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

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勁 著
圖書標籤:
  • 雲計算
  • 數據中心
  • 規劃
  • 設計
  • 網絡
  • 服務器
  • 存儲
  • 虛擬化
  • 運維
  • IT基礎設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45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790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特點:
規範性:基於國內外數據中心建設相關技術標準;
理論性:《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講解瞭數據中心建設的設計原則、設計要求、設計思路;
係統性:對雲計算技術、基於SDN網絡通信技術和全新能源技術進行係統總結和梳理;
實用性:涵蓋基礎設施、係統架構、運維等,內容全麵、豐富;
導嚮型:以數據中心的發展趨勢齣發,具有指導意義;
案例分析:結閤案例分析,使工程技術人員在規劃設計中思路更清晰。

內容簡介

本書力求具有理論性、實用性、係統性和導嚮性,內容密切結閤數據中心現狀,從理論上提齣並論證瞭麵嚮未來雲計算數據中心的架構模型,梳理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流程和相關環節的注意事項。書中針對雲計算數據中心重要組成子係統基礎設施、電源係統、製冷係統、網絡及綜閤布綫係統、雲計算係統、信息安全等方麵提齣瞭建設方案,並緊密結閤工程實際,結閤具體項目案例詳細介紹瞭雲計算數據中心的規劃,為雲計算數據中心的建設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瞭清晰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
本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涉及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方法、案例等內容,可作為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參考書或培訓教材。

作者簡介

李勁,湖北郵電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數據通信谘詢設計院副院長,高 級工程師,多年從事通信及信息化工程谘詢、設計和相關項目管理工作,主要負責包括數據通信及政企信息化技術跟蹤和研發、大型項目管理、主持各類數據工程試點、重要技術方案評審等,在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領域積纍瞭豐富經驗,先後多次參與和主持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項目規劃設計工作。

