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庐文化(套装共2册)】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克莱·舍基 著

湛庐文化(套装共2册)】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克莱·舍基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莱·舍基 著,胡泳,沈满琳 译
图书标签:
  • 文化
  • 社会学
  • 互联网
  • 认知
  • 组织
  • 未来
  • 趋势
  • 克莱·舍基
  • 人人时代
  • 认知盈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300148120
商品编码:123418250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湛庐文化 财富汇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店铺: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8120
定价

具体描述






认知盈余 [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央视[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推荐(腾讯CEO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推荐“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人人时代》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300148120
  • 定价:62.9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2-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40
  • 字数:159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看自由时间如何成就有闲世界,看克莱·舍基如何引领有闲经济与有闲商业的未来。

《认知盈余》作者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他对互联网给人类所带来的行为举止以及文化的变迁洞若观火。

其作品《未来是湿的》曾在国内掀起阅读风潮,《认知盈余》一书在国内尚未正式出版,就得到包括腾讯CEO马化腾在内的社会各界读者一致关注。

内容简介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Clay Shirky)(1964年-)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美国作家,顾问和老师。

近年来,舍基在纽约大学的(NYU)互动电信项目中任教,其咨询客户包括诺基亚、宝洁、BBC、美国海军和乐高公司等。此外,舍基的课程报告还包括社会性网络和技术网络的拓扑结构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从1996年起,舍基开始撰写关于互联网的报道,其专栏文章和著作刊登在 Business 2.0《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评论》和《连线》杂志等多家媒体。
  其代表作《未来是湿的》在中国读者中亦深受好评。

目录

推荐序 互联网时代的晨光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译者序 认知盈余作为一种可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媒介批评者 胡泳
第1章 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第2章 工具赋予的可能性 
第3章 分享,无酬的动机
第4章 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
第5章 创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第6章 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第7章 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 [美] 克莱·舍基 湛庐文化


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领头人胡泳领衔翻译,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重磅推荐!
  • 店铺:
  • 出版社:
  • ISBN:9787213067211
  • 定价:54.90
  • 包装:平装
  • 丛书名:
  • 开本:16
  • 出版时间:2015-06-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88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作品《未来是湿的》经典版。
  互联时代里程碑式著作、全球思想家正在读的20本书之一、《商业周刊》优佳商业书籍。
  作者作为“新文化敏锐的观察者”,对人人时代的到来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等问题。
  洞察中国社会数字化进程一人胡泳领衔翻译,《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作序,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重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跨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
   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美国海军推崇的咨询顾问,“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为你直指商业模式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彻底改变你看待未来的角度和视野!

作者简介

   克莱?舍基(Clay Shirky)
   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敏锐的观察者”,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是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和美国海军等知名机构很为推崇的咨询顾问。
   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专业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指引网络科技未来的前瞻性文章。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洞察数字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其引入中国人生活的一人,也是中国企业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著作包括《网络为王》《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等,译作包括《认知盈余》《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

   沈满琳
   新媒体工作者。历任《互联网周刊》编辑、网易公司总编、搜狐公司内容总监等。
   2006年底创立丝路华语网,致力于全球华语传播事业。

精彩书评

  ★我们身处的这个网络时代,关系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博诞生、团购网站、Facebook成为新的瞩目焦点……一切的一切,正在向我们昭示,“自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在传统产业经济时代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组织形态,正变得越来越不敷重用,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关系模式。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妨阅读一下克莱·舍基的代表之作《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看看社会关系形态如何从“硬框架”变成“软组织”,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湿关系链”,或许能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我也把这种启示写在了《腾云》创刊号的推荐语中。
  ——马化腾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一个群体中的普通主意对另一个群体而言,可能是创意无限的洞见。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中提出的“分享” ,实际上就是在增加新主意和 新思路的来源,打破了旧有已经板结和僵死的内部结构。这本书对急于获得具有颠覆性、革命性创新力的中国网络公司尤其重要。
  ——谢文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

