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因風飛過薔薇/北宋星空下

黃庭堅 因風飛過薔薇/北宋星空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梅影 著
圖書標籤:
  • 宋詞
  • 黃庭堅
  • 北宋
  • 文學
  • 詩歌
  • 曆史
  • 文化
  • 古典詩詞
  • 傳記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40119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96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宋星空下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黃庭堅是中國文學史上成就巨大而又存爭議的傳奇人物。以敘述其生平始末為主綫,讓這個曆史人物一生的悲歡哀榮得以真實展開,是《黃庭堅 因風飛過薔薇/北宋星空下》精心擷取的獨特視角。

目錄

總序
自序:源自博物館中的一段對話
一 桃李春風
1.落木乾山天遠大
2.山潑黛,水援藍,翠相攙
3.謫在人間今八年
4.無人按律呂,好鳥自和歌
5.風前橫笛斜吹雨
6.齣門望高丘,拱木漫春蘿
7.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8.人生莫放酒杯乾
9.比鄰諸老應相問
10.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
11.潤花小雨斑斑
12.山行十日雨沾衣
13.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鎖煙
14.香蜜染成宮樣黃

二 江湖夜雨
15.床幃夜氣馥,衣桁晚煙凝
16.素餐每愧斯民病
17.解如明月逐人行
18.不以民為梯,俯仰無所怍
19.梅影橫斜人不見
20.厭聽鴻啄雪,喜有燕穿簾
21.少時草聖學鍾王
22.何人得似醉中歡
23.青鬆齣澗壑,十裏聞風聲
24.真是真非安在,人間北看成南
25.對之空嘆嗟,樓閣重晚照
26.江南一枕夢,高臥聽鳴根
27.白鷗遠飛來,得我若眼明
28.在北思江山,如懷冰雪顔
29.黑雲平屋簷,晨夜隔星月
30.青牛駕我山榖路

三 京華煙雲
31.猶憶把樽酒,夜談盡傳更
32.竹聲寒夏簟,輟寢中夜聽
33.行要爭光日月,詩須皆可弦歌
34.吾傢雙井塘,十裏鞦風香
35.江湖夜雨十年燈
36.百世神宗廟,韆鞦永裕陵
37.迎燕溫風旎旎
38.國在多艱日,人如大雅詩
39.曉看整整復斜斜
40.虎兒筆力能扛鼎
41.天上玉堂森寶書
42.索索葉自雨,月寒遙夜闌
43.豈如簞瓢子,臥起一床書
44.滿船明月從此去
45.本是汀湖寂寞人

四 摩圍山色
46.芭蕉林裏自觀身
47.淵明喜種菊,子猷喜種竹
48.昨夜月明雲散後
49.八月梨棗紅,繞牆風自落
50.鬼門關外莫言遠
51.山郭燈火稀,峽天星漢少
52.一斛明珠薏苡鞦
53.聲徹摩圍頂上頭
54.十分傾酒對春寒
55.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鶚
56.萬裏青天,姬娥何處
57.山自白雲舟自橫
58.冉冉歲華晚,昆蟲皆閉關
59.心似驚波不停

五 宜州晚唱
60.猶憶把樽酒,夜談盡傳更
61.金石不隨波,鬆竹知歲寒
62.翰墨場中老伏波
63.前身寒山子,後身黃魯直
64.是亦一東坡,非亦一東坡
65.夜闌箕鬥插屋椽
66.風從落帆休,天與大江平
67.扶藜上讀中興碑
68.短笛長歌獨倚樓
69.山榖青石牛,自負萬鈞重
尾聲:騎馬天津看逝水
後記:今生筆法更老
附錄:北宋帝係及山榖生平大事記

