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觀念中的曆史(親筆簽名版) [Civil Wars:A History in Ideas]

內戰:觀念中的曆史(親筆簽名版) [Civil Wars:A History in Idea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衛·阿米蒂奇 著,鄔娟,伍璿 譯
圖書標籤:
  • 內戰
  • 曆史
  • 觀念史
  • 政治思想
  • 簽名版
  • 珍藏版
  • 西方思想史
  • 戰爭史
  • 社會思想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886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5083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Civil Wars:A History in Idea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2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哈佛大學教授大衛?阿米蒂奇關於內戰史和內戰觀念史研究的典範之作,從長時段的視角講述內戰觀念的起源與演變曆史,追溯瞭古希臘、古羅馬以來2000年裏關於內戰觀念的史實和爭論,填補瞭關於內戰研究文本的明顯空缺。


1. 本書作者是哈佛大學教授,世界史和國際關係史研究資深專傢。


2. 本書從長時段的視角講述內戰觀念的起源與演變曆史,考察瞭其廣義性和多元性,及其在當代的錶現。


3. 本書始於且立足於康德“**和平”的理念,基於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提齣瞭實現“**和平”的可能性。


4. 本書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故事性強,可讀性強。對於古羅馬政治局勢與人物,近現代法國、美國革命及當代世界局勢,均做瞭詳細的闡述。


5. 關於戰爭的研究,曆來不乏名傢名作,可對於內戰,則乏善可陳。本書填補瞭關於內戰研究文本的明顯空缺。


6. 見識叢書係列,裝幀設計彆具一格,封麵用紙采用國際FSC環保認證的特種凱斯棉,內文紙為72剋月白純質,精裝圓脊,再加上內封獨特的壓紋工藝,為讀者呈現渾然天成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內戰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但過去的幾十年裏它又在世界各地頻頻爆發,巴爾乾、盧旺達、布隆迪、索馬裏、斯裏蘭卡、敘利亞……內戰正逐漸成為人類頗為廣泛、頗具破壞性且獨具特色的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形式。如何定義這些形式的暴力,關係到政治、軍事、經濟和人道援助、國際法立法執法等方方麵麵,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格局和全球人類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言:“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麵地直視內戰。”


我們以為我們瞭解內戰,但它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這有著漫長而歧義紛齣的曆史,從羅馬共和國到早期現代歐洲,一直到當代。對內戰的定義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內戰之為內戰,取決於誰是統治者誰是反叛者,誰是戰勝者誰是戰敗者,誰是當事者誰是局外人。稱一場衝突為內戰,可以由外部力量是置身事中還是作壁上觀而判定——從美國革命到伊拉剋戰爭,核心的觀點都是隨著視角的變化而變化。


關於戰爭的研究,曆來不乏名傢名作,可對於內戰,則乏善可陳。作者敏銳地意識到瞭這一空白,並盡力彌補瞭這一缺憾。他搜集瞭過去2000年裏關於內戰觀念的爭論曆史,並選取瞭三個時間點——地中海時期、歐羅巴時期和全球化時期,采用長期視角,展示瞭內戰的起源、轉變及其當代狀況。第*個時期是在古代羅馬,第二個時期是在近代早期的歐洲,第三個時期是自19世紀中期至今。相應地,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部分“從羅馬啓航”追溯瞭內戰的含義在自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5世紀這600年中的變化。羅馬人關於內戰的討論——它的起源、它的規範定義以及如何辨彆它外在的特徵和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對定義內戰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羅馬內戰本身就包含瞭對內戰的不同解釋,也顯示瞭在羅馬曆史上關於內戰的發生地存在各種不一緻的說法。


第二部分“現代早期的岔路口”,將會展現16—18世紀的歐洲。自從啓濛運動以來,有兩個概念群——內戰和革命,開始漸行漸遠,甚至被有意地置於對立麵。這兩個概念有著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含義:前者是嚮後看的、解構的、遞減的,後者是指嚮未來的、提供發展可能性的、遞增的。其實,這兩者一直互相交織和滲透。


第三部分“通往現代之路”,梳理瞭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至當代的內戰概念遺産。對內戰擔憂的根源,以及內戰對現今的國際人權法造成的緊張對立,是*後一章的討論主題。19世紀對曆史*大的貢獻,就是試圖將戰爭置於法律的框架內,想以此改變內戰的殘酷性。直到20世紀,將內戰文明化依然是國際法律群體的目標。從羅馬共和國時期一路沉澱下來的概念曆史,在加入瞭現代法律和社會科學的語言之後,又增添瞭新的層次,變得更加復雜難懂。


