
第一卷人间四月,相逢有情痴
「 第一节 」江南烟雨,古韵佳人
江南美,所以孕育了众多美女。
杭州,这个千年古城,不仅沿袭着美丽和繁华,也孕育着文化和情怀,积聚着故事。
林徽因很幸运,出生在这个灵动之城,出生在这个承载着故事的地方。她宛若一个仙子在世间行走,留下一幕幕传奇。江南如梦,林徽因就是这个梦里的公主。
六月的杭州美不胜收,在这个莲开的季节,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笑和惊喜,美丽的容颜让祖父母非常喜欢,看着这个眉清目秀的孩子,祖父对她寄予厚望,所以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徽音”。后来因为和一个男性作者同名,所以自己改名叫“徽因”。
名字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徽因这个名字很美,透着温婉与轻盈。这个名字,让她与三个男人纠缠在一起,让他们魂牵梦萦。徽因二字中“徽”为名,本意为美好的意思,就是用美来诠释她的一生,用诗意和美好来完成降落人间的使命。
她是幸运的,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林家祖籍福建,福建闽侯林氏是望族,但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这一支微沦为布衣。他年轻时做过富户人家的教书先生,已没有了养尊处优的公子生活。祖母是一个既高贵典雅又雍容美丽的女子,徽因的眼睛长得像祖父,脸蛋像祖母,继承了他们的优点。祖父母非常喜欢徽因,也许就是因为有他们良好的基因和儒雅的血统,所以徽因才拥有傲人的情和美丽的貌,才注定成为那个年代与众不同的女子,成为倾国倾城的
才女。
林徽因从小对美的感悟就与别人不同,她六岁时出了天花,那个时候天花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水珠”,她非常喜欢这个名字,静静地在屋里看着外面的行人,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只感觉是一种很美的事物,有人问她出“水珠”了吗?她会感觉很幸福,因为她觉得自己和美丽的词汇连接在一起。这样对美的感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与众不同。
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吏,他的诗作和书法在其所属的文化圈子里很有名。林长民生在杭州,21岁时通过生员的考试,进入杭州语文学校攻读英文和日文。家里为他娶了一房妻子,当妻子去逝时,他就纳了第二个妻子为他生儿子和继承者。这就是林徽因的妈妈,她生了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是儿子在襁褓中、第二个女儿在孩提时相继夭折。1904年出生的林徽因是夫妻俩唯一活下来的
孩子。
林家是个大家族,对于林孝恂而言,可谓儿孙满堂。幼年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姊妹住在祖父的大院里,她喜欢和表姐妹们在一起读书玩耍,她的启蒙教育任务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大姑母是一个有内涵的女人,学习过很多知识,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几个女孩在一起,有的时候好的像一个人,有的时候又闹得不可开交,大姑母总是任由她们打闹。林徽因异母弟林暄曾回忆:“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大姑母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大姑母经常夸奖徽因聪明灵秀,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她年龄最小、最贪玩,上课时也不注意听讲,可是她却总是背书最好的,且清晰流畅。
也许这就是因果,冥冥中自有暗示,所以让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让她像白莲一样成长,卓然于世。孩提时的徽因就已展现出她的与众不同,她透出灵气和聪慧,仿佛是降落人间的精灵,只为了完成她到人间的使命。
与祖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里,徽因非常懂事,因为在那个大家庭里,祖父母需要打理的事情太多,没有太多的溺爱。孩子们要想获得更多的爱,就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做出很大的努力。
有了博学的祖父母的遗传和温柔姑妈的栽培,还有文化绅士父亲作为榜样,在徽因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从她身上读到书香人家女子的清秀与内涵,尤其是姑妈的知书达理和温婉教导,为徽因日后成为一代才女做了良好的铺垫。她喜欢姑妈的赞美,所以也非常勤奋。离开父母生活的孩子,总会表现得很要强,不希望别人看到她内心的软弱,每当寂寞的夜晚袭来,他们也会感觉孤单。但为了得到更多的爱,她总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众。
8岁时,父亲举家迁到了上海,徽因也得以在父母身边团聚。这本是徽因所期待的,可是她却没有寻到自己想要的快乐。虽然和父母相伴是她的梦想,可是家里不快乐的氛围却总在持续,让她超乎年龄的懂事,成为一个天才早熟少女。
谁人不曾年少,又有谁人不怀念美好时光。林徽因的生活里并非都是阳光,她的家庭也有让她早熟的因素和阴影。父亲娶了二娘之后,徽因的生活少了许多光彩。二娘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二娘很快赢得了林长民的心。父亲和二娘住在宽敞的前院,那里到处都是孩子的欢笑声。徽因却和母亲住在后边的一个小院子里,那里只有母亲黯然神伤地流泪和数落不完的唠叨。
少女的心思,就像海棠花的心事,绵绵软软,却又有无限的韵味。那个时候她懂得,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她知道,父亲不喜欢母亲。也许母亲是爱父亲的,可是单方面的爱只能是徒劳,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比爱情更大的灾难,时光一莞尔,就已经是物是人非。母亲的失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剩下的都是期盼,即使是眼已望穿,还会一直守望,执着着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的等待。
曾经,林徽因的母亲也是林长民欣赏的类型,否则这个貌不出众、没有文化的女子如何能走进林家。徽因父亲觉得她果敢、率直,比起那些娇羞的女子更有一番韵味。可是结婚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也许是打动他的东西太少,最后那一点好感也在思想无法达到默契后消失殆尽。
成长的过程总会经历挫折,在家庭的痛与愁的边缘,林徽因学会了爱和独立。即使父亲爱二娘,但他也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像徽因这么聪明懂事的女儿,不用他操心,总是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可是他不知道,这个内心迅速成长的女孩,心里永远有一份解释不通的痛,直至影响她的一生,影响她的选择。早熟的林徽因并不压抑自己的性格,相反,她努力地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家里把她送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重视教育的林家也把三位表姐妹都送进了培华女中。四姐妹个个亭亭玉立,美丽端庄,星期天上街常有轻薄男子尾随而来,于是不得不叫来身材高大的表兄弟充当保镖。培华女中是所教会办的贵族学校,教风严谨而得法,原本聪慧的林徽因受到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语就是来自于这里。她在女中里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
到不了的明天,忘不掉的记忆。伴随着每年的莲开莲落,在书香、墨香的陪伴下,林徽因渐渐成长为亭亭玉立的少女。
长到12岁的时候,林徽因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了,顾盼生辉,明眸皓齿,虽然身体较为瘦弱,但五官长得非常好,配上她独有的气质,骨子里带着诗般的浓郁和典雅,所以常常惊艳四座。年少,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都很容易动情,为了花草树叶而欢喜或者忧伤,为了一场夜雨或莫名其妙的忧伤、惆怅。
