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有“照亮”的功能,在这本学本中,你是否看到曾经幽闭的世界,在文字之光中一寸寸地被照亮:你没有经历过战争岁月,战争中人性的挣扎和复苏却历历在目,因为文字;你没有隐居山林,自然山泉在工业时代的亘古清流却如在眼前,因为文字;你没有一束玫瑰,但是小王子的那朵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你没有见过阿辽沙,可是你分明看到了他……文学照亮世界,文学也照亮你:在围观饥饿艺术家的人群里你看到过自己的身影吗;在“固守乡村”和“走向远方”的冲突里你的选择是不是一样艰难;在一对平凡男女的故事里你看到的是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后来却活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样子;你的童年故乡是不是一样正在变得面目全非,在熟稔的风景面前你突然有了一种陌生的体验……文学的“照亮”本质上是“发现”,它让我们发现那些为我们所忽视的路人甲也有动人的生命,它让我们发现那些距离我们遥远时代或空间的人也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它让我们发现,世界上还有另一些活法,那是我们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它更让我们在文学情境的逼视中发现自己,审视自己,看到人性的复杂,从而生出悲悯,生出向善的力量。正如电影《死亡诗社》中所说:“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是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第5个学习任务群编写的高中生学本。本书在“文学阅读”层面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若干维度,尤其是针对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维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趣味;在“文学写作”层面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粗略尝试各种文学手法,并从写作的角度关照阅读。
丛书主编: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教授级高级教师、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兼职导师。曾参与人教社《语文》统编本、上教社《语文》实验本的编写,出版《语文教学对话录》《语文教学慎思录》等10余部著作,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研究文章120余篇。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学语文首届“学术领军人物”。
本册主编:谢澹,浙江绍兴一中语文教师,浙江教坛新秀,绍兴市名师,浙江省首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曾获“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一等奖,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比武一等奖,浙江省教科研先进奖。2012 年5 月,入选《语文学习》“青年教师名录”,2013 年3 月入选《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有专著《笔墨正年华》。
写在前面…1
学习导航
按图索骥…3
课标传真…3
助学指津
借我一双慧眼…7
专题问道
专题1超越惯性——诗歌的变异与陌生化…15
含英咀华…16
晚期杜甫: 独语与冥想/江弱水…16
现代诗歌一组/海子等…20
中国摇滚两首/崔健等…27
外国诗歌一组/里尔克等…29
实践笃行…34
少年情怀总是诗——为青春写一首诗…34
专题2文质彬彬——散文的知性与感性…40
含英咀华…41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41
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周涛…45
超然台记/苏轼…49
实践笃行…50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散文写作进阶…50
专题3河的第三条岸——小说的想象与虚构…53
含英咀华…54
小说家: 准造物者/曹文轩…54
森林大熊/约克·史坦纳等…57
饥饿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64
实践笃行…72
造梦空间——创作绘本…72
专题4尺水里的波澜——戏剧的冲突与巧合…75
含英咀华…76
冲突双方都有罪都无罪/余秋雨…76
天边外/尤金·奥尼尔…80
潘金莲/魏明伦…90
实践笃行…98
半瓣花上说人情——电影剧本探秘…98
专题5灵魂没有白发——文学“成长”母题的
阅读与写作…104
含英咀华…104
世界还小的时候/梭伦等…104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107
石头旁的演说词/陀思妥耶夫斯基…117
实践笃行…120
有女初长成——“灰姑娘”形象探究…120
专题6零度以上的风景——文学“爱情”母题的
阅读与写作…124
含英咀华…124
爱的诗歌三首/纪弦等…124
牡丹亭/汤显祖…129
伤逝——涓生的手记/鲁迅…133
实践笃行…143
春风十里,不如你——《诗经》里的那些爱情…143
专题7倒下的真理——文学“战争”母题的
阅读与写作…146
含英咀华…146
小诗两首/奥登等…146
吊古战场文/李华…148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151
实践笃行…159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共建“战争文学馆”…159
专题8我应该成为一阵风——文学“自然”母题的
阅读与写作…169
含英咀华…169
大地上的事情/苇岸…169
夏日走过山间/约翰·缪尔…173
听泉/东山魁夷…175
实践笃行…177
风景旧曾谙——我们与自然有多远…177
专题9旧故里草木深——文学“故乡”母题的
阅读与写作…181
含英咀华…181
精灵/纳博科夫…181
底层/蔡翔…184
故乡/林贤治…191
实践笃行…194
近乡情更怯——“故乡”主题阅读分享会…194
专题10站在文学背后——创作与鉴赏…200
含英咀华…200
我创造了一个人/罗曼·罗兰…200
请勿在此处张贴/本雅明…206
普通读者/吴尔夫…208
见字如面/黄永玉等…210
实践笃行…214
做一个“有知识”的批评者——文艺评论四步成就法…214
锦心绣口
应世致用…223
虚构——现实的倒影…223
互动对话…230
。。。
。。。
借我一双慧眼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对初学文学者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多玩索名家作品,二是自己多练习写作,以此“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说明文学趣味是可以培养而得的。