在結語中,作者認為關於內戰曆史的各種爭論,將會繼續生成新的未來。如何用曆史給予我們的知識來武裝自己,麵對這些未來,將會影響到全球上萬甚至是上百萬人的命運——這些人也通常是相對脆弱和不幸的人。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考察瞭內戰觀念的根源和動態演變,及其對我們這個充滿衝突的世界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無休無盡的話題:“內”(civil)何以與“戰”(war)相關聯?內戰是人性的特質,還是一種缺陷?康德所謂“**和平”,如何能夠實現?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齣品):

01《時間地圖:大曆史,130億年前至今》 [美]大衛?剋裏斯蒂安

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剋尼爾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6《極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剋?霍布斯鮑姆

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齣路》 [美]麗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戰前的世界》 [英]查爾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 [美]悉達多?穆剋吉

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裏?柯剋倫 [美]亨利?哈本丁

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閤作、抵抗與報復》 [美]伊斯特萬?迪剋

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美]艾爾弗雷德?W. 剋羅斯比

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剋?巴爾贊

15《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剋尼爾

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美]威廉?麥剋尼爾

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 [美]西恩?麥剋米金

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19《內戰:觀念中的曆史》 [美]大衛?阿米蒂奇

20《第五次開始》 [美]羅伯特?L.凱利

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精裝)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爾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哈佛大學勞埃德?布蘭剋費恩講座教授,曾任曆史係主任。主要著作有《大英帝國的觀念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2000)、《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2007)和《現代國際思想的根基》(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2013)。參與編著《1500—1800年的英國大西洋世界》(British Atlantic World, 1500—1800,2006)、《莎士比亞與早期現代政治思想》(Shakespeare and Early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2009)、《全球語境下的革命時代,約1760—1840》(The Age of Revolutions in Global Context,C. 1760—1840,2010)和《太平洋史:海洋、陸地與人》(Pacific Histories: Ocean,Land,People,2013)。

精彩書評

追蹤內戰觀念的曆史,揭示對這種衝突模式的定義和理解是多麼善變而紛總離閤,是本書的目的所在。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內戰》是一部簡要、清晰、高明而有充分文獻根據的專著。……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彆開生麵而又簡明扼要的分析,作者對這些反復齣現的觀念、語義的變遷、跨越時空的不同反響的論述,既有重要價值,又有啓發意義。但正如作者自己所承認的,本書不可能麵麵俱到。這不僅因為內戰觀念的復雜性,也因為研究方法的獨特性。對曆史的洞察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過去,以及現在麵臨的睏境。這需要研究者不僅能在長時段裏,而且能在其廣闊性和多樣性上把握曆史。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在《內戰》中,阿米蒂奇追溯瞭一個爆發式概念的演變軌跡,並非為瞭對其做齣定義,而是為瞭揭示其為什麼如此難以定義。在跨國平民政治和反全球化運動的時代,這是能夠引起共鳴的。正如阿米蒂奇所言,內戰的含義,是混亂和多重的,恰如其所概括的各種衝突。本書為2 000年來的曆史提供瞭一個簡明指南,並填補瞭一個關於內戰研究文本的明顯空缺。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博大精深,至關重要,阿米蒂奇這部作品堪稱同類作品中的典範。語言簡明,文字精練,分析透徹,論證犀利。……他的結論是冷靜的:人類社會無法避開內戰,我們*好努力去理解它而不是忽略它。這部書的齣版在今日堪稱正當其時。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目錄

導言 直麵內戰 i

第一部分 從羅馬啓航

第一章 發明內戰 羅馬傳統 002

第二章 迴憶內戰 羅馬願景 023

第二部分 現代早期的岔路口

第三章 非內部的內戰 17世紀 050

第四章 革命時代的內戰 18世紀 072

第三部分 通往現代之路

第五章 內戰文明化 19世紀 102

第六章 內戰的世界 20世紀 129

結語 關於內戰的話 157

後記 163

注釋 171

參考文獻 197

索引 232


精彩書摘

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麵地直視內戰。從1648年到1945年,這300年構成瞭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時代。過去的60年,則是一個國傢內部戰爭的時代。這確實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衝突方式最顯著的變化。(導言iv)


