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命中的好事物》是一部充满了常识和实用智慧的哲学书籍。
如果我们要过良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哪些活动和经历会有可能将我们引向幸福?而哪些又会使我们远离幸福?
当代西方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霍尔卡奉献给当下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既简洁活泼吸引初学者,又精妙复杂适用于专业人士细致研究。所有的读者都会感谢霍尔卡,他对每个人从摇篮到死亡将面对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和分析。
清晰认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良好生活。
生命需要追寻真正的美好。
在通往好生活的道路上,这本书将给你清晰、理性而又亲切、实际的指导,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从来不会对什么是有价值的、良好的生活有如此清晰的认识。从伊壁鸠鲁到弗洛伊德,一系列的哲学家告诉我们,快乐是人生中值得追求的事物;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们告诉我们,追求道德是人生价值;苏格拉底和他的追随者又倡导人们以探究知识为人生的指南……然而,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呢?在快乐、道德、知识、成就与爱之中,有着怎样的关系?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尔卡在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清晰而令人愉悦的回答。
大多数人都知道那些使我们的生活值得一过的主要种类的事物,比如:幸福和快乐,友谊和爱,成就、知识和美德。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些事物到底是什么,以及确切地讲,到底是什么使得它们如此宝贵,而托马斯·霍尔卡在这里给出了充分、清晰而充满思辨的回答,在《生命中的好事物》中,围绕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新颖、迷人的哲学辨析与引导。
这是一本严肃、负责的书,作者始终有着他深厚的人文关怀,把利他、宽容、人性作为写作和思考的出发点,以清晰的逻辑论述,反驳着浮嚣时代的享乐主义、物质至上和派别偏见,这样中肯的写作,充满了普世价值观的情怀,使得本书在理性中带有温暖的气息,而每一个渴望对生活进行认真思考的人,由此可以和作者进行一番有趣的阅读交流。
读完《生命中的好事物》,不得不说,它就是今天很多人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
内容简介
千百年来,哲学家、宗教家、道德家以及普通的人们,一直在问这样的问题:
是什么构成了我们良好生活的内容?
是什么活动给我们带来了多的乐趣?
我们珍视家庭应该胜于珍视事业吗?
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走向幸福的起跳板?
哪些种类的知识是值得拥有的?
实现有价值的目标的重要性;
爱和友谊的价值;
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当代西方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托马斯·霍尔卡为读者带来令人茅塞顿开的解读,在《生命中的好事物》中,当代杰出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尔卡,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再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新颖的论述。当宗教、文学、大众心理学以及日常的智慧和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哲学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好地使用了论理的方法,对它们做出了重要而深刻的辨析与划分,去除了不相关联的内容,将这些问题的精髓提炼出来。霍尔卡认为,如果我们要过良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的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哪些活动和经历会有可能将我们引向幸福,而哪些又会使我们远离幸福?同时他提醒我们,幸福并不是使生活变好的事物。
