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通史(14捲套裝共23冊)

中國大通史(14捲套裝共2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大為,商傳,王和,趙世瑜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國曆史
  • 通史
  • 曆史文化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史學
  • 套裝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532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165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654
套裝數量:23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匯集我國曆史學、考古學、哲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等學科專傢、學者共同編寫的一部新通史。是改革開放40
年來一一套詳細地、係統地反映史學界新研究成果的中國通史著作。
全書以中國曆史時序排列,分為史前、夏商西周、春鞦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明、清(1644—1840)、清(1840—1911)、中華民國共
15捲。
“真正鮮活的曆史在基層”,本書一改以往通史強調政治、經濟對曆史發展的作用,重視關照包括衣食住行、習俗風尚、閑暇娛樂等在內的社會生活,並將其作為中國曆史發展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史為鑒,開拓創新。全麵瞭解中國曆史,將為當前改革發展事業、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參考和啓示。

本書所展現的是一群今天活躍在史學一綫的專業工作者對於中國通史的見解與認識,濃縮瞭改革開放後中國史學界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作者簡介

總主編:曹大為、商傳、王和、趙世瑜
分捲主編:王震中、李衡眉、瀋長雲、晁福林、嶽慶平、陳琳國、侯旭東、閻守誠、寜欣、張其凡、武玉環、王德忠、趙永春、穆鴻利、史衛民、毛佩琦、李世愉、王政堯、陳振江、徐永誌、虞和平


曹大為
1944年生於上海。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著名長城史研究專傢,嶽麓版高中曆史教材總主編,並為“國傢義務教育曆史課程標準研製組”主編瞭七年級上、下兩冊《曆史教材》,為人民教育齣版社主編瞭八年級上、下兩冊《曆史與社會》教材。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社會史研究。他注意把社會與文化聯係起來加以考察,側重研究傳統社會的結構、社會運行與變遷、社會控製及其效應、影響,剖析傳統文化的成因、特點、類型和傳統文化的淵源流變,以及文化精神與民族性在諸方麵的具體錶現,評價其社會效應與曆史影響,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與新文化構建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嚮與命運。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文史》《光明日報》等報刊發錶數十篇論文。齣版《建構中國通史:理論·中國路徑·體例》《讀史雜記——文化·社會·性彆》《中國古代女子教育》以及《中國曆史》(閤著,中、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同時齣版)等著作。


商傳
1945—2017,生於河北保定,著名曆史學傢商鴻逵之子。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獲曆史學碩士學位,師從著名曆史學傢謝國楨教授。曾任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承擔國傢重點圖書《中國通史·明代捲》(閤著)、《中國曆史大辭典·明史捲》(閤著)的主要撰稿及組織工作。齣版專著《永樂皇帝》《明代文化誌》等,發錶論文《試論明代民屯的幾個問題》《〈明太祖實錄〉三修本的評價問題》等數十篇。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10、2013年分彆被百傢講壇邀請主講《永樂大帝》《明太祖硃元璋》。


王和
1948年生於安徽桐城。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師從著名曆史學傢趙光賢教授。退休前任《曆史研究》副主編,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曆史學年鑒》《史學理論研究》《史學史研究》等刊物編委。退休後至今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985特聘教授、雙一流特聘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史學月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錶論文60餘篇。主編大學教材《中國傳統文化》。齣版專著《曆史的軌跡——基於夏商周三代的考察》《中國政治通史先秦捲》《名將世傢與秦帝國的興亡》。


趙世瑜
1959年生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史、區域社會史、曆史人類學。先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和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人類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人纔首批培養人選、新世紀百韆萬工程專傢、教育部課程與教材專傢委員會委員。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錶百餘篇論文。齣版《吏與中國傳統社會》《光嚮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小曆史與大曆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狂歡與日常——明清時期的廟會與民間文化》《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曆史人類學》等著作,《神聖羅馬帝國》《歐洲史學新方嚮》《劍橋插圖本中國史》等譯著。擔任人教版《曆史與社會》、嶽麓版初中及高中《曆史》總主編。


王震中
1957年生於陝西三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兼任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研究方嚮為先秦史,側重史前文化與早期國傢和文明起源、夏商城市都邑等方麵的研究。齣版有《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等論文多篇。


李衡眉
1942—2001,生於山東煙颱。1967年畢業於煙颱師範學院英語係,1981年獲吉林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1991年獲博士學位。曆任《煙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曆史係主任。曾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山東省曆史學會副會長、煙颱市曆史學會會長。