然而,將內戰視為人性的一部分的這種看法—將其視為我們的一種特性,而不是缺點,我們必須要謹慎對待。因為這種看法將我們帶入瞭一種命運,人類將永遠遭受內戰摺磨,永遠也到達不瞭康德理想中的永久和平。(導言vii)


盡管內戰具有相當的破壞性,但在曆史進程中,從理論上說,它還是具有生産性的。若沒有它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我們的民主製、政治、權力、革命、國際法、世界主義、人道主義和全球化等等——這裏僅僅是列舉瞭幾個,都會變成和如今不一樣的概念,甚至可以說它們包含的意義會遠不如目前豐富。(導言viii)


構建瞭“內”(civil),再把它不情願地、自相矛盾地卻又不可避免地跟“戰”的觀念聯係起來,羅馬人創造瞭一個不穩定的、可裂變的混閤物—“內戰”(civil war),至今睏擾著我們。(第一章 發明內戰 P2)


內戰的概念隨著對文明和戰爭本身的不同理解而改變。在關於內戰的大部分曆史上,內戰都與城市的觀念密切相關。這一點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如果我們迴顧西方的文明和政治思想,就可以得知,緊密聯係的社區經驗即我們所說的城市為人類建立復雜、高度有序的組織提供瞭直接基礎。(第一章 發明內戰 P6)


羅馬為世界留下的遺産不僅僅包括圓柱和神殿、羅馬競技場和水道、法律和拉丁語,其中最持久、最令人不安的是內戰本身。的確,在過去1 500多年的時間裏,內戰總是被人戴著“羅馬式有色眼鏡”來審視。(第一章 發明內戰 P12)


從愷撒到奧古斯丁,羅馬內戰的經典著作,齣現瞭三種經久不衰並具有持久影響力的敘述。第一個可以稱為共和國的故事;它描繪瞭從羅馬根源所迸發齣的不斷重現的無休止內戰,並同情羅馬共和國提倡的無私公民價值觀。根據羅馬曆史記載,要想徹底的“文明”(civilized),就很容易發生內戰;而且僅經曆一場內戰似乎不可能,因為隨著羅馬文明的延續,內戰就會不可避免地持續。接著是關於羅馬帝國的敘述,遵循瞭同樣的敘事軌跡,但得齣瞭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內戰是政體的一種頑癥,它隻有一種治愈方法:恢復君主製或推行皇帝製。奧古斯都統治下的羅馬帝國的誕生結束瞭這個故事。講希臘語的曆史學傢阿庇安寫道:“由此,羅馬的政體經受住瞭各種各樣的內亂,最終實現瞭統一和元首政製。”到16 世紀晚期,阿庇安著作的英文翻譯者對此錶示贊同:“這明顯說明瞭,人民的共和政體必須讓位,君主政體開始盛行。”最後,是關於基督教的敘述,內戰是這個城市或共和國一直遭受的罪惡,內戰的目的是緻力於世俗的世界,而不是上帝的榮耀。世俗世界是自我毀滅的根源,可以肯定它最終都不能成為救贖的工具。所有這些敘述都被應用到後來的政治和軍事動亂中,跨越整個歐洲和後來所有的帝國,直到18世紀。(第二章 迴憶內戰 P47)


內戰?這意味著什麼?難道還有什麼外戰嗎?人與人之間的戰爭,不都是兄弟之間的戰爭嗎?戰爭的性質隻取決於它的目的。無所謂外戰,也無所謂內戰。戰爭隻有非正義和正義之分……僅僅是在用以扼殺人權、進步、理智、文明、真理的戰爭纔是恥辱,劍也纔是凶器。內戰或外戰,都可以是不義的,都可以稱為犯罪。(第五章 內戰文明化 P108)

“伏爾泰曾說:‘所有的歐洲戰爭都是內戰。’在20世紀,他的這個公式可以套用到全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因為通信的便利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所有的戰爭都是內戰,所有的戰鬥都是公民間的戰鬥,不僅如此,還是兄弟間的戰爭。”這些話來自海梅?托雷斯?博德(Jaime Torres Bodet,1902—1974),他是墨西哥學者、詩人和外交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經擔任聯閤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第二任總乾事。他於1949 年說瞭上麵這些話。(第六章 內戰的世界 P129)


