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泰先生曾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傢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餘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
陳其泰先生探討傳統史學嚮近代史學轉變的途徑,闡發其理論意義,高度珍視20世紀中國史學的思想遺産。這些研究成果在《中國近代史學的曆程》《梁啓超評傳》《範文瀾學術思想評傳》有集中展現。“近代史學”的正式産生,以20世紀初梁啓超發錶《新史學》,以及在此前後齣版的新型學術史和通史著作為標誌。近代史學是發揚傳統學術的精華與接受西方新學理二者結閤的産物。由於中國文化悠久的優良傳統的滋養,又適逢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的相互對話、切磋和啓示,加上大量考古文物和稀有文獻重見天日,憑藉這些難得的時代機遇,20世紀中國史傢人纔輩齣、成果豐碩。20世紀中國史學遺産豐厚,形成瞭“三大乾流”:新曆史考證學派、馬剋思主義史學流派、新史學流派。
《陳其泰史學萃編》共九捲,約300萬字,包括:(一)《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二)《史學與民族精神》;(三)《清代春鞦公羊學通論》;(四)《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五)《梁啓超評傳》;(六)《範文瀾學術思想評傳》;(七)《中國近代史學的曆程》;(八)《曆史編纂與民族精神》;(九)《學術史沉思錄》。匯集瞭陳其泰教授三十餘年來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史學和文化作瞭深入發掘和闡釋,在多個學科領域作齣開拓性貢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梁啓超評傳》是《陳其泰史學萃編》的第五本。該書1996年由廣西教育齣版社齣版,原書另有副題《筆底波瀾 石破天驚》。此次輯入《萃編》,作者另新增五篇文章:《梁啓超的學術風範和愛國情懷》《理性主義對待排滿和近代民族理論體係的初步構建》《梁啓超晚年的文化自覺:歐遊心影錄的思想價值》《梁啓超論著選粹篇目解題》《梁啓超生平著作年錶》。綜觀梁啓超的一生,從對曆史發展的影響說,他在戊戌前後的十年和晚年從事著述是主要的。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人物,又是一位啓濛思想傢和近代學術文化的開拓者———這就是梁啓超的曆史地位。梁氏的經曆復雜,本書隻能重點論述其突齣者,這就是他愛國的思想和行動、思想啓濛的貢獻,而這些也是梁氏在史學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梁氏的史學論著數量十分浩巨,本書的研究方法,是把梁氏的史學成就分為前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和後期(晚年著述)兩個階段,以求更清晰地顯示他思想和學術演進的脈絡;以分析代錶性論著為主,並與其他成果結閤論述,力求揭示他作為傑齣史傢具有深刻意義的貢獻。
陳其泰先生1939年齣生在粵東韓江邊的一個小鎮,1957年在中山大學曆史係學習,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1963年7月從中山大學畢業,1978年全國恢復統一招考研究生之後,考取瞭白壽彝先生指導的“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從這時候起,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正實現瞭大學時代從事本專業的夢想”。“我念研究生時已三十九歲,深感時間珍貴,時不我待,因而認真讀書、寫作。先後齣版的著作有十一種,主編的著作二種,另有閤著三種。”這本身就是一段曆史和傳奇。
第一章 南國英纔………………………………………………… 1
(一) 傢世和啓濛教育……………………………………… 1
(二) 學海堂的高材生……………………………………… 3
(三) 南海潮音撼心弦……………………………………… 5
(四) 萬木草堂師生情……………………………………… 6
第二章 維新變法的領袖人物…………………………………… 9
(一) 為變法圖強奔走呼號……………………………… 10
(二) 天纔宣傳傢………………………………………… 13
(三) 時務學堂總教習…………………………………… 17
(四) 戊戌維新高潮及其失敗…………………………… 19
第三章 啓濛的華彩樂章……………………………………… 26
(一) 啓濛思想傢的卓越貢獻…………………………… 26
(二) 批判封建專製……………………………………… 32
(三) 剖析國民性弱點 力倡新民之說………………… 37
(四) 傳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43
(五) 倡導“詩界革命” 和“小說界革命” …………… 47
第四章 “史界革命”: 宣告舊史時代的終結………………… 50
(一) 《新史學》的劃時代意義…………………………… 50
(二)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非凡氣魄……… 60
(三) 當代史述·人物傳記·亡國史鑒………………… 69
(四) 推進外國史領域的研究…………………………… 84
(五) 比較研究的嘗試…………………………………… 97
第五章 九麯迴瀾歸依著述…………………………………… 99
(一) 十一載風雨路途…………………………………… 99
(二) 策劃討袁 建立殊勛……………………………… 108
(三) 專心著述的晚年…………………………………… 118
第六章 恢宏淵博: 中國史學優良傳統的發揚……………… 123
(一) 恢宏的風格………………………………………… 123
(二) 論清學史的兩部名著……………………………… 129
(三) 建構史學理論體係………………………………… 147
(四) 多層麵、多格調的先秦史研究…………………… 165
(五) 文化史開山之作…………………………………… 192
(六) 文獻學領域的非凡建樹…………………………… 201
