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 (精装插图版)

世界简史 (精装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尔斯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通史
  • 历史
  • 精装
  • 插图
  • 文化
  • 社会
  • 文明
  • 全球史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60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64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20
套装数量:1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斯的《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自上个世纪40年代由著名学者林徽因等译介过来,在中国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很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与灵感。


2.《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无疑是世界史领域的扛鼎之作,是一部更全面、更简短、更有趣的通俗世界史,是一本比小说还好看的世界史。读它的人常常手不释卷,忍不住一口气就把它读完。

3.《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全球热销200万册,被翻译成30多个国家的文字,50多个版本,全世界都有它忠实的读者。

4.此次出版的这本《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无疑是更经典、更全面、更值得收藏的版本!英文原版翻译,精美译注!附赠50副精美插图,阅读体验完美,再现原汁原味的原著精髓!


内容简介

《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撰写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世界史,在《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中,作者对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都有独到的叙述。对东方文化,包括儒家和道家,均有所涉及。

《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比同时代的许多著作更早地摆脱了民族主义乃至欧洲中心论的褊狭,在《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中,威尔斯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包括文化、思想、宗教、艺术等,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威尔斯以作家身份著史,文采蔚然,因此,《世界简史》(精装插图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自问世以来,一直是青年人学习历史知识的典范读本!


作者简介

威尔斯(1866-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从事过新闻工作。著有《时间机器》《隐身人》《世界简史》等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空间中的地球 / 001

第二章 时间中的地球 / 004

第三章 生物的产生 / 006

第四章 最初的鱼类 / 010

第五章 沼泽时期 / 013

第六章 早期的爬行动物 / 017

第七章 原始鸟类和哺乳动物 / 021

第八章 哺乳动物的发展期 / 024

第九章 猿人、类人猿、亚人 / 027

第十章 尼安德特人、罗德西亚人 / 031

第十一章 真正人类的产生 / 034

第十二章 早期人类的思想 / 038

第十三章 农耕时代 / 042

第十四章 新石器文化 / 045

第十五章 苏美尔与古埃及文明,文字的出现 / 049

第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出现 / 053

第十七章 最初的船舶和海员 / 057

第十八章 走进古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 061

第十九章 雅利安人的原始生活 / 067

第二十章 巴比伦帝国的衰退期与大流士一世帝国 / 071

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犹太人 / 075

第二十二章 犹太的教士与先知 / 080

第二十三章 希腊文明 / 083

第二十四章 希波战争 / 087

第二十五章 繁荣昌盛的希腊帝国 / 092

第二十六章 亚历山大统治下的帝国 / 096

第二十七章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 100

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 / 105

第二十九章 佛教与阿育王 / 110

第三十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导师 / 112

第三十一章 罗马帝国拉开历史的序幕 / 116

第三十二章 罗马帝国和迦太基 / 120

第三十三章 崛起的罗马帝国 / 124

第三十四章 罗马和中国 / 133

第三十五章 罗马早期的平民生活 / 137

第三十六章 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 / 142

第三十七章 耶稣与基督教 / 147

第三十八章 基督教的发展 / 153

第三十九章?蛮族的入侵,罗马帝国的东、西瓦解 / 156

第四十章 匈奴人,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 161

第四十一章 萨桑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发展 / 166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 170