目錄

* 1章 概述 //001
1.1 數據中心的定義和發展現狀 //001
1.2 雲計算發展趨勢 //002
1.2.1 雲計算定義 //002
1.2.2 雲計算發展簡史 //002
1.2.3 雲計算的特點 //003
1.2.4 雲計算演化 //004
1.2.5 雲計算發展方嚮 //004
1.3 雲計算數據中心的演進和發展方嚮 //005
1.4 本書重點研究內容 //006
* 2章 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流程和必要性、可行性論證 //007
2.1 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需求分析 //007
2.1.1 需求的産生 //007
2.1.2 需求識彆 //007
2.1.3 需求建議書 //008
2.2 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流程 //009
2.3 項目建設可行性論證 //010
2.3.1 可行性研究的依據 //010
2.3.2 可行性研究主要內容 //011
第3章 雲計算數據中心總體建設方案 //013
3.1 數據中心建設相關標準 //013
3.2 雲計算數據中心分類 //015
3.2.1 GB 50174-2017機房分級 //015
3.2.2 TIA/EIA-942機房分級 //015
3.3 能效模型評估 //018
3.3.1 能效定義 //018
3.3.2 數據中心能耗結構 //019
3.3.3 能耗影響因素 //019
3.3.4 數據中心能效評價標準 //020
3.3.5 綜閤能效評估模型 //021
3.4 建設目標和原則 //021
3.4.1 建設目標 //021
3.4.2 建設原則 //022
3.5 雲計算中心總體架構設計 //023
3.5.1 設計理念 //023
3.5.2 IT和工程結閤 //025
3.5.3 雲數據中心總體架構 //025
第4章 基礎設施 //027
4.1 數據中心選址 //027
4.1.1 GB 50174-2017標準機房選址要求 //027
4.1.2 TIA-942標準機房選址要求 //029
4.1.3 雲數據中心選址 //030
4.2 數據中心功能布局及結構設計 //031
4.2.1 GB 50174-2017機房組成和結構設計要求 //031
4.2.2 TIA/EIA-942機房組成和結構設計要求 //032
4.3 給排水設計 //035
4.4 裝飾裝修 //035
4.5 照明設計 //040
4.6 綜閤布綫係統 //042
4.6.1 係統概述 //042
4.6.2 數據機房及測試區布綫係統設計案例 //044
4.6.3 數據機房智能化布綫管理係統 //047
4.6.4 數據機房布綫接地問題 //047
4.6.5 小結 //047
第5章 電源係統 //049
5.1 電源係統概述 //049
5.2 供配電係統 //052
5.2.1 N係統 //053
5.2.2 N(1+1)係統 //053
5.2.3 N+1係統 //054
5.3 發電機組 //054
5.3.1 柴油發電機組原理、組成及分類 //055
5.3.2 發電機組容量的計算 //055
5.3.3 發電機電壓等級的選擇 //058
5.3.4 發電機係統控製策略 //060
5.3.5 其他需關注的問題 //061
5.4 UPS係統 //061
5.4.1 UPS分類及工作原理 //062
5.4.2 數據中心UPS供電方案 //065
5.5 防雷接地 //068
5.5.1 雷電及其危害 //068
5.5.2 防雷和接地係統設計依據、設計原則 //071
5.5.3 雷電防護措施 //072
5.5.4 防雷設計 //074
5.5.5 接地的基本概念 //077
5.5.6 防雷的等電位連接 //079
5.5.7 計算機機房對接地係統的要求 //086
第6章 製冷係統 //093
6.1 製冷係統概述 //093
6.2 數據中心對製冷係統的要求 //094
6.3 空調負荷計算原則 //095
6.4 數據中心氣流組織 //096
6.4.1 傳統數據中心製冷方式的選擇 //096
6.4.2 數據中心封閉冷通道製冷方式的選擇 //097
6.4.3 數據中心行級製冷方式的選擇 //098
6.4.4 氣流組織結論 //100
6.5 製冷技術介紹 //100
6.5.1 風冷直膨式係統及主要送風方式 //100
6.5.2 水冷係統 //102
6.5.3 水側自然冷卻和新型空調末端 //103
6.5.4 風側自然冷卻係統 //105
6.5.5 發展展望 //107
6.6 雲計算數據中心製冷係統的規劃設計案例 //108
6.6.1 製冷空調及通風係統設計 //108
6.6.2 方案小結 //113
第7章 網絡係統 //115
7.1 網絡設計原則 //115
7.2 網絡整體設計思路 //116
7.2.1 快速部署 //116
7.2.2 網絡虛擬化 //116
7.2.3 全網冗餘可靠 //117
7.2.4 多網絡平麵 //117
7.2.5 內外網隔離 //117
7.3 總體網絡架構 //117
7.3.1 網絡總體規劃 //117
7.3.2 總體邏輯架構 //119
7.3.3 總體物理拓撲設計 //121
7.4 詳細網絡設計 //121
7.4.1 網絡功能分區設計 //121
7.4.2 網絡平麵設計 //128
7.5 網絡架構技術特點 //129
7.5.1 SDN網絡集中控製架構 //129
7.5.2 VXLAN大二層網絡設計 //131
7.5.3 vSwitch虛擬交換機接入架構 //131
第8章 雲計算係統的規劃設計 //133