文学文本的形态划分各有不同,有人把文学分为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这在逻辑上较为严密;通常我们将其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这种分法虽然使用的标准不同,但实用。本书前四个专题就是按照这个分类的。
一种文学有一种文学的特质,每种文学的特质并不唯一,甚至其内部差异也很大。就诗歌而言,有区域的差异,东西方的诗歌传统就很不一样;有时代的区别,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欣赏的路径也很不同。这里提供的阅读欣赏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该种体式较为现代的作品。
变异和陌生化既是艺术手法,又是艺术效果。它不是诗歌特有的,但确是现代诗歌大量使用的,今天我们用这个眼光去看待中国古典诗词,发现在古诗词中也有诗人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在不同的诗歌文本中,变异和陌生化借助的手段不同,隐喻和象征是主要方法。比如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一诗,前两个诗节诗人这样写道: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
离开了天蓝的俄罗斯。
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
温暖着老母亲的愁思。
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
扁扁地趴在安静的水面。
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
老父的胡须已花白一片。
这里有三个各不相同的比喻:“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白桦林”,喻体是“三颗星”,但是一片树林怎么可能只像三颗星,又何谈“临照水池”呢?其实诗人想要表达的是“水池里的白桦林倒影像三颗星临照”,这是语义的省略和语序的颠倒;第二个比喻,“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这是以动物来比喻月亮。在中国,月亮也和动物有关,那是一个关于玉兔的传说,而这里无关典故,就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紧接着,作者说“扁扁地趴在安静的水面”,李白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如果说“白玉盘”符合“儿时”特点,那么这外来的金蛙也很符合“水面”的特征,缀以“趴”字,写出了月夜的宁静。然而这宁静蕴含离别,注定并不宁静。这句是“陌生化”的比喻,但也是“熟悉”的生活场景,陌生基于现实。第三个比喻,“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这里套着两个比喻,根据上下诗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父亲花白的胡须恰似苹果花,而这苹果花又像流云一般,合起来就是父亲的胡须像流云般的苹果花。本喻倒置之后,风景中到处都是老父亲花白的胡须,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蕴藉。这句是语序的颠倒和多个比喻的镶嵌。诗的前两小节中白桦林、三颗星、月亮、流云、苹果花构成了“天蓝的俄罗斯”,这是诗歌的风景背景,而老母亲的愁思、父亲花白的胡须,则是这幅画的人物背景,这就是“我”的俄罗斯,“我”的故乡,于是画面主体隐隐凸显: 我要辞别我出生的屋子。诗歌变异和陌生化的效果,让诗歌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
散文的鉴赏方法也很多样,比如“文气”“文脉”等传统文章学方法,“虚实”“轻重”等散文常见鉴赏路径。我们这里谈的是“知性”和“感性”。好的散文两者兼备。读这样的散文,既要梳理文章的内在情感脉络,又要注意作者理性思考的表达。前者奠定文章的基调,后者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比如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的开头: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
这段文字破空而来,雕塑化地呈现出巨人贝多芬的形象,震撼读者,这种震撼一方面来自文章汹涌澎湃的情感,一方面则是“唐突神灵”“蔑视天地”的议论,它们就像贝多芬的交响乐,是精神的自由流动,是灵魂的放声歌唱,只有前者不免单薄,只有后者不免突兀。
曹文轩在《小说门》中说:“打开小说史,我们看到了一条明白无误的鸿沟,它将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分割在了两边。这是两个具有不同制度、不同价值标准、不同写作行为的世界。”他进而指出前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观察”,而后者则是“虚构”。1924年5月18日,吴尔夫在剑桥作了题为“贝内特先生和勃朗太太”的讲座,说到她在火车上遇见了一位勃朗太太,对这个人物有点印象,但不知怎样传达这一形象,于是就去请教贝尔特等作家。他们告诉她:“一开始先写她的父亲在海若吉特地方开着个铺子。查一查房租多少。查一查1878年店员们的工资是多少。弄清楚她的母亲是怎么死的。描写一下癌症。描写一下棉布。描写……”吴尔夫说,要是这样描写下去,她对勃朗太太形成的印象“就会黯淡失色,永远消失了”。现代派小说家并不深刻地去向人们留下观察的形象,普鲁斯特深居简出,时常独闭幽室,但我们仍然在窗外看到了这个孤独灵魂正用双眼眺望天空与原野;博尔赫斯“经历得很少,懂得很多”,他是书堆上长出的一棵树,巡视书架,如同漫步在湿润、静谧的苍古老林里……阅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可能要加倍留心,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掉进了小说家的“陷阱”。比如纳博科夫在长篇小说《微暗的火》的前言中写道:
《微暗的火》是约翰·弗兰西斯·谢德(一八九八年七月五日生,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卒)在他一生最后二十天里所创作的一首英雄对偶句诗体的长诗,共四章,九百九十九行,写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州纽卫镇的住宅。这部由八十张中号索引卡片构成的手稿,大部分系誊清的定稿,本书诗文部分完全依据手稿予以忠实付印。在每张卡片上面,谢德把粉红线上端留作写标题用(注明第几章和创作日期),十四行浅蓝线部分用来写诗文,全是用挺好的笔尖写的,笔迹纤细工整,异常清晰,空一行则表示隔行,而且他总是利用一张新卡片开始撰写新的篇章。
