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

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制度变革
  • 政治体制
  • 国家治理
  • 中国发展
  • 改革开放
  • 政治发展
  • 制度建设
  • 当代中国
  • 政治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70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05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道路丛书
开本:16-0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2012-2016)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件,展现出一副鲜活的历史画面。

2. 以智库报告的形式阐释在这极不平凡的5年,中国在想什么,中国在做什么。


内容简介

在政治领导权顺利交替开启新时代之后,2013年迎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开局,适应全新大国定位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开始迈向现代化。

就国内而言,2013年延续了三十年多来不断改革的时代命题,继续深化改革;同时,为了避免改革所带来的张力,以回归传统、重塑传统为契机,着力培育稳定性的力量。无论是政治上激活传统,还是经济上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家都有意在改革创新和制度稳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而就国际关系而言,大国崛起需要有全新的国际定位,这既需要“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转向,也需要具体努力。国家不仅在传统海疆问题上新政频频,更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探月工程等**空间革命之新领域,大国秩序的国际维度逐渐清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趋于成熟,这意味着制度建设已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下属的一个跨院系、跨学科、从事政治与法律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的科研机构,始终关注中国崛起对未来中国政治秩序和全球政治秩序的可能影响,对中国政治法律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运作进行理论总结,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对策,并培养相关领域研究人才和治理人才。各大图书馆馆配,满足读者对重大事项的查找、阅读需要。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发展动态年度报告(2013)

导言 / 003

一、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006

(一)激活传统:政治逻辑的复归 / 007

(二)制度建党:反腐模式的探新 / 012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发展 / 016

(一)实验主义治理:审慎务实的改革思路 / 017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 020

(三)民族边疆治理:从维稳走向综合施策 / 022

三、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再界定 / 023

(一)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 023

(二)调适政府与社会关系 / 025

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 028

(一)探索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之道 / 028

(二)从治理网络到借助网络实现治理 / 030

五、大国崛起中的国际定位与战略转型 / 032

(一)不断延伸的海疆战略 / 033

(二)探索引领空间革命 / 034

(三)捍卫中国企业利益和经济主权 / 034

(四)升级国家安全战略 / 035

六、结语 / 036


第二部分中国发展动态月度报告(2013)

1月中国大反腐时代来临 / 041

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班子发起反腐总动员 / 042

政府着力破除城镇二元结构 / 044

政府试点社会保障新思路 / 047

2月 “八项规定”初见成效 / 049

中央首提控制党员规模 / 050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发展新举措 / 052

国务院批转收入分配改革若干意见 / 055

“国五条”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 / 057

各地积极落实“八项规定” / 059

3月 “中国梦”成为中国政治新旗帜 / 063

“中国梦”成为中共执政关键词 / 064

政府开启第七次机构改革 / 067

铁路系统实行政企分开改革 / 069

新型城镇化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 071

政府推动反腐走向制度化 / 073

两会后地方人事调整凸显用人规律 / 076

4月执政党再提“群众路线” / 079

中共新班子再提“群众路线” / 080

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党员学风建设 / 083

户籍改革工作总结与展望 / 085

国务院批复《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 087

“营改增”改革步伐加快 / 089

多个城市出台“国五条”细则 / 091

各地再现“撤县设市”浪潮 / 094

5月布局资本市场改革 / 097

内地主流媒体传达理论创新信号 / 098

国务院进一步简政放权 / 101

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观察 / 103

国务院提出资本市场改革新举措 / 106

中国空间战略稳步推进 / 108

户籍改革地方破局 / 110

6月中央启动巡视工作 / 11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指作风建设 / 114

组织工作会议关注党内选贤任能 / 117

中央巡视组进驻各地开展工作 / 120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建议初步形成 / 122

2012年审计署报告:反腐,改革,发展 / 124

货币市场“钱荒”危机 / 126

7月“合理区间论”更新中国发展理念 / 129

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 / 130

国务院多项措施推动建立现代政府 / 134

李克强提出“合理区间论” / 136

国务院提速棚户区改造工作 / 138

暴力袭击事件频发考验新疆治理 / 141

8月 “营改增”牵引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 143

中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 144

上海自贸区扬帆在即 / 146

中欧光伏贸易之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148

“营改增”改革提速 / 151

互联网行业提出“七条底线” / 153

9月中国正式启动自贸区试点 / 157

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传统 / 158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 / 161

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 163

国务院酝酿“以房养老”试点 / 166

“依法治网”平衡自由与秩序 / 169

10月国家布局卫星导航产业发展 / 173

民主生活会遏制脱离群众之风 / 174

《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 / 177

国务院取消多项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 179

政府加大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 181

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 185

国务院积极遏制产能过剩 / 187

中央推广“浙江经验”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190

11月中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 193

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未来10年 / 194

中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 198

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 200

中央探索官邸制改革 / 202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 204

12月中央经济新政密集出台 / 20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经济新政 / 210

