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美术
  • 初级中学
  • 教材
  • 中公
  • 考点速记
  • 2018
  • 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 高频考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9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110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13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特色一 紧扣考纲,突出重点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考试真题,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抓住考试的核心内容,使考生更理解有思绪,作答有依据。
特色二 体系健全,巩固要点
本书设置了“高频考点提要”“考题再现”“考点强化练习”等栏目,为考生呈现了真题的考查特征及命题趋势,力求帮助考生巩固相关知识要点,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
特色三 考点精炼,携带方便
本书针对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精炼地讲述了每一个考点,方便考生随身携带。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印刷,用彩色下划线标注重点,使考生复习有伙伴,记忆有方案。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中公版)》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知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美术教学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第三部分为“教学实施”(教学实施概述、美术教学模式、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美术学习方式)、第四部分为“教学评价与反思”(美术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本书为64开本,方便考生随身携带。

目录

第一章中国美术史/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史前美术/2
第二节先秦美术/7
第三节秦汉美术/11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19
第五节隋唐美术/30
第六节五代宋元美术/39
第七节明清美术/62
第八节近现代美术/80
第九节中国民间美术/90
考点强化练习/96
第二章外国美术史/99
高频考点提要/99
第一节原始美术及古代美术/99
第二节欧洲中世纪美术/122
第三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128
第四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140
第五节19世纪美术/152
第六节西方现代美术/169
考点强化练习/194
第三章美术基础知识/198
高频考点提要/198
第一节美术基本理论/198
第二节美术技法理论/219
第三节美术创作与欣赏/233
考点强化练习/237
第四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240
高频考点提要/240
第一节前言/241
第二节课程目标/246
第三节课程内容/249
第四节实施建议/260
考点强化练习/268
第五章美术教学基本理论/271
高频考点提要/271
第一节美术课程的价值与目标/271
第二节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78
第三节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282
第四节美术教学资源/284
第五节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教学/290
考点强化练习/294
第一章教学设计基础知识/296
高频考点提要/296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296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原则/299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过程/300
考点强化练习/314
第二章教学目标与重难点/316
高频考点提要/316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316
第二节教学重难点/321
考点强化练习/326
第一章教学实施概述/328
高频考点提要/328
第一节教学实施的含义与方法/328
第二节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原则/331
考点强化练习/333
第二章美术教学模式/335
高频考点提要/335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335
第二节美术教学模式/337
考点强化练习/345
第三章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347
高频考点提要/347
第一节美术教学策略/347
第二节美术教学方法/353
考点强化练习/368
第四章美术学习方式/370
高频考点提要/370
第一节自主学习/370
第二节探究学习/374
第三节合作学习/379
第四节接受学习/383
考点强化练习/387
第一章美术教学评价/390
高频考点提要/390
第一节美术教学评价概述/390
第二节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399
第三节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与作业评价/411
考点强化练习/420
第二章教学反思/422
高频考点提要/422
第一节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分类/422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原则与意义/428
第三节教学反思的过程与方法/430
考点强化练习/43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36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部分是初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板块,在历年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总分值的33%。学科知识部分共分为五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美术教学基本理论。从总体上看,此部分通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美术门类的主要成就,如陶器、石器、青铜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篆刻、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了解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重要发源地、重要人物及作品。
  第一节史前美术
  一、史前美术概述
  史前时代,因为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在考古学上又叫石器时代,属于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按石器制作的程度不同,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岩画等工艺品上。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玉器。
  二、陶器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陶器依照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这一时期陶器的特点是:从造型上看,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从装饰上看,纹样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及构成方式灵活。陶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黄河中游)、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的彩陶和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的黑陶。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