围绕如何寻求生命中好的事物,霍尔卡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例如,就快乐这一问题,作者指出,快乐固然是人生一重大好处,但是人生只有快乐并不一定会完好无缺,有很多类型的快乐,并不值得拥有,如,纯粹身体的快乐、无知的快乐、不道德的快乐,等等,而痛苦和快乐对于人生活的影响度,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结论是,快乐程度越高,它对人的影响愈低,而痛苦则与之相反;霍尔卡还敏锐分析、解释了人类关系如何改变和丰富我们,思考信仰怎样改变生命和死亡。通过这些论述,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通向良好生活所需要追寻与拥有的东西。而究竟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事物,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禀赋进行主动地选择和辨识。
《生命中的好事物》是一本论理清晰而令人愉悦的读物,在回答“怎样才能过好的生活”这个我们任何人都会问及的重要的问题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引导。
作者简介
托马斯·霍尔卡,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多伦多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该校名誉校长,加拿大皇家协会成员,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有一系列的著作,包括《美德、不道德和价值》《原则:伦理随笔》和《完美主义》等。从1989年到1992年,曾为多伦多的《环球邮报》撰写每周的伦理专栏文章。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醒人耳目的著作,能让我们在新年伊始就将自己的注意力就聚焦在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上。
——法里德·扎卡利亚 (Fareed Zakaria《新闻周刊》专栏作者,《时代周刊》自由撰稿人,CNN主播)
托马斯·霍尔卡的《生命中的好事物》是那种罕见的书:一部既简洁活泼,吸引初学者,又精妙复杂,适用于专业人士细致研究的哲学作品。它是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诺特尔·戴姆 (Notre Dame 著名哲学家,著有《哲学研究》)
这本书充满了常识和实用智慧,它就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物这一问题,给了一般读者和哲学爱好者以现实的指导。有关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的伦理写作传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自己为其儿子尼克阿奎斯所写的关于什么重要的指导,而《生命中的好事物》就是这一写作传统有价值的现代代表作。我非常赞赏这本书。
——罗伯特·凯恩( Rorbet Kane,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著有《伦理学》)
大多数人都知道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幸福、快乐、友谊、爱情、成就、知识、德行。但少有人知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它们究竟为何这么宝贵。霍尔卡的价值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他的著作《生命中的好事物》是对我们生活中诸多要紧问题的一个哲学指南,观点原创而清新,文笔迷人而煽心。当然,表面上看,算不上一个实用指南,它不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爱情,如何做个有德行的人,怎样取得成功,但是,它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感觉,指引我们该去寻找什么和为什么。
——谢利·卡根(Shelly Kagan,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开设著名的耶鲁大学 “死亡”公开课)
当诗人菲利普·拉金说“追求幸福”时,他所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生命用在追求幸福上呢,还是应该代之以培养道德和知识?在探究这些问题时,托马斯·霍尔卡全面考察了人类好的事物,研究了善于思考的人们通过培养这些好处,而在做出有价值的选择时会有的方式。霍尔卡否定了享乐主义者快乐即是好处的观念,也反驳了斯多葛派和古希腊传统哲学家们对快乐的正统的狭窄定义,而认为好的生活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形式。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运动员也许和一个充满热情的医生一样享有充实的人生。霍尔卡的敏锐分析,解释了人类关系如何改变和丰富我们,宗教读者也许希望霍尔卡投入同样多的努力来思考信仰怎样改变生命和死亡。但是所有的读者都会感谢霍尔卡,他对每个人从摇篮到死亡都会面对的基本的挑战性问题,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察。
—— 布赖斯·克里斯蒂森(Bryce Christensen 作家、诗人,著有小说《胜利》)
目录
普遍性:变复杂!
玩游戏
自己造就它
更多的读物
第六章 要做好人
爱好处恨坏处
美德的两面
不道德行为的多样性
最大的好处?
更多的读物
第七章 爱和友谊
一件有许多辉煌的事情
