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避免父母生气孩子受伤的沟通方法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避免父母生气孩子受伤的沟通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爱默生.艾格里奇 著,陈瑾 译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尊重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父母技巧
  • 沟通技巧
  • 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5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把更好的给了孩子,他却越来越叛逆?

我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更好的教养,从来都与物质无关,而是爱与尊重的传承。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作者全新作品。

当爱情有了结晶,我们又该如何维护亲子关系?


内容简介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孩子让父母生气发火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让父母感受到轻视和侵犯。那么,孩子为何不听告诫,随意顶撞父母呢?又有什么办法能够化解亲子关系的矛盾和危机呢?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爱》作者继成功解读婚姻密码后,以爱与尊重的理念,重新解读亲子关系——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

渴望关爱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幸的是,孩子还有一种天性,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就会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

渴望得到尊重是父母的天性,同样不幸的是,父母还有一种天性,就是当他们得不到尊重,觉得被冒犯时,就会做出不爱孩子的行为。

这时,作为家庭中的指导者,父母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而是要在高于孩子的高度上,克制自己的鲁莽,无条件地去爱孩子。这样孩子也自然会以尊重回应父母,从而达到亲子关系亲密和谐的完美状态。


作者简介

爱默生?艾格里奇(Emerson Eggerichs),国际知名的婚姻问题专家,传播学硕士,婚姻与家庭生态学博士。在30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爱默生逐渐发现了经营家庭和婚姻的真谛——爱与尊重,并通过开设婚姻讲堂等形式,将此理念传播出去,帮助众多夫妻重获幸福婚姻。

同时,爱与尊重的理念也延伸到家庭教育领域,其作品《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需要爱》一经出版,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受到众多父母的广泛好评。


精彩书评

我是一个不讨孩子喜欢的父亲。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就是:太实用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和孩子沟通的心锁。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或许也会改变孩子的人生。

——美国读者

当你身处其中,要去分析自己家庭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作者在制定策略和提供建议方面做得很好,让我们看到只需思想上的一点小改变,就能让你的家庭得到全面的改善。感谢作者。

——美国读者


目录

第一部分 家庭疯狂怪圈

第1章 要是孩子都能听话 ,人人都能成为好家长 4

父母被气疯,大多是由于儿女的不尊重 6

如果陷入怪圈,家长应该怎么做? 7

困在怪圈中的孩子和父母 9

一个从来没有感受过父爱的人 11

既然能教导别人,为何不能教导自己 13

第2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 (上): 解读 16

心有沮丧,必是受到了伤 17

母亲以为我对父亲的怒气,足以让我痛下杀手 20

好吧,让我们放轻松 21

事例:如何在解读时辨别 23

不要害怕承认,你觉得孩子不尊重你 25

在激烈对抗中,保持镇静 30

第3章 终止家庭疯狂怪圈(下):平息风波 32

当疯狂升级时,请暂时叫停 34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尊重你 37

讲授“家庭疯狂怪圈基础课程” 38

让孩子确信你爱他 41

接受不完美 45

从缓和局面到激励孩子 49

第二部分 家庭充能圈

第4章 给予: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 54

父母是否该满足孩子的欲望? 56

基本原则:做看似最好的事 61

不要厚此薄彼 64

第5章 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 67

“理解”孩子,意味着理解什么? 69

如何轻而易举地激怒孩子 71

你是否会轻易交出主动权? 77

换位思考,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事 80

第6章 教导:无须过多,恰到好处即可 83

做家长,不是只让孩子身体成长 84

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85

牢记内心的良知 86

言传身教 87

抓住教育孩子的时机,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88

关于“尊重”的基本内容 89

教导的过与不及 90

青春叛逆后,孩子终归会醒悟 93

第7章 管教:对峙、纠正、安慰 95

管教不是惩罚 97

如何管教孩子 99

如何制定明确公正的规矩 101

不容商量的规矩 103

哪些规矩可以商量 104

必要时,让孩子承担后果 110

自然的后果:顺其自然 110

人为施加的后果,要注意合理 112

夸赞并奖励服从 115

不管怎样,告诉孩子你爱他 116

第8章 鼓励:帮助孩子成功,但不要使其失去信心 118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 119