  (一)仰韶文化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器形与纹饰,按照时间、地域的差异,可分为数十种类型,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1.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器型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以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造型比较简单。半坡彩陶的纹饰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多见;几何纹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是某种特定的记号。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
  2.庙底沟类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器型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庙底沟彩陶的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是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彩陶缸。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器型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见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
  (三)龙山文化黑陶
  黑陶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的器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黑陶的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代表作品为蛋壳黑陶高柄杯。
  三、石器、玉器
  (一)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艺具有以下特征:普遍出现磨制石器,器型规整、定型;复合工具开始出现;流行石铲、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作为祭祀礼器的生产工具以及其他石器装饰品。高度发达的石器磨制技术不仅促进了石制装饰品的发展,还推动了玉器工艺的出现。
  (二)玉器
  约在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把玉石有意识地制成了装饰品,中国的玉器由此诞生。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最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代表作品有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权力的象征)。
  四、早期绘画
  (一)岩画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凿雕于山岩、洞窟内壁上的远古绘画品种。岩画表现内容一般为各种简括的形象和符号,手法古拙,富于神秘气息,可称人类表现自我和创造力的最原始形式。
  (二)地画
  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幅地画,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建筑绘画作品。
  五、建筑艺术
  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普遍住在天然石洞里。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等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与干栏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住人)。南方干栏式建筑主要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第二节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包括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三代美术。其中春秋时期以前我国处于奴隶社会,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一、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与铸造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与红铜相比,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等优点。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交流。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二)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商周统治集团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饮、赏赐、婚冠等场合的青铜器,按照用途可分为日用器(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它们按照当时的贵族身份等级制作、使用,由器种、形制、大小、组合关系,“藏礼于器”,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最高等级是天子九鼎。
  (三)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装饰可分为图案和雕塑两种,但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图案纹样主要分为动物纹(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底纹或细部)两大类,还有少量的人面纹。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夔龙、夔凤,也有蛇、牛、虎、象等,几何纹主要是不规则的云雷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青铜器立体装饰的造型有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与失蜡法等新工艺。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最有特色的青铜器。
  二、绘画艺术
  (一)战国帛画
  早期中国画的特征在先秦时期的战国帛画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帛画,是在素绢上绘制的图画。现存最早的帛画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作品,到汉代后期发展成卷轴形式,成为独立欣赏的画幅形式。帛画的形制没有定则,有直幅和T字形条幅,功用以随葬品为主,大都表现灵魂升天的主题。楚汉帛画有“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种技法,是早期人物画的重要发明。
  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的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最能代表战国时期绘画艺术的成就。这两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均是葬仪中的铭旌,具有送死者灵魂升天的含义,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思想。
  (二)漆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漆器的文明古国。先秦漆器,特别是战国漆器上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熠熠生辉。虽然当时的漆画主要为装饰图案,但其主体部分却多表现为有明确意义的图画。其画法与帛画一脉相通,均用毛笔画成。