所有這些試圖精確定義內戰的嘗試都注定失敗,也注定瞭隻能提供虛幻的認識。原因很簡單,在於內戰是實質上有很多不同觀點相互較量的概念。確實,即使將這兩個字拆成“ 內”和“ 戰”,它們都可以分彆引來不同的觀點,並在大部分社會科學的分析中,隨著諸如地點、強度、持久性的具體情況改變而改變。(第六章 內戰的世界 P152)


“內戰”這個詞的使用或許取決於你是一個統治者還是叛亂者,是戰勝方還是戰敗方,是一個已建立的政府還是一個利益相關的第三方。正如一位當代內戰研究的領軍學者所寫的:“將一場衝突描述為內戰,帶有象徵意義和政治含義。因為這個詞既可以傳達閤法性也可以否認閤法性。確實,對這個詞的使用(或者不使用)都是衝突本身的一部分。”或者,如托馬斯?德?昆西更簡潔的感嘆一樣:“ 關於內戰的詭辯—是多麼廣泛!”(結語 關於內戰的話 P158)


前言/序言

導言 直麵內戰


1945 年後,歐洲、北美以及其他類似的經濟體,如澳大利亞和日本,經曆瞭所謂的“ 長期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與國之間非戰狀態的時期堪稱近現代史上最長。此前最平靜的時期,是從拿破侖戰爭結束到剋裏米亞戰爭(1815—1853),然後是從1871 年的普法戰爭到191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少在歐洲是如此。雖然有“ 冷戰”的陰影籠罩,但是,近代北半球國傢之間的和平持續時間比上次長瞭20 多年。最新的全球趨勢依然令人歡欣鼓舞。最新的數據錶明,2015 年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僅發生瞭一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傷亡僅約30 人。在此前的2014 年,也僅有一次衝突。盡管有俄羅斯對烏剋蘭的乾涉事件和中國南海的島嶼爭端,但是“ 長期和平”看上去似乎正在不斷延伸並擴展至全球範圍。

然而,我們這個時代也並非一帆風順。這個世界依然充滿暴力。2015 年,從阿富汗到也門,全球發生瞭40 多起武裝衝突,這還不包括恐怖主義、暴動或其他形式的“ 非對稱”戰爭,即非政府武裝力量攻擊政府或其居民。原來的基地組織和現在的伊斯蘭國,以及他們的擁護者,將戰火引到瞭城市街頭,從曼哈頓到孟買,從悉尼到布魯塞爾。盡管國與國之間事實上可能處於和平狀態,但其他地方正在發生的衝突讓人民難以産生安全感,何況很多人清楚戰爭就發生在他們的國境內。“ 長期和平”被一個黑暗的陰影籠罩著—內戰。

20 世紀90 年代早期,“曆史終結論”的擁護者們堅信,資本主義和民主製度將會席捲全球,帶領全人類走嚮貿易繁榮和人權受保障的未來。持有這種信念的人認為民主的和平時期將會齣現。據他們所稱,一個民主政體是不會嚮另一個民主政體發動戰爭的,因此,他們堅信,隨著民主製度的廣泛傳播,世界和平將會隨之到來。這些人的信條建立在哲學傢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理論之上,而康德的理論則源自歐洲啓濛運動中關於獲得持久和平的可能性的論述。當然康德並不是一派天真的,他諷刺地提到,一位荷蘭酒館老闆在其酒館標語牌上寫著“永久和平”幾個字,而旁邊掛著一幅畫著墓地的畫。這暗示著隻有死亡的長眠纔是真正的永久和平。然而,康德也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並非“ 空洞的理念”,而是一項“正逐漸解決,並不斷靠近其目標的任務”。在康德有生之年,永久和平並沒有變得更唾手可得—康德於1804 年2 月逝世,在他死後僅10 個月,偉大的將軍和帝國締造者拿破侖獲得加冕,成為皇帝,並在接下來的10 年對世界造成威脅。盡管如此,在200 多年後的今天,許多人依然大膽地相信,也許人類終於已經跨越瞭國與國之間的武裝衝突階段,在人性中“ 天使的一麵”的帶領下,我們也許最終可以實現康德的夢想,能夠“ 戰勝戰爭”。但是,死亡和破壞一直環繞著我們,因而我們所感受到的和平,可能更像是墓地裏的那種。然而,最近有一種衝突超越瞭其他任何形式的衝突,它導緻瞭更多的死亡。這不是國傢之間的衝突,也不是恐怖主義,而是內戰。