8.1 雲管理係統設計 //133
8.1.1 雲計算係統總體架構 //133
8.1.2 物理資源管理 //135
8.1.3 虛擬資源管理 //136
8.1.4 服務門戶 //137
8.1.5 多租戶管理 //137
8.1.6 多級資源審批 //137
8.1.7 服務目錄 //138
8.1.8 監控與報錶 //138
8.2 虛擬化平颱詳細設計 //138
8.2.1 虛擬化管理中心設計 //139
8.2.2 虛擬化架構設計 //140
8.2.3 虛擬機資源調度設計 //140
8.2.4 虛擬機熱遷移設計 //141
8.2.5 虛擬機高可用設計 //141
8.3 計算資源部署 //141
8.3.1 主機總體設計 //141
8.3.2 主機資源設計 //144
8.3.3 虛擬機規格設計 //145
8.3.4 應用場景設計 //146
8.4 存儲資源部署 //147
8.4.1 存儲總體設計 //147
8.4.2 本地雙活方案設計 //151
8.4.3 復製方案設計 //164
8.4.4 存儲容量設計 //167
8.5 備份係統設計 //167
8.5.1 備份總體設計 //167
8.5.2 備份場景設計 //168
8.5.3 備份策略設計 //171
8.5.4 備份容量設計 //173
8.6 基礎軟件詳細設計 //174
8.6.1 操作係統軟件 //174
8.6.2 數據庫軟件 //174
8.6.3 中間件軟件 //175
第9章 信息安全 //177
9.1 安全體係總體架構 //177
9.2 安全管理組織 //178
9.3 安全管理製度 //178
9.4 安全等級保護需求對應項 //179
9.5 安全技術方案設計 //198
9.5.1 總體設計 //198
9.5.2 網絡安全 //198
9.5.3 主機安全 //208
9.5.4 應用安全 //210
9.5.5 數據安全 //212
9.5.6 機房安全 //212
9.5.7 災備安全 //212
9.5.8 設備級安全 //212
* 10章 消防安全 //215
10.1 消防係統 //215
10.1.1 氣體滅火係統 //215
10.1.2 細水霧係統 //216
10.2 火災自動報警係統 //216
10.2.1 係統的組成 //217
10.2.2 火災自動報警係統的基本形式 //218
* 11章 運行維護管理 //219
11.1 運維服務體係 //219
11.1.1 運維服務體係建設原則 //220
11.1.2 運維服務體係架構 //220
11.2 運維服務組織架構 //221
11.2.1 運維服務團隊架構 //222
11.2.2 運維服務團隊職責 //222
11.3 運維服務流程管理 //223
11.3.1 用戶服務管理 //223
11.3.2 事件管理 //224
11.3.3 問題管理 //225
11.3.4 變更管理 //225
11.3.5 配置管理 //226
11.3.6 服務水平管理 //226
11.4 數據中心運維管理 //227
11.4.1 日常運行運維管理的目標 //227
11.4.2 機房運行環境的管理 //227
11.4.3 配電係統巡檢及維護 //228
11.4.4 溫濕度定期檢查 //228
11.4.5 消防係統巡檢 //228
11.4.6 視頻監控 //229
11.4.7 門禁係統檢查和維護 //229
11.4.8 衛生清潔服務 //229
11.4.9 設備進場管理 //230
11.4.10 7×24小時值班及巡檢服務 //231
11.5 運維平颱架構設計 //232
11.5.1 技術架構設計 //232
11.5.2 功能架構設計 //233
11.5.3 平颱總體部署架構設計 //234
11.5.4 分布式係統部署架構設計 //235
11.5.5 雙機熱備部署設計 //235
11.5.6 分級部署架構設計 //237
11.6 運維平颱功能設計 //238
11.6.1 資源監控 //238
11.6.2 配置管理數據庫(CMDB) //241
11.6.3 IT運維管理 //243
11.6.4 報錶基本功能 //245
11.6.5 用戶權限管理 //245
11.7 運維平颱係統設計 //246
11.7.1 係統安全性 //246
11.7.2 係統可靠性 //247
11.7.3 係統可用性 //247
11.7.4 係統易維護性 //247
11.7.5 係統擴展性 //247
11.7.6 係統可操作性 //248
11.7.7 係統數據庫的存儲與恢復 //248
11.7.8 係統接入方式 //248
* 12章 招標方案 //249
12.1 招標範圍 //249
12.2 招標方式 //250
12.3 招標組織形式 //250
12.4 分標規劃 //250
12.4.1 分標原則 //250
12.4.2 分標方案 //251
* 13章 環保、職業安全、職業衛生 //253
13.1 環境影響及環保措施 //253
13.1.1 項目建設期對環境的影響 //253
13.1.2 運營期環境影響分析 //254
13.2 環保措施及方案 //254
13.3 職業安全和職業衛生 //255
13.3.1 主要職業危害 //255
13.3.2 衛生措施 //256
* 14章 項目實施進度及人員培訓 //257
14.1 項目實施進度 //257
14.1.1 項目建設期 //257
14.1.2 實施進度計劃 //257
14.2 人員組織 //258
14.3 人員培訓需求和建議 //258
14.3.1 培訓對象 //258
14.3.2 培訓內容 //259
* 15章 項目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 //261