  ★在这本极具可读性的书里,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和洞见,它们将彻底变革你的思维方式,告诉你如何去看待由社会化媒体主导的新纪元。
  ——克里斯?安德森
  畅销书《长尾理论》作者

  ★克莱?舍基将一个又一个故事联系起来,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商业、社会、生活已经且将继续被网络世界这一社会化工具所改变。
  ——雷?奥兹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首席架构师

  ★克莱?舍基是互联网革命中伟大的思考者,但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方面的书,它引人入胜地为我们指出了整个社会的未来。任何对人类群体的力量和影响感兴趣的人,都一定要读这本书。
  ——史蒂夫?约翰逊
  《连线》杂志撰稿人、编辑, 《坏事变好事》作者

  ★一直以来,克莱?舍基都是我欣赏的互联网思考者。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思维缜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不成熟的理论和创意具体化,变成华丽的、耀人的卓越洞见,引发我的思考。
  ——考瑞?多克特罗
  《福布斯》2007 年互联网名人

  ★从博客到维基百科到Facebook到Twitter,每一波新的数字传播工具都为商业模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重大变革。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经典版)》中探讨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彼此并且合作无间的各个方面。
  ——《华尔街日报》

目录

初版推荐序 / III
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译者序 /VI
未来是湿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泳
第1章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001

“人肉搜索”不是有中国特色的专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部丢失的手机,一个捡到别人手机不还的举动,造就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网络大搜索运动,甚至惊动了《纽约时报》、 CNN 和纽约警察局。多媒体手机、电子邮件、博客、论坛……拥有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群体行动的力量如此之大,我们能做的远不止找回一部丢失的手机。
第2章 分享,创造新群体的基点 /021

“美人鱼游行”、“伦敦爆炸案、“印度洋海啸、“泰国军事政变”……Flickr 网站上由用户分享的照片永远比传统机构和媒体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酬支付,没有管理成本,Flickr网站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台。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机构性群体已经对传统组织形成了重大挑战。
第3章 人人都是自媒体 /045

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些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第4章 “先出版,再过滤”,崭新的游戏规则 /065

在未来,到底是每个人都能出名 15 分钟?还是每个人都会变成 15 个人眼中的名人?不管怎样,在阿猫阿狗都能写博客、拍视频的网络时代,名人还是会诞生,只不过游戏规则变了。诸如博客、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已经铲平了出版的门槛,却也伴生着残忍的经济逻辑: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第5章 当个性化动机遇上协同生产 /087

维基百科的运营可不是招呼邻里的牌桌,其庞大的规模堪比拉斯维加斯的大型赌场。为什么不采用商业模式,维基百科还能成长得如此之快?为什么没有管理分工,维基百科也不会被胡言乱语充斥?为什么没有报酬,人们仍愿意为维基百科做事情?在新的社会化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第6章 集体行动催生变革 /115

1992年,《波士顿环球报》爆出天主教牧师波特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丑闻,zui
终主教劳把波特从一个教区调到另一个教区便草草收场。2002年,类似的丑闻再次由《波士顿环球报》引爆,同样的情节,同样的媒体,甚至是同一位主教,事件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罪犯盖根被绳之以法,试图包庇的主教迫于公众压力也引咎辞职。正是社会化工具消除了集体行动的障碍,实现了信息共享,方便了人们改变世界。

第7章 从更快的速度到更快的行动 /131

快闪族、恐怖分子、闪电战、愤怒旅客和学生的维权行动、中东的激进分子……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现在实时的协调也将更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而结果立即可见。
第8章 社会性困境的解决之道 /151

当你生病了,你的邻居会帮你遛狗;当你忘带钱了,柜台里面那个人相信你会下次付钱给他,这种美好而单纯的信任现在还会存在吗?在一个社会交往日益复杂,而社会资本不断衰减的时代,怎样才能让参与变得简单?怎样让想法相同的人们拥有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合作的能力?网络化的组织所具备的韧性,一定是好事吗?
第9章 亲爱的小世界 /171

zui
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小世界网络中。朋友的朋友式交往,让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先稠密,后疏松的联结模式。而社会化工具的创新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支持和延伸。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你吗?

