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化學返璞歸真 徐曉白傳

情係化學返璞歸真 徐曉白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曉菁 黃少凱 黃艷紅等 著
圖書標籤:
  • 徐曉白
  • 化學
  • 傳記
  • 科學史
  • 人物傳記
  • 化學史
  • 科學普及
  • 教育
  • 迴憶錄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046797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500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老科學傢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68
字數:24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物傳記/近現代科技史

內容簡介

采集工程叢書是集中展現我國老科學傢學術脈絡和人生經曆的人物傳記叢書,具有客觀、真實、全麵、 的特點。本書為采集工程叢書中的一部,主要介紹女化學傢——徐曉白的傳奇人生。徐曉白是環境化學傢、無機化學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早期在熒光材料、稀土二元化閤物以及在原子能方麵配閤核燃料後處理工藝作齣瞭貢獻。近20餘年來在發展環境有機毒物的痕量分析、環境行為與生態毒理方麵做瞭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徐曉白先生早期從事無機化學研究,首次研製齣鹵磷酸鈣新型日光燈熒光材料,為我國日光燈照明工業發展做齣瞭突齣貢獻。

作者簡介

鬍曉菁,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為中國近現代科學史,地學史。2006年7月-至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辦公室助理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老科學傢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韓啓德
總序二 白春禮
總序三 周 濟
唐有祺為徐曉白題詞 唐有祺
序 為祖國奉獻一生 鬍剋源 許後效
導 言 1
章 傢世淵源 7
徐氏傢族 7
徐祖藩與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10
從吳縣到上海 17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 22
南洋模範的女中學生 22
交大求學 32
一場風波 36
第三章 踏上學術之路 46
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46
“應變護院” 53
名師柳大綱 61
第四章 初展身手 69
遷至長春 69
研製新型熒光材料 87
土壤加固工程 94
第五章 在迷茫中前行 98
來到化學所 98
睏惑與挫摺 107
聚焦“鹽”化學 117
第六章 再換研究方嚮 128
閤成稀土新材料 128
參與原子能化學研究任務 136
創傷歲月 141
第七章 走進新時代 144
投身環境化學 144
遠赴重洋、刻苦進修 150
檢齣大氣中的緻癌物 157
第八章 環境保護新話題 163
共和國的女院士 163
厚積薄發的二英研究 168
開拓新研究,探尋環境化學的新深度 173
第九章 夕陽無限好 184
為中國加入並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提供科學依據 184
桃李成蹊 194
蠟炬成灰、意猶未盡 200
結 語 209
附錄一 徐曉白年錶 215
附錄二 徐曉白主要論著目錄 227
參考文獻 234
後 記 237
老科學傢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唐有祺為徐曉白題詞
序 為祖國奉獻一生
導 言
章 傢世淵源
徐氏傢族
徐祖藩與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從吳縣到上海
第二章 小荷纔露尖尖角
南洋模範的女中學生
交大求學
一場風波
第三章 踏上學術之路
在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應變護院”
名師柳大綱
第四章 初展身手
遷至長春
研製新型熒光材料
土壤加固工程
第五章 在迷茫中前行
來到化學所
睏惑與挫摺
聚焦“鹽”化學
第六章 再換研究方嚮
閤成稀土新材料
參與原子能化學研究任務
創傷歲月
第七章 走進新時代
投身環境化學
遠赴重洋、刻苦進修
檢齣大氣中的緻癌物
第八章 環境保護新話題
共和國的女院士
厚積薄發的二英研究
開拓新研究,探尋環境化學的新深度
第九章 夕陽無限好
為中國加入並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提供科學依據
桃李成蹊
蠟炬成灰、意猶未盡
結 語
附錄一 徐曉白年錶
附錄二 徐曉白主要論著目錄
參考文獻
後 記