一语天堂,一语地狱 120

鼓励孩子一切皆有可能 122

鼓励孩子对自己以及要做的事情有信心 127

鼓励孩子成就他自己的人生 129

第9章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134

婚姻第一,孩子第二 136

相信彼此怀有善意 140

用爱和尊重说话 145

第10章 粉色的教育与蓝色的教育 150

母子关系:母亲的尊重 153

父女关系:父亲的爱 161

粉与蓝:女孩需要爱,男孩需要尊重 166

第三部分 家庭回报圈

第11章 爱孩子,无论他们是否如你所愿 172

不要在爱中迷失 173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孩子的表现 174

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先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176

“无条件”的真正含义 177

孩子的磨砺,可以让父母获得精神的成长 179

孩子不是家中犯错的诱因 181

第12章 小心“结果陷阱” 185

孩子有怎样的灵魂,父母无法控制 186

有一颗感恩的心 187

第13章 为自己的反应负责 194

不论好坏,我要为自己的反应负责 196

如何应对我的愤怒? 199

愤怒意味着魔鬼? 201

控制愤怒并非妥协 203

结语 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 205

实例: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 207

附录A 制定家庭的爱与尊重目标 210

即使对方没有礼貌,我们也要尊重对方 211

即使受到不公正或是粗鲁的对待,我们也要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

看法 211

孩子应该服从并尊敬家长 212

即使孩子没礼貌,家长也要一直爱他们 212

我们希望家中充满爱与尊重 213

附录B 教养孩子时,如何践行爱与尊重 214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家庭疯狂怪圈

作为一名父亲,同时也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有趣的是,《圣经》只是告诫子女要尊敬父母,但并没有要求子女爱父母。同样的,《圣经》并不要求父母尊重孩子,而是要父母爱孩子。

我认为,上天将无条件的爱种在父母心中,就是让他们去爱孩子。此处的“爱”是指关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就像上天对世人的关爱一样。孩子是父母的归属,是他们心爱的人。孩子不必付出任何东西便能得到父母的爱,因为享受父母的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从一位母亲和她嗷嗷待哺的孩子身上,我们便能体会到这种爱。孩子需要这种爱,父母也无偿给予这种爱。

不过,尽管父母生来就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但是当父母失望或生气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不温和的一面,从而让孩子误以为他们不爱自己。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家庭疯狂怪圈。当孩子觉得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时,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尊重父母。而当父母觉得孩子不尊重自己时,父母就会表现出不爱孩子。这一过程不断地循环,你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停止怪圈的运转。

在本书的前三章,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家庭疯狂怪圈,分析事态是如何升级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部分,我将会分享缓和事态的策略,避免情况失控。

第1章

要是孩子都能听话 ,人人都能成为好家长

那是发生在1986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清爽愉悦的假期,正在驾车回家的路上。

刚开始,大家沉浸在团聚的欢乐氛围中,一切都风平浪静,直到离家还有200英里的时候,情况开始不对劲。突然间,10岁的乔纳森、8岁的大卫,以及只有4岁的乔伊开始了争吵,尽管我们一再说“停下来,别吵了”,但孩子们仍是吵个不停,一直吵到我们在休息点停车,去野餐区吃午饭时仍然没有停止。乔纳森不停地欺负乔伊,而大卫则在一旁,数落着自己的哥哥和妹妹。

场面愈发不可收拾,妻子莎拉终于忍无可忍,她从餐桌前站了起来,大声宣布:“我真的受不了了!”说完之后,她便转身离开,独自走向另一张没有人的餐桌。见此情景,我赶忙将孩子们聚在一起,带他们去洗手间。

莎拉坐在另一张餐桌前,这时一群骑摩托车的人停了下来,在阴凉处一边休息,一边喝着他们喜欢的酒。她一直观望着这些脚踏军靴、身着无袖牛仔夹克、刺满文身的人,直到他们坐上摩托车,发动引擎,向前急驶而去。后来她告诉我,在那一刻,她脑子里想的是:要是我也能骑车驶向天际,抛下养育孩子的负担,会是怎样呢?莎拉不是真的想要抛弃这个家,但是回到当时,由于对养育孩子这件事感到极度气馁,她的脑子里竟闪过了那样不理智的念头——这不禁让她感到害怕。

我带孩子们回来,先让他们上了车,然后走到餐桌前,与莎拉聊了起来。莎拉告诉了我她刚才的内心活动,她觉得自己真是受够了,而后,我们沉默了大约有一分钟的时间,感觉却像是经历好几个世纪那么长。作为家里的男人,我觉得是时候说点什么了。我想试着开个小玩笑,缓解一下气氛,比方说:“你怎么敢自己一个人走!要走也得带上我!”但是看到莎拉脸上的表情,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在返回车子的路上,我们继续着尴尬的沉默。我能看出她内心深处痛苦不已。莎拉耷拉着肩膀,两眼含着泪水说:“我真是拿孩子们没办法,我觉得自己很失败。”

