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生平: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

周恩来生平: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山,南哲 著
图书标签:
  • 周恩来
  • 传记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人物
  • 中国现代史
  • 20世纪中国
  • 总理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03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31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套装数量:3
字数:40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完整讲述周恩来一生的quan威著作。中央文献研究室南山、南哲两位研究员作为周恩来研究的quan威专家,精心梳理周恩来生平事迹,用艰苦卓绝、开国总理、砥柱中流三个主题词,精确概括了周恩来的一生。

作品描述的周恩来生平事迹是我们认识周恩来,学习周恩来,纪念周恩来*为重要的文献。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周恩来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政治智慧、开阔胸怀的伟人风采。


内容简介

《周恩来生平》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共有三册,即《艰苦卓绝周恩来1898—1949》《开国总理周恩来1949—1965》《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周恩来的一生。全书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及红墙摄影家杜修贤海量的历史照片中甄选出200余幅图片,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

《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是《周恩来生平》系列的第三本,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在1966年至1976年这个共和国极为特殊的岁月里,周恩来忍辱负重、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在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周恩来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等等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还原了一个动乱岁月里堪称中流砥柱的周恩来形象。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作者简介

南山(陈扬勇),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和著作编辑工作。参加《江泽民文选》、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周恩来经济文选》、《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李鹏论科教兴国》、《李鹏论可持续发展》、《李鹏论宏观经济》、《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等著作的编辑,参加《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大事记》等著作的编撰;参加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使命》、《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思想历程》等的撰稿与拍摄,参加中国道路课题组研究工作,共同撰写了《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市场经济篇)》等著作。专著《建设新中国的蓝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著有《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走出西花厅——周恩来视察全国纪实》、《周恩来外交风云》。

南哲(杨明伟),南开大学哲学硕士,研究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宣传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生平研究工作,以及现实文献的编研工作。先后参加过《周恩来年谱》、《邓小平年谱》、《陈云传》和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等的撰稿。著有《周恩来》(中华名人丛书)、《世纪伟人周恩来》、《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至1965》、《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中外领袖之间》、《陈云晚年岁月》、《周恩来外交风云》(合著)、《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合著)等。主编或参与主编《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三十年》、《周恩来生平》、《走向新中国——中共五大书记》、《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记事》、《科学家论语》、《中国共产党90年评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动乱岁月 砥柱中流

(1966—1976)

一、把住经济生死关

1 艰难之中抓生产 2

2 挽救交通大动脉 15

3 托起中华民族航空梦 34

4 动乱中抓核工业 43

二、大树参天护英华

5 “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 50

6 党、政、军负责人的避风港 68

7 保护民主人士 82

三、力挽狂澜稳大势

8 面对红卫兵运动的狂潮 97

9 “二月抗争”中的特殊作用 106

10 在“七二○”事件前后 130

11 敲掉江青的“车”“马”“炮” 141

四、忍辱负重撑危局

12 忍辱负重斗群贼 146

13 面对江青刺来的暗剑 157

14 身边工作人员的遭遇 190

五、开创外交新格局

15 大批极“左”修复对外关系 194

16 世界瞩目的握手 225

17 致力于中日邦交正常化 258

六、解放干部批极“左”

18 果断机智地处理林彪事件 272

19 关键时刻再纠极“左” 290

20 危难之秋举“邓公” 306

21 “解放”175 位将军 315

七、最后斗争谱辉煌

22 挫败“四人帮”的组阁梦 326

23 支持邓小平搞整顿 334

八、魂归大地情未了

24 最后的587 天 350

25 骨灰撒向江河大海 377

附 注 381

后 记 383


精彩书摘

1 艰难之中抓生产

周恩来一再努力,试图将“文化大革命”的“洪水”阻于生产领域之外。江青指责周恩来只要生产,不要革命;政治局会议上,林彪批评周恩来“大错特错”。周恩来抱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迂回抗争。

1966年,国民经济刚从三年“大跃进”的危机中挣脱出来,好日子没过几天,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国民经济跌入灾难的深渊。以林彪、江青为代表的阴谋家、野心家为了实现其通过天下大乱达到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置人民要吃饭、生产要发展这一基本常识于不顾,挑动群众“停产闹革命”,把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共和国的每次经济劫难,最苦最累的都是周恩来。这一次更是空前绝后。

“文化大革命”中,为了减少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维系最起码的国计民生,周恩来费尽心血,坚持不懈地与林彪、江青一伙及一切破坏经济建设的行为作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

“做梦也没有想到”