第10章 开源运动,没有代价的失败 /189

几名开发人员,一些偶然的贡献者,为什么这些人捣腾出来的Linux系统能成功到抢下微软帝国的半壁江山?因为Linux以微软做不到的方式降低了发现并吸收好想法的门槛。它没有员工,不进行投资,甚至不牵涉决策。它对于失败出奇地宽容。开源并不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它降低的是失败的成本:它实际上免费收获了失败。
第11章 承诺、工具与协议的成功融合 /209

新的群体行动模式可以通过可信的承诺、适合于该任务的工具和易于接受的协议产生。承诺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参与的问题;工具解决的是“怎样做”的问题,如何克服协调的困难;协议则确立了路上的规则:你可以预期得到什么,以及群体期望你做什么。
结语 /235
致谢 /243
参考文献 /246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之外,创作的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个完全不同的图书内容,并力求细节丰富、自然流畅,字数约1500字。 --- 《失落的星图:亚特兰蒂斯沉没之谜与古文明的黄昏》 作者: 伊恩·麦克唐纳 出版社: 寰宇探秘文丛 图书分类: 历史地理/神秘学/考古探险 字数: 约 45 万字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考古报告,而是一次跨越数千年时空的深度历史追踪,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中“完美失落文明”的哲学追问。 《失落的星图》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古代航海日志残页为引线,将读者带入一个宏大而迷离的叙事漩涡。作者伊恩·麦克唐纳,一位以严谨著称的古地理学家和独立研究员,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历史叙事,转而采用碎片化、多视角的证据链条,试图重构传说中——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真实面貌、技术高峰,以及它如何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从地球的舞台上彻底消失。 全书的核心在于“星图”的隐喻——不仅是导航的工具,更是那个失落文明对宇宙秩序、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与应用体系。麦克唐纳通过对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深潜区域,乃至南极冰盖下探测到的异常地质结构的交叉比对,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富有争议的假设。 第一部:残页的低语——文明的曙光与地理的悖论 本书伊始,麦克唐纳首先聚焦于普拉托和亚里士多德留下的模糊记载,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古代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他引入了对“大洪水”神话的全球性比较研究,指出许多看似孤立的文化叙事中,都潜藏着对一次规模空前的地质剧变的共同记忆。 作者详细剖析了地中海板块运动的历史记录,并结合最新的海底声呐成像数据,描绘出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大西洋中脊可能存在的、远超当时已知文明水平的工程奇迹。他着重描述了亚特兰蒂斯人赖以生存的能源系统——一种基于地热和潮汐能的“共振驱动”技术,这种技术或许解释了他们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出惊人的冶金学和城市规划能力。 第二部:黄金时代的阴影——技术、哲学与傲慢的代价 在重建了文明的物质基础后,麦克唐纳深入探讨了亚特兰蒂斯人的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他们并非全然是柏拉图笔下的乌托邦,而是经历了从极度理性到精神空虚的转变。 这一部分引述了大量对古代炼金术典籍的独家解读,揭示了亚特兰蒂斯人对“元素操控”的痴迷。作者认为,他们的毁灭并非完全是自然力的惩罚,更是其内部对力量过度追求的必然结果。高耸入云的能量塔——被描述为“通天柱”的结构——可能过度抽取了地壳的能量,最终引发了连锁反应。这里,历史的叙事转向了对“技术奇点”失控的警示,即使在数千年前,人类文明的边缘也曾遭遇过相似的伦理困境。 第三部:冰封的遗产——最后的航行与知识的播种 全书的高潮部分,在于对文明沉没后幸存者的追溯。麦克唐纳驳斥了“所有人都消失了”的观点。他坚信,在灾难降临前,一小部分精英阶层启动了“方舟计划”。 通过对埃及“地下图书馆”、玛雅文明早期符号的深入挖掘,作者描绘了一幅知识分散和播种的地图。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古苏美尔楔形文字与某种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发现的、尚未被完全破译的几何符号之间的关联性。这些幸存者将核心的科学原理和道德准则,巧妙地编入了后世新文明的宗教和神话体系中,以防止知识在下一轮的“野蛮时代”中再次被滥用或遗忘。 核心论点与价值: 《失落的星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对一个“失落文明”的探寻,转化为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正在走向何方”的深刻反思。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确凿的宝藏坐标,而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历史分析框架:将神话视为被扭曲的科学记录,将失落视为知识的深层潜藏。它挑战了主流考古学的保守论调,邀请读者以一种充满敬畏与警惕的心态,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脆弱性与循环性。 本书语言精炼,充满探险家的激情,同时具备一流学者的审慎考证。它不仅吸引着对神秘学感兴趣的读者,更对历史学家、地质学家和致力于研究人类文明周期性的思想家们,提供了颠覆性的视角。这是一部关于“我们能从失败中学习到什么”的宏大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两本书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克莱·舍基的分析,总是能够洞察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翔实的案例,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呈现出来。从“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到“自由时间的力量”,他始终关注的是个体在新的技术和信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巨大潜能。读他的书,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我们自己在这个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能够贡献怎样的力量,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赋能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更加愿意去尝试,去参与,去贡献。