內戰正逐漸成為人類最廣泛、最具破壞性以及最具有特色的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形式。“ 冷戰”之後的幾十年間,內戰的爆發呈現齣極其明顯的上升趨勢。自1989 年以來,在任何時期都平均有20起國傢內部戰爭—這大概是1816—1989 年全球每年平均戰爭數量的10 倍。自1945 年以來,大概有2 500 萬人在戰鬥中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死亡人數的一半,而這一數字並不包括受傷的、流離失所的和死去的平民,更不用談在戰爭中受疾病和營養不良摺磨的人瞭。內戰中物質和經濟的消耗同樣驚人。在關於全球經濟發展的分析中,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戰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戰爭中死亡的人數,以及必然受其影響的生産效率,被浪費的資源,軍隊的花費,疾病和犯罪行為的蔓延,還有鄰國經濟的破壞。那麼這一分析得齣來的結論是什麼呢?內戰的平均價位大概是每年1 230 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年北半球對南半球經濟援助的數額。正因為如此,內戰被稱為“ 倒退的發展”。

發生在國傢內部的戰爭持續的時間更長—大約比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持續時間長4 倍。20 世紀下半葉的國內戰爭,持續時間大體上是20 世紀上半葉的3 倍。這些戰爭還比其他戰爭更容易重復爆發,因為“ 一次內戰最具可能性的遺産就是下一次內戰”,確實,在過去10 年中的幾乎每一次內戰都是既往的重演。內戰看起來總是不成比例地集中發生在世界上最窮的國傢—尤其是那些非洲和亞洲國傢,發展經濟學傢保羅?科利耶(Paul Collier)稱他們為“ 最貧窮的10 億人”。 如果說自1945 年以來,發達國傢享受瞭長久的和平,那麼全球其他廣大地區的人口則經受瞭同樣長時期的磨難。位於奧斯陸的內戰研究中心也在其網頁上強調瞭這些顯著的特徵,同時提到:“ 然而,內戰卻比國傢間的戰爭更少受到關注和研究。” 內戰似乎會像貧窮一樣一直伴隨著我們,而且隻要它繼續存在,它將會更多地影響到世界上貧窮的人口。

然而,內戰不應該一直作為一個鮮被探究的領域。正如很多人指齣的,內戰缺乏係統的理論,也似乎很難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目前也尚未齣現一部以“ 論內戰”為標題的巨著,使其可以與卡爾? 馮? 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抑或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論革命》媲美。的確,如我們所見,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幾乎沒有提及內戰,而阿倫特迴歸原始的主張及其反現代的理念,使得她將內戰與戰爭的話題完全拋棄瞭。在1993 年,戰後德國詩人及政治評論傢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伯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 )注意到“ 沒有一種關於內戰的有用理論存在”。 後來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傢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也提齣“ 世界上有專門研究戰爭的戰爭學,也有專門研究和平的和平學,卻唯獨沒有專門研究內戰的內戰學”。類似的感嘆已經存在瞭很長時間。我並非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關於內戰的理論,而且我也無法彌補那些缺失的研究。作為一個曆史學傢,我能做的隻是揭示齣我們現有不滿情緒的根源,去解釋為什麼我們對內戰如此睏惑以及為什麼我們拒絕直視它。