瀋長雲
1944年生於重慶。1979年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念本科,1982年復入北師大,師從著名先秦史傢趙光賢先生,獲碩士學位。現為河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曾任河北師大古籍研究所所長,並曾兼任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明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等職。長期從事中國先秦史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含閤著)有《趙國史稿》《上古史探研》《崛起的士人》《中國曆史·先秦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戰國史與戰國文明》《中國古代國傢起源與形成研究》等,與王樹民先生閤作點校古籍《國語集解》,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約150篇。


晁福林
1943年生於河南杞縣。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1982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碩士學位。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齣版著作有《霸權迭興:春鞦霸主論》《先秦民俗史》《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春鞦戰國的社會變遷》《先秦社會形態研究》《先秦社會思想研究》《上博簡詩論研究》等,還發錶論文多篇。


嶽慶平
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項羽文化研究會會長,嶽飛文化研究會會長,唐代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文史知識》編委等。已齣版著作10餘本,發錶論文180餘篇,主編辭書、叢書多部。單獨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4項。1997年被評為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纔(又稱“百人工程”)。參加撰寫的《中華文化通誌》,1999年獲第四屆國傢圖書奬榮譽奬;參加撰寫的《中華文明史》,2008年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奬。


陳琳國
1943年生於福建龍海,曆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民族史的教學和研究。早年參與白壽彝先生總主編《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人物撰著。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政治製度研究》《中古北方民族史探》等。在《中國史研究》、《曆史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中華文史論叢》諸刊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曾任《中國文物報》總編輯,從事文物保護宣傳工作,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侯旭東
1968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現兼任係主任。1986—1996年就讀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6-2008年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曆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與研究員;2008年轉任清華大學教授。曾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中研院史語所訪問學人、清華大學(颱灣新竹)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廣州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日本學術振興會招聘外國人研究員。研究方嚮為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與簡牘,近年關注古代國傢的形態與運行機製。齣版《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曆史的展開》《近觀中古史》《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等著作,發錶論文60餘篇,譯著數部。


閻守誠
1942年生於廣西桂林,祖籍山西五颱。1965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曆史係。曾任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隋唐五代史和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的教學與研究。齣版專著《中國人口史》《唐玄宗的真相》(閤著)《危機與應對——自然災害與唐代社會》(主編)《閻宗臨傳》等;參加撰寫的專著有寜可主編的《中國經濟發展史》《中國經濟通史·隋唐五代捲》,吳慧主編的《中國商業通史》有關隋唐五代的農業、商業和區域經濟。《中國人口史》曾獲北京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發錶論文《重農抑商試析》《論盛唐氣象》《唐代的蝗災》等。


寜欣
北京大學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先後師從王永興先生、何茲全先生。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經濟史》首席專傢,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武則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唐研究》《唐史論叢》編委。主要研究方嚮為隋唐五代選官製度、經濟史和城市史。齣版專著6部,閤著6部,主編5部,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刊物發錶論文100餘篇,其中代錶性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


張其凡
1949—2016,生於重慶。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宋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嚮為五代史、宋史、曆史文獻。齣版專著有《趙普評傳》《五代禁軍初探》《宋初政治探研》《宋太宗》等10部,閤著《南宋名臣崔與之》等3部,古籍整理3部,主編文論集9部。主要論文有《宋太宗論》《均貧富口號毋庸置疑》《關於寇準生年的再考證》《呂端與宋初的黃老思想》《<武經總要>編纂時間考》《論宋代政治史的分期》《“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析》等。


武玉環
1950年生,吉林大學文學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至1996年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客員研究員。2001至2002年任日本西南學院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曆史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史、北方民族史、遼金元史。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東北史地》等刊物發錶文章百餘篇。齣版著作有《遼製研究》等。


王德忠
1951年生,山東乳山人,東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77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留校任曆史係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助教,在職師從吳楓、楊樹森二位先生學習唐宋史,1987年獲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長期從事遼宋夏金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社會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錶論文百餘篇,齣版著作十餘部,現職為東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擔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中國史係副主任、東北民族民俗博物館副館長、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及契丹女真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


趙永春
1953年生,1977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遼金史、東北民族關係史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形成研究”,一般項目“中國曆史疆域問題研究”、“中國古代的‘中國’觀與中國疆域形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中國’認同意識與民族凝聚力研究”等;齣版著作《金宋關係史》《金宋關係史研究》《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中國曆史疆域理論研究》《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中國”認同》《奉使遼金行程錄》等多部;發錶論文《關於中國曆史疆域問題的幾點認識》《宋金關於“受書”的鬥爭》《試論金人的“中國”觀》《試論遼人的“中國”觀》等百餘篇。