评分

读《认知盈余》的时候,我经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和鼓舞。克莱·舍基的文字充满着对未来的乐观和对人性的信任,他描绘了一个可能性无限的世界。他不仅仅是分析了“认知盈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如何有效利用它的方法和路径。比如,他谈到了一些平台的设计,如何鼓励用户参与,如何激励分享,如何让协作变得更加顺畅和有吸引力。这让我反思,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意愿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或者一个有效的机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参与者,都可以是贡献者,我们的自由时间可以不仅仅是消耗,更可以是一种创造。它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正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评分

读完《人人时代》之后,我对“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有了全新的理解。克莱·舍基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忍不住联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场景。比如,我经常看到一些线上的兴趣小组,成员们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彼此素不相识,却能为一个共同的爱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线上活动,分享知识和经验,甚至共同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这些小组的运作,几乎没有明显的层级,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自发性连接和协作。这种模式,在传统组织理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组织和协作的可能性。它挑战了我们对“组织”的固有认知,提醒我们关注那些非正式、去中心化的力量,以及它们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的领域,这种“无组织”的模式可能比僵化的层级结构更具优势。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尤其是“湛庐文化”这几个字,每次看到都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感。拿到手的时候,它的重量就让人觉得物超所值,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印刷清晰,排版舒适,阅读体验上就已经加分不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就被书名吸引了——“人人时代”,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吗?各种平台、社交媒体、信息爆炸,感觉每个人都能发声,都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书里探讨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组织看作是层级分明、指令清晰的结构,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维基百科的协作模式、开源软件的开发社区,甚至是某些社会运动的崛起,都深刻地展示了在没有传统领导和指挥的情况下,个体如何自发地聚集、协作,最终达成超越个体能力的目标。这种力量的来源,似乎是共享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非外在的强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团队合作的本质,思考如何在信息时代更有效地激发和引导这种“无组织”的能量。

评分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闲暇时间”的全新视角。过去,我一直认为自由时间就是用来休息、娱乐,或者进行一些个人的消遣。但克莱·舍基在这本书里,将“认知盈余”定义为人们在工作之余所拥有的,可以用于创造性活动的闲暇时间,并且深入探讨了如何将这种巨大的、沉睡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有意义的公共事业。他列举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例子,比如维基百科背后数百万志愿者的贡献,就是“认知盈余”最典型的体现。还有许多开源项目、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各种公益活动,都离不开那些愿意奉献自己时间和智慧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点”空闲时间,当汇聚起来的时候,所能产生的力量是何等惊人。它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管理,更是关于如何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公共精神,如何通过互联网这样的平台,将分散的个人力量连接起来,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