15.1 數據中心建設投資估算 //261
15.1.1 收入種類 //261
15.1.2 收入測算 //262
15.2 數據中心成本測算 //262
15.3 經濟效益 //263
15.4 社會效益 //263
15.4.1 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263
15.4.2 促進基礎設施完善 //263
15.4.3 提高相關服務業務的發展水平 //263
* 16章 項目風險和風險管理 //265
16.1 風險因素分析 //265
16.2 風險對策 //266
參考文獻 //267
《數字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全球應用與未來展望》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數字化。從高清衛星圖像到遍布城鄉的傳感器網絡,海量的地理空間信息正在被生成、收集、存儲和處理。這些信息,如同地球的數字孿生,為我們理解、監測和管理這個復雜而動態的係統提供瞭前所未有的視角。《數字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全球應用與未來展望》一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深度探索數字地球構建之路,全麵解析支撐其運作的關鍵技術、展示其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並展望其塑造我們未來生活的美好前景。 本書並非泛泛而談,而是深入挖掘數字地球的“骨骼”與“血脈”——即其核心的空間信息技術。我們將從最基礎的遙感(Remote Sensing)技術講起,詳細闡述不同類型衛星(光學、雷達、紅外等)的工作原理、成像機製以及數據獲取的先進方法。讀者將瞭解到如何從遙遠的太空捕捉地錶的細微變化,如何利用多光譜、高光譜等技術辨識地物特徵,以及閤成孔徑雷達(SAR)如何在雲層或夜晚穿透障礙,獲取關鍵信息。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數據的預處理流程,包括輻射定標、幾何校正、大氣校正等關鍵步驟,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緊隨其後,我們聚焦於地理信息係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GIS是數字地球的“大腦”,負責數據的組織、存儲、管理、分析和可視化。本書將詳細介紹GIS的數據模型,包括矢量模型(點、綫、麵)和柵格模型,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與適用場景。我們將深入探討空間分析的各種方法,如疊加分析、緩衝區分析、網絡分析、空間統計等,展示如何從海量地理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城市規劃中的交通流量分析、環境監測中的汙染擴散模擬、資源管理中的適宜性評價等。本書還將介紹現代GIS軟件的最新發展,包括三維GIS、實時GIS以及雲GIS等前沿技術,以及它們如何驅動更智能的空間決策。 全球導航衛星係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如GPS、GLONSS、Galileo和北鬥,構成瞭數字地球的“導航係統”。本書將詳細解析GNSS的工作原理,包括信號的傳播、接收和定位解算過程。我們將探討不同GNSS接收機的技術特點,以及差分GPS(DGPS)、實時動態GPS(RTK)等高精度定位技術如何實現亞米級甚至厘米級的定位精度。此外,本書還將闡述GNSS在土地測繪、交通導航、應急響應、精準農業等領域的關鍵作用,以及其與慣性導航係統(INS)等其他定位技術的融閤應用。 除瞭上述三大核心技術,本書還將深入探討支撐數字地球運轉的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海量地理空間數據的存儲、管理和處理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我們將介紹分布式文件係統(如HDFS)、NoSQL數據庫(如HBase, Cassandra)等大數據存儲技術,以及MapReduce、Spark等並行計算框架在地理空間數據處理中的應用。雲計算平颱(如AWS, Azure, GCP)如何為數字地球提供彈性的計算資源、存儲能力和專業的地理空間服務,也將是本書的重要探討內容。我們將分析如何利用雲原生技術構建可伸縮、高可用的數字地球服務平颱。 三維建模與可視化技術是數字地球呈現其全貌的關鍵。本書將詳細介紹三維地理模型(如傾斜攝影模型、BIM模型、LiDAR點雲數據)的獲取、處理和構建方法。讀者將瞭解到如何利用航空攝影、無人機測繪等手段生成高精度的三維城市模型,以及如何將這些模型與GIS數據相結閤,實現逼真的三維空間展現。本書還將探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在數字地球領域的應用,例如沉浸式的城市規劃評審、實時的現場勘查疊加顯示等。 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ML)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賦能數字地球。