1996 年版後記…………………………………………… 207
增訂篇目
一、梁啓超的學術風範和愛國情懷…………………………… 211
二、理性主義對待“排滿” 與近代民族理論體係的初步構建
……………………………………………………………… 225
三、梁啓超晚年的文化自覺: 《歐遊心影錄》的思想價值
……………………………………………………………… 245
四、梁啓超生平著述年錶……………………………………… 253
跋 語…………………………………………………………… 271
自序(節選)
1957年高考,我幸運地考上中山大學曆史係。踏進美麗的康樂園,見到一座座古典式建築的教學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寬敞的操場……這裏一切都是那麼新鮮!特彆是,曆史學係擁有一批全國著名的教授,陳寅恪、岑仲勉、劉節、梁方仲、戴裔煊、董傢遵、金應熙,還有當時比較年輕的李錦全、蔡鴻生等先生,他們有的親自為我們授課,有的雖未授課卻能讀到他們的著作或耳聞師生對其為人為學的講述,讓青年學子感受到他們的學術風範。我就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認真讀書,吮吸著智慧的甘露。
在中大,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著名史學傢劉節教授。他於192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先生研習古代史。曾任國立北平圖書館金石部主任,自1946年起長期在中山大學任教授(1950至1954年兼任係主任)。他於1927年撰成的《洪範疏證》是學術界首次對《尚書·洪範》篇撰成年代進行係統、嚴密考證的名文,梁啓超曾稱贊文中提齣的見解“皆經科學方法研究之結果,可謂空前一大發明”。其後撰著的《好大王碑考釋》《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說》均受到學界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劉先生曾撰有《西周社會性質》等多篇文章,主張西周已進入封建社會,並論述由低級奴隸社會嚮封建製度的過渡、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與一貫性等帶規律性問題。他多年開設史料學和史學史課程,著有《中國史學史稿》,對於曆代修史製度、史籍之宏富多樣和著名史傢的成就均有詳實的論述,見解獨到,尤其重視曆史哲學的發展,是中國史學史學科重要代錶作之一,著名史學傢白壽彝先生稱譽該書和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國史學史》“同為必傳之作”。我在校即聽瞭劉節先生開設的“曆史文選”課程,對他淵博的學識和認真教學的態度深感敬佩。後來先生為研究生講授《左傳》,也讓我去聽講。1963年初,全國第一次統一招考研究生,我即選擇瞭劉先生的“中國史學史”為報考誌願。大約至5月初,正值等待錄取消息的時刻,有一次恰好在路上遇到劉先生,那時他是校務委員會委員,高興地對我說:你已被錄取,校務委員會已經討論批準,報教育部備案,你可準備下學期初開學要用的書籍。當時我們都絕未料到,一場批判劉節先生的風暴即將颳起,後來發生的一切就都完全事與願違。雖然自畢業離校後我再無機會見到劉節先生,但我今日從事的專業,淵源則始自大學時代受業於先生,師恩難忘。
1963年7月由中山大學畢業,我被分配到河南省工作,一直擔任高中語文教師,至1978年。雖然在基層工作與科研機構差彆很大,但我認真從事,十五年下來,自覺在對中國優良文化傳統的認識,對古今名著名篇的鑽研闡釋,對語言文字的精心推敲運用等項,都有頗為深刻的體會,實也為此後學術研究之一助。粉碎“四人幫”之後,我國曆史進入新時期,1978年全國恢復統一招考研究生,我有幸考取瞭白壽彝教授指導的“中國史學史專業”研究生,真正實現瞭大學時代從事本專業的夢想。
這時,正值全國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年代,舉國上下意氣昂揚、韆帆競發,徹底批判極左路綫、砸爛思想枷鎖,呼喚科學的春天、重視知識重視人纔,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我深深慶幸自己趕上瞭這個偉大的時代,慶幸投到名師門下受業深造。白壽彝先生在多個學科領域均深有造詣,他又擔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民族宗教三個研究所學術委員等多項職務,而他的主要精力則放在學術工作上,尤其專注於主編多捲本《中國通史》和推動中國史學史學科建設。其時先生已屆七旬,但他不知老之將至,相反地是迎來他學術上最輝煌的時期,許多重要著作,正是在他人生道路最後二十年中完成的。他熱愛偉大祖國的曆史文化,同時他堅信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馬剋思主義來指導學術研究和各項工作。“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從事新的理論創造”這句擲地有聲的話,精當地概括瞭白壽彝先生的學術宗旨。他真正做到瞭把認識和總結客觀的曆史、體現當今的時代要求、關心國傢和民族的未來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他幾十年的著述,則是把堅持正確的理論方嚮、豐富詳實可靠的史料、恰當優美、雅俗共賞的錶現形式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白先生擔任總主編、匯集國內眾多學者共同完成的多捲本《中國通史》(共十二捲,二十二巨冊,總字數約一韆四百萬字),於1999年由上海人民齣版社全部齣版,被學術界譽為“20世紀中國史學壓軸之作”。白先生又是中國史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和開拓者。他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達半個多世紀,齣版有一係列重要著作,如:《史記新論》、《史學史教本初稿(上冊)》、《曆史教育與史學遺産》、《中國史學史論集》、《白壽彝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並主編瞭《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教本》、多捲本《中國史學史》等。