我国探月计划取得新进展 / 213

我国大力推动自贸区建设 / 215

中央发布官员考核新尺度 / 218

国资委回应国企改革方案 / 220

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 / 223

中央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 / 226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发展动态年度报告(2013)

导言 / 003

一、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006

(一)激活传统:政治逻辑的复归 / 007

(二)制度建党:反腐模式的探新 / 012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发展 / 016

(一)实验主义治理:审慎务实的改革思路 / 017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 020

(三)民族边疆治理:从维稳走向综合施策 / 022

三、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再界定 / 023

(一)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 023

(二)调适政府与社会关系 / 025

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 028

(一)探索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之道 / 028

(二)从治理网络到借助网络实现治理 / 030

五、大国崛起中的国际定位与战略转型 / 032

(一)不断延伸的海疆战略 / 033

(二)探索引领空间革命 / 034

(三)捍卫中国企业利益和经济主权 / 034

(四)升级国家安全战略 / 035

六、结语 / 036


第二部分中国发展动态月度报告(2013)

1月中国大反腐时代来临 / 041

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班子发起反腐总动员 / 042

政府着力破除城镇二元结构 / 044

政府试点社会保障新思路 / 047

2月 “八项规定”初见成效 / 049

中央首提控制党员规模 / 050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发展新举措 / 052

国务院批转收入分配改革若干意见 / 055

“国五条”重拳调控房地产市场 / 057

各地积极落实“八项规定” / 059

3月 “中国梦”成为中国政治新旗帜 / 063

“中国梦”成为中共执政关键词 / 064

政府开启第七次机构改革 / 067

铁路系统实行政企分开改革 / 069

新型城镇化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 071

政府推动反腐走向制度化 / 073

两会后地方人事调整凸显用人规律 / 076

4月执政党再提“群众路线” / 079

中共新班子再提“群众路线” / 080

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党员学风建设 / 083

户籍改革工作总结与展望 / 085

国务院批复《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 087

“营改增”改革步伐加快 / 089

多个城市出台“国五条”细则 / 091

各地再现“撤县设市”浪潮 / 094

5月布局资本市场改革 / 097

内地主流媒体传达理论创新信号 / 098

国务院进一步简政放权 / 101

新一届政府经济政策观察 / 103

国务院提出资本市场改革新举措 / 106

中国空间战略稳步推进 / 108

户籍改革地方破局 / 110

6月中央启动巡视工作 / 11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指作风建设 / 114

组织工作会议关注党内选贤任能 / 117

中央巡视组进驻各地开展工作 / 120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建议初步形成 / 122

2012年审计署报告:反腐,改革,发展 / 124

货币市场“钱荒”危机 / 126

7月“合理区间论”更新中国发展理念 / 129

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 / 130

国务院多项措施推动建立现代政府 / 134

李克强提出“合理区间论” / 136

国务院提速棚户区改造工作 / 138

暴力袭击事件频发考验新疆治理 / 141

8月 “营改增”牵引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 143

中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 144

上海自贸区扬帆在即 / 146

中欧光伏贸易之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148

“营改增”改革提速 / 151

互联网行业提出“七条底线” / 153

9月中国正式启动自贸区试点 / 157

恢复批评与自我批评传统 / 158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 / 161

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 163

国务院酝酿“以房养老”试点 / 166

“依法治网”平衡自由与秩序 / 169

10月国家布局卫星导航产业发展 / 173

民主生活会遏制脱离群众之风 / 174

《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 / 177

国务院取消多项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 / 179

政府加大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 181

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 185

国务院积极遏制产能过剩 / 187

中央推广“浙江经验”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190

11月中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 193

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未来10年 / 194

中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 198

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 200

中央探索官邸制改革 / 202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 204

12月中央经济新政密集出台 / 20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经济新政 / 210