本書將深入探討AI在地理空間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包括: 地物提取與識彆: 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如CNN, U-Net)從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中自動識彆和提取道路、建築、農作物、水體等各類地物,大大提高數據生産效率。 變化檢測: 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遙感影像,利用AI算法自動識彆地錶的變化,如城市擴張、森林砍伐、災害發生等,為監測和預警提供有力支持。 空間預測與模擬: 應用機器學習模型進行土地利用變化預測、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擬、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等,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自然語言處理(NLP)在地理信息中的應用: 如何從海量的文本數據(如新聞報道、社交媒體評論)中提取地理位置信息,並與空間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發現新的洞察。 本書不僅會從技術層麵進行剖析,更會著重展示數字地球在全球範圍內的多元化應用。我們將精選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案例,涵蓋: 智慧城市建設: 數字孿生城市、交通管理優化、環境監測與汙染防治、公共安全與應急響應、智慧能源管理等。 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 森林資源監測與火災預警、水資源管理與洪水預測、土壤侵蝕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與適應策略等。 農業現代化: 精準農業、作物長勢監測、病蟲害預警、農田土壤健康管理、農産品溯源等。 應急管理與災害響應: 地震、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的快速評估、災害區域可視化、救援資源調度、災後重建規劃等。 交通與物流: 智能交通係統、物流路徑優化、車隊管理、無人駕駛技術支撐等。 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城鄉規劃輔助決策、不動産登記與管理、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等。 文化旅遊與社會服務: 旅遊資源可視化、虛擬旅遊體驗、社區服務精準定位、人口普查與社會經濟分析等。 在展望未來時,本書將探討數字地球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將分析新興技術(如5G/6G通信、物聯網(IoT)、區塊鏈、邊緣計算)將如何進一步提升數字地球的能力,例如實現更廣泛、更實時的空間信息獲取和處理。我們將討論在數據隱私、信息安全、數據共享、倫理法規等方麵需要關注的問題,以及如何構建一個開放、協作、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地球生態係統。最後,本書將描繪數字地球如何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強大引擎。 《數字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全球應用與未來展望》是一本集理論深度、技術廣度與應用多樣性於一體的著作。它不僅適閤從事地理信息科學、遙感、測繪、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師和學生閱讀,也對政府決策者、企業管理者以及對我們居住的星球充滿好奇的公眾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空間信息技術的興趣,理解數字地球的巨大潛力,並共同參與到構建更美好、更智能、更可持續的未來地球的進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行業分析師,我密切關注著雲計算技術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基礎設施帶來的深遠影響。這本書《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引起瞭我的興趣,因為我認為它觸及瞭雲計算生態係統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深入分析當前雲計算數據中心設計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例如,隨著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興起,數據中心的設計需要做齣哪些調整以適應這些新的應用場景?在安全性方麵,如何在新一代數據中心設計中構建更強大的防護體係,抵禦日益復雜的網絡威脅?對於全球範圍內不斷加強的環保法規和可持續發展要求,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關於綠色數據中心設計的前沿理念和創新實踐?我希望它能夠基於深入的市場調研和技術分析,為行業內的決策者、設計師和工程師提供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指導,幫助他們構建麵嚮未來的、具有競爭力的雲計算數據中心。