《星辰大海的航程:一位科學傢的探索與堅守》 引言: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傳記,而是一部橫跨數十年,描繪瞭數代中國科學工作者,在篳路藍縷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宏大敘事。它以一種近乎紀實的手法,還原瞭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年代,一群心懷理想的知識分子,如何在物質匱乏與技術封鎖的雙重擠壓下,用堅韌的意誌和無盡的智慧,為國傢科技進步奠定基石的壯闊畫捲。本書的視角是宏觀的,它關注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側影,一群默默無聞的“拓荒者”的集體肖像。 第一部分:烽煙散盡後的抉擇與啓航 故事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國傢迫切需要建立獨立的工業體係和科研基礎。本書開篇便描繪瞭當時科研人員麵臨的睏境:專業人纔的匱乏、實驗設備的簡陋,以及國際環境帶來的技術壁壘。 我們跟隨一批剛剛從國內外學成歸來的青年學者,他們放棄瞭海外優渥的條件,選擇迴到這片亟待建設的土地。書中詳細記錄瞭他們如何從零開始,在簡陋的工棚中搭建起第一批實驗室。他們不僅僅是科學傢,更是工程師、甚至是泥瓦匠。通過對當時一手資料(如會議記錄、私人信件)的梳理,本書生動再現瞭他們如何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進行“白手起傢”的創新實踐。 例如,書中詳細描述瞭一項關於基礎材料研究的早期項目。麵對國外高價的技術轉讓,科研團隊通過對本土資源的深入挖掘和大膽的理論假設,成功研製齣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替代品。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勝利,而是無數次失敗、爭論、以及在艱苦條件下堅持不懈的成果。這部分重點突齣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傢國情懷與強烈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理論的深耕與實踐的陣痛 隨著國傢重點工程的推進,科研工作進入瞭更為精細和深入的階段。本書用相當大的篇幅,探討瞭基礎科學研究如何與國傢戰略需求緊密結閤。它避免瞭對具體技術細節的過度渲染,轉而關注背後的科學思想的演變和研究範式的轉變。 在這一階段,書中引入瞭多組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團隊作為案例。他們可能來自物理、材料、自動化或生物等領域。書中展現瞭他們如何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提升國傢的科技自給能力——進行跨學科的閤作與探索。 一個顯著的篇章聚焦於“理論創新在應用睏境中的掙紮”。很多前沿的理論在實驗室中光芒四射,但一旦推嚮工業化生産,便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水土不服”。本書細緻地剖析瞭科研人員如何麵對轉化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和經濟壓力。他們需要學會與工廠的工人、基建的乾部進行有效的溝通,將抽象的數學模型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工程流程。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陣痛,是那個時代科研工作者共同的經曆。 書中特彆記錄瞭一些重大的科研決策會議場景。這些場景的描繪,力求還原決策過程中的思想交鋒和理性思辨,展現瞭科學傢們在麵對政治導嚮與科學規律之間的平衡時,所展現齣的學者風骨和堅持科學精神的勇氣。 第三部分:人纔的傳承與科學精神的弘揚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從宏大的工程轉嚮瞭“人”——科研梯隊的培養與傳承。隨著老一輩科學傢逐漸將重擔交給下一代,本書探討瞭知識的傳遞過程及其麵臨的挑戰。 書中通過幾位極具代錶性的青年學者的成長軌跡,展現瞭“導師製”的獨特作用。老一輩科學傢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術,更重要的是,他們以身作則,將嚴謹、求實、不畏權威的科學態度,融入到每一個實驗細節和每一次報告陳述中。 例如,書中描述瞭一位導師如何對待學生的“錯誤發現”。他鼓勵學生將失敗視為寶貴的數據,而非恥辱,並引導他們從錯誤中提煉齣新的研究方嚮。這種對探索過程的尊重,構成瞭新一代科研人纔的精神底色。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在特定曆史時期,科學共同體如何維護其內部的學術獨立性和純粹性。麵對外部環境的乾擾,科研人員如何堅守學術規範,維護研究的客觀性與公正性,是本書試圖迴答的重要問題之一。 結語:星火匯聚,照亮未來 全書的尾聲,將時間綫拉迴到相對開放的當代。通過對比幾十年前的艱辛與今日的便利,本書並非簡單地贊美成就,而是深刻反思瞭“創新”的本質。它強調,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實驗設備如何先進,支撐科學發展的核心力量,永遠是那種對真理的純粹渴望、對國傢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共同塑造的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星辰大海的航程》是一麯獻給中國科研工作者的集體頌歌,它以曆史的厚重感,邀請讀者一同迴望那段用智慧與汗水澆灌科技之樹的崢嶸歲月。它試圖告訴我們,真正的科學探索,永遠是一場需要極大耐心和奉獻的“長徵”。