  三、书法篆刻
  商代的书法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
  西周的书法以金文为代表。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钟鼎文起于商代。早期器物上文字很少。金文至周代有了重要的变化,铭文明显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铭文。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为西周后期青铜器代表性器物,其铭文书法气势雄伟,浑厚庄重,有庙堂气象,被誉为“金文之冠”。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是目前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大篆,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第三节秦汉美术
  秦汉时期的美术,从历史纪年来划分,应始于公元前221年,止于220年。秦、西汉、东汉三个朝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与巩固的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汉绘画艺术主要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及汉代帛画三个部分,画像砖石艺术也是秦汉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兼具沉雄博大与自由浪漫的艺术特征,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王朝统治追求及文化气质密切相关。
  一、绘画艺术
  (一)墓室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是一种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在发展阶段上可分为西汉前期、西汉后期、新莽时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五个阶段。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
《中学美术鉴赏与创作: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初中美术教师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美术理论与实践指南。内容涵盖了中学美术教学的核心领域,从美术史论的梳理到创作技法的解析,从教学理念的探讨到课程设计的实践,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中学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和精湛的教学技能。 第一部分:美术史论与鉴赏 本部分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回顾中国和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经典作品。我们不仅关注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更深入探讨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在审美、精神、历史等层面的多重价值。 中国美术史精讲: 史前美术: 陶器艺术、岩画的初步探索,了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与生活写照。 夏商周时期: 青铜器的辉煌,礼制与艺术的融合,商周玉器的精巧。 春秋战国时期: 楚式漆器、帛画的出现,思想解放对艺术的推动。 秦汉时期: 统一的帝国气象,画像石、画像砖的写实风格,陵墓壁画的恢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艺术的兴盛,顾恺之、曹不兴等画家的贡献,书法艺术的初步成熟。 隋唐时期: 中国美术的黄金时代,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名家,壁画、人物画、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艺术繁荣。 宋元时期: 文人画的崛起,山水画的巅峰,花鸟画的精细,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巨匠。 明清时期: 市井文化的兴盛,版画艺术的发展,写意画的创新,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 近现代美术: 西方艺术的影响,油画、版画的引入,徐悲鸿、林风眠、齐白石等艺术家的探索与革新。 西方美术史概览: 古希腊罗马艺术: 理想化的雕塑,宏伟的建筑,神话与英雄的颂歌。 中世纪艺术: 宗教题材的 Dominance,拜占庭风格、罗马式、哥特式教堂的演变。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觉醒,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巨匠时代,透视法、解剖学的运用。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 动感、戏剧性与装饰性的追求。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理性与情感的对立与融合。 19世纪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光与色的革新。 20世纪至今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 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等多元风格的涌现,艺术边界的拓展。 美术作品鉴赏方法: 形式分析: 线条、色彩、构图、明暗、体积、空间等形式元素的解读。 主题与象征: 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 材料与技法: 不同材料和技法对作品风格和表现力的影响。 历史与文化语境: 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者生平。 跨文化比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的异同与交流。 第二部分:美术创作与技法 本部分将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创作技法,并提供实践指导,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艺术语言,激发创作潜能。 绘画技法: 素描: 基础造型训练,透视、光影、体积的表现。 色彩: 色彩原理,色彩搭配,不同绘画材料(水彩、水粉、油画、丙烯)的运用。 中国画: 线描、皴法、设色,工笔与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的创作要点。 版画: 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等技法的基本原理与表现力。 其他绘画形式: 拼贴、综合材料等。 造型艺术: 雕塑: 粘土、石膏、材料雕塑的基本技法,浮雕与圆雕。 陶艺: 拉坯、捏塑、雕刻、釉彩等基础工艺。 综合材料: 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思路与实践。 设计与工艺: 基础设计: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工艺美术: 扎染、剪纸、折纸、编织、纸艺等传统与现代工艺的教学应用。 现代设计: 标志设计、海报设计、插画设计等基础概念与实践。 数字艺术与新技术: 数字绘画基础: 绘画软件的入门与基础操作。 摄影基础: 构图、光线、色彩在摄影中的运用。 影像处理基础: 简单的图片编辑与合成。 第三部分:中学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探讨有效的教学理念、方法与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构建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学理念与目标: 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人文素养: 通过美术学习,理解人类文明,提升文化品位。 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课程标准解读: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单元设计: 围绕主题或技法,设计连贯的教学单元。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识别不同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易混淆之处。 