这段文字言之凿凿,细节清晰,仿佛词条,又如史笔,却是纯粹的虚构,甚至整个文本的故事都是不确定的,读者可以自己创造故事。这样的写法为读者带来了崭新的小说阅读体验。当然并不是说现代小说是虚幻的,事实上小说无法排斥真实性,很多时候,它只是用这种方式去表现更高的真实——心灵的真实而已。
戏剧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场地演出,所以它必须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越是尖锐激烈,戏剧性也就越强。英国理论家威廉·阿契尔在他的名著《剧作法》中说过:“戏剧建筑的最大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冲突和巧合正是产生紧张和解除紧张的重要手段。例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第一幕娜拉的丈夫海尔茂有了一份好工作,马上就可以有稳定充足的收入,娜拉多年来为家庭经济拮据发愁的日子就要结束了。可是,曾经犯过伪造签字罪的柯洛克斯泰提出无理要求,威胁娜拉,要把她为丈夫治病借钱而假造父亲担保签字的事情说出来。娜拉多年独自承担债务,现在又要独自面对可怕的威胁。到了第二幕,娜拉与柯洛克斯泰的紧张关系促使她与丈夫关系紧张,丈夫不肯留柯洛克斯泰在银行继续工作。第三幕,海尔茂知道真相后非但不感谢妻子多年来承受的压力,反而气急败坏地责备妻子,要把她撵出去,娜拉绝望。这时剧情陡转,柯洛克斯泰归还借据,危机解除,然而娜拉再也不愿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了。这里就产生了娜拉和柯洛克斯泰、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海尔茂和娜拉之间的冲突。就巧合而言,《玩偶之家》也是典范之作。八年前借钱给娜拉的柯洛克斯泰恰恰成了娜拉丈夫海尔茂的下属,他在银行的去留掌握在海尔茂手中;海尔茂准备用来顶替柯洛克斯泰的林丹太太,又是娜拉的好友,柯洛克斯泰的情人。正是这些冲突和巧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剧本。当然,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的那样:“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加可取。”剧本的冲突和巧合必须让人觉得可信,这里的“可信”主要指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只有读懂这些,才能读懂剧本。
本书的后五章主要是从文学母题的角度提供阅读和写作的范例。五个母题分别是成长、爱情、战争、自然和故乡。它们的编排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以主题组元。
阅读这五章时,要关注同一个母题下异彩纷呈的世界,每一个母题都是文学大家庭里的一个小世界,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比如爱情也可以视作一种成长,成长中也包括了爱情;比如自然和故乡肯定有关联,因为人类从自然中来,自然是人类的第一故乡;比如战争让人成长,战争中的爱情让人动容,战争对自然构成破坏,战争又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做了大致的分野。阅读这些作品时,“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比较主题内容的差异、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比较作者情感和思考的差异……在比较中读出“文学是人学”的真谛。
最后一章关于文艺理论,包括创作和评论。相对前九章,这章比较难,但适当的理论学习可以让我们具备更专业的眼光,享受更高层次的艺术愉悦。在阅读这一章时,可以用“例证”法来学习,也就是找到能体现相应理论的相应作品,从作品出发理解理论,再从理论出发回到作品。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结合作品分析的理论才具有魅力。本章的学习不是要成为一个精深的理论工作者,所以对大部分同学来说,稍作了解就够了;如果你有志于文艺理论的创造,可以按图索骥,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本任务群除了“阅读”之外,还有“写作”的学习要求。为此,每个专题后面都配备了读写活动。关于写作,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是: 第一,从读到写,多读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经典名篇,并细读文本;第二,从写到读,写完之后,细读自己的文章;第三,从读到改,最初,写的文章经不起细读,但是好文章是改出来,要舍得在修改上下功夫,当然,你可以隔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冷却”后的修改往往效果更好。另外,如果能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彼此交流,互相切磋,那是最快的进步方式了。
祝愿同学们在上述学习方法的帮助下,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连接已知与未知。《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这本书,恰恰以一种非凡的方式,让我体验到了这种连接的力量。作者并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邀请我一同走进文学的世界。他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曾对某些古代的诗歌感到晦涩难懂,但通过书中充满智慧的解读,我仿佛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在写作的探索上,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深刻的启示。我曾经认为写作是一种天赋,如果你没有那个“天赋”,就很难写出好的作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写作更是一种技艺,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不断提升的技艺。书中关于“逻辑”和“情感”如何有机结合的论述,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清晰的思路,也要有动人的情感,这两者缺一不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同时,也对自己的写作充满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泛着淡淡古意的封面所吸引。我不是那种文学理论的科班出身,更多的是凭着一股对文字的热爱,像个拾荒者一样,在书海中搜寻那些能触动我灵魂的篇章。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与我这个晚辈分享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并没有直接灌输给我什么“主义”或“流派”,而是通过大量的例子,那些我熟悉甚至有些陌生的经典作品,一点点地揭示了文学的魅力所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意境”的探讨,我总觉得文字的美,很多时候在于它所能勾勒出的那种“画面感”和“情境感”,而这本书恰恰把这一点讲得淋漓尽致。它让我明白,阅读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想象的驰骋,一种精神的对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读过的那些书,仿佛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突然有了清晰的脉络。我喜欢书中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片可以静心沉思的净土。