我尽力说一些安慰的话,但是莎拉依然一脸木然。我知道,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说实话,我也颇有同感。

最近,当我们再次探讨这件事时,莎拉承认:“直到事后很多年,我才肯向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我当时一心只想要放弃,为此我内疚极了。”

听过我家的故事之后,相信你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类似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参加了我主办的家庭疯狂怪圈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她过来找我,告诉我当天早些时候,她的三个孩子实在是闹得厉害,最后她忍不住问自己九岁的儿子:“你想要见到上帝吗?”还没等孩子回答,她又说,“因为如果你再闹下去,你现在就会见到他!”

很多时候,当孩子调皮、不听父母的话时,父母感觉不到孩子的尊重,就容易冲动恼怒,说出不理智的话来,或者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

父母被气疯,大多是由于儿女的不尊重

当然,这位母亲并没有真的打算做一些极端的事情,但是她当时真的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不得不说一些狠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就像是当时的莎拉,闪念之间想要骑上哈雷摩托,抛下家人独自离开。我们都知道这是什么感觉。

但换个角度说,要是孩子能够听话,当家长也太容易了吧,哪里会有这么美好的事。

所有家长都知道养育孩子并不容易,为此,家长总是花时间花精力琢磨孩子为什么会胡闹,但不管家长怎么做,孩子们只会胡闹得更厉害。

对此,我有什么建议呢?

首先,不管发生什么——无论是小吵小闹、激烈争吵、突然发怒,还是没完没了地抱怨——不要害怕承认:“家庭疯狂怪圈已经启动。”

请注意第一页的家庭疯狂怪圈图表:

如果家长不爱孩子,或是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孩子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当孩子总是不听话,或是调皮捣蛋时,家长就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家长在得不到孩子的尊重时,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而越是这样,孩子就越觉得家长不爱自己,自然也会变本加厉,做出叛逆的行为——发牢骚、懒散拖沓,尽其所能让家长知道,自己感受不到家长的爱——这种情况会循环往复。

对于我们一家在旅行途中经历的不愉快,我不认为孩子们会为此觉得家长不爱他们,孩子们只是在车里的时间太长了,这让他们心情不好,于是忍不住闹些别扭:乔纳森想要看书,乔伊想引起乔纳森的注意,而乔伊的纠缠不休惹怒了乔纳森。大卫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在他画画的时候,乔伊推了他胳膊,弄坏了画。

闹别扭没什么错,孩子都是如此,但问题在于,当我们一再要求孩子们别闹了的时候,他们却置之不理。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多少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我和莎拉也是如此,我们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侵犯,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如果陷入怪圈,家长应该怎么做?

由此我们发现,当家庭疯狂怪圈启动时,家长有必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是否感觉没有得到爱?

2.我是否觉得没有受到尊重?

3.我究竟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孩子?

在“家庭疯狂怪圈”这一部分中,我们探讨了前两个问题。至于同样重要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二部分“家庭充能圈”和第三部分“家庭回报圈”予以讨论。因此,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自己缺少关爱,而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父母会觉得没有受到尊重。

在此必须先澄清一件事,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缺少关爱”。孩子不听话,完全有可能是因为他幼稚、不负责任、任性,甚至是存心想要反抗家长。孩子只是不开心,没有得偿所愿,他想要让你知道这一点,所以故意捣乱。而另一种情况,则确实是出于“索取关爱”的需求,可能他索要关爱的方式很幼稚,很笨拙,但是他真的需要,因为父母正是他获取关爱的主要来源。

在乔伊五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她表现得很烦躁,并且声称这是因为她生病了。乔伊想让我躺下来陪她,而我当时正忙着一件工作的事,即便如此,我还是压制住烦躁,决定陪她躺一会儿。我们躺在一起时,乔伊对我说:“给我一个拥抱吧。”我回应道:“原来这才是你烦躁的真正原因,你只是需要爸爸的爱呀。”我怎么也不会忘记乔伊的回答:“要不然呢,你早该明白我想要什么。”我拥抱了乔伊,实际上还不止一次,之后她的“病”立刻就痊愈了。几分钟后,她便高兴地跑去玩耍了。