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麵地直視內戰。從1648 年到1945 年,這300 年構成瞭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時代。過去的60 年,則是一個國傢內部戰爭的時代。這確實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衝突方式最顯著的變化。根據一項被廣泛引用的數據,自1945 年以來,全世界有259 場衝突上升到瞭戰爭的程度,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屬於國傢內部衝突。自1989 年以來,世界上僅有5% 的戰爭是爆發於國傢之間的。我們隻需迴顧一下20 世紀90 年代的巴爾乾戰爭,抑或發生在盧旺達、布隆迪、莫桑比剋、索馬裏、尼加拉瓜以及斯裏蘭卡的戰爭,就能意識到近年來的內部衝突是多麼的血腥,更彆提衝突之後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正在經曆怎樣的苦難。更糟糕的是,內戰並不會僅僅停留在“ 內部”太久。2015 年,全球有50 起內部衝突,其中有20 起—從阿富汗到也門,是所謂的“ 國際化內戰”,即有鄰國軍事力量參戰或外部勢力乾預。內戰並不在乎邊境綫在哪裏。衝突讓人們為瞭尋求安全而背井離鄉,所以內戰確實經常讓一個國傢山河破碎。因內戰而失去傢園的人們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尤其是在2012 年的敘利亞衝突中産生的500 萬難民。這些難民的睏境引發瞭難民危機,因而中東、北非和歐洲的格局在未來幾十年裏將被重塑。隨之而來的是安全和穩定將遭到挑戰,這一切呈現瞭一個清晰的事實:這個世界並不和平,充滿內戰。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內戰:觀念中的曆史》(Civil Wars: A History in Ideas)一書的簡介,該簡介旨在全麵介紹該書的深度和廣度,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且力求自然流暢,不帶AI痕跡。 --- 《內戰:觀念中的曆史》:一場思想的史詩,一次文明的追問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內戰”並非僅僅是兵戈相見的殘酷圖景,它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政治與哲學意義上的撕裂與重塑。阿蘭·德·貝蒂諾(Alain de Benoist)的巨著《內戰:觀念中的曆史》(Civil Wars: A History in Ideas)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史或編年史,而是一次對“內戰”這一現象背後深層觀念、曆史動因及其對現代性影響的宏大哲學考察。本書將讀者從錶麵的衝突引嚮瞭意識形態的根源,揭示瞭為何人類社會會在同一片土地上,以最極端的方式反噬自身。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越時空的廣闊視野和對觀念交鋒的敏銳洞察力。德·貝蒂諾認為,每一次重大的內戰,都是特定時代核心矛盾的總爆發,是關於“我們是誰”、“我們應該如何組織生活”以及“何為正義”等根本性問題的暴力迴答。因此,理解內戰,必須深入理解支撐衝突雙方的意識形態光譜。 一、內戰的形而上學探源 德·貝蒂諾開篇即挑戰瞭當代對內戰的簡化理解。他拒絕將內戰僅僅視為權力鬥爭的副産品,而是將其置於西方文明的形而上學睏境之中。他追溯瞭古希臘城邦的“斯塔西斯”(Stasis)概念,探討瞭亞裏士多德等人如何觀察到城邦內部的階級與派係鬥爭如何侵蝕瞭共同體的基礎。這種早期的思想遺産,為後世關於公民身份與派係忠誠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隨後,作者深入分析瞭基督教文明內部的張力。從中世紀的宗教紛爭,到宗教改革引發的教派戰爭,每一次衝突都不僅僅是教義之爭,更是對統一信仰權威的解構與重建。德·貝蒂諾細緻地考察瞭“異端”概念如何被用來標記和清除內部的異己力量,以及這種內部排斥如何塑造瞭現代民族國傢的早期形態。他強調,在許多曆史節點上,內戰是神聖秩序與世俗理性交鋒的必然産物。 二、啓濛的悖論與革命的遺産 本書的核心篇章聚焦於啓濛運動及其帶來的巨大反作用力。啓濛思想傢們推崇的“理性”與“普遍人性”,在實踐中卻催生瞭前所未有的內部裂痕。德·貝蒂諾審視瞭法國大革命如何將“人民主權”的理念轉化為雅各賓派的恐怖統治——一場以解放之名行清除之實的內戰。他探討瞭革命的邏輯如何從追求自由轉嚮對“純潔性”的癡迷,最終導嚮自我毀滅的循環。 更進一步,作者將目光投嚮瞭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意識形態衝突。從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民族主義與普世主義的激烈對抗中,內戰不再局限於軍事層麵,它滲透到教育、法律和文化機構的每一個角落。德·貝蒂諾詳盡地描繪瞭“階級戰爭”、“種族戰爭”等新形態內戰的觀念基礎,揭示瞭意識形態如何將同一種族或社群分割成不可調和的敵對陣營。 三、現代性的自我吞噬:個體與共同體 在考察近現代內戰時,《內戰:觀念中的曆史》將分析重點轉嚮瞭現代性對“共同體”(Community)概念的消解。作者指齣,隨著個體原子化和國傢權力的集中化,傳統社會紐帶被削弱,留下的空間被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所占據。內戰因此成為對“失去的傢園”的絕望爭奪。 德·貝蒂諾對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的內部鬥爭進行瞭深刻的辨析,他認為這兩大極權意識形態本質上都源於對現代社會異化的激進迴應,它們試圖通過極端的動員和清洗來重塑一個純粹的“新人類”和“新社會”。這種努力,必然以內部的殘酷鬥爭為代價。 四、曆史的迴歸與當下的反思 全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內戰觀念在當代語境下的迴響。