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魯道夫·斯坦納博士親筆傳記,客觀記錄瞭他在教育、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不斷求索的曆程。通過本書,讀者可以全麵瞭解華德福教育創始人、人智學開創者——斯坦納博士。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社會改革傢、藝術傢、教育傢,開創瞭名為“人類智慧學”(簡稱“人智學”,Anthroposohy)的精神科學。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斯坦納齣生於奧地利一個小村莊,從小酷愛讀書,尤其喜愛哲學,對歌德、席勒的著作有濃厚興趣。他創建瞭國際性的人智學社團,其中心在瑞士多納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納非常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一戰爆發後,他提齣三元社會結構的社會革新主張,雖由於未找到強大的支持而擱置,但人智學運動仍活躍著,在農耕、醫藥、建築、治療教育、經濟、藝術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謀求社會創新。這也成為世界性華德福教育運動的種子。
1861—1879/剋拉列維察、莫德林、波特沙赫、新村001
1童年經曆003
2中學時代018
1879—1890/維也納031
3大學時代033
4青年時期的友誼046
5科學研究(色彩學、光學)055
6在施佩希特傢當傢教;從事歌德研究063
7在維也納的學者和藝術傢圈子裏071
8關於藝術和美學的反思;在《德意誌周刊》當編輯083
9旅居魏瑪、柏林和慕尼黑089
10自由哲學095
11關於神秘主義和神秘主義者099
12命運問題102
13旅居布達佩斯和特蘭西瓦尼亞;迴憶施佩希特一傢107
1890—1897/魏瑪117
14在歌德-席勒檔案館工作119
15會晤海剋爾、特賴奇剋和萊斯特納129
16與學者和藝術傢為伍;歌德作品集137
17倫理學批判142
18在尼采檔案館做客;尼采資料匯編148
19認識問題——認識的界限;在藝術傢中間157
20魏瑪的朋友圈166
21友誼(諾伊弗、安佐格);《歌德的宇宙觀》一書問世,這是參與索菲版歌德全集工作的結晶178
22置身於對立中,與對立共存186
23道德個人主義195
1897—1907/柏林—慕尼黑 201
24擔任《文學雜誌》編輯;會晤哈特雷本、希爾巴特、韋德金德 203
25在“自由文學協會”;柏林的戲劇生涯211
26對基督教錶明立場;《作為神秘事實的基督教》216
27對世紀之交的看法;關於黑格爾、麥凱和無政府主義的思考218
28在工人培訓學校任教224
29與(《未來》雜誌)撰稿人和一元論者(喬爾丹諾·布魯諾同盟)為伍227
30受秘傳者與公眾234
31與瑪麗·封·西弗斯閤作伊始244
32神智學與人智學249
33《神智學》一書的內情258
34精神—認識與藝術261
35論書籍、演講及其公共效應262
36秘傳指導266
37靈魂的成熟;1906年的巴黎演講269
381907年的慕尼黑神智學大會274
後記 279
附?錄283
一段時間以來,每當公眾聊起我所從事的人智學時,就會有各種說法和評判交錯在一起。從這方麵的說法當中,又會得齣與某種根源有關的種種結論,在人們看來,那是我的思想發生轉變的根源。與此形成對應的是,朋友們也紛紛錶達意願說,我若能就自己的生平寫點兒什麼,倒不失為一件好事。
我得承認,這原本非我所好。因為我嚮來追求的是,我對於我要說的話、認為自己該做的事,要按照事物的要求來塑造,而不是從個性的需要齣發。盡管我一直認為,在許多領地、個性能賦予人類活動最可貴的色彩,隻不過在我看來,這種個性須得藉助人說話和行事的方式揭示齣來,而不是靠對自我性格的觀望。從這種觀望中所能得齣的,無非是人與自我商定好瞭的東西。
照此說來,我之所以下決心做這番闡述,隻是因為,我有義務通過客觀的描寫,盡量展示那些關於我生平跟我所做事業之間聯係的偏頗評判,說明它們的不足之處;還因為,鑒於這些評判的存在,我感到那些心存善意的人的敦促是閤情閤理的。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老派的排版和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立刻將人帶入瞭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氛圍之中。初翻閱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真誠,仿佛作者沒有絲毫保留地嚮你展示瞭內心的世界。文字的流動性極佳,即便是一些較為復雜的哲學思考,也被敘述得清晰而富有畫麵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童年經曆時所流露齣的那種細膩的情感捕捉能力,那些微小的、日常的片段,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不尋常的重量和意義。他不僅僅是在記錄事件,更像是在剖析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對世界的認知框架的。這種由內而外的探索,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禁開始審視自身的成長軌跡,引發瞭許多關於“我是誰”和“我如何成為我”的深刻反思。那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平和與洞察,讓人感覺仿佛坐在一位智者身旁,聽他講述人生的奧秘,充滿瞭啓發性。讀完某個章節後,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讓那些文字在腦海中沉澱一番,那種迴味無窮的感覺,是很多流水賬式的迴憶錄所不具備的。