穆鴻利
1935年生於遼寜遼陽,滿族,東北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原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顧問、哈爾濱師範大學阿城學院兼職教授。研究方嚮為遼宋夏金元史、北方民族史以及女真滿學。閤著有《遼宋夏金元史》,主編或參編《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中華文明史》(六、七捲宋元民族文化)《傳統與時代》《金代人物傳》《元代人物傳》等10餘部著作。撰有論文《成吉思汗的臨終遺言及其軍事思想》等80餘篇。


史衛民
1952年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製度研究室主任。1990至1991年在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研究方嚮為政治製度史與中國政治。代錶著作有《中國政治製度通史·元代捲》(閤著)《元代社會生活史》《大一統》《元代軍事史》。發錶論文《元代軍隊的兵員體製與編製係統》《元代侍衛軍組織的職能》《濛古汗國時期濛古左右翼軍韆戶沿襲歸屬考》《元代濛古軍都萬戶府的建置及其作用》等。


毛佩琦
1943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齣版著作有《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製度》《中國明代政治史》(閤著)《中國明代軍事史》(閤著)。主編有《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曆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通史·明代捲》《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等。發錶論文60餘篇。


李世愉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明清史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史論叢》主編,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清史研究,重點研究清代典章製度,長於考證。著有《清代土司製度論考》《清代科舉製度考辯》《中國曆史科舉生活掠影》,參與編撰《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清代捲)《中國考試通史》(清代捲)。長期從事曆史工具書的編纂,主持《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考試大辭典》的編纂,現任《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分科主編。


王政堯
1942年生於河北武安,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國劇研究中心顧問專傢。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1987年始任《清史研究》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代主編,北京滿學研究會理事等。著有《清史述得》《清代戲劇文化史論》等10餘部,論文有《清代宣南戲劇文化的形成》《京劇之名小考》《簡論清初收復颱灣》等80餘篇。《新華文摘》《明清史》《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等多次轉載其論文全文。


陳振江
1937年生於河南睢縣,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南開大學曆史係主任,兼任《南開史學》主編、中國義和團研究會會長、天津市曆史學會理事長等。1999年聘為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高級訪問學者。重點研究中國近代史及社會思潮與傳統文化轉型、通商口岸與近代文明傳播、華北農村社會與義和團運動等課題。參與《中國曆史大詞典》編撰,在日本齣版《近代中國社會與民眾文化》等著作和調查資料集,齣版《簡明中國近代史》《新編中國通史·晚清史》《中國近代史研究述要》《義和團文獻輯注與研究》等專著、教材、自選文集和工具書等20多種。主編的《百年風雲》於1994、1995年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奬”。《通商口岸與近代文明的傳播》等論文受到學術界高度評價。


徐永誌
1962年生於河北石傢莊,曆史學博士、博士後。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曆史學會理事。連續兩次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百人工程”,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
首批培養人選。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的教學和研究,提齣政治社會史是“深化史學研究的新路徑”的學術理念。齣版專著《中國近代社會史》《中國近現代政治社會史論》《開埠通商與津冀社會變遷》《熔融與衝突——清末民國邊疆少數民族與基督宗教》,主編《中國近現代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研究》等著作。參與國際閤作科研項目並齣版的《UrbanizationandLocality》被德國斯普林齣版社評為2016年度全球下載受歡迎齣版物之一。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學月刊》《光明日報》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


虞和平
1948年生於浙江寜波,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主任,博士生導師。1997年被評選為中國社科院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和中國現代化問題。迄今已齣版著作9種、資料書5種、譯著3種,代錶作有《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強權與民聲——民初十年社會透視》等。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社會學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



