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具有以下特点:
特色一 紧扣考纲,突出重点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研究近几年考试真题,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抓住考试的核心内容,使考生更容易掌握考试重点。
特色二 体系健全,巩固要点
本书设置了“高频考点提要”“考题再现”“考点强化练习”等栏目,力求帮助考生巩固相关知识要点,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
特色三 考点精炼,携带方便
本书针对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精炼地讲述了每一个考点,方便考生随身携带。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中公版)》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知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相关知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教学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第三部分为“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概述、美术教学模式、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美术学习方式)、第四部分为“教学评价与反思”(美术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本书为64开本,方便考生随身携带。
目录
第一章中国美术史/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史前美术/2
第二节先秦美术/7
第三节秦汉美术/11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19
第五节隋唐美术/31
第六节五代宋元美术/40
第七节明清美术/63
第八节近现代美术/80
第九节中国民间美术/90
考点强化练习/96
第二章外国美术史/99
高频考点提要/99
第一节原始美术及古代美术/99
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美术/123
第三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28
第四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141
第五节19世纪美术/153
第六节西方现代美术/169
考点强化练习/194
第三章美术基础知识/198
高频考点提要/198
第一节美术基本理论/198
第二节美术技法理论/218
第三节美术创作与欣赏/233
考点强化练习/237
第四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239
高频考点提要/239
第一节前言/239
第二节课程目标/248
第三节内容标准/250
第四节实施建议/264
考点强化练习/273
第五章美术教学基本理论/276
高频考点提要/276
第一节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276
第二节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81
第三节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283
第四节美术教学资源/288
第五节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教学/297
考点强化练习/304
第一章教学设计基础知识/306
高频考点提要/306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306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原则/311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过程/317
考点强化练习/333
第二章教学目标与重难点/335
高频考点提要/335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335
第二节教学重难点/354
考点强化练习/377
第一章教学实施概述/380
高频考点提要/380
第一节教学实施的含义与方法/380
第二节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原则/383
考点强化练习/390
第二章美术教学模式/392
高频考点提要/392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392
第二节美术教学模式/394
考点强化练习/403
第三章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405
高频考点提要/405
第一节美术教学策略/405
第二节美术教学方法/412
考点强化练习/430
第四章美术学习方式/432
高频考点提要/432
第一节自主学习/432
第二节探究学习/436
第三节合作学习/442
第四节接受学习/447
考点强化练习/451
第一章美术教学评价/454
高频考点提要/454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概述/454
第二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462
第三节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与作业评价/479
考点强化练习/486
第二章教学反思/488
高频考点提要/488
第一节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分类/488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原则与意义/494
第三节教学反思的过程与方法/496
考点强化练习/49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00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部分是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总分值的33%。学科知识部分共分为五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和美术教学基本理论。从总体上看,此部分通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器、石器、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重要发源地、重要人物及作品。
第一节史前美术
一、史前美术概述
史前时代,因为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考古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按石器制作的程度不同,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岩画等工艺品上。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玉器。
二、陶器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陶器依照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这一时期陶器的特点是:从造型上看,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从装饰上看,纹样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及构成方式灵活。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黄河中游)、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彩陶和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黑陶。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
(一)仰韶文化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器形与纹饰,按照时间、地域的差异,可分为数十种类型,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1.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器型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以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造型比较简单。半坡彩陶的纹饰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多见;几何纹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是某种特定的记号。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
2.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器型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庙底沟彩陶的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是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彩陶缸。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器型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见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
(三)龙山文化黑陶
黑陶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的器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黑陶的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代表作品为蛋壳黑陶高柄杯。
