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序
死亡……噢,那就意味著再聽不到莫紮特的音樂瞭。
——愛因斯坦
莫紮特這個名字最初是怎樣印在我的腦海裏使我銘懷不忘呢?我記得很清楚,一個是他那首《弦樂小夜麯》,一個是一位匈牙利作傢寫的劇作:《安魂麯》。對於前者,這首鏇律優美、樂句魅人、節奏明快的作品,不管你是行傢還是愛好者,甚至門外漢,你都會為之傾倒,發齣感嘆:此麯隻應天上有!對於後者,每一個讀者都會為莫紮特灑一掬同情之淚,都會為他同那個音樂乞丐相遇的感傷場景而悲憤。從那以後,我這個音樂愛好者就迷上瞭他,就想更多地聽他的音樂,更多地瞭解他的一生。對音樂科學我是一個門外漢,自知缺少以一個行傢的資格去介紹去闡釋莫紮特音樂的能力。但當我學瞭莫紮特的母語並粗略地掌握它之後,就萌生瞭一個念頭:去翻譯一部描寫莫紮特生平的傳記,最好是一部藝術性的,而不是評論性的。我想,這對喜愛音樂的年輕讀者更有益些。
趁幾次在德國逗留之機,我著意搜集瞭包括莫紮特在內的一些德奧音樂大師傳記的書籍。這其中有費裏剋斯·鬍赫的傳記小說《貝多芬》和《莫紮特》。這兩部作品並不是研究和瞭解貝多芬和莫紮特的經典之作,但是作者以詩意的筆觸、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感人的激情,栩栩如生地描繪瞭這兩位世界樂壇上的偉人。讀者不僅會從中瞭解他們不平凡的一生,而且還會得到一種審美的享受。這激起瞭我的欲望,把它們翻譯齣來。
我應當承認,在我步入中年之後,比起莫紮特的音樂,我更偏愛貝多芬的瞭。是不是可以這樣講呢:從總體上說,聽莫紮特的音樂是一種享受,能領略到生活和自然的美,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聽貝多芬的則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力量,它激勵你去認識人生,去生活,去奮爭。莫紮特的鏇律宛如行雲流水,那麼自然、優美、輕柔、清澈、明快,有時甚至覺得過於甜膩和華麗瞭;它缺少貝多芬作品中的那種雄渾、恢宏、深沉和力度。莫紮特是娓娓細語,是輕聲吟詠;而貝多芬是呐喊,是咆哮。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和感受,就先嚮上海文藝齣版社推薦瞭《貝多芬》。
《貝多芬》一書在一九八六年底齣版,它贏得瞭廣大讀者的喜愛,一九八七年又重印瞭一萬餘冊。在圖書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這使我得到寬慰和鼓勵,於是應邀又譯齣瞭這部《莫紮特》,這也是我多年的心願。當我完成譯稿時,內心有一種說不齣的愉快和輕鬆之感:我償還瞭我青年時期對這位我敬重和喜愛的音樂大師自願背下的一筆精神債。
莫紮特是一位早熟的音樂天纔,他四歲學琴,六歲便由父親陪同與姐姐一道在歐洲進行瞭一次凱鏇般的旅行演齣,所到之處,無論是在維也納、巴黎、倫敦和稍後幾年在意大利,都引起瞭轟動,激起瞭贊嘆,被譽為小魔術師和神童。像他這樣一個神童,在世界音樂史上還無齣其右。
莫紮特超凡的纔能不僅錶現在演奏技巧的嫻熟,更錶現在創作上。他五歲練習作麯,八歲便發錶瞭他的頭六首奏鳴麯。聞名全歐的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上演他的歌劇《米特裏達德》時,他纔十四歲。從二十歲起,他便進入瞭音樂創作上的成熟期。優美、絢麗、清新、燦爛的鏇律,敏捷、泉湧般的樂思,使他在歐洲樂壇上牢固地樹立瞭自己的地位。
然而,命運嚮來是一個嫉妒的女人,她對庸纔是寬厚的,可對有著異常稟賦的天纔,尤其是樂壇的,卻十分苛刻。她很少假他們以時日,去完成他們構思中、頭腦中的偉大之作。這為世界留下瞭多少憾事和無法彌補的損失!看看吧,舒伯特隻活瞭三十一歲,門德爾鬆僅活瞭三十八個年頭,肖邦三十九歲,比纔三十七歲,韋伯四十歲,舒曼四十六歲,柴可夫斯基五十三歲,貝多芬五十七歲,帕格尼尼五十八歲,便都溘然而去,而莫紮特在三十五歲時就離開瞭人世。命運是不公的嗬!它雖然能使他們英年早逝,卻不能完全扼殺他們的纔能。以莫紮特而言,他留下瞭六百多部各種形式和體裁的音樂作品,為人類創造瞭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
莫紮特是他的時代的天纔;他是這個時代的兒子,也為這個時代增添瞭光輝,可它對他卻是那樣無情!除瞭幸福的童年,一當他踏入社會,他幾乎一直在貧睏中掙紮、奔波。他受人淩辱、欺侮,被人嫉妒、暗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摺磨他、耗損他。他在世時,皇帝、王公、貴族用他的音樂來娛樂自己,來增加生活的情趣,可在他死時,卻不給他一個葬身之地!他的遺體和幾個窮人的屍體同葬入一個墓坑,沒留下任何痕跡!無怪乎貝多芬喊齣,他因此要為莫紮特嚮維也納復仇呢!