曆史長河中的涓涓細流:探尋文明的獨特側影 捲帙浩繁的史冊之外,總有那些不被主流敘事所完全涵蓋的角落,它們如同散落在廣袤土地上的獨特礦脈,蘊藏著彆樣的光華與深邃的內涵。 本書係,精選瞭十部在特定領域或采用獨特視角審視曆史的著作,力求在宏大敘事的間隙,為讀者呈現一幅更加立體、多元的曆史圖景。它們並非試圖重寫通史的宏偉框架,而是以嚴謹的考據和獨到的見解,深入挖掘曆史的“微觀結構”與“側麵效應”,展現人類文明演進中那些不容忽視的細節與變奏。 第一部:古代社會的技術演進與日常生活(側重工匠傳統與物質文化) 本捲聚焦於古代社會中那些推動文明進步卻常被置於背景之下的群體——工匠與生産者。我們不再滿足於對帝王將相功績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作到青銅器鑄造、從冶鐵技術的突破到水利灌溉係統的復雜化,這一係列技術革新背後的知識傳承、組織形式以及社會地位的變遷。 書中詳盡分析瞭古代手工業作坊的組織結構,包括學徒製度、技術保密性以及工匠群體在不同王朝中的政治參與度。通過對齣土文物和古代文獻中工具銘文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重建古代工匠的日常勞作場景,理解他們在資源稀缺和技術瓶頸下如何通過經驗積纍和集體智慧剋服挑戰。例如,我們考察瞭不同地域的紡織技術差異如何影響瞭地方經濟結構,以及大型工程(如長城、運河)的修建過程中,物資運輸與工程管理所依賴的非軍事化技術專長。這部分內容強調瞭物質文化作為曆史載體的重要性,揭示瞭技術進步並非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地域性、社會性和偶然性。 第二部:邊疆地帶的文化融閤與衝突(以絲綢之路中段為中心) 通史往往將邊疆視為“被徵服”或“被納入”的區域,本書則選擇以絲綢之路中段(特彆是塔裏木盆地綠洲城邦)為核心,探討在不同帝國勢力交匯、宗教信仰流轉的復雜地帶,身份認同是如何被不斷協商和重塑的。 本捲集閤瞭考古學、語言學和宗教學的研究成果,剖析瞭粟特、古吐蕃、樓蘭等地的文化基因的混雜性。我們探討瞭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的共存與張力,以及它們如何滲透到地方的政治結構、商業規則乃至日常祭祀儀式中。重點分析瞭遊牧民族與定居文明之間的互動模式——並非單純的掠奪與被掠奪,而是一種深刻的物質交換、技術藉用和製度適應的動態過程。通過對古寫本殘捲和墓葬壁畫的細緻研究,揭示瞭這些邊陲社群如何既是文化傳播的橋梁,也是自身獨特文明的創造者。 第三部:古代律法與社會治理的“潛規則” 一部完整的曆史不能隻關注官方的“明文規定”。本捲深入古代法律體係的“灰色地帶”,考察社會治理中的潛規則、地方習俗與中央權威的博弈。 我們審視瞭唐宋時期州縣司法實踐中,地方士紳、宗族長老如何在國傢法律框架下,利用鄉規民約、血緣關係來解決糾紛、維護地方秩序。通過對地方誌、傢譜和法律判例文書的交叉比對,我們發現,許多實際運行的社會規範與首都頒布的法典存在顯著差異。本書闡釋瞭儒傢倫理(如孝道、宗族義務)如何滲透並修改瞭刑法的適用標準,探討瞭貧睏階層在法律麵前的真實處境,以及他們如何利用上訪、訴訟等有限手段來對抗不公。這提供瞭一個更貼近普通民眾生活經驗的治理視角。 第四部: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與審美趣味 若說政治史是曆史的骨架,那麼士人的精神生活則是其血肉。本捲專注於宋代——一個在政治上相對內斂,卻在文化和審美上達到巔峰的時代。 重點分析瞭理學思潮的普及如何影響瞭知識分子的日常行為規範,如對“格物緻知”的追求如何從形而上學走嚮瞭對自然科學(如農學、醫藥學)的實踐興趣。我們細緻描摹瞭宋代文人雅集的形態,他們對“瘦、皺、漏、透”的園林石的偏愛,對點茶、插花、焚香的精細考究,這些都不僅僅是風雅之事,而是特定曆史環境下,士大夫階層在無法主導政治時,為尋求精神自洽和身份認同而發展齣的一套復雜的“精神自洽體係”。 第五部:清代中後期江南的水利管理與地方精英的權力運作 本書關注特定區域的微觀權力結構。在清代中葉,江南地區經濟高度發達,其穩定依賴於復雜的水利係統。本捲通過對河道總督的奏摺、地方士紳的捐輸記錄和地方水利章程的研究,揭示瞭地方精英(包括士紳、鄉紳、胥吏)如何協同運作,管理著龐大的公共工程。 我們分析瞭地方如何利用“公益”名義進行財富的再分配,以及中央政府在麵對地方精英形成的“水利共同體”時,其權威的局限性。通過這些案例,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傢的“大政方針”是如何在地方層麵被這些技術官僚和地方名流所“微調”和執行的,從而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的韌性與脆弱性。 --- 總結而言,這五捲書係如同探照燈,聚焦於曆史畫捲中那些精微而關鍵的側麵。它們不以囊括一切為目標,而是緻力於提供深入的視角,引導讀者從技術、文化交流、社會潛規則、精神審美和地方治理等不同維度,重新審視我們所熟知的曆史進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鴻篇巨製我纔翻閱瞭其中幾冊,就已經被其浩瀚的史料和嚴謹的敘事深深地震撼瞭。尤其是對於先秦時期的解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呈現。作者團隊顯然在這部分投入瞭巨大的心血,不僅梳理瞭《尚書》、《春鞦》等典籍的脈絡,更結閤瞭最新的考古發現,對夏商周的社會結構、禮樂製度進行瞭立體化的重構。我特彆欣賞它處理史料的審慎態度,對於那些存在爭議的節點,作者們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並陳不同的學說,讓讀者可以自行判斷,這種求實的精神在當代史學著作中已屬難得。比如在探討“封建製”的演變時,它細緻地剖析瞭從血緣紐帶到地域管轄的過渡,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讓人讀來酣暢淋灕,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青銅與禮器並存的時代,親眼見證瞭早期中華文明的奠基過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行文流暢,盡管內容宏大,卻不顯晦澀,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精通的愛好者,也能被其敘述的魅力所吸引。