评分我一直觉得,写作这件事,比我想象中要难得多。我常常对着空白的文档,脑子里塞满了想法,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如何让那些飘忽的想法,变成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字。这本书,就像在我写作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盏指示灯。它没有提供什么“万能公式”,而是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比如如何捕捉灵感,如何锤炼语言,如何构建故事的骨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细节”的论述,以前我总觉得写得“宏大”就是好,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动人的文字,往往藏在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词语的选择,都能传递出巨大的能量。它让我明白,写作是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捕捉。我也喜欢书中提出的“为自己写作”的理念,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放。我常常因为害怕别人评价,害怕写得不够“高级”,而束手束脚。这本书让我明白,最真诚的写作,首先是对自己的诚实,是对自己内心声音的表达。它鼓励我去探索自己的风格,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的尝试者,而是有了一点点勇气,去勇敢地表达,去用文字记录我所经历的世界。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化我阅读体验的书籍,并且能够指导我提升写作技巧。《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并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文学作品的解读,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内在机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而是挖掘到了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例如情感的渲染、意象的运用、叙事节奏的把控等。书中对于如何“理解”一篇作品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单向的接受过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一场深刻的灵魂对话。它教我如何透过文字的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呼吸,去体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而当它转向写作的部分时,更是给了我许多实用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写作并非天马行空的随意发挥,而是需要精心的构思和反复的打磨。书中关于“结构”的讲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都为我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我曾为自己语言的贫乏而苦恼,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范例,展示了语言的无限可能性,让我看到了提升的空间。
评分读完《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在此之前,阅读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消遣,一种打发时间的工具。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阅读的另一重境界——它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他并非简单地概括作品的内容,而是挖掘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我尤其喜欢他对某些被低估或被忽视的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曾经与我擦肩而过的宝藏。书中对于“视角”和“立场”的探讨,让我明白,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阅读,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这种差异化的解读,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给我枯燥的写作技巧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体会到如何让文字“活”起来。我曾觉得写作就是要“写得漂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写得真诚”。它让我意识到,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情感体验,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我只需要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将它们表达出来。
评分书还没看到,应该不错的,价格比实体店便宜。
评分好书。。。。。。。。。。。。。。。
评分正版图书,买了一整套,优惠力度很大,值得购买。
评分本来打算买整套的,后来发现单本购买更优惠,只能费事一点了。
评分本来打算买整套的,后来发现单本购买更优惠,只能费事一点八正套数加入购物车再买了。
评分可以,不错的书籍。下次又遇到
评分还是不错的,蛮喜欢
评分配合新教材,买来做参考,看目录还是不错的。
评分学习了,挺好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