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通史(14卷套装共23册)

中国大通史(14卷套装共2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文化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史学
  • 套装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3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6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54
套装数量:2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汇集我国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一部新通史。是改革开放40
年来一一套详细地、系统地反映史学界新研究成果的中国通史著作。
全书以中国历史时序排列,分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华民国共
15卷。
“真正鲜活的历史在基层”,本书一改以往通史强调政治、经济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重视关照包括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闲暇娱乐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并将其作为中国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史为鉴,开拓创新。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将为当前改革发展事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参考和启示。

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群今天活跃在史学一线的专业工作者对于中国通史的见解与认识,浓缩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作者简介

总主编: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
分卷主编:王震中、李衡眉、沈长云、晁福林、岳庆平、陈琳国、侯旭东、阎守诚、宁欣、张其凡、武玉环、王德忠、赵永春、穆鸿利、史卫民、毛佩琦、李世愉、王政尧、陈振江、徐永志、虞和平


曹大为
1944年生于上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著名长城史研究专家,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并为“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主编了七年级上、下两册《历史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了八年级上、下两册《历史与社会》教材。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他注意把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侧重研究传统社会的结构、社会运行与变迁、社会控制及其效应、影响,剖析传统文化的成因、特点、类型和传统文化的渊源流变,以及文化精神与民族性在诸方面的具体表现,评价其社会效应与历史影响,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与新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与命运。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史》《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建构中国通史:理论·中国路径·体例》《读史杂记——文化·社会·性别》《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以及《中国历史》(合著,中、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同时出版)等著作。


商传
1945—2017,生于河北保定,著名历史学家商鸿逵之子。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教授。曾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重点图书《中国通史·明代卷》(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合著)的主要撰稿及组织工作。出版专著《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志》等,发表论文《试论明代民屯的几个问题》《〈明太祖实录〉三修本的评价问题》等数十篇。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0、2013年分别被百家讲坛邀请主讲《永乐大帝》《明太祖朱元璋》。


王和
1948年生于安徽桐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赵光贤教授。退休前任《历史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学年鉴》《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刊物编委。退休后至今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特聘教授、双一流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大学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出版专著《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中国政治通史先秦卷》《名将世家与秦帝国的兴亡》。


赵世瑜
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批培养人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专家、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百余篇论文。出版《吏与中国传统社会》《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等著作,《神圣罗马帝国》《欧洲史学新方向》《剑桥插图本中国史》等译著。担任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岳麓版初中及高中《历史》总主编。


王震中
1957年生于陕西三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兼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侧重史前文化与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夏商城市都邑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等论文多篇。


李衡眉
1942—2001,生于山东烟台。1967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英语系,1981年获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历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历史系主任。曾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烟台市历史学会会长。


沈长云
1944年生于重庆。1979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念本科,1982年复入北师大,师从著名先秦史家赵光贤先生,获硕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河北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并曾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中国先秦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含合著)有《赵国史稿》《上古史探研》《崛起的士人》《中国历史·先秦史》《金文断代方法探微》《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等,与王树民先生合作点校古籍《国语集解》,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


晁福林
1943年生于河南杞县。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出版著作有《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先秦民俗史》《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先秦社会思想研究》《上博简诗论研究》等,还发表论文多篇。


岳庆平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项羽文化研究会会长,岳飞文化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文史知识》编委等。已出版著作10余本,发表论文180余篇,主编辞书、丛书多部。单独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4项。1997年被评为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又称“百人工程”)。参加撰写的《中华文化通志》,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参加撰写的《中华文明史》,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陈琳国
1943年生于福建龙海,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早年参与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人物撰著。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中古北方民族史探》等。在《中国史研究》、《历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华文史论丛》诸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任《中国文物报》总编辑,从事文物保护宣传工作,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侯旭东
1968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现兼任系主任。1986—1996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2008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与研究员;2008年转任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研院史语所访问学人、清华大学(台湾新竹)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广州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招聘外国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简牍,近年关注古代国家的形态与运行机制。出版《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近观中古史》《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等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译著数部。