第四十三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 172

第四十四章 阿拉伯的文明 / 175

第四十五章 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 178

第四十六章 十字军东征与教皇 / 185

第四十七章 王侯进行的反抗,教会的分裂 / 192

第四十八章 蒙古人的兴起和武力 / 199

第四十九章 欧洲人的理性复苏 / 203

第五十章 拉丁教会进行改革 / 211

第五十一章 皇帝查理五世的一生 / 215

第五十二章?君主、议会、共和国政体在欧洲实验的时代 / 222

第五十三章 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 231

第五十四章 美国独立战争 / 236

第五十五章 法国革命战争、君主制的复辟 / 241

第五十六章 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 248

第五十七章 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 252

第五十八章 工业革命 / 258

第五十九章 现代政治与社会思想的进程 / 261

第六十章 美国势力的不断增大 / 269

第六十一章 德国的复苏与对欧洲的控制 / 276

第六十二章 轮船、铁路时代的新海外帝国 / 278

第六十三章 欧洲人掠夺亚洲,日本的复兴 / 283

第六十四章 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 / 287

第六十五章 欧洲的军备阶段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 289

第六十六章 俄国的十月革命 / 293

第六十七章 全世界重建政治经济秩序 / 297

附录:世界大事年表 / 302


精彩书摘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然而,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大约在200年前,我们也才知道了人类最近3000年的历史。至于之前的历史,我们仅能靠传说和人类丰富的想象加以阐释。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创造出来的。而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是从父辈那里得到了这一信息,然后又将这信息灌输给下一代。

然而,即使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突然被创造出来的,他们也有分歧:一些人认为世界创造于春天,一些人则认为是秋天。他们对此争论不休,而用来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却是十分荒谬的,要么是猜想,要么是对希伯来人《旧约》的生硬解释。显然,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现在,学者们也早已摒弃了这种不科学的见解。

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客观地观察这个世界,研究各种自然现象。最终,人们认为,我们的世界早就存在,早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年代。当然,正如在房间中面对面各摆放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中就看不到房间的尽头一样,在我们所见到的自然现象中,也有可能会让我们产生错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生存历史绝不只短短的6000多年。所以说,人类历史始于公元前4004年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应该彻底推翻。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端稍扁、呈橘状的球体,地球直径为8000英里(1英里≈1.61公里)。虽然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在大约2500年以前就被少数的权威人士所认可,然而,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相信地球是一个平面。为了反驳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人们还以天空、恒星和行星为地面参照物,以日升月落、繁星高挂等世界各地都一样的自然现象来进行反驳。

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之所以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是因为地球每天围绕地轴自转一周;之所以出现季节变化,是因为地球顺着椭圆形轨道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9150万英里时,便达到了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距离为9450万英里便是最远的距离。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而体积比它小得多的月球,则以239000英里的轨道半径绕地球公转。当然,太阳系中除了地球、月球外,还有许多星球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比如距离太阳3600万英里的水星,距离太阳6700万英里的金星,距离太阳14100万英里的火星,距离太阳48300万英里的木星,距离太阳88600万英里的土星,距离太阳178200万英里的天王星,距离太阳279300万英里的海王星等。

其中,水星和金星属于内行星,它们比地球更靠近太阳;后五者为外行星,位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外围。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将太阳与其他行星的大小、距离等,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到一定尺寸。

首先,我们假设地球是一个直径为1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小球,那么太阳就是一个直径为9英寸的大球。两者大约相距323码(1码≈91.4厘米),相当于五分之一英里—大约四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地球是小球,而月球就只有豌豆大小了,它与地球的距离为2.5英尺(1英尺≈0.305米)。水星和金星这两颗内行星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它们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125码和250码。

围绕这些星体的是茫茫无垠的宇宙空间,一直延伸到距离地球175英尺的火星。木星的直径为1英尺,它与地球的距离约为1英里。在距地球2英里处,是体积稍小的土星;距离地球4英里的是天王星,距离地球6英里的是海王星。海王星以外的数千里空间中,只有悬浮的稀薄气体和细微的尘埃。就是按照缩小后的比例,恒星离地球最近也远在40万英里之外。

上演生命之剧的宇宙是多么的浩渺空旷啊—这是我们对以上这些数字产生的一个形象认识。

偌大的宇宙,浩瀚无垠,而我们所熟悉的仅是地球表面的生物。从地表至地心,其平均距离大约为4000英里,而存在生物的空间却不过是地下3英里到地表以上5英里的范围。而其余的茫茫宇宙,显然是空洞、无生命的空间。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不断探索,但其深入海底不超过水平面下5英里处,飞机在空中飞行也只能低于4英里。不错,的确有人乘坐气球飞到了7英里高的高空中,但他在空中却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且不说人类,单说经常翱翔天际的鸟儿们,至今仍未发现有哪种鸟儿可以飞到5英里的空中,那些被装上飞机的鸟儿和昆虫,早在飞机飞到这个高度前就已经失去知觉了。