精彩書摘

  《黃庭堅 因風飛過薔薇/北宋星空下》:
  適纔問黃庭堅話者乃其大舅——李常兄李莘(野夫)。李莘前些年領鄉薦,舉孝廉,得以仕進,今為淮南西路無為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從廬州析齣建無為軍,治巢縣城口鎮——今安徽無為無城鎮,領巢縣、廬江二縣,屬淮南道。時屬淮南西路。)推官,他預備來接外甥到他任所去住些日子。因好些年不見,因此黃庭堅並不認得。
  李常剛來此地不久,官餘,暫藉之居所就在敬亭山腳不遠處一個幽靜的農傢庭院。三人走人庭中,隻見一個衣著華麗之貴介公子玉立其中,手持摺扇,對嚮歌女幾名,正悠然吟唱: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顔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
  底風。
  從彆後,憶相逢,幾迴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鈺照,猶恐相逢是
  夢中。
  座中,一名方麵細髯之中年男子贊日:“小山小令,英氣勃發,不輸元獻公神采。”
  李常對歌女說道:“你等先退下。”又笑著對二位男子說道:“子固兄、叔原賢侄,某來舉薦,少年乃常之外甥,分寜黃庭堅。”
  繼而轉身對黃庭堅說道:“多嚮俊傑請教,詩文方可大進。”
  黃庭堅施禮。
  走人客堂落座。中年男子道:“說及詩詞,乃小山所善,鞏之同科進士眉山人蘇子瞻亦是個中好手。鞏恐怕叨陪末座亦是勉強。”
  黃庭堅說道:“大人及建昌軍曾氏一族,嘉祜二年(1057)多人高中,榮耀之極。幾年至今,如雷之音猶在耳側。為人為文,還望大人時時指點小侄。大人同科蘇子瞻《刑賞忠厚之至論》,庭堅喜歡非常,若得機會,亦當嚮子瞻大人請教。”他又對青年公子說道:“小山兄是庭堅傾慕已久。”
  今日座中幾位,均是江南西路鄉黨。中年男子名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後居臨川。曾鞏齣身世傢,祖父曾緻堯(正臣)、父親曾易占(不疑)皆為大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便能吟誦,年十二為文即驚動四方。曾鞏十八歲(景祜四年,1037年)時,隨父赴京。二十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得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隨之拜人歐陽修門下,結交同鄉王安石,且同杜衍、範仲淹等均有書信往來。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之態度,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嘉祜二年,曾鞏進士及第,而今(嘉祜四年,1059年)官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名動一時。
  要說前年,曾鞏高中之年,即仁宗嘉祜二年,乃是宋代科考史上——不,應該說中華科考史上閃閃發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重要年代。
  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一一載:“嘉祜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貢舉,翰林學士王珪、龍圖閣直學士梅摯、知製誥韓絳、集賢殿修撰範鎮並權同知貢舉。”
  進士及第之人有:蘇軾、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悼、王韶等。
  此年及第者還有:黃庭堅祖父黃浞、叔祖黃灝、堂叔黃孝寬。後英宗賜“聯桂芳”以榮之,並稱“聯桂芳三及第”。
  狀元——蘇軾好友、章惇族侄章衡。
  章惇因恥於落章衡後,丟下廷告,迴傢準備重考。
  卻說知貢舉歐陽修見到《刑賞忠厚之至論》,以為能寫齣如此洋洋灑灑精彩政論的,必是自己學生曾鞏無疑。為避免他人非議其徇私,並未將此令其拍案叫絕之好文點為魁首,僅列為第二。結果,屈居第二蘇軾,卻是背瞭曾鞏同學之“黑鍋”。
  青年公子名晏畿道,年長黃庭堅七八歲,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江西進賢縣)人,為名相晏殊第七子。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文人風骨:宋詞與士人生活》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文人風骨:宋詞與士人生活 作者: 史景源 齣版社: 錦綉堂書局 裝幀: 精裝,附贈宋代山水手摹圖冊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簡介 《文人風骨:宋詞與士人生活》並非一部單純的文學史著作,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北宋士人階層精神世界、生活情境及其藝術錶達的文化史繪捲。本書聚焦於北宋(960-1127)這一中國曆史上文人政治與文化藝術達到鼎盛的時代,以宋詞這一獨特的文學體裁為切入點,細膩描摹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廟堂與江湖之間的彷徨、在理想與現實中的掙紮,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詩詞文章構建起自我身份與精神傢園的曆程。 一、時代的底色:文治與士人的崛起 北宋開國伊始,便確立瞭“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這使得士人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他們不僅是朝堂的中堅力量,更是文化精神的主宰者。然而,這種繁榮背後也潛藏著深刻的結構性矛盾:對文治的推崇,卻伴隨著武備的相對削弱;對清流的追求,時常意味著與權貴集團的尖銳對立。 本書的開篇部分,將細緻梳理北宋科舉製度的演變及其對士人群體形成的塑形作用。通過考察王安石變法前後的輿論環境,我們可以看到,儒傢“兼濟天下”的理想是如何驅動著一代代讀書人投身政治洪流的。我們將深入分析蘇軾、歐陽修等大傢如何在新舊黨爭的夾縫中,實踐其政治抱負與文化擔當。他們的宦海沉浮,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起落,更是宋代文人“以天下為己任”的集體精神側寫。 二、詞的重生:從艷科小令到哲理沉思 在文學本體上,《文人風骨》著重探討瞭宋詞在北宋的發展脈絡及其承載的文化重量。宋詞的産生,最初與市井歌樓、宴飲酬唱密不可分,是“艷科”的代錶。然而,隨著士人階層的介入,尤其是柳永對鋪敘手法的革新,以及蘇軾開創的“豪放”一派,宋詞的審美疆域被極大地拓寬。 本書認為,宋詞的演變,本質上是士人內心世界的投射。柳永的詞,寫盡瞭都市的繁華與遊子的寂寞,體現瞭都市化進程中新興市民階層對個體情感的細膩捕捉;而蘇軾則將哲學思辨、對宇宙人生的宏大關懷,融入到婉約的詞體之中,使詞從“艷科”一躍成為可以承載深刻哲理與士人抱負的正統文學。我們還將對比分析周邦彥的集大成之美,看他如何以精妙的格律與典雅的意象,描繪齣宮廷與士族階層的精緻生活圖景。 三、生活圖景:詩酒田園與宦海浮沉 士人的生活並非全然是朝堂上的激辯與書齋裏的苦讀。本書的第二部分,將鏡頭轉嚮士人的日常生活,力求還原北宋文人的“立體”形象。 1. 飲饌與交遊: 探討宋代士人的飲食文化、茶道興起及其交遊禮儀。通過對宴飲詩文的解讀,揭示酒是如何成為士人抒發鬱憤、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例如,士人之間互相贈送茶具、品鑒美食的細節,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反映,更是他們構建精神共同體的儀式。 2. 園林與山水: 深入分析宋代園林美學與文人精神棲居的關係。在政治高壓之下,園林成為士人“退守”的精神空間。米芾的怪石癖、蘇軾的假山營造,無不體現瞭他們對自然秩序和個人審美的極緻追求。山水題材的盛行,不僅是風雅之事,更是他們對“物我兩忘”境界的嚮往。 3. 宦遊與羈旅: 北宋士人多有外放為官或遭貶謫的經曆。本書精選瞭多篇描寫宦遊生活的信劄和詩文,展現瞭他們在異鄉的孤獨、對故土的思念,以及在艱苦環境中保持風骨的堅韌。這種“在路上”的狀態,塑造瞭宋代士人特有的曠達與悲涼交織的情感底色。 四、士人的道德睏境與精神自塑 北宋士人普遍麵臨著一個核心的道德睏境:如何在一個權力與金錢日益膨脹的社會中,保持儒傢推崇的“清節”? 本書詳細剖析瞭“道學”的萌芽與發展,特彆是程頤、硃熹理學的初步形成,是如何為士人提供瞭一套內在的道德約束機製。詞的風格,也從早期對個人情欲的直抒,逐漸轉嚮對節操、對道義的堅守。那些被貶謫的詞人,他們的作品往往不再僅僅是抱怨失意,而是融入瞭對曆史興亡的沉思,對自身道德實踐的檢視。這種從外在的政治實踐轉嚮內在的道德完善,是宋代文人精神成熟的重要標誌。 總結 《文人風骨:宋詞與士人生活》力求超越傳統文學批評的藩籬,將宋詞置於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它描繪瞭一個充滿理想、也飽經磨難的文人階層。他們用筆墨記錄下時代的脈搏,用風骨塑造瞭自身的形象。閱讀此書,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在北宋那片璀璨的星空下,一代士人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完成瞭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對文化傳統的堅守。它是一部關於北宋文人士大夫精神肖像的深度研究,對理解中華文化中“文人”這一獨特群體的價值體係,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的作品。它的結構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曆史人物——都咬閤得天衣無縫,共同推動著北宋那段復雜而迷人的曆史前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時間觀念的獨特處理,他似乎能同時捕捉到曆史的宏大脈絡和轉瞬即逝的瞬間美感。閱讀過程中,我的思維被不斷牽引,時而跟隨皇帝的決策在宮闈中盤鏇,時而又潛入尋常巷陌,感受市井百態。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它讓你在感嘆於那個時代的輝煌與遺憾時,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今日所處的坐標,以及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評分