阎守诚
1942年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山西五台。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史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人口史》《唐玄宗的真相》(合著)《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主编)《阎宗临传》等;参加撰写的专著有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吴慧主编的《中国商业通史》有关隋唐五代的农业、商业和区域经济。《中国人口史》曾获北京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重农抑商试析》《论盛唐气象》《唐代的蝗灾》等。


宁欣
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先后师从王永兴先生、何兹全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经济史》首席专家,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唐研究》《唐史论丛》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选官制度、经济史和城市史。出版专著6部,合著6部,主编5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张其凡
1949—2016,生于重庆。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五代史、宋史、历史文献。出版专著有《赵普评传》《五代禁军初探》《宋初政治探研》《宋太宗》等10部,合著《南宋名臣崔與之》等3部,古籍整理3部,主编文论集9部。主要论文有《宋太宗论》《均贫富口号毋庸置疑》《关于寇准生年的再考证》《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武经总要>编纂时间考》《论宋代政治史的分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等。


武玉环
1950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至1996年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客员研究员。2001至2002年任日本西南学院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北方民族史、辽金元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东北史地》等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著作有《辽制研究》等。


王德忠
1951年生,山东乳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助教,在职师从吴枫、杨树森二位先生学习唐宋史,1987年获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辽宋夏金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社会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现职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史系副主任、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及契丹女真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赵永春
1953年生,197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辽金史、东北民族关系史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的‘中国’观与中国疆域形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与民族凝聚力研究”等;出版著作《金宋关系史》《金宋关系史研究》《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中国历史疆域理论研究》《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中国”认同》《奉使辽金行程录》等多部;发表论文《关于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宋金关于“受书”的斗争》《试论金人的“中国”观》《试论辽人的“中国”观》等百余篇。


穆鸿利
1935年生于辽宁辽阳,满族,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顾问、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辽宋夏金元史、北方民族史以及女真满学。合著有《辽宋夏金元史》,主编或参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中华文明史》(六、七卷宋元民族文化)《传统与时代》《金代人物传》《元代人物传》等10余部著作。撰有论文《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及其军事思想》等80余篇。


史卫民
1952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制度研究室主任。1990至1991年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政治制度史与中国政治。代表著作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合著)《元代社会生活史》《大一统》《元代军事史》。发表论文《元代军队的兵员体制与编制系统》《元代侍卫军组织的职能》《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左右翼军千户沿袭归属考》《元代蒙古军都万户府的建置及其作用》等。


毛佩琦
194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出版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发表论文60余篇。


李世愉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史论丛》主编,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清史研究,重点研究清代典章制度,长于考证。著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清代科举制度考辩》《中国历史科举生活掠影》,参与编撰《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清代卷)《中国考试通史》(清代卷)。长期从事历史工具书的编纂,主持《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考试大辞典》的编纂,现任《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分科主编。


王政尧
1942年生于河北武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国剧研究中心顾问专家。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始任《清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代主编,北京满学研究会理事等。著有《清史述得》《清代戏剧文化史论》等10余部,论文有《清代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京剧之名小考》《简论清初收复台湾》等80余篇。《新华文摘》《明清史》《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多次转载其论文全文。