他提齣瞭許多精闢的論點和推進學科建設的構想,如,於50年代提齣史學史研究要擺脫書目解題式格局,至80年代初進而提齣要突破學術專史的局限,要總結史學如何反映瞭時代的特點和成功史書撰成之後又如何推動時代前進;論述研究史學史應區分精華與糟粕,傳統史學是一筆寶貴遺産,應當根據時代的需要,大力繼承和發揚;對於史著或一個時期的史學成就,應從曆史思想、史料學、曆史編纂學和曆史文學四個方麵來分析評價。又如,論述古代史傢提齣的問題可以作為今人觀察曆史與社會的思想資料;論述不應以凝固不變或互相孤立的觀點看待古代幾種主要史書體裁,而應看到其發展和互相聯係,要從傳統史學提齣的改革曆史編纂的主張獲得啓示,並設想以“新綜閤體”來撰寫通史或斷代史。事實證明,白先生提齣的這些重要觀點和命題,對於推進史學史研究均有指導性意義。先生領我走進學術殿堂,我研究生畢業後,即留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任教,前後跟隨先生達二十一年,時時聆聽教誨,使我受益終生。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做得相當紮實,這是衡量一本嚴肅曆史著作專業性的重要標尺。你能在行文中看到作者紮實的功底,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觀點背後,都有著詳盡的文獻支撐。更貼心的是,作者在處理一些專業術語或典故時,提供瞭清晰的腳注或尾注,這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避免瞭頻繁中斷閱讀去查閱資料的麻煩。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作者對讀者體驗的尊重,也側麵證明瞭這部作品在學術嚴謹性上是站得住腳的,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信賴感,確信所獲取的知識是經過反復錘煉的可靠之談。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作者顯然對曆史脈絡有著深刻的理解,沒有將人物的生平簡單地堆砌成流水賬,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網,將個體命運置於時代洪流之中進行考察。閱讀過程中,你幾乎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風雲,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民國初建的種種紛爭,每一個重大事件的轉摺點,都與主人公的抉擇緊密相連。這種敘事方式的好處在於,它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張力,讓你在為人物的抱負感到振奮的同時,也會為其所處的睏境感到唏噓。它不是僵硬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敘事藝術,引導著讀者主動去思考“如果我是他,會如何選擇”,這種代入感是許多同類作品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是下瞭一番功夫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摸上去非常舒服,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仿佛自帶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隨隨便便的小冊子。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精心設計過的,字體大小適中,行距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特彆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稿影印件,清晰度和還原度都非常高,它們像是時間膠囊,將那些遙遠的片段一下子拉到瞭眼前,讓人忍不住想要停下來,仔細摩挲那斑駁的痕跡,去想象當年書寫者執筆時的心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收藏價值和閱讀體驗都得到瞭極大的滿足,體現瞭齣版方對文化産品的尊重和匠心,光是翻閱的過程,就已經算是一種享受瞭。
評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人物思想轉變時的那種細膩和審慎。這不是一個臉譜化的英雄贊歌,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批判,而是極為剋製和公允地呈現瞭一個復雜靈魂的掙紮曆程。書中對於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激進與保守之間搖擺不定的內心剖析,簡直入木三分。那種麵對巨大變革時的迷茫、受挫後的隱忍、以及在絕境中仍不肯放棄對“新”的期盼,都被捕捉得淋灕盡緻。作者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引述和對比,將各種矛盾呈現在讀者麵前,留下瞭大量的解讀空間。這種尊重讀者智識、鼓勵獨立思考的處理手法,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與一位深邃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奇特的魅力,它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考據,又具備散文般優雅的文采。有時候,你會突然被某一句精準而富有哲理的論述所擊中,不得不放下書本,細細咀嚼一番。例如,在描述某個關鍵的政策失誤時,作者沒有使用生硬的術語,而是用瞭一種近乎詩意的比喻,將政治的復雜性化解為一種清晰可感的畫麵。這種文筆的張弛有度,使得厚重的曆史題材閱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是一種享受。它讓你明白,真正的學問傢,其文字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審美對象,能夠將冰冷的史實,淬煉成具有溫度和深度的思考結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