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论语

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子弟子 著,梁大伟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儒家
  • 文化
  • 传统
  • 教育
  • 启蒙
  • 智慧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77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6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璀璨经典,儒家必读。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永恒经典。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本书还设置注释、译文和读解心得。对生僻字进行注音,方便阅读。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精彩书摘

(二)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①,鲜xiǎn矣②;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务本④,本立而道生⑤。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人物简介】

有子:即有若。字子有,一云子若。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三岁。为人强识好古道。

【注释】

①孝弟:旧注曰: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孝,子事父;弟,同“悌”,即弟事兄。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②鲜:少。③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句式应为“未有之也”。④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⑤道: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仁的思想的内涵。

【译文】

有若说:“为人处事,在家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又忤逆犯上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有的;不好忤逆犯上但喜好行恶作乱的人,也是从未有过的。君子专心追求于根本的修养,如果根本树立了,那么追求的仁道就可以实现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道之根本啊。”

【读解心得】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命题,被视为 “治国之宝鉴”。孔子所倡导的以孝悌为基础的仁,是宗法血统性的仁,名分等级性的仁,受礼制约的仁。没有礼,也就没有孝了,也就没有仁了。 懂得孝与敬的人,是不会去做逆反之事的。孝、悌是实现仁道的基础和关键,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都强调孝悌在人伦关系中的维系作用,把孝悌作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流传至今。孝悌,仍然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奉行的道德规范,并一直传承下去。

(三)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言”,言语。“巧言”指的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的人。“令”,善也。“色”,脸色,也指表情。“令色”,说的是假装和颜悦色的人。孔子批判那些花言巧语、擅于谄媚奉迎之人少见仁德之心。朱熹《论语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详尽地述说了巧言令色之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无德之状,而圣人之言则与此不同,辞不紧迫,炼其重点,故学者要以戒律。②鲜:少。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谄媚奉迎的人,仁义之心少见。”

【读解心得】

上一则从正面阐述了孔门思想的核心“仁”及“仁”的外在表现孝与悌。这一则,孔子讲仁的反面,即花言巧语、谄媚奉迎。孔子把“巧言令色”叫做“佞”,对此自然是不喜欢的,后面多章多则都有所反映。不巧言令色了,孔子就一定喜欢吗?那些不花言巧语,但是嘴上没度没德、心直口快之人,孔子也不喜欢,比如子路的说话方式,在《论语》的记录中就可见到多次批评他。那么,与此相对孔子喜欢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喜欢少说话或不说话的人(见《子路》)。这一点跟孔子所崇尚的儒家思想有关。

儒家讲求说话应谨慎小心,思虑周全,不可慌说狡说,更不能随便乱说。且要言之有信,不可图一时之快。言语表达得当、行为端庄大方、文质彬彬,是孔子所推崇和要树立的“君子风范”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巧言令色,故弄玄虚,要讲求言行得体、由内而外的温润儒雅,这样就达到了“仁”的程度了。从接收和传承的角度来看,“巧言令色,鲜矣仁”,已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标准,影响至今。

从古至今,总不乏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说得多做得少、嘴皮子和脸皮子上见高低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自己创造价值不多,还影响整个集体创造价值的情绪和氛围,无仁德之品亦无仁德之行。所以,孔子的箴言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具有很大的现实警戒性。训导不要做花言巧语、谄媚奉迎之人的同时,也要尽量使巧言令色的社会倾向消融掉,实现全社会的儒雅质朴,这也是中华民族德修的一种融贯和体现。