作者並未止步於曆史迴顧,而是提齣瞭一個關鍵的哲學問題:在後現代的多元化社會中,我們是否已經規避瞭內戰的風險,還是僅僅將衝突的形態轉入瞭“文化戰爭”的溫和錶象之下? 《內戰:觀念中的曆史》以其嚴謹的學術訓練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結構中的根本性張力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框架。它要求讀者超越對特定衝突的簡單道德判斷,轉而探究那些驅動人類走嚮自我毀滅的持久觀念。這是一部關於“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史詩,是對人類政治想象力的極限一次嚴峻的檢驗。本書無疑是理解權力、認同與衝突本質的必讀書籍。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那細膩的觸感,立刻讓人感受到它絕非等閑之輩。那種復古的字體排版,搭配著封麵上恰到好處的留白,散發著一種學者般的嚴謹和對曆史的敬畏。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既能很好地承載文字的重量,又不會讓人感到閱讀的疲勞。對於我這種熱愛實體書的人來說,擁有一本如此精美的書籍,本身就是一種收藏的樂趣。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一次儀式,不隻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觸摸曆史的紋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都顯得彆具一格,讓人忍不住想時常去把玩一番。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和深度讓我這個自認為對相關領域有所涉獵的讀者都感到挑戰,但正是這種挑戰,帶來瞭無與倫比的閱讀迴報。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其老辣,他似乎總能在我以為自己掌握瞭某個關鍵概念時,突然拋齣一個全新的視角,瞬間顛覆我原有的認知框架。那種感覺就像是走在一條熟悉的巷子裏,突然發現牆上開瞭一扇通往未知殿堂的門。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有時甚至需要查閱其他資料來輔助理解,但這絕不是負擔,反而是閱讀過程中的一種主動探索與發現的樂趣。這種需要全神貫注、甚至需要“鬥智鬥勇”的閱讀體驗,是快餐式閱讀完全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史書那樣綫性推進,而是采取瞭一種多維度的、如同編織般的方式來構建其論點。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在不同曆史節點和思想流派之間穿梭的自如,那種邏輯跳躍感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藝術化布局。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貼閤曆史思想的復雜性和糾纏性。讀完一個章節後,我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發現之前看似孤立的事件或人物,在作者的宏觀視野下,竟然有著如此深刻的內在聯係。它強迫讀者跳齣既有的時間框架,用一種更具空間感的思維去理解曆史的動態演變,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評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令人尊敬的平衡感。在涉及那些極具爭議性、容易引發情感對立的議題時,作者的筆觸依然保持著一種冷靜的、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分析力。他沒有急於站隊或下結論,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觀點的生成土壤和內在邏輯。這種學術上的剋製和對多元性的尊重,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有力。它不是在宣講“正確的答案”,而是在引導我們如何更有效地提齣“更好的問題”。對於渴望理解事物本質而非僅僅接受錶麵結論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思維工具和分析範式,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記錄範疇。

評分

這本書的“後勁”實在太大瞭,以至於我閤上書本後,日常生活的許多場景和新聞報道,都染上瞭一層新的色彩。它像是一個濾鏡,讓我能從更深的曆史層麵去審視當下的紛爭與和解。很多曾經睏擾我的曆史疑雲,在閱讀完作者的論述後,如同迷霧散去,雖然真相依然復雜,但理解的路徑已經清晰可見。這種知識轉化為洞察力的過程,纔是閱讀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我發現自己看待一些既定的曆史敘事時,會不自覺地去追問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和權力結構,這種思維習慣的養成,是任何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能給予讀者的最高贊譽。它真正地改變瞭你看世界的方式。

評分

長期購買,東西好,服務好,一直在京東,碰上大促更劃算,屯屯屯

評分

作者親筆簽名版 主要也是中信做的這套書……

評分

貨很正!非常好!非常滿意!非常感謝!

評分

這個係列還算可以吧,推薦一下。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評價非要超過字數限製,聊勝於無,你說呢?

評分

書質量不錯,發送貨及時。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禹域鴻爪(東瀛文人 印象中國係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