那一天,我受益匪浅,它对我之后养育乔伊以及她的两个哥哥——乔纳森和大卫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每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即使我下意识地想要拒绝,也会问自己:“孩子是否觉得缺少关爱?”我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我也开始思考早年在我脑中不停打转的另一个问题:“我是否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我知道,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一定曾经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具有这种想法,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本该成熟一点。我想知道,是否只是我太过矫情、自私,不够宽容。或许孩子只是在耍孩子气,而我却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太过敏感。


前言/序言

以爱与尊重的方式教养孩子有效果吗?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在杂货店排队等候结账,正当你忙着要把购物车中的商品拿出来时,你那五岁大的孩子却偏偏因为你不给他买糖果而大发脾气,坐在地上又哭又闹,高声叫嚷着“你不爱我”,就连在后厨绞肉的屠夫都能听到他的叫声。

你尴尬极了,赶忙拉起孩子,尽量压低音量,但即使这样,别人还是能够听见你对孩子说:“你马上给我站起来,别闹了!”当然,你的话只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等到离开杂货店时,你会感到非常难为情,灰心丧气,而这种事情在你的生活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不让孩子随心所欲,事情就一定会变得不可收拾吗?

别以为这只是小孩子的专利,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十六岁的凯莉身上。在她生日那天,她想要找父母借车钥匙,没想到父母的回答却是:“凯莉,很抱歉今天晚上不行。”对此她抱怨道:“简直难以置信,我需要用车!你们说过我可以开车的!你们所有人是不是都讨厌我?!”

我们的孩子,似乎动辄就会说出一些诸如“你不爱我”“你不关心我”“你讨厌我”之类的话,甚至还会质问父母:“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些话在家长听来,无异于要挟。他们弄不明白孩子的本意究竟是为了借此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是他们真的觉得你不爱他了?

在亲子大战中,恼怒的并不只有孩子,父母面对孩子的叛逆,也会觉得受到了孩子的无视,没有得到家长应享的尊重。孩子和父母都陷入消极的情绪,这样的情形,为什么会屡次发生呢?

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大,你都需要一份养育孩子的计划。执行这项计划前,你先要了解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两项基本原则:

1.孩子需要关爱;

2.家长需要尊重。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很复杂,但只要能够彼此相爱、互相尊重,事情就会变得容易。

当孩子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令家长懊恼生气时,家长不会说:“你不爱我!”相反,家长会说:“你现在对我很没有礼貌!”家长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尤其是在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在生气时也不会抱怨:“你不尊重我。”相反,孩子会嘟着嘴对家长说“你们不爱我”“我好像不是你们亲生的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关爱,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时。

在抚养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和妻子莎拉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我们深有体会——

渴望关爱是孩子的天性,但不幸的是,孩子还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当他们感受不到爱时,就会做出不尊重父母的行为。

渴望得到尊重是父母的天性,同样不幸的是,父母还有一种天性,这就是当他们得不到尊重,觉得被冒犯时,就会做出不爱孩子的行为。

每当这种时候,作为家庭中的引领者,父母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而是要在高于孩子的高度上,努力克制自己的鲁莽,避免以牙还牙,平息孩子的哭泣和尖叫。

所幸的是,当孩子觉得家长爱他时,他便会积极地回应家长,让家长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而等到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也会与自己的孩子亲密和谐,将这爱与尊重的关系传承下来。当爱与尊重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你的家庭就会发生好事。

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我们旨在彻底改变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展现爱与尊重的力量。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把爱与尊重看作是家庭成员最基本的需求。

·停止家庭疯狂怪圈。

·管教孩子的叛逆行为,宽恕他们的幼稚行为。

·做一个成熟的家长,因为唯有这样才能管好孩子。

·父母要并肩协作,依据孩子的性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论孩子的反应如何,你都能做到爱他。