三、石器、玉器
(一)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艺具有以下特征:普遍出现磨制石器,器型规整、定型;复合工具开始出现;流行石铲、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作为祭祀礼器的生产工具以及其他石器装饰品。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不仅促进了石制装饰品的发展,还推动了玉器工艺的出现。
(二)玉器
约在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把玉石有意识地制成了装饰品,中国的玉器由此诞生。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最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代表作品有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权力的象征)。
四、早期绘画
(一)岩画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凿雕于山岩、洞窟内壁上的远古绘画品种。岩画表现内容一般为各种简括的形象和符号,手法古拙,富于神秘气息,可称人类表现自我和创造力的最原始形式。
(二)地画
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地画,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绘画作品。
五、建筑艺术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普遍住在天然石洞里。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等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与干栏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住人)。南方干栏式建筑主要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第二节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包括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其中春秋时期以前我国处于奴隶社会,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一、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与铸造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等优点。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交流。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法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二)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商周统治集团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饮、赏赐、婚冠等场合的青铜器,按照用途可分为日用器(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它们按照当时的贵族身份等级制作、使用,由器种、形制、大小、组合关系,“藏礼于器”,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最高等级是天子九鼎。
(三)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纹饰可分为图案和雕塑两种,但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图案纹样主要分为动物纹(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底纹或细部)两大类,还有少量的人面纹。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龙、夔凤,也有蛇、牛、虎、象等,几何纹主要是不规则的云雷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青铜器立体装饰的造型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与失蜡法等新工艺。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最有特色的青铜器。
二、绘画艺术
(一)战国帛画
早期中国画的特征在先秦时期的战国帛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的图画。现存最早的帛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品,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成为独立欣赏的画幅形式。帛画的形制没有定则,有直幅和T字形条幅,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现灵魂升天的主题。楚汉帛画有“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种技法,是早期人物画的重要发明。
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的成就。这两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均是葬仪中的铭旌,具有送死者灵魂升天的含义,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思想。
(二)漆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先秦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虽然当时的漆画主要为装饰图案,但其主体部分却多表现为有明确意义的图画。其画法与帛画一脉相通,均用毛笔画成。
三、书法篆刻
商代的书法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
西周的书法以金文为代表。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钟鼎文起于商代。早期器物上文字很少。金文至周代有了重要的变化,铭文明显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铭文。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为西周后期青铜器代表性器物,其铭文书法气势雄伟,浑厚庄重,有庙堂气象,被誉为“金文之冠”。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大篆,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第三节秦汉美术
秦汉时期的美术,从历史纪年来划分,应始于公元前221年,止于220年。秦、西汉、东汉三个朝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与巩固的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汉绘画艺术主要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及汉代帛画三个部分,画像砖石艺术也是秦汉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兼具沉雄博大与自由浪漫的艺术特征,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王朝统治追求及文化气质密切相关。
一、绘画艺术
(一)墓室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是一种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在发展阶段上可分为西汉前期、西汉后期、新莽时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五个阶段。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
融汇古今,点燃灵感:高级中学美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级中学美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塑造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思维、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引导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使命。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高级中学美术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要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我们不局限于对考试内容的罗列,而是着眼于美术教育的本质,从宏观的学科理念到微观的教学细节,力求勾勒出一幅清晰、可操作的美术教育蓝图。 一、 学科知识:古老艺术的现代回响 高级中学美术学科知识的涵盖范围广泛,既要追溯艺术的源头,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 艺术史论的纵横捭阖: 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顾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风格与代表人物。从史前壁画的朴拙到古希腊雕塑的典雅,从文艺复兴的辉煌到印象派的光影革命,再到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每一个时期、每一次变革都蕴含着独特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理解艺术史,不仅仅是记忆几个名字和作品,更是理解人类思想的演变、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对于高级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艺术史的学习是构建其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视野的基石。