用戶評價

評分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籍。它不僅僅是對一位傑齣人物生平的迴顧與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麵對生活、如何堅持理想的教科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科學精神的尊重和對人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的贊美。書中的一些小插麯,比如主人公與傢人之間的互動,那些瑣碎卻真實的日常片段,為整個傳記增添瞭煙火氣,讓這位學術巨匠的形象瞬間變得鮮活可親。讀完此書,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種高不可攀的仰望,而是一種被激勵後,想要在自己的領域內更加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內在驅動力。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偉大,往往是無數次微小而堅定的選擇匯聚而成的結果。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人生故事,講述得如此貼近人心,實屬不易。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時間綫索的鋪陳看似平穩,實則暗流湧動。作者顯然下瞭很大功夫去查閱大量的史料和第一手資料,纔能如此精準地還原齣主人公生命中的那些關鍵節點。例如,書中對某一段特定曆史時期,主人公所麵臨的外部壓力以及他如何堅守學術良知的描寫,力度把握得恰到好處,既客觀再現瞭當時的睏境,又巧妙地烘托齣主人公堅韌不拔的內在力量。我發現,作者在敘事中非常注重“留白”,有些重大的事件,作者隻是輕輕帶過,但由此引發的讀者聯想和思考空間卻非常大,這比事無巨細地羅列事實要高明得多。每一次閱讀,似乎都能從這些留白處挖掘齣新的層次感,體會到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厚重。這說明作者在文字駕馭上已臻化境,懂得如何讓故事“自己說話”。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內斂的激情”。它沒有那種撲麵而來的熱烈,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作者文字背後蘊藏的深厚情感和對主人公的由衷敬意。敘述的視角轉換得非常自然流暢,時而拉遠景,展現時代背景的宏大,時而聚焦特寫,捕捉人物錶情的微妙變化。我個人對其中關於主人公早期教學經曆的描述印象深刻。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他是如何用有限的條件,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走齣思維的睏境,這些片段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溫暖。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師者風範,讓人在贊嘆主人公纔華的同時,也對其高尚的師德油然而生敬佩之情。這部分內容對我這個旁觀者來說,也是一次關於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遠超瞭一本普通傳記的範疇。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沒抱太大期望。封麵設計得比較樸素,內頁的排版也感覺是那種傳統傳記的風格,沒什麼花哨的視覺衝擊力。但翻開第一頁,讀到作者對主人公少年時代那段艱辛生活的描摹時,我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那種文字的力量,不是靠華麗的辭藻堆砌起來的,而是源自於對生活最真切的體悟和觀察。作者似乎對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氛圍有著深刻的理解,筆下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傢庭的陳設,還是鄰裏間的互動,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烙印。我甚至能想象齣主人公在簡陋的條件下,如何咬牙堅持著對知識的渴求。這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的一些經曆,雖然程度遠不及主人公的跌宕起伏,但那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卻是相通的。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拖遝或過於倉促,尤其是在描述主人公學術道路上的關鍵轉摺點時,那種內心的掙紮和最終的抉擇,描寫得極其細膩和真實,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評分

讀完一部分後,我開始思考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觸動點,它似乎不在於那些宏大的敘事,而在於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挖。主人公作為一個學者,其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在這裏被展現得淋灕盡緻。作者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教科書式的介紹方式,而是巧妙地將學術探索融入到主人公的日常思考和與同行的交流之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時所采取的“去魅”手法,它讓原本高深莫測的理論變得平易近人,同時也保留瞭其內在的邏輯嚴謹性。更重要的是,作者沒有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他作為普通人所經曆的挫摺、自我懷疑,甚至是某些時刻的迷茫。這種真實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産生共鳴和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這場漫長而艱辛的求索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