1966年的元旦,中南海西花厅,似乎比往年的几个元旦更具节日的气氛。周恩来也显出难得的轻松,步伐也更具弹性和韵律了。

想想前几年的国民经济局势和当前的国民经济形势,周恩来也该稍稍舒一口气了。到1965年年底,我国已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国民经济终于从三年“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危机中摆脱出来,开始走向好转。1966年,国家将正式执行被推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个五年计划。

此时此刻,周恩来的思维触角全都聚集于如何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基础上,更好更平稳地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实现他早就提出的“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

1月,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辽宁、北京等北方八省、市、自治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周恩来打算以抓华北农业为突破口,扭转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南粮北调,进而把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而又一直难以“过关”的农业抓上去,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月底2月初,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北方八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研究对策和措施,并当场点将,要李先念负责河南,谭震林负责山西,余秋里负责陕西,林乎加负责山东,李富春、薄一波负责辽宁。他自己则自告奋勇地担任北京、河北组的组长。

正当周恩来全力以赴组织华北抗旱工作之际,3月8日和22日,河北邢台地区两次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不顾余震危险,两次飞赴灾区视察灾情,先后到了5个县、6个公社,号召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鼓励大家“家里丢的,地里找回来”。

3月中旬,周恩来赴天津坐镇规划华北经济的华北局会议。行前,他写信给刘少奇、彭真等中央有关负责同志,交代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处理事宜,告知自己准备下到河北、北京各地深入调查一个月。显然,周恩来是下了决心要摆脱日常事务,全力以赴解决北方八省市自治区的农业问题。

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的思维触角却久久徘徊于阶级斗争、防止修正主义等问题上。他对阶级斗争的状况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正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决意要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以阻止和消除这种危险。

5月4日至26日,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标志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文化领域各界和党政军各个领域都混进了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周恩来是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之中的。在以后的讲话中,周恩来多次声明:“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尽管他对于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这场“文化大革命”很不理解,但不久后,他看到了这是一场灾难。对于这场灾难,他认为硬顶是不行的,必须“因势利导,否则就会被冲垮”。他忍辱负重,审时度势,想方设法尽量减少运动对维持国计民生的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冲击。

周恩来试图将“文化大革命”的“洪水”阻于生产领域之外

1966年9月4日凌晨,中南海西花厅。秘书把一份刚刚收到的《要事汇报》送到了正在伏案办公的周恩来手中。

《要事汇报》上记录了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民委员会来电反映的一些情况和提出的问题:县委和县委书记都被斗垮了,全县21个公社已有11个公社和生产队“炮打了司令部”,公社和大队、小队干部大多数被揪斗,不少公社、大队、生产队的领导陷于瘫痪,生产无人负责。目前,秋收临近,怎么办?要求中央尽快给予明确指示。

周恩来的目光在这页《要事汇报》上停留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他一直担心会冲击生产的预感,如今已变成了沉甸甸的现实。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和一些党政机关进行,工矿企业和农村原则上不开展“文化大革命”。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的邪火也向工矿企业和广大农村蔓延。针对这种势态,周恩来主持制定了两个文件,试图对运动作某些限制,但均遭到中央文革小组康生、江青等人的反对。

8月下旬,当风起云涌的红卫兵串联运动开始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各级机关的正常业务工作时,周恩来指示陶铸组织起草了一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具体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把铁路枢纽和重要站段、港务局和码头、尖端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列为“要害部门”,“必须进行坚决保护”,红卫兵不要去冲击这些部门。对不听劝阻者,应依法处理。

......