一个多情的人,一颗敏感的心,在那个花一样的人生季节,怎能不绚烂多彩呢?林徽因的一切都被封存在四月天,燕子是她的邻居,白莲是她的知己,她在这本属于自己的美丽书里留下了艳丽色彩。在那个纷繁错乱的年代,林徽因依旧保持了她的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直至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魅力十足的女人。
虽然她还没有长到可以风华绝代的年龄,可是江南小才女的灵秀已经突显出来。有些人的美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的美是经过后天锤炼的,林徽因属于前者,不管时间如何变迁,她似乎永远清新如初。
有时候会觉得林徽因就是一个挥舞着魔棒的女人,宛若一个仙女,在自己的世界挥舞出奇迹,她离去后,那些美丽只能留在那个如诗的城市。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于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一次关于“活着”本身的深刻启示。林徽因的人生,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书中那些关于她在战火年代,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和创作的描写,令我肃然起敬。她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美的追求,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火焰,在时代的洪流中熊熊燃烧,从未熄灭。她的一生,是关于才情,是关于爱情,更是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在充满束缚的时代,活出自己的精彩。她用她的文字、她的设计、她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她的故事,更是在汲取她身上那种独立、坚韧、热爱生命的力量。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曾经的迷茫,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生命又该如何去绽放。
评分初次阅读这本书,我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所包围——那是一种混合着敬佩、感慨,甚至一丝淡淡忧伤的情绪。林徽因的人生,注定不是一条笔直坦途,她的才华锋芒毕露,却也让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误解。书中对她复杂人际关系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刻地挖掘了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她是如何在亲情、友情、爱情之间寻求平衡?她又是如何用她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去面对那些外界的纷纷扰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看到了她对故土深沉的热爱,她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她对美的极致追求。她的一生,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诉说着一位女性的独立与成长。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升华,是灵魂的闪耀。林徽因的人生,确实如一场绚烂的诗事,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芬芳,足以让我们后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传记写作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叙事、文学评论、艺术解读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如同林徽因本人的人生一般,充满了多元而丰富的层次感。每一章节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流畅,仿佛作者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游,引领我一步步深入林徽因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林徽因诗歌和散文的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她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情感和思考。她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感悟的抒发,都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而当书本转向她参与的建筑项目时,那种专业而又充满激情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她作为一位建筑师的卓越才华和历史使命感。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以及一位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值得我反复揣摩,细细品读。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其深邃的书名所吸引——“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诗事”。这股强烈的诗意仿佛带着我穿越了时空的尘埃,直接触碰到了那位传奇女性林徽因的灵魂。她的一生,正如书名所暗示的那般,并非是世俗眼中的跌宕起伏,而更像是一首绵长而优美的诗篇,每一行都充满了灵气、才情与生命的热烈。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探寻,她是如何用一生的时间,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不朽的诗意。那些关于她的故事,那些她留下的文字,那些她参与设计的建筑,是否都如同闪耀的星辰,勾勒出她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触摸到她细腻的心灵,感受她面对时代变迁的从容,品味她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一次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探寻。我渴望在这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诗意,哪怕只是一点微光,也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回响的,是无数个关于林徽因的鲜活画面。她不仅仅是那个在文学殿堂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才女,更是那个在风雨飘摇年代里,依然坚持自己理想和信仰的独立女性。书中对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复杂情感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八卦猎奇,而是深刻地剖析了她在爱情、友情与亲情中,所面临的挣扎与抉择,以及她如何以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维系着那些珍贵的情感纽带。她的坚韧,她的才华,她的率真,都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淌进我的心里。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她对待建筑艺术的热情所打动,她并非仅仅将设计视为一份工作,而是将其当作一种生命表达,一种对历史的传承与对未来的展望。她用她的双手,为这个世界留下了那么多美的印记,那些建筑,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林徽因,她的人生,确实如一场绚烂的诗事,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