陈振江
1937年生于河南睢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南开史学》主编、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长、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长等。1999年聘为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重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社会思潮与传统文化转型、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传播、华北农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等课题。参与《中国历史大词典》编撰,在日本出版《近代中国社会与民众文化》等著作和调查资料集,出版《简明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通史·晚清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要》《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等专著、教材、自选文集和工具书等20多种。主编的《百年风云》于1994、1995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等论文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徐永志
1962年生于河北石家庄,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连续两次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百人工程”,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首批培养人选。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教学和研究,提出政治社会史是“深化史学研究的新路径”的学术理念。出版专著《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开埠通商与津冀社会变迁》《熔融与冲突——清末民国边疆少数民族与基督宗教》,主编《中国近现代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研究》等著作。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并出版的《UrbanizationandLocality》被德国斯普林出版社评为2016年度全球下载受欢迎出版物之一。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虞和平
1948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选为中国社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国现代化问题。迄今已出版著作9种、资料书5种、译著3种,代表作有《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历史长河中的涓涓细流:探寻文明的独特侧影 卷帙浩繁的史册之外,总有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完全涵盖的角落,它们如同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独特矿脉,蕴藏着别样的光华与深邃的内涵。 本书系,精选了十部在特定领域或采用独特视角审视历史的著作,力求在宏大叙事的间隙,为读者呈现一幅更加立体、多元的历史图景。它们并非试图重写通史的宏伟框架,而是以严谨的考据和独到的见解,深入挖掘历史的“微观结构”与“侧面效应”,展现人类文明演进中那些不容忽视的细节与变奏。 第一部:古代社会的技术演进与日常生活(侧重工匠传统与物质文化) 本卷聚焦于古代社会中那些推动文明进步却常被置于背景之下的群体——工匠与生产者。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帝王将相功绩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到青铜器铸造、从冶铁技术的突破到水利灌溉系统的复杂化,这一系列技术革新背后的知识传承、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地位的变迁。 书中详尽分析了古代手工业作坊的组织结构,包括学徒制度、技术保密性以及工匠群体在不同王朝中的政治参与度。通过对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中工具铭文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重建古代工匠的日常劳作场景,理解他们在资源稀缺和技术瓶颈下如何通过经验积累和集体智慧克服挑战。例如,我们考察了不同地域的纺织技术差异如何影响了地方经济结构,以及大型工程(如长城、运河)的修建过程中,物资运输与工程管理所依赖的非军事化技术专长。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物质文化作为历史载体的重要性,揭示了技术进步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社会性和偶然性。 第二部:边疆地带的文化融合与冲突(以丝绸之路中段为中心) 通史往往将边疆视为“被征服”或“被纳入”的区域,本书则选择以丝绸之路中段(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邦)为核心,探讨在不同帝国势力交汇、宗教信仰流转的复杂地带,身份认同是如何被不断协商和重塑的。 本卷集合了考古学、语言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剖析了粟特、古吐蕃、楼兰等地的文化基因的混杂性。我们探讨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的共存与张力,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地方的政治结构、商业规则乃至日常祭祀仪式中。重点分析了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并非单纯的掠夺与被掠夺,而是一种深刻的物质交换、技术借用和制度适应的动态过程。通过对古写本残卷和墓葬壁画的细致研究,揭示了这些边陲社群如何既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也是自身独特文明的创造者。 第三部:古代律法与社会治理的“潜规则” 一部完整的历史不能只关注官方的“明文规定”。本卷深入古代法律体系的“灰色地带”,考察社会治理中的潜规则、地方习俗与中央权威的博弈。 我们审视了唐宋时期州县司法实践中,地方士绅、宗族长老如何在国家法律框架下,利用乡规民约、血缘关系来解决纠纷、维护地方秩序。通过对地方志、家谱和法律判例文书的交叉比对,我们发现,许多实际运行的社会规范与首都颁布的法典存在显著差异。本书阐释了儒家伦理(如孝道、宗族义务)如何渗透并修改了刑法的适用标准,探讨了贫困阶层在法律面前的真实处境,以及他们如何利用上访、诉讼等有限手段来对抗不公。这提供了一个更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经验的治理视角。 第四部: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趣味 若说政治史是历史的骨架,那么士人的精神生活则是其血肉。本卷专注于宋代——一个在政治上相对内敛,却在文化和审美上达到巅峰的时代。 重点分析了理学思潮的普及如何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如对“格物致知”的追求如何从形而上学走向了对自然科学(如农学、医药学)的实践兴趣。我们细致描摹了宋代文人雅集的形态,他们对“瘦、皱、漏、透”的园林石的偏爱,对点茶、插花、焚香的精细考究,这些都不仅仅是风雅之事,而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士大夫阶层在无法主导政治时,为寻求精神自洽和身份认同而发展出的一套复杂的“精神自洽体系”。 第五部:清代中后期江南的水利管理与地方精英的权力运作 本书关注特定区域的微观权力结构。在清代中叶,江南地区经济高度发达,其稳定依赖于复杂的水利系统。本卷通过对河道总督的奏折、地方士绅的捐输记录和地方水利章程的研究,揭示了地方精英(包括士绅、乡绅、胥吏)如何协同运作,管理着庞大的公共工程。 我们分析了地方如何利用“公益”名义进行财富的再分配,以及中央政府在面对地方精英形成的“水利共同体”时,其权威的局限性。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如何在地方层面被这些技术官僚和地方名流所“微调”和执行的,从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韧性与脆弱性。 --- 总结而言,这五卷书系如同探照灯,聚焦于历史画卷中那些精微而关键的侧面。它们不以囊括一切为目标,而是致力于提供深入的视角,引导读者从技术、文化交流、社会潜规则、精神审美和地方治理等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魏晋南北朝这段“乱世”的描摹,视角极其细腻,完全跳脱了传统史书中对“分裂”和“倾轧”的刻板印象。它没有将这段历史简单地标签化为黑暗时期,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解放与文化上的融合与创新。比如,书中关于玄学兴起及其对士人阶层精神世界的影响的论述,简直是精妙绝伦。作者们似乎在强调,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动荡,反而催生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为后世的哲学思辨和艺术成就埋下了伏笔。读到关于江南士族如何在新旧交替中保持其文化独立性的章节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在逆境中挣扎却又不失风骨的文人气质。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军事变迁与微观的社会心理变化结合起来,使得那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人名和战役列表,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时代群像剧。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我才翻阅了其中几册,就已经被其浩瀚的史料和严谨的叙事深深地震撼了。尤其是对于先秦时期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呈现。作者团队显然在这部分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不仅梳理了《尚书》、《春秋》等典籍的脉络,更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对夏商周的社会结构、礼乐制度进行了立体化的重构。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史料的审慎态度,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节点,作者们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并陈不同的学说,让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种求实的精神在当代史学著作中已属难得。比如在探讨“封建制”的演变时,它细致地剖析了从血缘纽带到地域管辖的过渡,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青铜与礼器并存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过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行文流畅,尽管内容宏大,却不显晦涩,即便是对历史不甚精通的爱好者,也能被其叙述的魅力所吸引。

