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家长认为教知识和立规矩是幼儿园的事,孩子放学回家或双休日在家,父母心疼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很多管教和束缚,于是放松了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导致孩子家里家外两个样。孩子没有规矩,家长管教无力。本书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给父母提供科学的家庭亲子教育理念,有案例有方法,杜绝幼儿园教育的一点点归零,家长慢慢建立规则,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2.有些家长认为,不吼不叫难以教出好孩子。其实,教育讲究春风化雨,丝丝入心。管教可以,但是一定要有温度,才能真正对孩子起作用。严格不等于严厉,管教不等于管制。本书也给出了家里家外正确管教孩子的若干建议,相信对很多父母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唯我独尊,散漫,脾气坏,幼儿园里听话的孩子怎么回家就变了个样?作为一名多年在幼教一线打拼的教育工作者,作者告诉父母们,家庭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不是孩子难教,而是家长应当摆正家校之间的微妙关系,即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本书给出了双休日亲子教育的种种方法和案例,告诉父母如何配合幼儿园的全程教育理念去正确引导孩子在家里的各种表现,杜绝自己漫不经心的亲子方式,带领孩子走出行为舒适区,一点点向孩子渗透规则意识,杜绝5+2=0,让孩子逐渐成长为你眼中懂事、有担当、守规矩、有教养的好孩子。
慕如雪,原名李丽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幼儿教育与心理,长期撰写成长教育类文章,刊发于《莫愁家教》《幼儿教育》《现代家长》《家教与成才》等多家教育期刊。
第1章 散漫是种病
1. 教规矩是幼儿园的事,错得很离谱 / 2
2. 好习惯毁于散漫 / 7
3. 幼儿园不仅仅是玩儿 / 14
4. 放任不等于减负 / 20
5. 幼儿园的规则用不用带回家 / 25
6. 遵守为孩子定的规矩 / 30
第2章 孩子的唯我独尊,都是父母惹的祸
1. 孩子都有小脾气 / 38
2. 谁纵容了蛮横的孩子 / 44
3. 坏脾气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 50
4. “小”不是让别的孩子谦让的理由 / 55
5. 根本没有静待花开 / 61
第3章 别让妥协成为孩子挑战你的软肋
1. 不要小看孩子偷懒的情商 / 68
2. 有了再一,一定有再二 / 74
3. 做一个严父母多么重要 / 81
4. 每个妈妈都要有一条底线 / 89
5. 懂规则的父母引导出有分寸的孩子 / 96
第4章 你的孩子是宝贝,别人的孩子也是天使
1. 玻璃心不是爱 / 10 4
2. 孩子被欺负背后的秘密 / 111
3. 孩子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仇恨”二字 / 119
4. 允许别的孩子优秀 / 124
5. 为别的优秀孩子由衷地送上掌声 / 131
第5章 老师不该是你的敌人,你们是并肩前行的战友
1.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话 / 138
2. 不评判老师是最大的教养 / 145
3. 做“助教”是一种荣耀 / 150
4. 孩子爱上老师是一种福气 / 157
5. 帮老师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 / 162
第6章 孩子为什么有两张“脸”
1. 严厉也要讲分寸 / 170
2. 扎心的讨好型孩子 / 175
3. 小霸王的第二张脸 / 179
4. “被”出来的特殊孩子 / 186
5. 孩子的最大心事 / 193果
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教机构,有完全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游戏课程,可为什么入园孩子在外的表现还是不尽如人意?唯我独尊,散漫,脾气坏,家里家外两个样…… 是幼儿园的教育不适应适龄儿童,还是自己的孩子太难管教? 这是藏在许多父母心中的疑问。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来的礼物。从他/她诞生那天起,就成了家人最温暖的牵挂;他/她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声啼哭,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弦。而父母最大的牵挂,莫过于把这个可爱的小人儿培养成一个出色的孩子。
可是,事与愿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当初在自己怀里咿呀学语的那个可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乖了。他们要么蛮横娇气,不讲道理;要么胆小怕事,像一只温顺的小猫,早已远离了心目中那个期许的样子;最要命的是,他们开始把大人的话当成耳旁风,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时不时做出“熊”事来,让人既焦躁又不解。
人之初,性本善。世上根本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更没有“熊孩子”的理论。在孩子的生长发育周期中,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第一叛逆期,他们在不停地探索各个领域的同时, 也在不停地试探和挑战各种规则。在幼儿园里,有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有效约束,大多数孩子都能遵守老师制定的各种规矩, 表现良好,活脱脱一个好孩子。可是回到家里,又恢复了原始的样子,让父母不得不郁闷孩子怎么如此难教。
作为一名多年在幼教一线打拼的教育工作者,我要告诉父母们,其实不是孩子难教,而是大家似乎忘记了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幼年时期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家庭是孩子人格塑造的最重要场所。到了双休日,父母往往心疼孩子一连上了五天学,在幼儿园受了很多管教和束缚,于是放松了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不再按时叫孩子起床,不再让孩子遵守一定的秩序,多睡了会儿觉,少说了一句“谢谢”,与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抢了一下玩具等都是一件件小事,可是在孩子心中,却是大开的特赦闸门。父母的放任、娇宠,还有所谓的“静待花开”,不仅没能起到正面的管教作用,反而给孩子的成长浇灌出一个舒适区,而舒适区又像一顶魔咒,能打破人的所有意志,一旦在这个区域待久了,规则便成了镜中月、水中花,不再起一点儿作用。可以说,从来都不是管教无力,而是双休日的放任将幼儿园的教育一点点归零。