我国探月计划取得新进展 / 213

我国大力推动自贸区建设 / 215

中央发布官员考核新尺度 / 218

国资委回应国企改革方案 / 220

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 / 223

中央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 / 226





前言/序言


《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 历史的熔炉,制度的锻造 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其历史的演进与制度的变迁,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从漫长的封建帝制到跌宕起伏的近代转型,再到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篇章,每一次的制度革新都如同一场史诗般的熔炉淬炼,每一次的巩固则如同一次次精心的锻造,使其更加坚韧、适应,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正是聚焦于这一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其制度体系如何经历深刻的变革,又如何逐步走向巩固,从而支撑起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政治事件或经济数据,而是力求从制度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发展的脉络。它将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制度节点,解析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我们将看到,每一次制度的“开局”,都饱含着对过往的深刻反思,对未来模式的审慎探索;而每一次制度的“巩固”,则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充实,使其更具韧性与生命力。 第一章:历史的回响——近代中国制度探索的艰辛历程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征程的起点,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对内忧外患,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对西方制度的艰难借鉴与本土化尝试。本章将回顾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制度探索,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变革,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呼唤,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尝试。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早期制度变革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它们为何未能根本性地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重点在于考察这些尝试如何为后来的制度变革积累了经验教训,并为“新开局”埋下了伏笔。从科举制度的废除,到初步的议会、内阁的设立,再到宪法的制定,这些零散的制度碎片,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光芒,虽然脆弱,却昭示着民族对制度自觉的觉醒。我们将审视这些变革背后的思想根源,探究不同政治力量在制度设计上的博弈,以及外部世界对中国制度选择的影响。 第二章:革命的熔炉——新中国制度的奠基与初步构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开局”。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动荡与战乱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构建。本章将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一系列基本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建立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制度设计的历史背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土地改革的制度意义,经济恢复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为后续的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会关注到,这一时期制度的构建,既有对苏联模式的借鉴,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探索和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制度选择。同时,也将审视早期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改革与调整埋下伏笔。 第三章:改革的浪潮——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1978年,中国迎来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局”——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中国制度的变革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本章将重点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的深刻制度创新与突破。我们将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转轨,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制度安排,如公司制改革、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等等。同时,也将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审慎推进,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基层民主的探索。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即如何在一个既有的制度框架内,通过渐进式的改革,逐步释放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并最终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改革举措,并分析其对中国整体制度格局的影响。 第四章:巩固的力量——中国制度的韧性与适应性 制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变革,更在于其巩固与发展。本章将着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以及其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适应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新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理论创新、战略调整和政策落地,不断巩固和完善各项制度。这包括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同时,也将分析中国制度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经济危机、科技变革、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适应能力。本章将从微观层面,如基层治理的创新,宏观层面,如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来展现中国制度在实践中的自我修正与完善机制。我们将看到,制度的巩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机过程。 第五章:开放的视野——中国制度的全球意义与未来展望 在一个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发展都具有全球意义。本章将从开放的视野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球意义,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我们将分析中国制度模式的独特性,以及其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发展借鉴。同时,也将展望中国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作用。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制度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特色,又如何与其他国家制度实现良性互动。这并非是简单的制度输出,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将审视中国制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一部制度的史诗 《新开局:中国制度的变革与巩固》是一部关于中国制度演进的恢弘史诗。它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对现实的分析、对未来的展望,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制度在一个又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如何经历变革的阵痛,又如何在实践中走向巩固,并最终成为支撑中国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石。本书的价值在于,它 not only 呈现了中国制度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制度“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将走向何方”。它是一份对中国制度的深度解读,也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书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制度的逻辑,以及中国人民为建设强大国家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名字叫做《东风浩荡:一个时代的宏图与回响》。封面设计相当大气,采用了水墨风格的山水画,隐约中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打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所吸引。他没有选择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从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小事件入手,抽丝剥茧地展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辛亥革命时期,普通民众的反应和心态的描绘,那些细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书中对革命党人之间的分歧、妥协,以及最终走向共和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都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远非教科书上寥寥数语所能概括。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时而激昂澎湃,时而又娓娓道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展现了一种非常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最近读完《巨龙腾飞:国家转型期的社会图景》,感觉这本书简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百科全书。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变迁。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章节所打动。作者采访了大量的亲历者,他们的故事充满了辛酸,也充满了希望。比如,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如何在城市中打拼,又如何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再比如,那些在改革开放初期,抓住机遇,改变命运的个体,他们的奋斗史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这本书也探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阶层固化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作者对这些敏感问题的探讨,非常深入,而且不回避矛盾。他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政策分析,但最终落脚点还是回到人本身,展现了国家发展背后,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变革,都凝聚着无数个体的努力和牺牲,也成就了无数个体的梦想。

评分

拿到这本《百年风云:变革中的中国力量》,一开始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宏观的经济分析类读物,但翻开后发现,它更多地探讨了中国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文化认同的构建。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报刊文章、文学作品,甚至是一些民间歌谣,来展现不同时期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差异和思想碰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西学东渐”与“中学为体”的论辩,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思潮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变革的。书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解读,也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文字改革和思想启蒙,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下,对自身文化根基和未来道路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思潮进行好坏的评判,而是呈现了一个复杂、多元且充满矛盾的历史图景。读完之后,我对于理解中国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以及文化自信的形成,都有了全新的视角。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语言表达却相当平易近人,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收获。

评分

近期读完的《锦绣山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让我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如何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多地关注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剧烈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价值观念等微观层面的变化。作者通过大量的社会学调查数据和案例分析,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以及个人自由度的增加。但同时,它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挑战,比如城乡差距的扩大,传统家庭观念的式微,以及在多元社会中,如何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书中对于“中国梦”的解读,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国家认同的构建。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充满人文关怀,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贴近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评分

我偶然在书店里看到这本《曙光初照: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革的脉络》,出于对近现代政治史的兴趣,我便买了下来。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逻辑梳理和宏观的视野。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沉溺于具体事件的细节,而是着重于分析各个时期政治力量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从晚清的改革思潮讲起,一直梳理到新中国的成立,中间穿插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以及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等关键节点。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组织结构和策略选择,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政治合法性”的探讨,他分析了中国在不同时期,是如何构建和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的。同时,他也深入剖析了在政治变革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决策又对历史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读起来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