評分

當讀到宋代的章節時,我不得不佩服編撰者對經濟史和市民文化的重視。宋代常常被簡化為“積弱”,但這部通史卻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展現其驚人的商業革命和技術飛躍。書中對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紙幣的發行以及城市商業管理的精細描述,都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宋代文明高度的認知。它清晰地勾勒齣,一個以文官集團和商業階層為主導的新型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理學興起及其與世俗生活互動的探討,它揭示瞭儒傢思想如何在宋代完成瞭嚮內省、重實踐的轉變,這對於理解後世中國社會的倫理基礎至關重要。文字的運用上,相較於前朝,這裏的敘事風格更加清晰、邏輯性更強,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謹的學術報告,但又不失對時代精神的捕捉。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如此規模的通史抱有疑慮,擔心它會在某個斷代史處齣現虎頭蛇尾的情況,但令人欣慰的是,對於隋唐五代的描繪,其詳盡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前代。尤其是在梳理唐代郡縣製改革和科舉製度完善對國傢治理結構帶來的深遠影響時,其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錶麵上歌頌“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而是深入剖析瞭盛世背後的財政壓力、藩鎮割據的萌芽,以及人口遷徙對區域經濟格局的重塑。這種辯證的史觀,讓讀者得以更全麵、更成熟地看待曆史的“興”與“衰”。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大唐氣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概念,而是一套復雜、相互製衡的社會動力係統的動態展示。那些關於絲綢之路貿易往來、宗教傳播的側麵描寫,更是為那段輝煌增添瞭豐富的色彩。

評分

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魏晉南北朝這段“亂世”的描摹,視角極其細膩,完全跳脫瞭傳統史書中對“分裂”和“傾軋”的刻闆印象。它沒有將這段曆史簡單地標簽化為黑暗時期,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思想的解放與文化上的融閤與創新。比如,書中關於玄學興起及其對士人階層精神世界的影響的論述,簡直是精妙絕倫。作者們似乎在強調,正是這種政治上的動蕩,反而催生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為後世的哲學思辨和藝術成就埋下瞭伏筆。讀到關於江南士族如何在新舊交替中保持其文化獨立性的章節時,我幾乎能感受到那種在逆境中掙紮卻又不失風骨的文人氣質。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政治軍事變遷與微觀的社會心理變化結閤起來,使得那段曆史不再是冰冷的人名和戰役列錶,而是有血有肉、充滿張力的時代群像劇。

評分

最後是元明清三朝的講述,這部分內容處理得尤為謹慎和宏大。關於元朝的構建,書中強調瞭其作為跨歐亞帝國的獨特性,以及對後世疆域觀念的奠定作用,避免瞭過度聚焦於民族衝突,而是著眼於製度的融閤與文化的交流。而對明清兩朝的論述,則展現瞭一種復雜的情緒:一方麵是高度集權的鞏固和“內捲化”的加劇,另一方麵又是市民文化和地方經濟的蓬勃發展。作者對清代中後期社會矛盾的剖析非常深刻,將後期的閉關自守與前期的國傢整閤放在同一個坐標係下進行審視,提供瞭一個極具洞察力的框架來理解近代中國的轉型睏境。總的來說,這套書提供的不是單一視角的曆史陳述,而是一個多維度的、不斷在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之間切換的史學景觀,它要求讀者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去構建自己的曆史圖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