专注于研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想让5+2≠0,父母就要从双休日的两天家庭教育入手,积极摆正家校之间的微妙关系,配合幼儿园的全程教育理念,杜绝自己漫不经心的亲子方式,正确引导孩子在家里的各种表现,一点点向孩子渗透规则意识,带领孩子走出行为舒适区,最终成长为你眼中最棒的好孩子。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痛点。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家长,我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一到周末,这种关注似乎就变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总想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让他们摆脱平时的学业压力,尽情享受属于他们的时光。然而,“放任”这个词,却让我心头一紧,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所认为的“放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对孩子的“放任”?我脑海中闪过很多画面:孩子在周末赖床不起,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对家务事避之不及。这些场景,如果长期下去,真的会不会对孩子造成长远的影响?我非常渴望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定义“放任”,它会从哪些方面来揭示这种“放任”对孩子的潜在危害。是关于孩子的时间规划能力,还是关于他们的责任感培养,亦或是关于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指明方向,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孩子“玩得开心”的层面,而是能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周末这个关键时期,引导孩子建立起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确保他们的成长,不被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放任”所拖累。
评分“别让双休日的放任毁了孩子”,这个书名,像是一道直击心灵的拷问,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回想起自己和许多家庭的周末时光,我们似乎总是在“让孩子好好休息”和“不能让孩子太过散漫”之间摇摆不定。我曾一度认为,周末就是应该让孩子尽情地玩,暂时放下学业的压力,回归童年的天真烂漫。但是,“放任”这个词,却让我警醒。是不是我们对“放松”的理解过于片面,以至于在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放任”,它会揭示哪些我们可能忽视的细节?是关于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还是关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或者是关于他们面对困难的 Resilience?我深切地感受到,周末的时间,对于孩子的成长轨迹,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不能妥善利用,孩子可能在“放任”中滋长坏习惯,消磨斗志,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什么样的智慧,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规划孩子的周末,让这份“放松”,真正成为孩子积蓄能量、健康成长的养分,而不是让他们走向迷失的歧途。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瞬间闪过了无数个周末的场景。孩子们在电脑前玩游戏,或者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而我,有时也乐得清闲,觉得周末就该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然而,这份“放松”背后,我总隐隐有一种不安。孩子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如果周末的时光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会不会就真的像书名所说,成为一种“放任”?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真正的“放任”,又是什么样的“放任”会“毁掉”孩子。是家长对孩子的不闻不问,还是给予了过多的物质满足而忽略了精神引导?这本书的书名,像一个警钟,提醒着我,父母的责任从来不是“放假”的,即使在周末,我们也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来帮助我识别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放任”陷阱。比如,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是不是就是一种“放任”?周末带孩子去各种游乐场,花很多钱,是不是也可能成为一种“放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在周末的时光里,找到学习与放松的平衡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让人立刻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放任”会在双休日毁了孩子?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周末这个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如何引导孩子既能得到放松,又不至于完全失去约束,一直是我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说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隐忧。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我们过于强调让孩子“玩”,而忽略了在这段时间里一些更深层次的引导?是不是我们以为的“放任”,其实在无意中给孩子埋下了不好的习惯?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周末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许我需要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周末活动,思考它们是否真的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益。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例如,是关于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是关于孩子的品德培养,亦或是关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提供给我怎样的“解药”,帮助我摆脱这种潜在的焦虑,找到更有效的亲子互动模式,确保孩子在周末也能收获成长,而不是被看似美好的休闲时光所“毁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穿越而来、带着些许急切的呼唤,瞬间抓住了我作为家长的神经。我总是觉得,平日里工作已经很忙碌,好不容易等到周末,就想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自由自在地玩耍。但“放任”这个词,却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地在我心里划开一道缝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这种“放任”,是不是真的对孩子好?我是否因为工作的疲惫,而将教育的责任一股脑儿地甩给了时间,让孩子在周末的“自由”中,悄悄地滑向了我不希望看到的方向?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孩子的身影,他们可能在周末没有了学校的约束,变得懒散,或者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我内心深处最害怕的一种可能性。我渴望了解,究竟什么样的行为,会被定义为“放任”,又会以何种方式“毁掉”孩子。是价值观的扭曲,是学习动力的丧失,还是亲子关系的疏远?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双休日这个关键的时间段,如何才能真正转化为孩子成长的沃土,而不是无声无息的“吞噬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