評分從中獲得的智識養分是極其豐富的,我感受到瞭作者在思想上的深度和廣度。他對於藝術、科學乃至倫理學的跨學科涉獵,在行文中隨處可見,且絕非膚淺的點綴,而是真正融入瞭他的世界觀的基石。這種多維度的思考方式,讓原本可能略顯沉悶的個人經曆,充滿瞭活潑的思辨色彩。尤其是在探討他與某些重要思想傢的交往與思想碰撞時,作者展現齣瞭一種驚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他既能吸收前人的智慧,又能敏銳地指齣其中的局限性,並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的見解。這種不盲從的學術態度,極大地鼓舞瞭我們這些渴望獨立思考的讀者。整本書的論證過程邏輯嚴密,雖然偶爾會齣現一些需要查閱背景資料纔能完全理解的專業術語,但作者總能適時地提供足夠的環境鋪墊,避免瞭閱讀障礙。它成功地將一本自傳提升到瞭理論探討的高度,讓人在“瞭解一個人”的同時,“學習如何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簡直是一場精妙的迷宮探險。它並非完全遵循嚴格的綫性時間軸推進,而是時常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之間進行跳躍和穿梭,但每一次的跳轉都顯得極其自然且必要,總能巧妙地揭示齣前一個階段留下的伏筆,或者為後來的抉擇提供背景解釋。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手法,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文學性和閱讀的挑戰性,迫使讀者必須積極地參與到意義的建構過程中去。我特彆佩服作者對於場景描寫的功力,那種對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氛圍的精準拿捏,簡直如同高清紀錄片一般清晰。無論是宏大的曆史變遷,還是幽微的個人內心掙紮,他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和最精準的動詞去勾勒齣來。讀到他對某個關鍵轉摺點的反復迴溯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當時那種徘徊不定、難以抉擇的巨大壓力,這種共情體驗是極其強烈的,遠超一般傳記文學的錶麵陳述。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部探討時間與命運相互作用的哲學寓言,而非簡單的自述。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飽滿”和“剋製”這兩個詞來形容最為貼切。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用最簡潔的詞匯,承載起最復雜的情感重量。他鮮少使用華麗辭藻去渲染情緒,反而是通過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對人物神態的微妙刻畫,讓情感自然地從字裏行間滲透齣來。例如,他描寫一次失敗的經曆時,沒有用大段的自我哀嘆,而是用幾句對窗外光影變化的描述,就將那種深入骨髓的失落感烘托瞭齣來,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處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文學上的高度自律,使得全書的節奏感掌控得非常齣色,緊張的地方壓迫感十足,舒緩的地方又讓人感到寜靜的慰藉。對於文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堂關於如何運用語言進行有效溝通的生動示範課,它教會我們,真正的力量往往蘊藏在恰到好處的留白之中,而不是過度的傾瀉。
評分閱讀體驗的持久性是這本書最令人稱贊的特點之一。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放置在案頭的一麵鏡子,每隔一段時間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隨著我個人閱曆的增加,我對書中某些早年睏惑的理解也隨之深化。我發現,作者在年輕時所麵對的那些“無法解決的睏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本質和解法在他後來的論述中已然清晰可見,這提供瞭一種極大的安慰——即人生中的許多掙紮都是階段性的,最終都會在更宏大的視角下找到其位置。這種曆時性的價值,使得它超越瞭單純的個人迴憶,變成瞭一份關於人類精神成長的通用指南。特彆是關於毅力與妥協的辯證關係的處理,對我當下的決策製定産生瞭積極的影響。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大的、經過時間考驗的思考工具箱,讓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屬於自己的“未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