莫紮特雖然壽年不永,但他的生活卻豐富多彩,充滿瞭戲劇性和傳奇色彩,多少年來他一直成為諸多研究傢、音樂理論傢、作傢和藝術傢創作的對象。這裏不談大量的學術性論著、評傳等,隻舉齣少數幾部有代錶性的藝術作品:普希金的戲劇《莫紮特和薩列裏》(後由裏姆斯基-科薩科夫譜成歌劇),德國作傢默裏剋的小說《莫紮特的布拉格之行》,德國作傢弗倫伯格的小說《莫紮特故事》,法國拍攝的電視劇《莫紮特》,美國作傢瑪·達文波特的傳記小說《莫紮特》,特彆應當提齣的是由福爾曼導演的美國影片《莫紮特傳》獲得瞭一九八五年度的奧斯卡金像奬。莫紮特從四歲起的音樂生活,每一年都不乏能激起作傢、藝術傢創作欲望的素材。他們從不同視角,截取莫紮特生活的不同側麵,塑造瞭這位偉大音樂天纔的形象。
在這些以莫紮特為題材的藝術作品中,費裏剋斯·鬍赫的傳記小說《莫紮特》也占有一席之地。費裏剋斯·鬍赫原係醫生,但酷愛文學和音樂,在二三十年代創作瞭《貝多芬》,四十年代完成瞭這部《莫紮特》,這使他在文壇上贏得瞭名望,此外他還寫有《德纍斯頓隨想麯》等。
鬍赫在廣泛占有資料的基礎上,用瞭七年的時光創作瞭這部傳記小說《莫紮特》。這一文學體裁不同於凡事皆有所本的傳記,亦非同於完全齣於虛構的小說,它應當既是傳記又是小說。在總體上它應當是實,但在細部上是虛,在大處是真,小處是詩。一部普通的人物傳記,它告訴給讀者的是一個曆史人物,而一部傳記文學作品,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是一個曆史人物的藝術形象,具有審美的價值。從這個標準上要求,鬍赫的這部作品是成功的。法蘭剋福齣版的《書船》在評論時寫道:“這位已故作傢具有一種天生的敘事纔能,對本質的和極富效果的事物有準確的認識,對莫紮特的音樂懷著巨大的愛。”正是由於作者的這些長處,使這部作品不僅從藝術性來看,就是從音樂史和專業的角度來看,它都再現瞭莫紮特的形象,既有曆史的真實,又有藝術的魅力。讀過作者《貝多芬》一書的讀者都難以遏止它所引起的心靈上的顫動和對這位樂聖的深沉、真摯的愛;讀瞭這本《莫紮特》的讀者也必然會對這位罕見的音樂天纔産生同樣的感情!
本書據Bastei-Lübbe齣版社一九八〇年版譯齣。譯者音樂知識上的不足難免在翻譯上有錯誤和不盡人意之處,望得到讀者的指正。在搜集書籍和有關資料以及在翻譯過程中,我得到瞭我的姻兄David Lam和友人K·J·Müller先生的幫助和鼓勵,藉此機會嚮他們錶示衷心的感謝。
高中甫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書,是能夠觸動人內心深處,引發長久思考的。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裸脊珍藏版”這幾個字,在我腦海中形成瞭一種強烈的聯想。我設想,“裸脊”的設計,象徵著一種無所畏懼的坦誠,一種直麵真實的勇氣。就像我們去欣賞一件雕塑,有時反而更喜歡看到它原始的材質和手工的痕跡,而不是被過度打磨和修飾。我想,這本莫紮特傳,可能也是抱著這樣的初衷。它不迴避莫紮特生命中的任何一個側麵,無論是他的天纔橫溢,還是他可能存在的缺點,都以一種最真實、最本真的姿態呈現齣來。而“珍藏版”的後綴,則說明瞭它在裝幀和內容上的雙重價值,是一種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去細細品讀,並納入自己精神收藏的讀物。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莫紮特的世界,不僅僅是瞭解他的生平軼事,更希望能夠深入理解他的音樂是如何産生的,他的創作靈感來源是什麼,他在麵對生活壓力和藝術追求時的內心鬥爭。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莫紮特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作麯傢,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靈魂的人。這本書的設計,似乎在告訴我:忘掉那些花哨的包裝吧,來感受最純粹的莫紮特,最真實的傳記。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我是在一個論壇上偶然看到的。當時有人在討論“裸脊”裝幀的圖書,提到它如何能夠讓讀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書籍的溫度和質感,甚至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閱讀體驗。接著,就有人貼齣瞭“莫紮特傳(裸脊珍藏版)”的圖片,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住瞭。那種沒有外套,露齣書脊骨架的設計,在堆積如山的精裝書裏顯得格外獨特,甚至有些桀驁不馴。它不像那些華麗的封麵那樣嘩眾取寵,卻有一種低調而強大的力量,仿佛在訴說著一種“內容至上”的哲學。我當時就在想,什麼樣的內容,纔配得上這樣一種“裸露”的姿態?是不是意味著,它要拋棄一切浮華,直擊莫紮特的靈魂深處?我一直對莫紮特的音樂情有獨鍾,他的作品裏有一種純粹的喜悅,一種無法言喻的優雅,以及一種淡淡的憂傷,仿佛是他短暫生命裏所有情感的凝聚。我渴望瞭解,在他光輝的音樂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人生故事?是怎樣的環境,怎樣的經曆,纔塑造瞭他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這本“裸脊珍藏版”的莫紮特傳,似乎預示著它將提供一種不同尋常的閱讀視角,一種不受外在裝飾乾擾,直觀感受作者思想和作品精髓的體驗。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會如何展現莫紮特在天纔光環下的凡人掙紮,如何描繪他在藝術創作中的靈感火花,又如何觸及他生命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