《中华思想的源流: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以质朴的语言,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婚姻、祭祀、劳作等各个领域。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 一、 历史的映照:西周至春秋的社会画卷 《诗经》的诞生,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早期封建制的建立、巩固,到礼乐文明的鼎盛,再到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变迁。《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如同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西周初年的社会图景: 早期作品,如《鹿鸣》等,展现了王室贵族的宴乐场景,歌颂了周王朝开创盛世的景象。同时,也有如《伐檀》、《硕鼠》等篇章,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与不满。这些诗歌是研究西周初期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据。 礼乐文明的繁荣: 随着周王朝的稳定,礼乐制度逐渐完善,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如祭祀用的《亚丑》、《有瞽》等,反映了当时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和对祖先的敬畏;宴饮时的《鹿鸣》、《鼓钟》等,则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以及宴乐的规制。它们是了解古代礼仪文化、音乐艺术的窗口。 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情感流露: 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诗经》中许多诗歌,如《硕鼠》、《黍离》等,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同时,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更加丰富,诸如爱情的思念(《关雎》、《蒹葭》)、离别的伤感(《采薇》)、征夫的思乡(《王风·君子于役》)等,都以极其真挚动人的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 文学的瑰宝: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诗之祖”,其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基石: 《诗经》 most of the poems are from the folk, reflecting the real life of the people. Whether it is the hard labor of farmers, the anxiety of soldiers on the battlefield, or the joy of lovers meeting, all are described vividly and truthfully. This realism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emphasizing the reflection of reality and the depi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s. “赋、比、兴”手法的典范: 《诗经》 in its creation, it extensively uses the three artistic techniques of "Fu, Bi, and Xing," which have become the classic methods of Chinese poetry creation. 赋(Fù): It refers to direct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For example, "Green is the vine, green is the green grass. A young lady, married to her husband." This directly describes the scene of a young lady getting married. 比(Bǐ): It refers to metaphor and analogy. For example, "A phoenix sings on the phoenix tree; a phoenix sings on the phoenix tree. The noble son has a beautiful wife; the fine and well-matched are my good match." It uses the beautiful image of the phoenix to describe the perfect match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 兴(Xìng): It refers to evoking emotion by borrowing things. It often uses the imagery of nature to set the mood or hint at the emotions. For example, "White dew is on the bushes; it gets colder in the morning. The young man dreams of his beloved; he cannot meet her, so he feels sad." The dew on the bushes suggests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coolness of the night, creating a melancholic atmosphere that matches the young man's longing. These three techniques are closely integrated in 《诗经》, enrich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oetry and providing a rich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later poets. 语言的朴素与意境的深远: 《诗经》's language is simple, natural, and yet deeply moving. It avoids excessive ornamentation and directly expresses emotions and thoughts. The poems often create a vast and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through simple language, such as the romantic and ethereal atmosphere in "Jian Jia" and the solemn and touching mood in "Cai Wei." This artistic style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Chinese aesthetics and has been praised as "natural and uncarved." 音乐的魅力: 《诗经》 is also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 Many poems are accompanied by music, and their rhythmic and melodious structure is evident. This musicality makes the poems more appealing and easier to remember, an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poetry's charm. 三、 思想的启迪:儒家思想的萌芽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温柔敦厚”的教化宗旨: 孔子曾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虽然内容广泛,但总体上是善良、真诚、不邪恶的,具有“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他强调要通过《诗经》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通过诗歌来激发情志,通过礼仪来确立行为规范,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最终达到君子的人格境界。 民本思想的初现: 《诗经》中大量反映民情、民怨的诗歌,如“民之所畏,莫过于洪水”等,体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这种对人民生活的重视,以及对统治者“不矜细行,纵 इतर乱”的批评,隐约透露出民本思想的萌芽,为后世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婚姻家庭伦理的描摹: 《诗经》中许多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如《关雎》、《桃夭》、《静女》等,生动描绘了古代青年男女的婚恋场景。它们不仅是动人的情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包括对女子贞洁的赞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家庭和睦的期盼。这些内容为后世的婚姻家庭伦理的构建提供了素材和参考。 政治理想的寄托: 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国家昌盛、政治清明的向往,以及对统治者勤政爱民的期望。例如《淇奥》中对君子品德的赞美,可以看作是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描绘。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四、 传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诗经》作为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和悠久历史的经典,其价值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钥匙: 《诗经》所展现的淳朴、真挚、刚健、温柔等民族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情感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学习古人智慧的宝库: 《诗经》不仅有文学的价值,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从诗歌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滋养民族文化的源泉: 《诗经》的语言、意象、意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和语言发展。许多成语典故都源自《诗经》,它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连接古今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诗经》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共鸣。它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诗经》就像一条浩瀚的河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它不仅是一部古老的诗歌集,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社会的百科全书。阅读《诗经》,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心灵的洗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系列中的《道德经》一卷,阅读体验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这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延续了该系列一贯的雅致风格,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道德经》章节的划分和注释方式。它并没有采用过于僵化的分章,而是根据思想的连贯性进行划分,并且在每章的注释中,都力求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来阐释老子深邃的智慧,避免了枯燥的哲学说教。例如,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它并没有止步于字面意义,而是结合了生活中的许多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和永恒性。书中的翻译也很有功力,既保留了古籍的精炼,又充满了现代的语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还在每章之后看到了作者的“感悟”部分,这部分并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将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观点,让我对“无为而治”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理解《道德经》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评分