砥柱中流:周恩来与一个伟大时代的转型(1898-1965) 本书聚焦于周恩来总理自其诞生至1965年底的革命生涯,深入剖析他如何从一名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新中国最核心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国家治理的实际操盘手。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多维度的解读,本书旨在勾勒出周恩来早年思想的形成、革命道路的选择,以及在建国前后,他为国家独立、统一与建设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第一部分:血与火的洗礼——早期革命生涯与思想铸就(1898-1927)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周恩来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探究了晚清至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对这位未来领导人世界观的塑造。我们详细考察了他在天津南开学校求学期间,如何接触和接受进步思想,以及他在五四运动中的关键角色。 一、早年求索与知识分子的觉醒: 周恩来的家庭背景、早年的教育经历,特别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接触,构成了他革命信仰的基石。本书将细致梳理他参与筹建旅日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分析他如何在中国革命的诸多思潮中,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的道路。 二、从天津到上海:建党元勋的责任: 1922年回国后,周恩来迅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工作和军事运动的核心人物。本书将详尽描绘他在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以及他在上海地下斗争中所扮演的“秘密工作大师”的角色。我们深入分析了他对早期工人运动的战略规划,以及在白色恐怖下维护党的生存和发展的卓越能力。 三、南昌起义与武装斗争的开端: 周恩来在八七会议后力挽狂澜,主持了党的军事工作的重塑。本书将集中笔墨于南昌起义的策划与实施。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周恩来将理论付诸武装实践的重大转折。我们剖析了起义的曲折历程,以及这次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历史意义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在危难中挺立——长征、抗战与延安的考验(1928-1949) 这一部分着重展现周恩来在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所展现出的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一、长征路上的政治领导核心: 在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周恩来不仅是军事指挥的一部分,更是党内团结的粘合剂。本书详细考察了他在遵义会议上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如何通过高超的政治手腕,维护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在湘江战役的血与火中,他如何平衡军事决策与政治路线的统一,成为本书的重点。 二、中流砥柱: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的斡旋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的外交和统战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我们详细梳理了他在西安事变中的秘密斡旋过程,分析他如何以极高的政治敏感度,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在重庆谈判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的核心代表,其沉着、睿智和对民族大义的坚守,为国共合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本书通过对当时外交电报和内部记录的研读,还原了谈判桌上暗流涌动的较量。 三、延安的“总管家”与战时外交: 在抗战相持阶段,周恩来担任中共中央的“总管家”,负责党内各部门的协调、后勤保障以及对外界的联络工作。他不仅是情报系统的缔造者之一,更是延安时期对美、对英等国关系拓展的灵魂人物。本书描绘了他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如何管理一个日益壮大的政党和军队。 第三部分:共和国的奠基者——新政权初建与国家治理的开端(1949-1965) 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以政府首脑的身份,全面负责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和经济建设的初期布局,其工作范围之广、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一、内政的重塑与经济的恢复: 本书详尽阐述了周恩来如何主持政务院的工作,迅速稳定了战争创伤下的国民经济。从土地改革的推行到“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周恩来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展现了他卓越的行政管理能力。我们分析了他在财政、金融、工业体系重建中的具体贡献,以及他如何平衡不同派系间的关系,确保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新中国外交的“破冰者”: 作为共和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确立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基本原则。本书重点分析了他参与缔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深入考察了他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关键表现。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如何以其灵活的外交手腕,成功地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孤立政策,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调。 三、在探索中的艰难前行(1957-1965): 这一时期,国家建设进入复杂阶段。本书审视了周恩来在反右运动、大跃进及随后的经济调整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考察了他如何在大规模社会运动中,竭力在中央决策层中保持稳定性和务实的态度,尤其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如何协调全国资源,领导恢复生产和稳定人民生活的艰巨任务。 四、科技与人才的守护者: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周恩来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视。即使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始终坚持发展教育和科研的信念,为中国“两弹一星”的战略部署奠定了早期的人才和组织基础。 总结: 《砥柱中流:周恩来1898-1965》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通过周恩来这位关键历史人物的视角,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成长到最终掌握国家政权、并着手建设一个全新社会的完整历程。它描绘了一个革命家如何将个人理想熔铸进民族命运之中,成为那个动荡年代里,维系稳定、穿针引线、负重前行的中流砥柱。通过对这一阶段的深入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为理解其后半生面对的巨大挑战,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怀,使得文本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从未想过,在那个常常被宏大叙事所笼罩的时代,一位领导人的个人选择和内心挣扎,会如此扣人心弦。书中对于周恩来总理在面对种种困境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斡旋周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政治家形象。他并非完美无瑕,但他的选择,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无疑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最大的福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试图拨开历史迷雾,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那段波诡云谲岁月的读者,提供了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它并非一篇简单的年谱,也不是一部刻板的政治传记,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作者以其扎实的考据功底和细腻的笔触,将周恩来总理在极为特殊的十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一种近乎亲历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所打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周恩来总理在其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智慧与担当。

评分

对于想要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生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作者深入挖掘了那个年代的政治气候、权力格局以及周恩来总理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浪潮中,如何在新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如何平衡各方力量,如何应对外部挑战,这些都被一一呈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复杂政治斗争时,所表现出的清晰度和深度,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流于表面,而是试图去揭示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和人物行为的动机,这对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它所揭示的历史真相,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精神力量。周恩来总理在这个极端动荡的时期,所展现出的非凡的政治智慧、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人民的无限关怀,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指引着方向。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将这份精神力量具象化,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也让我深刻理解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毕生信念。这本书,是一次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历史灵魂的作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伟人的生平,更是在描绘一段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如何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动荡局势中,尽力维护国家稳定、人民利益,甚至在夹缝中为保护知识分子、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吁。这种在绝境中的坚韧与智慧,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