《文明的交响:跨越千年的人类探索之旅》 本书简介 一部宏大叙事,串联起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与思想的璀璨星河。 这不是一部描摹已知历史的简单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人类心灵深处的思想探险。本书以一种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长河,去探寻驱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那些定义了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我们如何塑造世界的关键思想、冲突与创新。 我们试图回答的,是比“发生了什么”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 和 “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全书围绕着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几个关键“转折点”展开。这些转折点并非仅仅是战争的胜利或帝国的更迭,而是认知结构和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从古代神话体系对宇宙的解释,到科学革命对自然法则的颠覆;从宗教信仰对道德的塑造,到启蒙运动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再到工业革命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构,以及信息时代对真实与虚构的模糊。 第一部分:秩序的铸造与破碎 (The Forging and Fracture of Order) 本部分聚焦于早期人类社会如何从无序走向有组织的结构,以及支撑这些结构的最初信念系统。 古代世界的思想基石: 我们将深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精神如何奠定法律的雏形,古埃及的永生信仰如何驱动了宏伟的建筑工程,以及早期城邦文明(如雅典)中“公民”概念的萌芽。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早期社会如何通过神授的权威来解决资源分配和社群协作的难题。 轴心时代的觉醒: 这是一个跨越地理界限的思维爆炸期。本书将细致剖析孔子对“仁”与“礼”的追求如何构建了东方社会伦理的骨架;释迦牟尼对痛苦根源的洞察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脱的解脱之道;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奠定的理性探究方法,如何将“真理”的探索从神谕转移到人类的思辨能力之上。我们会特别关注,这些思想体系是如何在缺乏现代传播工具的情况下,实现长久影响力的。 帝国的整合与张力: 罗马的法律体系、汉朝的文官制度,这些是人类组织能力达到顶峰的体现。但本书的视角在于,这些庞大帝国如何在其内部不断地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文化的矛盾。在和平的表象下,潜藏着对异见和边缘群体的隐性压制,这是理解后世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的起点。 第二部分:信仰的疆界与理性的远征 (The Frontiers of Faith and the March of Reason) 中世纪并非单纯的“黑暗时代”,而是信仰力量与知识积累相互作用的复杂熔炉。 中世纪的神学迷宫: 详细考察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主要一神教如何不仅提供救赎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它们垄断了解释权。我们分析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试图调和神启真理与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的艰难过程。这种对“终极意义”的统一解释,带来了暂时的社会稳定,但也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了冲突的伏笔。 知识的暗流: 在宗教高塔之下,城市和修道院保存并发展了农业技术、医学实践(尤其是伊斯兰世界的医学成就)和代数概念。本部分将着重描述这些“实用知识”是如何在不直接挑战神学框架的前提下,悄然积蓄力量,为文艺复兴的爆发提供技术和思维工具。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解放: 这是一个对人类自身潜能的重新发现。书籍不再仅仅是宗教文献,艺术开始聚焦于人体的比例与情感的深度。人文主义者们如何通过对古典文本的重读,重新确立了个体价值和世俗成就的意义,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从“顺从的信徒”向“主动的创造者”转变。 第三部分:世界的重塑:科学、革命与工业的洪流 (The Reshaping of the World: Science, Revolutions, and the Industrial Flood) 这一部分是现代世界图景得以确立的关键阶段,一切关于速度、效率和主权的观念都被彻底颠覆。 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 本书将详细阐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发现,不仅仅是关于天体运行的知识更迭,而在于他们引入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即通过可重复的实验和数学模型来理解世界。这种方法论的成功,直接挑战了“权威既真理”的千年旧训,为启蒙运动提供了信心基石。 启蒙运动与主权的反思: 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将“自然权利”的概念引入政治领域,质疑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我们将分析“社会契约论”的内在张力:个体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国家权力的正当性来源是什么?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正是这些抽象思想在血与火中实现的宏大试验场。 工业革命的加速器: 蒸汽机不仅仅是机械的突破,它彻底改变了人类与时间的线性关系。本书分析了工业化如何催生了新的阶级结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城市化的剧变,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无休止索求,为我们今日面临的环境危机和全球不平等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第四部分:破碎的统一与新的碎片化 (Fractured Unity and New Fragmentation) 20世纪的特点是空前的技术进步与毁灭性冲突的并存,意识形态的竞争达到白热化。 意识形态的角力: 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应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解构、尼采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20世纪初的社会情绪?我们将探讨这些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如何在试图解释一切的同时,最终导致了极端化和极权主义的兴起。 