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化学返璞归真 徐晓白传

情系化学返璞归真 徐晓白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晓菁 黄少凯 黄艳红等 著
图书标签:
  • 徐晓白
  • 化学
  • 传记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化学史
  • 科学普及
  • 教育
  • 回忆录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9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8
字数:2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物传记/近现代科技史

内容简介

采集工程丛书是集中展现我国老科学家学术脉络和人生经历的人物传记丛书,具有客观、真实、全面、 的特点。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一部,主要介绍女化学家——徐晓白的传奇人生。徐晓白是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在荧光材料、稀土二元化合物以及在原子能方面配合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作出了贡献。近20余年来在发展环境有机毒物的痕量分析、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徐晓白先生早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首次研制出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材料,为我国日光灯照明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者简介

胡晓菁,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地学史。2006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内页插图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唐有祺为徐晓白题词 唐有祺
序 为祖国奉献一生 胡克源 许后效
导 言 1
章 家世渊源 7
徐氏家族 7
徐祖藩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10
从吴县到上海 17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22
南洋模范的女中学生 22
交大求学 32
一场风波 36
第三章 踏上学术之路 46
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46
“应变护院” 53
名师柳大纲 61
第四章 初展身手 69
迁至长春 69
研制新型荧光材料 87
土壤加固工程 94
第五章 在迷茫中前行 98
来到化学所 98
困惑与挫折 107
聚焦“盐”化学 117
第六章 再换研究方向 128
合成稀土新材料 128
参与原子能化学研究任务 136
创伤岁月 141
第七章 走进新时代 144
投身环境化学 144
远赴重洋、刻苦进修 150
检出大气中的致癌物 157
第八章 环境保护新话题 163
共和国的女院士 163
厚积薄发的二英研究 168
开拓新研究,探寻环境化学的新深度 173
第九章 夕阳无限好 184
为中国加入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科学依据 184
桃李成蹊 194
蜡炬成灰、意犹未尽 200
结 语 209
附录一 徐晓白年表 215
附录二 徐晓白主要论著目录 227
参考文献 234
后 记 237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唐有祺为徐晓白题词
序 为祖国奉献一生
导 言
章 家世渊源
徐氏家族
徐祖藩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从吴县到上海
第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
南洋模范的女中学生
交大求学
一场风波
第三章 踏上学术之路
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应变护院”
名师柳大纲
第四章 初展身手
迁至长春
研制新型荧光材料
土壤加固工程
第五章 在迷茫中前行
来到化学所
困惑与挫折
聚焦“盐”化学
第六章 再换研究方向
合成稀土新材料
参与原子能化学研究任务
创伤岁月
第七章 走进新时代
投身环境化学
远赴重洋、刻苦进修
检出大气中的致癌物
第八章 环境保护新话题
共和国的女院士
厚积薄发的二英研究
开拓新研究,探寻环境化学的新深度
第九章 夕阳无限好
为中国加入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科学依据
桃李成蹊
蜡炬成灰、意犹未尽
结 语
附录一 徐晓白年表
附录二 徐晓白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星辰大海的航程:一位科学家的探索与坚守》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传记,而是一部横跨数十年,描绘了数代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筚路蓝缕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宏大叙事。它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还原了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一群心怀理想的知识分子,如何在物质匮乏与技术封锁的双重挤压下,用坚韧的意志和无尽的智慧,为国家科技进步奠定基石的壮阔画卷。本书的视角是宏观的,它关注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侧影,一群默默无闻的“拓荒者”的集体肖像。 第一部分:烽烟散尽后的抉择与启航 故事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科研基础。本书开篇便描绘了当时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境:专业人才的匮乏、实验设备的简陋,以及国际环境带来的技术壁垒。 我们跟随一批刚刚从国内外学成归来的青年学者,他们放弃了海外优渥的条件,选择回到这片亟待建设的土地。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在简陋的工棚中搭建起第一批实验室。他们不仅仅是科学家,更是工程师、甚至是泥瓦匠。通过对当时一手资料(如会议记录、私人信件)的梳理,本书生动再现了他们如何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进行“白手起家”的创新实践。 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一项关于基础材料研究的早期项目。面对国外高价的技术转让,科研团队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大胆的理论假设,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替代品。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无数次失败、争论、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的成果。这部分重点突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理论的深耕与实践的阵痛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的推进,科研工作进入了更为精细和深入的阶段。本书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基础科学研究如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它避免了对具体技术细节的过度渲染,转而关注背后的科学思想的演变和研究范式的转变。 在这一阶段,书中引入了多组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作为案例。他们可能来自物理、材料、自动化或生物等领域。书中展现了他们如何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提升国家的科技自给能力——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 一个显著的篇章聚焦于“理论创新在应用困境中的挣扎”。很多前沿的理论在实验室中光芒四射,但一旦推向工业化生产,便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水土不服”。本书细致地剖析了科研人员如何面对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和经济压力。他们需要学会与工厂的工人、基建的干部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工程流程。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阵痛,是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经历。 书中特别记录了一些重大的科研决策会议场景。