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是聖雄甘地的第五個孫子,他曾與甘地朝夕相處,從甘地身上學到瞭許多立世修為的道理,並在甘地的幫助下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 本書從亞倫·甘地迴憶小時候與祖父相處的經曆開始,每一章均代錶聖雄甘地不同麵嚮的人生哲理,包括如何理解憤怒、暴力、謊言、孤獨、謙虛……並引導讀者誠實麵對自己,跨過負麵情緒。
★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被尊稱為“聖雄甘地”和“印度國父”。他的“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瞭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對今天的人們依然具有啓發意義。
★ 憤怒是人的本能情緒,失控的憤怒會影響人際關係,讓人失去判斷力。但甘地告訴我們,憤怒也能激勵我們做齣改變,給我們動力,推我們前行。在充滿極端思想、暴力與悲傷的當代社會中,本書更加值得我們閱讀。
本書的作者亞倫·甘地是聖雄甘地的孫子,在他十二歲時,被父母送到塞瓦格拉姆——甘地的修道院。此後,他在祖父的羽翼下生活瞭兩年,與祖父甘地朝夕相處,並跟隨甘地會見重要領導人、到各地募捐,直到甘地於一九四八年遇刺。在這段時間裏,亞倫·甘地從祖父身上學到瞭許多道理,並將其寫下,遂成此書。
本書從亞倫·甘地迴憶小時候與祖父甘地相處的經曆開始,每一章都包含瞭一個獨特的教訓,均代錶聖雄甘地不同麵嚮的人生哲理,包括如何理解憤怒、暴力、謊言、孤獨、謙虛……引導讀者誠實麵對自己,跨過負麵情緒。同時,本書也展示瞭亞倫·甘地在祖父的幫助下發現自我、成就自我的旅程。
亞倫?甘地,1934年齣生於南非,是聖雄甘地的第五個孫子。亞倫?甘地曾在《印度時報》擔任三十多年的記者,並為《華盛頓郵報》撰稿。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祖父甘地已經成為成為舉世聞名的精神領袖。他從祖父甘地身上學到瞭如何理解暴力,運用技巧化憤怒為力量。目前,亞倫?甘地博士是世界甘地教育機構負責人,時常巡迴各國演講,傳達和平與非暴力的思想。
在使人們斷絕邪惡的鬥爭中,或許他(甘地)不會成功,但是他的一生對子孫是一種教益,為此,人民永遠牢記著他。
——印度詩人、哲學傢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走過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
——“世紀偉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從齣身背景中,我獲得瞭基督教的理想;從甘地那裏,我學到瞭行動方法。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
照耀在這個國土上的光輝非同尋常,韆年之後,它仍將耀眼奪目。世人將看到這燦爛輝煌,它將為所有人帶來慰藉。
——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第 一 課 化憤怒為力量
讓憤怒幫你找到解決辦法,用愛和真理化解矛盾。
第 二 課 為自己的訴求發聲
寜可堅定不移地說“不”,也不敷衍地取悅他人說“好”。
第 三 課 追尋內心的平靜
退居一隅,靜而修心,這是在繁忙蕪雜、令人窒息的世界裏生存繁榮的不二法門。
第 四 課 認清自我價值
每個人都需肯定自我價值,一旦我們相信自己、肯定自我,就會認同和尊重周圍人的價值。
第 五 課 切莫謊話連篇
說謊總是一時脫身最簡單的捷徑,但我們對彆人說謊,就是對自己說謊。
第 六 課 貪婪造成更多麻煩
我們心中的欲壑是任何東西都難以填滿的,愉悅來自創造,而非購買和丟棄。
第 七 課 給孩子積極的示範
父母和老師給孩子的正麵影響是強迫和體罰永遠無法企及的。
第 八 課 謙卑的力量
謙卑能夠治愈傷口,而傲慢隻會惡化傷情。
第 九 課 非暴力五法則
祖父始終堅持的非暴力五法則是:尊重、理解、接納、賞識和憐憫。
第 十 課 寬恕需要勇氣
當考驗來臨,暴力和憤怒並不能展現我們的力量,唯有善良的行動可以抵消惡行。
第十一課 與偏見鬥爭到底
我們隻有認識到彼此間的共性,而非差異,纔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第一課
化憤怒為力量
麵對暴力與仇恨,祖父總是迴以愛和原諒,這般謙和大度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祖父從不被憤怒衝昏頭腦,而我卻做不到。身為印度人的後代,在種族意識極強的南非長大總免不瞭被白人孩子攻擊不夠白,被黑人孩子嫌棄不夠黑。
某個周六的下午,我走去買糖吃,路上經過白人居住的區域,正好讓三個白人孩子逮個正著。一個孩子打瞭我的臉,另外兩個孩子見我倒地就開始踢我,邊踢邊笑。他們打完就跑,生怕讓人看見。那時我纔九歲。翌年,印度教舉行一年一度的排燈節時,傢裏人都在鎮上與朋友歡聚。在趕去那邊的路上,我在街角撞上一群年輕的黑人。其中一人在我背上狠狠地打瞭一棍,不因為彆的,就因為我是印度人。我強壓著怒火,想為自己報仇。為瞭報仇,我開始舉重,鍛煉身體。父母眼看我跟人打鬥不斷,內心相當絕望。他們是祖父派來傳播非暴力思想的使者,卻有一個乖張戾氣的兒子。他們想盡辦法讓我平靜下來,卻都無濟於事。
然而,暴怒並沒有給我帶來快樂。牢騷滿腹、報仇之心反而讓我變得更弱,而非更強。父母希望與祖父待在靜修院能助我化解戾氣,學會更好地控製情緒。我也希望如此。
我與祖父初見時,便為他的沉穩與安定所摺服——無論彆人言辭如何粗魯,他都巋然不動。我決心要以祖父為榜樣,並且有瞭些許進步。父母和妹妹離開後,我在村裏遇上一群與我年齡相仿的孩子,我們就在一起玩瞭。他們拿一個網球當足球踢,我用石子在地上擺齣球門的形狀。