我爱你有一千个理由
因为你是你,所以我在所有的人当中最爱你
我的爱将穿越岁月成长壮大
当爱的火焰熄灭的时候
更多的读物
第八章 把所有因素合起来
对好处进行比较
全面的生活
生活的起伏
更多,更多,更多?
最后……
更多的读物
参考书目
索 引
精彩书摘
糟的快乐和好的痛苦
即使快乐没有我们有时想的那么好,而且其好处也没有痛苦的坏处那么大,但唯一真正的价值仍然可能是良好的和糟糕的感觉。这就是伦理快乐主义,也就是认为只有快乐才是好处、只有痛苦才是坏处的观点。这是古代世界中伊壁鸠鲁所持的观点——因此我们“伊壁鸠而”这个词就是“讲究饮食的人”的意思——在更为近代的时候,像边沁和亨利?西奇威克这样的功利主义者也持这个观点。在那些认为只有唯一的最终的好处的人当中,这一直是最为普遍的观点。
有些人把伦理快乐主义建立在心理快乐主义的基础上,声称我们任何时候所要的一切就是我们自己的快乐,但是我们在第一章已经看到这是不正确的。其他人,比如西奇威克等,是拒绝接受心理快乐主义的,他们认识到我们还可以需要许多其他的事物。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如果你能够需要的一切就是你自己的快乐,那么从你的观点来看,一切可能良好的事物——因为这是你能够寻求的一切——就是你自己的快乐;别人的快乐是不可能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伦理快乐主义和心理快乐主义分开,前者是不需要采取这种自我主义的形式的。它可能说,良好的事物是每个人的快乐,所以你应该追求每个人的最良好的感觉,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你自己一个较小的快乐而给予另外某人一个较大的快乐。这就把快乐主义和利他主义而不是自私联系起来了,但是利他主义的目的还是仅仅在于快乐和没有痛苦——在你和他人生活中,好的事物仅仅是良好的感觉。
然而,即使在采用利他主义形式的情况下,伦理快乐主义也太过狭隘,是不值得相信的。为什么快乐不是唯一的好处呢?主要有两种论证。
第一个论证关系到道德上邪恶的快乐。假设一个虐待狂正在向一个受害者施加强烈的痛苦,并且从中得到快乐。他是一个虐待狂,既从他给受害者造成的痛苦中又从他在施虐的事实中得到了欣喜。根据享乐主义的说法,相对于他对受害人的痛苦没有感觉或者对受害人的痛苦感到痛苦而言,他得到虐待狂的快乐使整个情形变得更好。既然这是令人愉悦的,当然就是一种好处。如果他的快乐使他现在更加起劲地虐待人或者使他将来更有可能虐待人,那么他的快乐就有可能对别人有坏的效果;所以他的快乐作为手段就是坏的。但是根据享乐主义的标准,他的快乐本身是好的,如果对别人没有坏的效果的话,那就是纯粹地好了。如果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进行虐待了(他的机器开到了最大的功率),而且他不会再虐待了(这是他这种工作的最后一天),那么,他虐待狂的快乐也只有积极的价值。
这是很难接受的,因为虐待狂的快乐肯定会使整个情况变得更糟。即便因为它是快乐而在某种程度上是好的——这个观点自身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因为它是虐待狂性质的,它也是坏的,它的坏处要大于它的好处。它的坏的方面超过了它包含的任何好处,所以总体上讲,它是令人讨厌的。即便不考虑任何进一步的恶果,一个有着欣喜的虐待狂的世界是比一个有着不情愿的虐待狂的世界更糟糕的世界,而且虐待狂的生活也是更糟糕的。对别人的痛苦感到兴奋的好处比不这样要少,即使兴奋给他带来满足。
即便仅仅针对极端的恶习比如施虐狂来说,这也不是正确的。如果某个你不喜欢的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工作,你可能对他的失败怀有一种中度的恶意的快乐。你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快乐来说可能是好的,但是也可能是糟的,因为它是恶意的,也许在总体上讲还是坏的。没有这种恶意的快乐的话,你的生活会更好。
或者考虑一下有美德的痛苦,比如在看见虐待狂施暴时,你因受害者的痛苦而感到的痛苦。虽然你不能做任何事情来停止受害者的痛苦,但是你同情她,因她的疼痛而感到疼痛。伦理快乐主义说,你悲天悯人的痛苦只能使整个情形变得更糟——如果你无动于衷情况会更好——这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同情是对另一个人的痛苦符合道德的反应,正因为它符合道德,所以它是好的。悲天悯人的痛苦作为痛苦也可能是坏的——也许就它是痛苦而言,任何痛苦都可能是坏的——但是就它具有悲天悯人的性质而言它却是好的,而且总的说来是好处大于坏处。所以总的说来,怜悯别人的麻烦比对之麻木不仁要好。
或者设想一下包含着等量快乐的两个世界。在第一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他们相互间不会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也不作任何努力去增进别人的快乐;每个人只关心自己。但第二个世界里的人们却是慈善的,帮助彼此获得幸福,别人幸福时自己也欣喜。第二个世界难道不是更好吗?有人可能会说这两个世界里不可能包含着等量的快乐:考虑到人们相互间有益对方的情况,第二个世界里的人们会比第一个世界里的人们更幸福。但是,产生于他们美德的优势却可能正好被第一个世界里的自然优势——比如更温暖的天气和较少的疾病——所抵消。如果结果是两个世界同样幸福,那么享乐主义就会说两个世界同样地好。但是假使我们只能把其中一个带入到现实之中,我们不会更喜欢第二个吗?