評分

我是一位初入IT行業的新手,對雲計算充滿瞭憧憬,也對建設支撐這些服務的底層基礎設施感到一絲迷茫。瞭解到《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這本書,我把它當作是我的入門指南。我希望它能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專業術語和概念一一解讀。比如說,在數據中心選址時,需要考慮哪些關鍵因素?如何進行閤理的容量規劃,以保證未來的擴展性?在供電和製冷係統方麵,有哪些主流的技術和設計原則?我對各種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選型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聯方式也感到好奇。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不同組件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及如何設計一個既穩定又高效的網絡架構?我尤其希望它能夠介紹一些行業內的最佳實踐和常見的設計誤區,讓我少走彎路。如果能包含一些圖錶和流程圖,那就更好瞭,這樣可以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概念。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數據中心技術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對雲計算基礎設施有一個初步但紮實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個在大型企業負責IT基礎設施的老總,我們正麵臨著從傳統數據中心嚮現代化、雲化數據中心轉型的關鍵時期。這本書的題目《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恰好擊中瞭我們的痛點。我關注的不僅僅是技術細節,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戰略規劃和投資迴報。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套關於如何評估現有數據中心、確定轉型方嚮和目標,並製定詳細的實施路綫圖的指導?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如何平衡性能、成本、安全、可靠性和可持續性這幾個核心要素。例如,在考慮采用超融閤基礎設施還是分離式架構時,應該如何權衡?對於大規模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提升,是否有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和技術建議?書中對於如何規劃和設計高可用性、災難恢復能力強的雲計算數據中心,以及如何滿足不斷增長的業務需求,是否有具體的策略和成功案例?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更具前瞻性和指導性的洞察,幫助我們做齣明智的決策,成功構建一個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雲計算數據中心。

評分

我是一名在數據中心運維一綫工作的工程師,每天都在與服務器、網絡設備、UPS、空調等打交道。我對《雲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與設計》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實際操作層麵上。我想瞭解在規劃設計階段,哪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到日常的運維效率和成本。比如,在布綫設計上,如何纔能做到整潔、易於管理,並方便日後的設備更換和升級?在供電和製冷係統的設計上,是否有最新的節能技術和監測手段可以應用,以降低PUE值?對於機櫃布局和通道設計,如何纔能最大化空間利用率,同時保證良好的散熱效果和人員操作的便利性?書中能否提供一些關於智能運維和自動化管理在數據中心設計中的體現,例如如何通過監控係統實現對設備狀態的實時掌握,或者如何通過預警機製來防止故障發生?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實用的建議,讓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更好地理解設計意圖,並提齣更優化的運維方案。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著實吸引人,作為一名在數據中心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對如何在高密度、高可用性的環境下實現高效的資源利用和靈活的擴展性感到好奇。市麵上關於雲計算的討論很多,但真正深入到數據中心物理層麵的規劃與設計,並將其與雲計算的需求相結閤的詳盡著作卻不多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這方麵的空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從選址、供電、製冷、布綫到安全防護,將每一個環節都剖析得清清楚楚。特彆是對於雲計算所強調的彈性和敏捷性,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在數據中心設計層麵的創新思路,例如如何通過模塊化設計來應對業務的快速變化,或者如何利用智能化運維係統來降低運營成本,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能夠結閤不同規模和應用場景下的數據中心建設經驗,讓理論知識變得觸手可及。同時,對於當前流行的綠色數據中心理念,我也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其融入到規劃設計中的,如何在滿足高性能計算需求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能否真正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全麵、深入的雲計算數據中心設計思維框架,使其在麵對復雜項目時,能夠遊刃有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