我喜歡踢足球。這些孩子從一開始就取笑我的南非口音,但我見識過比這更過分的,所以便忍瞭。然而在快速進行的遊戲中,我隻顧追著球跑,不料被一個男孩故意地絆倒瞭。這一絆,我整個人都摔到硬地上。受傷的不隻我的膝蓋,還有我的自尊——我心跳加速,憤怒在腦海中疾馳,心裏隻想著如何報復。我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站瞭起來,怒不可遏。我舉起手,想朝著那人惡狠狠地扔過去。
但腦海中有個聲音輕輕地說:“彆這樣乾。”
我扔掉石頭,跑迴靜修院,嚮祖父哭訴這一天的經曆。
“祖父,我太容易動怒瞭。我該怎麼辦?”
祖父一定對我失望透頂瞭。但他沒有發火,反而拍著我的背說:“來,帶上紡車和棉花。”
我一到靜修院,祖父就教我怎麼用紡車。早上一小時,晚上一小時,心就能平靜如水。祖父喜歡一心多用,他經常一邊坐著說話,一邊用手紡紗。我聽他的話,擺好瞭紡車。
祖父笑瞭笑,紡著棉花,打開瞭話匣子,我坐在一旁聽。
“我給你講個故事,”他說,“曾經有個男孩,歲數跟你差不多,動輒發怒泄恨,好像全世界都跟他對著乾似的。他接受不瞭彆人看問題的角度,所以一旦彆人跟他意見不閤,觸怒瞭他,他便勃然大怒。”
我隱隱地感到,祖父說的好像就是我,不知不覺聽得更加認真瞭。
“某天,他在跟人打鬥的過程中,意外地殺瞭人,”祖父接著說,“盲目的衝動奪取瞭一條生命,也毀瞭一段人生。”
“祖父,我保證會改的。”說這話的時候,我壓根不知道怎麼改,但我絕不想因為自己的憤怒而戕害瞭他人的性命。
祖父點頭說道:“確實要改,你父母跟我談過你在傢的錶現。”
“我錯瞭。”我差點哭瞭齣來。
但祖父的話還沒有說完。他從紡車後麵看著我,“被激怒並不總是壞事。憤怒,或者說憤懣,其實也是一種動力。我就經常感到憤憤不平。”祖父轉著紡紗輪說道。
我根本不相信我的耳朵。“我從沒見過您發怒。”我迴復道。
“因為我學會瞭化憤怒為力量,”他解釋道,“憤怒之於我們正如汽油之於汽車——給我們動力,推我們前行。憤怒能激勵我們主動齣擊,做齣改變,尋求正義。”
憤怒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情緒,
每一個人都會憤怒,智者卻從憤怒中找到嚮上的力量。
這本書,怎麼說呢,它真的像是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進我有些乾涸的心田。我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有些睏擾,總覺得那些看似“負麵”的情緒,尤其是憤怒,是一種需要被極力剋製的缺點。每次感到憤怒,我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愧疚,總覺得是自己不夠成熟,不夠寬容。然而,這本書,它就像一道光,照亮瞭我思維的盲區。它並沒有教你如何壓抑憤怒,如何假裝沒事,而是引導你去深入地理解憤怒的根源,去看見它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和訊息。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憤怒就像是我們身體發齣的一種警報信號,提醒我們哪裏可能存在問題。如果一味地忽視或壓抑這個信號,隻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憤怒,它並不是一種“不好”的情緒,而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禮物”。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邊界,捍衛自己的權益,甚至激發我們去做齣改變。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衝突和挑戰,不再是帶著恐懼和抗拒,而是帶著一種理解和接納。這種心態的轉變,真的讓我在很多方麵都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輕鬆和力量。
評分天呐,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本打開瞭潘多拉魔盒的鑰匙,不過,打開的不是災難,而是意想不到的寶藏。我一直以為,所謂的“成長”就是不斷地戰勝自己的缺點,變得更“完美”,更符閤社會期待。但這本書,它顛覆瞭我很多根深蒂固的認知。它讓我看到,那些我們試圖抹去的“棱角”,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不適”,或許纔是最真實、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我記得書裏有一個比喻,我印象特彆深刻,大概意思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在跟自己的影子搏鬥,耗費瞭大量的精力,卻始終無法擺脫。而這本書,它並沒有教你如何去消滅影子,而是讓你轉過身,去擁抱它,去理解它,甚至去感謝它。這個概念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難以置信,甚至有點匪夷所思。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裏,憤怒,似乎總是和失控、破壞、不理智劃等號。但是,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有說服力的方式,展現瞭憤怒背後可能蘊藏著的巨大潛能。它不是讓你去肆意發泄,也不是讓你去忍氣吞聲,而是教你如何成為憤怒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這種轉變,對我來說,是極具顛覆性的。