接下来,就让我告诉你秉承爱与尊重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你该如何去做。

爱默生·艾格里奇博士



《和解的桥梁: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艺术》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亲子关系无疑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也最具挑战性的纽带之一。它承载着我们的希望、梦想,也常常伴随着焦虑、误解。我们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却又常常在日常的摩擦和沟通不畅中感到疲惫与无力。 《和解的桥梁: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艺术》正是为那些渴望在亲子关系中找到平静与和谐的父母而生。本书并非一套理论说教,也不是一套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本陪伴你深入理解孩子内心世界,学习与自己对话,从而点燃家庭温暖,驱散阴霾的实践指南。它将带领你踏上一段自我发现与家庭疗愈的旅程,让你成为那个更从容、更具智慧的父母。 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本书?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无意识地以一种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是被伤害的方式与孩子互动。 “我都是为你好”背后的误解: 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满满的爱,为孩子规划未来,替他们做决定,试图保护他们免受挫折。然而,这种“为你好”的出发点,如果缺乏对孩子真实需求的洞察,就可能变成一种控制,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被压抑和不信任。 情绪的漩涡: 面对孩子的叛逆、顶嘴、不听话,或者仅仅是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表现时,我们自己往往会陷入愤怒、焦虑、失望的情绪泥沼。这些情绪一旦失控,便会像洪水一样冲垮沟通的堤坝,留下孩子受伤的心灵和我们无尽的悔意。 沟通的迷宫: 我们似乎每天都在与孩子沟通,但为什么常常感觉无效?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我们的“教导”?为什么我们提出的要求,孩子总是阳奉阴违?这并非孩子故意为难,而是我们可能一直在用一种孩子难以接受,或者根本无法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我们或许习惯了说教、批评、命令,却忽略了倾听、理解和共情的真正力量。 代际的循环: 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不自觉地复制了自己父母与自己相处模式。如果原生家庭的沟通模式就存在问题,我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将这种模式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 《和解的桥梁》正是要帮助你打破这些束缚,让你从“问题”的泥潭中走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本书的核心理念与内容模块: 本书将引导你从三个核心层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层层递进,构建稳固的亲子关系基石。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理解他们的世界(同理心与洞察力)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放下对孩子的预设和评判,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生命的独特性: 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也不是实现父母未竟事业的工具。我们将探讨如何认识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性格、兴趣、天赋和发展节奏。了解“是什么让我的孩子与众不同”,是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情绪的语言: 孩子无法像成人一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他们的哭闹、沉默、反抗,往往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孩子那些“看不见的语言”,识别他们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是渴望被关注,是感到害怕,还是需要安全感? 成长的阶段性: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我们将一起回顾和学习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而停止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判他们。例如,为什么幼儿会表现出“固执”,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会“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这背后都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我”的视角 vs “你”的视角: 我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而忽略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本部分将引导你练习“换位思考”,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这能极大地减少误解和冲突。 第二部分:看见自己,掌控情绪的艺术(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 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时候,我们生气、失控,并非因为孩子本身有多么“不可理喻”,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在作祟。 情绪的源头: 我们将深入探索自身情绪的产生机制,识别那些容易触碰我们“雷区”的根源——可能是过去的创伤,可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也可能是对育儿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理解情绪的源头,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暂停”的艺术: 在情绪即将爆发的瞬间,学习“暂停”是至关重要的。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简单易学的技巧,帮助你在情绪失控前及时抽离,给自己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例如,深呼吸、离开现场片刻、进行身体放松等。 情绪的转化: 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理解和转化的。我们将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将其发泄在孩子身上。例如,写日记、与朋友倾诉、进行体育锻炼等。 自我关怀的力量: 只有当父母关爱和照顾好自己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去关爱孩子。本部分将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引导父母认识到照顾好自己才是高质量陪伴的基础。 第三部分:构建连接,点燃沟通的智慧(积极沟通与关系修复) 当父母能够理解孩子,也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就拥有了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坚实基础。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如何运用智慧的沟通方式,建立起牢固而温暖的亲子连接。 倾听的力量: 真正的倾听,远不止于听到对方的声音。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积极倾听”和“共情式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全然地看见和理解。这包括放下评判,专注于对方,用非语言的信号回应,以及适时地表达理解。 “我”的信息表达: 避免使用指责性的“你”的信息,转而学习使用“我”的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例如,与其说“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这么乱!”不如说“看到玩具散落一地,我感到有些担心,因为我怕会绊倒人。” 提问的智慧: 学习如何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给出封闭式的答案。例如,“你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比“今天在学校乖不乖?”更能打开孩子的沟通之门。 解决问题的合作模式: 当出现问题时,本书将引导父母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单方面地发号施令。这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 修复关系的艺术: 即使是最好的亲子关系,也会有摩擦和失误。本部分将教授如何及时有效地修复关系,例如真诚地道歉,表达爱意,以及通过共同的活动来重新建立连接。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情境化案例分析: 本书将穿插大量真实的亲子沟通场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帮助你看到书中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你会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实操性练习: 每一章节都配有可操作的练习,让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这些练习设计得简单易行,让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练习。 积极乐观的基调: 本书传递的不是对父母的指责,而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做得更好,本书将成为你手中那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长远的影响: 学习本书的理念和方法,不仅能改善当下的亲子关系,更能为孩子打下健康人格的基础,培养他们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品格,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解的桥梁: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艺术》并非要你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因为完美的父母并不存在。它所追求的是,让你成为一个更理解孩子、更了解自己、更懂得如何爱与被爱,也更懂得如何沟通的父母。通过这本书,你将发现,育儿之路可以不再充满荆棘,而是一条充满阳光、鲜花和连接的旅程。让我们一起,用爱与智慧,搭建起连接你与孩子心灵的坚实桥梁,让家,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温暖心灵的港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她自己从“暴躁妈妈”到“温和倾听者”的心路历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界限设立”的部分,作者强调,尊重孩子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父母的权威,而是要用更有效、更少带有指责意味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要求。我过去常常用“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这种话语来威胁孩子,事后懊悔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界限应该是清晰、坚定且充满爱意的,它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人格”的否定。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直接套用的场景脚本,比如面对孩子不肯收拾房间时,作者建议的“选择与后果”沟通法,而不是直接的命令。实践起来非常顺手,我试着跟我的小儿子说:“你可以选择现在收拾玩具,或者等到晚饭后由我来帮你收,但那样的话,明天早上就没有时间玩乐高了。”结果,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自己动手。这种由对抗转向合作的转变,让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可操作的工具箱。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人,所以我对那些冗长拖沓的书籍通常会敬而远之。然而,这本关于亲子沟通的书,以其极其精炼和直击核心的表达方式,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的排版清晰,逻辑性极强,每一章的重点总结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知识卡片”。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倾听的层次”的划分,作者清晰地区分了表层倾听、探究倾听和同理心倾听。我过去常常停留在表层,只听到了孩子“在说什么”,却完全忽略了“他想表达什么”。书中通过大量对比鲜明的对话案例,展示了如果用不同层次的倾听方式回应,结果会产生怎样天壤之别的变化。例如,当孩子说“我讨厌上学”时,一个“表层回应”可能是“你必须去,别找借口”,而一个“同理心回应”则是“听起来你对明天有些不安,能告诉我具体是哪件事让你感到困扰吗?”这种即时见效的沟通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育儿效率和亲子关系的质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个难以理解的“小怪兽”,而是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小大人”。