初讀此書,我被其磅礴的氣勢所震撼。它如同一次穿越,將我直接投擲到瞭那個文風鼎盛的年代。作者的語言功底毋庸置疑,辭藻華美而不失力度,敘事流暢且富有張力。那些對當時禮樂製度、科舉考試、乃至士大夫間微妙的人際關係的描述,精準得令人拍案叫絕。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藝術流派興衰的論述,那些對繪畫、詩歌風格演變的精妙解讀,拓寬瞭我對宋代美學體係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史實的梳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那個時代精神內核的鑰匙,讓我得以從全新的視角審視那段曆史的復雜性與魅力所在。

評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不能隻看那些宏大的敘事,更要從小人物的命運中去窺見一斑。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不僅僅是記錄瞭那些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關注瞭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裹挾或奮力掙紮的普通人。比如那位擅長書法的布衣,或是那位身居高位卻心懷民間疾苦的官員,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立體而飽滿的北宋眾生相。文字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激昂,時而低沉,像一首悠揚的古琴麯,時而高山流水,時而空榖足音。讀完之後,留下的不是簡單的知識點,而是一種對曆史深沉的共情,讓人久久不能平復。

評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畫捲,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北宋氣韻。作者對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文人墨客的沉浮起落,有著近乎偏執的考據與描摹。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社會肌理的剖析,那些底層百姓的掙紮,廟堂之上的風雲詭譎,都被他用細膩如綉花的筆觸展現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見汴京城內市井的喧囂,聞到文人雅士在酒樓清談時的酒香。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學養。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那段久遠的時光,又重新鮮活瞭起來。那種對時代精神的捕捉和再現,讓人不禁扼腕嘆息,那個輝煌的年代,究竟是如何走到那一步的。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些擔心它會不會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枯燥乏味。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顯然深諳敘事之道,他懂得如何將那些看似冰冷的史料,通過生動的人物對白和充滿畫麵感的場景描寫,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其中有幾段關於邊境衝突的描繪,緊張感十足,讓人幾乎能感受到箭矢破空的呼嘯。更難得的是,作者在處理復雜的人物關係時,保持瞭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不輕易褒貶,而是將選擇權交給瞭讀者。這種深度的留白和精妙的鋪陳,讓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私密對話,每一次都會發現新的綫索和意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