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生活中的那些挑戰和衝突,不再是帶著排斥和恐懼,而是帶著一種探索和學習的態度。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很難用三言兩語概括。它不是那種讀完之後會讓你立刻變得“成功”或者“快樂”的書,它更像是一次漫長而深刻的內在探索之旅。我一直以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成功的基石,而那些負麵情緒,比如憤怒、沮喪、焦慮,都是需要被排除的。但這本書,它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具力量的方式,顛覆瞭我這個觀點。它並沒有教你如何去“消除”憤怒,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擁抱”它,甚至如何去“感謝”它。這種角度,一開始讓我覺得很不習慣,甚至有點抵觸。因為我習慣瞭逃避那些讓我不舒服的情緒,習慣瞭假裝一切都好。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發現,那些被我壓抑的情緒,並沒有消失,而是在我體內積聚,形成瞭一種無形的阻力。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深入淺齣的道理,引導你去發現那些被你忽略的真相。它讓你明白,憤怒,它並不是一個需要被懲罰的錯誤,而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一種讓我們 Recognize ourselves and our needs 的信號。這種理解,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許多經曆,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新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嗯,怎麼說呢,讀完之後,腦子裏就像被一股電流掃過,留下的是一種久違的、又或者從未有過的清醒。不是那種被強行灌輸的道理,也不是那種空洞的勵誌口號。它更像是在你內心深處埋藏著的一顆種子,被這本書觸碰到瞭,然後開始悄悄地發芽,破土而齣。我一直在想,那些看似壓抑在我們心底的“不好”的情緒,那些讓我們感到挫敗、無助甚至憤怒的時刻,它們究竟是什麼?是不是真的隻是我們性格的缺陷,或者說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急於掩埋或逃避的東西。它並沒有教你如何壓製憤怒,而是引導你去理解它,去感受它,去挖掘它背後隱藏的信息。這種感覺非常微妙,就像你終於找到瞭一個能和你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對話的窗口。它讓你明白,那些被視為負麵的情緒,其實可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智慧。這種能量,如果能被正確地引導和利用,或許真的能成為推動我們前行的強大動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自我覺察的論述,它們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引導,讓我一步步去探索自己,去認識那些被忽略的自我。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和療愈。
評分我需要承認,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抱持著一種觀望的態度,甚至帶點懷疑。畢竟,“禮物”這個詞,用在“憤怒”這樣一種普遍被認為是不好的情緒上,聽起來就有點……反常。然而,當我沉浸在書頁的海洋中時,我纔逐漸意識到,我過去的理解是多麼的狹隘和片麵。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敢於挑戰主流認知,並且用一種極其耐心、極其具象化的方式,為你展示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沒有使用任何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製造戲劇性的衝突,但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析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關於“邊界感”和“自我價值”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憤怒,是因為我們的邊界被侵犯瞭,或者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的價值被忽視瞭。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讓你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根源,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它讓你明白,憤怒並不是敵人,而是一個信號,一個提醒你關注自身需求、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信號。這種認知上的轉變,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仿佛卸下瞭許多沉重的包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