这些争论说明,不仅快乐是好的,美德——具有符合道德的感情和欲望——也是好的,而不道德的行为和痛苦一样,都是坏的。如果你是仁慈地关心他人而不是恶意地试图伤害他人,那么世界和你的生活都会变得更好,这点会是真的,即使你的美德意味着末了你感到的快乐比你可能感到的要少。
许多哲学家肯定都想到了这一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信,伦理德性是良好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苏格拉底甚至说,做一个正义的、有道德的受苦的人,也比做一个不正义的快乐的人要好。即使我们并不同意这种极端的观点,我们也应该在快乐之外加上美德,作为最终好处清单上的一个项目。还有反对享乐主义的第二个论证,它表明了更多好处的第二个范畴。
……
前言/序言
岁月静好,人生如歌 《岁月静好,人生如歌》是一本以细腻笔触描绘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与力量的散文集。它不以波澜壮阔的情节取胜,也不以深刻晦涩的哲理说教,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生命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在日常的点滴中发掘出人生的真谛与美妙。 作者以一颗敏感而洞察世事的心,记录了生命中那些静默流淌的美好。清晨窗边洒落的第一缕阳光,雨后泥土散发的清新气息,餐桌上家常菜的袅袅升腾,或是朋友间一次促膝长谈的笑语,都在作者的笔下化为触动人心的画面。这些画面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格外朴实而动人。 本书分为几个章节,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温暖、更加豁达的人生视角。 第一部分:日常的光影 这一部分聚焦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却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光彩。作者从清晨的唤醒开始,描述了身体从沉睡中慢慢苏醒的微妙感受,以及窗外次第展开的世界。她笔下的晨光,不是冰冷的光线,而是带着温度的问候,轻轻拂过脸庞,唤醒沉睡的希望。早餐的烟火气,不仅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家庭成员间无声的交流与关爱。那一碗热腾腾的粥,一杯温润的茶,都是平凡日子里最实在的慰藉。 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比如,在超市里看到一位老人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蔬菜,眼神里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谨慎;又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主动为一位年迈的乘客让座,那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人潮涌动中闪耀着人性中最质朴的光辉。这些片段,没有惊天动地,却足以温暖人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喧嚣的都市,善良与温情依然是流淌在人间的血液。 甚至,作者也愿意记录下那些看似琐碎的烦恼,但她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失眠的夜晚,她不再焦虑,而是静静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受着黑暗中那些不易察觉的静谧。一次小小的挫折,她也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从中汲取经验,更加坚定地走向前方。她告诉我们,生活并非完美无瑕,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懂得珍惜拥有。 第二部分:情感的涟漪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从亲情、友情到爱情,作者都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对于亲情,作者笔下的描绘是温暖而深沉的。她回忆起童年时父母的悉心照料,那些模糊却温暖的画面,至今仍清晰地印在脑海里。她理解了父母付出的不易,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爱他们。一句简单的“我回来了”,背后蕴含着多少期盼与牵挂;一次家庭聚餐,那些看似随意谈论的话题,却饱含着世代相传的情感纽带。作者没有夸大亲情的伟大,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的琐碎,让我们看到,最浓厚的亲情,往往就藏在最寻常的相处之中。 友情,在作者的笔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她记录了与老友重逢时的喜悦,那种久别重逢却依然默契的自在感,仿佛岁月并未曾在彼此身上留下痕迹。她也写到了在人生低谷时,朋友给予的坚定支持与鼓励,那一句“别怕,有我呢”,是多么强大的力量。友情的珍贵,不在于时时刻刻的陪伴,而在于那份懂得与包容,在于知道在你需要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人,会伸出援手,陪你走过风雨。 爱情,在这里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作者描述了与伴侣在平淡日子里的相互扶持,一起分担生活的压力,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悦。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日复一日的理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默契,是眼神交汇时的会心一笑。她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情,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最持久的光芒。 第三部分:内心的风景 这一部分则将笔锋转向了内心世界,探讨了如何与自我和解,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作者分享了她独处时的思考,那些安静的时刻,是与自己对话的宝贵时光。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渴望与恐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她明白了,外界的喧嚣并不能真正扰乱一颗平静的心,而内心的宁静,需要我们自己去构建。 她提倡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焦虑与疲惫,而放慢脚步,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反而能找回生活的本真。一杯茶,一本好书,一次长时间的散步,都可以成为我们与内心对话的契机。作者鼓励读者,去发现生活中的“慢”的乐趣,去享受那些不被时间催促的片刻。 此外,书中也触及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引导读者去探索。她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宏大的成就,而是存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给予。当我们用爱去面对世界,用善意去对待他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生命的意义自然会慢慢显现。 结尾的余韵 《岁月静好,人生如歌》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启示。她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读者在忙碌生活中,一处可以驻足休憩的港湾。她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歌”。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耐心去发现,是否有勇气去倾听。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奇幻的故事,它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有阳光,有雨露,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独特的人生。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那些最美好的事物,并不遥不可及,它们就藏在你我身边,等待着我们去感受,去珍惜。它就像一首舒缓的歌,没有激烈的起伏,却能触动心弦,在平淡中带来深刻的共鸣,让人在阅读之后,心中充满温暖,更加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充满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