这些场景的描绘,力求还原决策过程中的思想交锋和理性思辨,展现了科学家们在面对政治导向与科学规律之间的平衡时,所展现出的学者风骨和坚持科学精神的勇气。 第三部分:人才的传承与科学精神的弘扬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宏大的工程转向了“人”——科研梯队的培养与传承。随着老一辈科学家逐渐将重担交给下一代,本书探讨了知识的传递过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书中通过几位极具代表性的青年学者的成长轨迹,展现了“导师制”的独特作用。老一辈科学家不仅传授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以身作则,将严谨、求实、不畏权威的科学态度,融入到每一个实验细节和每一次报告陈述中。 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位导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发现”。他鼓励学生将失败视为宝贵的数据,而非耻辱,并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方向。这种对探索过程的尊重,构成了新一代科研人才的精神底色。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共同体如何维护其内部的学术独立性和纯粹性。面对外部环境的干扰,科研人员如何坚守学术规范,维护研究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 结语:星火汇聚,照亮未来 全书的尾声,将时间线拉回到相对开放的当代。通过对比几十年前的艰辛与今日的便利,本书并非简单地赞美成就,而是深刻反思了“创新”的本质。它强调,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实验设备如何先进,支撑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永远是那种对真理的纯粹渴望、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共同塑造的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星辰大海的航程》是一曲献给中国科研工作者的集体颂歌,它以历史的厚重感,邀请读者一同回望那段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科技之树的峥嵘岁月。它试图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探索,永远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和奉献的“长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内敛的激情”。它没有那种扑面而来的热烈,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作者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和对主人公的由衷敬意。叙述的视角转换得非常自然流畅,时而拉远景,展现时代背景的宏大,时而聚焦特写,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主人公早期教学经历的描述印象深刻。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他是如何用有限的条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走出思维的困境,这些片段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温暖。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师者风范,让人在赞叹主人公才华的同时,也对其高尚的师德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这部分内容对我这个旁观者来说,也是一次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远超了一本普通传记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期望。封面设计得比较朴素,内页的排版也感觉是那种传统传记的风格,没什么花哨的视觉冲击力。但翻开第一页,读到作者对主人公少年时代那段艰辛生活的描摹时,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那种文字的力量,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的,而是源自于对生活最真切的体悟和观察。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氛围有着深刻的理解,笔下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家庭的陈设,还是邻里间的互动,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我甚至能想象出主人公在简陋的条件下,如何咬牙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求。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虽然程度远不及主人公的跌宕起伏,但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却是相通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过于仓促,尤其是在描述主人公学术道路上的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抉择,描写得极其细腻和真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评分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对一位杰出人物生平的回顾与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坚持理想的教科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对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的赞美。书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互动,那些琐碎却真实的日常片段,为整个传记增添了烟火气,让这位学术巨匠的形象瞬间变得鲜活可亲。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仰望,而是一种被激励后,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内更加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内在驱动力。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伟大,往往是无数次微小而坚定的选择汇聚而成的结果。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人生故事,讲述得如此贴近人心,实属不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时间线索的铺陈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作者显然下了很大功夫去查阅大量的史料和第一手资料,才能如此精准地还原出主人公生命中的那些关键节点。例如,书中对某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主人公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以及他如何坚守学术良知的描写,力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困境,又巧妙地烘托出主人公坚韧不拔的内在力量。我发现,作者在叙事中非常注重“留白”,有些重大的事件,作者只是轻轻带过,但由此引发的读者联想和思考空间却非常大,这比事无巨细地罗列事实要高明得多。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从这些留白处挖掘出新的层次感,体会到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这说明作者在文字驾驭上已臻化境,懂得如何让故事“自己说话”。

评分

读完一部分后,我开始思考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点,它似乎不在于那些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挖。主人公作为一个学者,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介绍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学术探索融入到主人公的日常思考和与同行的交流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时所采取的“去魅”手法,它让原本高深莫测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同时也保留了其内在的逻辑严谨性。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挫折、自我怀疑,甚至是某些时刻的迷茫。这种真实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