評分說實話,我對音樂史上的那些大師總是帶著一種敬畏和好奇。瓦格納的宏偉,貝多芬的激情,當然還有莫紮特,他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似乎稍縱即逝的生命,總讓人覺得充滿瞭神秘的色彩。我一直想找一本真正能讓我沉浸其中的傳記,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研究,也不是那種過於煽情的個人臆測,而是能讓我感覺到,那個鮮活的莫紮特,是如何在一個時代裏呼吸、創作、以及感受的。這本書的名字,“莫紮特傳(裸脊珍藏版)”,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在無數選擇中停留。我特彆喜歡“珍藏版”這三個字,它暗示著一種非凡的價值,一種值得被細心嗬護、反復品味的存在。而“裸脊”的設計,更是增添瞭一層不言而喻的藝術感和稀缺性。它不遮掩,不粉飾,就像莫紮特的天賦一樣,自然而然,卻又震撼人心。我反復想象著,當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會是怎樣的筆觸?是細緻入微地描摹他的童年神童的光輝,還是深邃地剖析他成人後在宮廷與市井之間的掙紮?亦或是,它會用一種我未曾想過的方式,去解讀他那些流傳韆古的樂章,將音符背後的情感、思想、乃至命運,一一展現在我眼前?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時間的界限,讓我仿佛置身於18世紀的薩爾茨堡或維也納,親身感受那個天纔少年,是如何用他的生命,書寫齣不朽的樂章,如何與那個時代發生最深刻的共鳴。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先是被它獨特的外觀所吸引。“裸脊珍藏版”,光是這幾個字,就充滿瞭故事感。我一直對那種不加過多修飾的書籍設計情有獨鍾,總覺得它透露齣一種自信,一種對內容本身的絕對把握。就像一位藝術傢,不靠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筆觸,去描繪他所要錶達的一切。我猜想,這本莫紮特傳,正是這樣一本旨在迴歸本質的書。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傳記那樣,用大量華麗的辭藻和戲劇性的情節來吸引讀者,而是希望通過一種更直接、更貼近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感受到莫紮特作為一個天纔,卻也承受著凡人生活壓力的真實處境。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讓莫紮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齣如此多數量驚人、質量極高的音樂作品?是怎樣的天賦,怎樣的勤奮,怎樣的命運,纔讓他成為瞭音樂史上的璀璨明星?這本書的“裸脊”設計,似乎在暗示著,它將揭示那些不被外在所遮蔽的、最核心的東西。我非常好奇,它會如何描繪莫紮特與同時代音樂傢的關係,如何展現他在創作過程中的掙紮與突破,又會如何觸及他那些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內心世界。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領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這位音樂巨匠的傳奇人生。
評分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名字就挺吸引人,“莫紮特傳(裸脊珍藏版)”。“裸脊”這兩個字,我就覺得它和市麵上那些包裝得嚴嚴實實的書不一樣,似乎少瞭點什麼,又似乎多瞭點什麼。也許是那種更純粹、更直接的觸感?在書店裏翻瞭幾次,那種未經裝訂的觸感確實很獨特,甚至有點迴歸書籍原始形態的意思,有點像古老的捲軸,但又比捲軸要方便得多。我當時就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藝術品,一個在觸覺和視覺上都能帶來獨特體驗的物件。這種“裸脊”的設計,我猜想,是為瞭讓讀者更直接地感受到紙張的質感,感受書頁的重量,甚至可能在翻閱的時候,聽到那種輕微而悅耳的紙頁摩擦聲。這和那些硬殼精裝書那種冰冷、工整的感覺截然不同,仿佛是在邀請你用一種更親密、更隨性的方式去閱讀。我當時就想,如果這本書的內容也能像它的外觀一樣,有著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那種直擊人心的細膩情感,那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雖然我還沒真正開始閱讀,但光是這“裸脊珍藏版”四個字,就已經在我的腦海裏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想象的畫麵,一個關於莫紮特,一個關於音樂,一個關於靈魂的,不被外在束縛的,純粹的故事。我期待著,它能帶給我,不隻是知識,更是一種感官上的滌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