两次世界大战背后的思想真空: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军事失败,更是人们对理性进步的信仰的破产。本书将探讨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揭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在“上帝已死”之后,要求人类自我定义的沉重责任。 信息时代的迷雾: 本部分最后将目光投向冷战后的世界。全球化的加速、电子技术的普及,带来了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但同时也引发了“后真相”时代的挑战。当信息泛滥,我们如何区分重要的洞见和无意义的噪音?如何在一个高度互联但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重建信任和共同的意义基础? --- 结语:未来的回声 本书并非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问题的工具箱。通过考察人类过去如何应对认知挑战、道德困境和技术冲击,我们得以更好地审视当下,并为尚未到来的挑战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每一次文明的停顿或飞跃,都源于人类对自身局限性的挑战和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心。这是一部关于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视野广度。我之前读过不少历史著作,大多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文明,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世界”的视角。它没有偏废任何一个重要的文明区域,而是巧妙地将各个大陆、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编织在一起,展示了人类文明之间复杂的互动与影响。比如,它会清晰地展示出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如何催生了技术和思想的爆发。这种全景式的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是无数次跨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或“东方中心论”的局限,提供了一个更加平衡、更加客观的观察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共同演进历程。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枯燥乏味,充满了冷冰冰的年代和人名堆砌。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充满了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和力。他能将跨越数万年的历史脉络,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刻剖析。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大章节。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和重大转折时,总能找到非常精妙的比喻和切入点,让这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事件集合,而是一条有逻辑、有内在驱动力的长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插图,瞬间就让人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我特地选了精装插图版,就是冲着它能带来更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太值了。内页的印刷色彩饱满,线条清晰,即便是最宏大的历史场景,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画作被生动地再现出来。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文明遗迹的复原图,细节丰富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装帧的硬朗质地也使得这本书非常耐读,即使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经典书籍的人来说,这样的品质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让人心情愉悦。每次翻开它,光是欣赏那些插图,就能让人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

评分

作为一本讲述“简史”的书,它在内容的取舍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如何提炼出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思想,是一门大学问。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它不会陷入不必要的细节泥潭,而是紧紧抓住那些塑造了人类社会结构、价值观和科技方向的关键转折点。比如,它对农业革命、文字的诞生、工业革命的论述,都做到了精准到位,既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重要”。这种筛选能力,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建立起一个清晰、可靠的历史框架,避免了被海量信息淹没的窘境。对于时间宝贵,又想快速建立起历史纵深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精炼与深度是绝配。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所传递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的思索。它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尝试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叙述那些血腥的战争和痛苦的变革之后,作者总能引导读者思考文明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共同困境与追求。这种超越了单纯史实记录的哲学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升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有了更深一层的历史溯源和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挑战,并非孤立的现代现象,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母题。这种历史感和代入感,是任何只关注时事评论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评分

书的质量没有问题。但是,书的内容来讲,没有想象中的好,内容太过简略,只能看个大概,如果想了解的更清楚,还是要看别的书作为辅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