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系列,我最先入手的是《诗经》卷。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装帧设计也很有古韵,摆在书架上颇有几分文人雅致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注释的处理方式,不像有些版本那样把注释挤在页眉页脚,而是单独放在每页的下方,并且字体大小适中,不会干扰阅读正文,但又足够醒目,方便随时查阅。更难得的是,它的翻译也比较贴近原意,没有过多卖弄辞藻,而是力求将古人的情感和思想用现代的语言清晰地传达出来,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真的是非常友好了。翻开《诗经》,那些描绘自然风光、男女情爱的篇章,在清晰的注释和流畅的翻译下,仿佛穿越千年,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有时读到一些情节,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现代的生活,发现古人的喜怒哀乐,与我们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套书的编排上也考虑到了阅读体验,每篇的体例都清晰明了,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部分。总的来说,从《诗经》的体验来看,我对这个系列非常满意,期待它后续的其他经典。

评分

我对《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系列中收录的《宋词三百首》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典雅的装帧所吸引,古朴而不失格调,触感也相当温润。翻开内页,印刷质量堪称上乘,文字清晰锐利,纸张泛黄但质感极佳,即便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每首词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赏析,不仅仅是简单的词句解释,而是着重于对词人当时心境、创作背景以及词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的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柳永词的分析,以往总觉得柳永的词过于俚俗,但通过这本书的导读,我才了解到他词中的市井气息并非庸俗,而是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底层人民情感的细腻体察。书中的注释也很贴心,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会给出清晰的辨析,而且翻译也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词的韵味,又易于现代人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附带了一些词牌的介绍,包括其起源、格律以及代表性的作品,这对于想要进一步了解词学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

评分

我近期淘到了一套《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中的《唐诗三百首》,简直是惊喜连连。这本书的选篇就很有讲究,既包含了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也收录了一些相对冷门却意境深远的佳作。我特别欣赏它在每首诗之后的导读部分,不是简单的背景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诗歌的意境、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给我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提升。例如,读《静夜思》时,以往只是感受到思乡之情,但通过导读,我才了解到李白在写这首诗时的具体情境,以及“床前明月光”所营造的那种寂寥与怅惘,让我的情感共鸣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书中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一些生僻字、典故,都做了精准的解释,并且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读,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学习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考虑到了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字号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还在书的最后发现了作者的“题跋”,里面记录了其对唐诗的独特见解,读来引人深思,仿佛与一位老友在进行一场关于诗歌的深入交流。

评分

我最近购买了《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中的《山海经》版本,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体例非常清晰,首先介绍了《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流传过程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框架。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卷内容的划分和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神怪和地理信息,而是尝试将其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民俗信仰相结合,试图勾勒出古人眼中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书中的插图也极具特色,虽然是古籍的复刻,但线条粗犷有力,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感,配合文字阅读,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那些传说中的生物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注释方面,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和地理名称,都做了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有些地方甚至提供了不同学者的观点,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多样性。阅读《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先民的想象力是何等奔放,他们如何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神话体系,这套书功不可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