评分

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讲述,这部分内容处理得尤为谨慎和宏大。关于元朝的构建,书中强调了其作为跨欧亚帝国的独特性,以及对后世疆域观念的奠定作用,避免了过度聚焦于民族冲突,而是着眼于制度的融合与文化的交流。而对明清两朝的论述,则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高度集权的巩固和“内卷化”的加剧,另一方面又是市民文化和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作者对清代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剖析非常深刻,将后期的闭关自守与前期的国家整合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下进行审视,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框架来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困境。总的来说,这套书提供的不是单一视角的历史陈述,而是一个多维度的、不断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之间切换的史学景观,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去构建自己的历史图景。

评分

当读到宋代的章节时,我不得不佩服编撰者对经济史和市民文化的重视。宋代常常被简化为“积弱”,但这部通史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现其惊人的商业革命和技术飞跃。书中对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纸币的发行以及城市商业管理的精细描述,都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代文明高度的认知。它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以文官集团和商业阶层为主导的新型社会是如何运作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理学兴起及其与世俗生活互动的探讨,它揭示了儒家思想如何在宋代完成了向内省、重实践的转变,这对于理解后世中国社会的伦理基础至关重要。文字的运用上,相较于前朝,这里的叙事风格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报告,但又不失对时代精神的捕捉。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如此规模的通史抱有疑虑,担心它会在某个断代史处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但令人欣慰的是,对于隋唐五代的描绘,其详尽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前代。尤其是在梳理唐代郡县制改革和科举制度完善对国家治理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时,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歌颂“贞观之治”或“开元盛世”,而是深入剖析了盛世背后的财政压力、藩镇割据的萌芽,以及人口迁徙对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这种辩证的史观,让读者得以更全面、更成熟地看待历史的“兴”与“衰”。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大唐气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而是一套复杂、相互制衡的社会动力系统的动态展示。那些关于丝绸之路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的侧面描写,更是为那段辉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