评分

如果说育儿书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那么我最近翻阅的这本,绝对是属于“实战派”的精选读物。它最打动我的是对父母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让我们爆发的是我们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是对“完美父母”形象的执念。这本书坦诚地指出了这一点,鼓励我们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残余物”。它用了很大篇幅讲解如何进行“自我觉察”,比如在感觉自己要发火的瞬间,先按下暂停键,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怒火,有多少是源于孩子当下的行为,有多少是源于我今天工作的不顺心?”这种内省的引导非常深刻,让我意识到,修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我发现当我不再把自己的坏心情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原本看似无法解决的冲突,瞬间变得简单明了。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终极奥义所在,非常值得每一位希望提升自我修养的父母深读。

评分

天哪,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家庭沟通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父母量身定制的。它没有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孩子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情绪共鸣”的章节,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技巧,教我们如何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先放下自己的判断和说教,而是真正去倾听和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读完之后,我立刻尝试在孩子因为玩具被收走而大哭时,没有急着讲道理,而是蹲下来,平视着他的眼睛,用非常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你非常喜欢那个玩具,对不对?”奇迹般地,孩子的情绪立刻稳定了一半,他开始愿意和我沟通他真正的不满,而不是沉浸在愤怒中。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家庭的日常小事中,建立起一种基于理解和尊重的互动模式,让爱流动起来,而不是被愤怒和挫败感阻碍。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和孩子沟通越来越难的家长们,它会让你重新找回做父母的信心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层次的改变,在于它重塑了我对“犯错”的看法。我们总是害怕孩子犯错,也害怕自己表现得不够完美,这种恐惧常常让我们在教育中变得僵硬和不近人情。这本书巧妙地将“错误”重新定义为“学习的机会”。它没有回避冲突和争吵是必然会发生的现实,而是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冲突后修复指南”。这套指南详细描述了在争吵平息后,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一次“复盘对话”,重点不是追究谁对谁错,而是共同分析下次可以如何做得更好,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修复情感联结。我曾经以为,只要我不发火,就是好妈妈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发生在冲突之后如何修复和弥合裂痕。我学会在每一次小小的“失控”后,主动向孩子道歉,并解释我当时情绪失控的原因,这种坦诚不仅没有削弱我的权威,反而让孩子对我更加信任和亲近。这是一本教你如何“优雅地犯错,并从中成长”的育儿哲学书,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