我们会重点梳理中国美术史的独特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青铜器的雄浑,再到唐宋绘画的巅峰,以及近现代中国美术的转型与发展,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与传承。同时,西方美术史的学习,如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艺术(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以及当代艺术,将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化的艺术视野,理解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艺术媒介与技法的深度解析: 手是思想的延伸,也是艺术表达的直接载体。本书将对各类主要的艺术媒介与技法进行深入的介绍与分析。在绘画领域,我们将涵盖素描(线条、明暗、结构、空间)、色彩(色彩的构成、对比、调和、情感表达)、油画(色彩、笔触、肌理、表现力)、水彩/水粉(透明感、晕染、色彩的纯度)、版画(木版、铜版、石版、丝网版及其特点)、中国画(水墨、工笔、线条、皴法、设色)等。在雕塑领域,我们将探讨泥塑、石雕、木雕、金属雕塑、装置艺术等材料与工艺的特点。在书法领域,我们将梳理篆、隶、楷、行、草五体,强调笔法、结构、章法、墨韵的精妙。在设计领域,我们将涉及平面设计(标志、海报、字体)、工业设计(产品造型、功能性)、服装设计(色彩、廓形、面料)、建筑设计(空间、结构、美学)、视觉传达设计(信息传递、视觉冲击力)等,展现艺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强大生命力。我们不仅会介绍技法的基本原理,更会强调不同媒介与技法如何服务于不同的艺术表现意图,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工具。 视觉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视觉化的社会,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由广告、电影、电视、网络、动漫、游戏等构成的丰富而复杂的视觉信息中。高级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具备辨别、分析和批判性解读视觉信息的能力。本书将关注当前重要的视觉文化现象,如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设计、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美学、广告视觉传达等。我们鼓励教师将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觉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无处不在,并从中汲取灵感,培养其独特的现代审美观念。同时,也会探讨媒介对艺术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如VR/AR在艺术创作与展示中的应用前景。 二、 教学能力: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 精湛的学科知识是基础,而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创造潜能,则是教师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学设计与目标确立: 一堂成功的 미술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本书将引导教师如何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学校资源等因素,制定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任务。我们将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劣,如项目式学习(PBL)、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以及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组织、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 课堂组织与有效沟通: 课堂是美术教育的主阵地。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活动,营造积极、民主、富有启发的学习氛围。这包括课堂导入的技巧(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知识传授的策略(清晰讲解、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学生互动的促进(提问、讨论、小组合作)、以及课堂管理的艺术(规则制定、行为引导、情绪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我们将强调积极倾听、清晰表达、鼓励反馈,以及如何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艺术创作指导与能力培养: 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本书将提供具体的创作指导方法,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从构思到完成的完整创作过程。这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联想、观察、体验、主题引导)、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与技法的实践(示范、个性化指导、解决问题)、如何评价学生的创作(过程评价、结果评价、鼓励性评价)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我们强调创作过程中的试错与反思,以及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如何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 审美教育与价值引领: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文价值的塑造。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包括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艺术作品的情感力量、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判断能力。同时,美术教育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使美术教学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科学有效的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本书将探讨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课堂观察、作品分析、过程记录)和总结性评价(作品展评、技能测试、创作汇报)。我们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非简单地分数排名。评价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潜能的发挥以及个体差异。同时,教师也需要反思自身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 创新与发展: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融合的探索: 美术并非孤立的学科。本书将鼓励教师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例如将美术与科学相结合,探索艺术与科学原理的关联;将美术与历史、地理相结合,通过艺术作品解读历史文化;将美术与文学、音乐相结合,进行跨媒体的艺术体验。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更广泛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字艺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PPT、视频、音频)、在线学习平台、数字绘画软件、3D建模软件等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将关注数字艺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艺术形式,探讨它们在美术教学中的潜在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未来的艺术语言。 社区资源与校外实践的整合: 美术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本书将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校外实践能够让学生接触真实艺术环境,开阔眼界,激发创作灵感,并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 优秀的教师是优质教育的保障。本书将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阅读专业书籍等途径,保持专业的热情与活力,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高级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切实有效的指导。我们力求内容的专业性、前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教师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学科的内涵,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最终点燃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热爱与创造的火种,让他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