主题式教学: 结合社会热点、节日、文化活动等,设计专题教学。 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项目式学习: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管理: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 活动设计: 组织绘画比赛、作品展览、艺术参观等课外活动。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草图、练习等。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最终作品,如绘画、手工、设计等。 多元评价: 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评价标准的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业,设定清晰的评价标准。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优秀作品的选取: 如何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经典美术作品。 多媒体资源的运用: PPT、视频、图片、在线资源的整合。 实物与范例: 准备充足的材料、工具和教师范例。 校内外资源的整合: 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社区等资源。 第四部分:教师专业发展与反思 本部分关注教师自身的成长与提升,强调终身学习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 美术专业知识: 持续更新美术史论、艺术理论、创作技法等知识。 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沟通评价等能力。 人文素养: 广泛涉猎文学、音乐、哲学等,丰富人文底蕴。 心理素质: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教学压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后反思: 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同行交流: 与同事分享经验,学习他人优点。 专业阅读: 阅读教育理论、美术期刊,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艺术创作实践: 教师的自我创作: 鼓励教师保持创作热情,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教学与创作的结合: 将个人创作经验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 参与教研课题: 承担或参与校本研究、市级科研项目。 撰写教学论文: 分享教学心得,总结研究成果。 参加学术会议: 拓展视野,与同行交流。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涵盖理论、实践、教学、发展四大模块,系统性强。 内容详实: 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清晰易懂。 注重实践: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丰富的案例与操作指导。 与时俱进: 关注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教学方法。 启发性强: 旨在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思考。 本书适合作为初中美术教师的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用书,以及一切对中学美术教育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价值,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美术教育者,点燃学生心中的艺术火花。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出身的考生,我对学科知识的准确性非常敏感。这本书在基础美术史论和作品鉴赏部分的处理上,总体上是可靠的,引用的作品和概念都没有出现明显的谬误。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新课标”下教学能力的要求,感觉作者对近几年考纲的变化捕捉得比较到位。比如,对于如何处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案例分析,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步骤是相当规范的。然而,在“教学能力”的实操性题目上,我感觉它提供的范例略显陈旧,缺乏一些更贴近当下中学课堂的创新案例,比如关于新媒体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等,这部分内容略显保守。如果能增加一些近年来优秀试讲的实际案例分析,并拆解其成功要素,对提升实战能力会更有帮助。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一般,印刷清晰度尚可,但油墨味稍微重了一点,连续阅读时需要经常开窗通风,这是小小的遗憾。但从内容服务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成功地将复杂的教学原理简化为了可操作的步骤,这一点值得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它对“非专业知识”的梳理上,也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这块。对于我们美术生而言,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我们的弱项,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这本书专门开辟了章节来集中攻克这些内容,而且采用了问答体的形式,模拟了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境,这比单纯的法条罗列要有效得多。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复杂的法律条文的记忆效率大大提高了。不过,关于美术教学评价体系那部分,我感觉内容编排上略显跳跃,从“过程性评价”到“终结性评价”的逻辑过渡不够平滑,这部分我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另外,这本书在配图方面略显不足,虽然是美术学科的书,但对于一些需要视觉辅助来加深理解的知识点(比如特定的绘画技法或雕塑流派的代表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对于形象记忆帮助不大,期待未来版本能增加更多高清的插图或二维码链接到相关作品图片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这倒是挺符合我这种务实型考生的口味。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高频考点速记”这个名头吸引了,毕竟距离考试时间越来越近,我最需要的不是那种长篇大论的理论解析,而是能直击要害、快速记忆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做得还算清晰,虽然页数不算太厚,但感觉知识点涵盖得比较全面。我特意翻阅了几个我比较薄弱的章节,比如近现代美术史那块,它确实将一些复杂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提炼和简化,用表格或者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于临时抱佛脚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不过,老实说,对于那些基础比较扎实,追求深度理解的考生来说,可能这本书的深度略显不足,它更像是一本“冲刺锦囊”,而非“系统教材”。我个人更倾向于用它来查漏补缺,快速过一遍核心概念,而不是当作唯一的学习资料。比如,关于教学设计那部分,它给出的模板非常标准,适合应试,但实操中可能需要自己再结合实际案例灵活变通。总体而言,作为一本应试辅助用书,它的定位是准确的,希望能在我最后的复习阶段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帮我把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牢牢钉在脑子里。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逻辑清晰,章节划分明确,这对于我这种时间管理能力较弱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有效地帮助我规划了复习的重点和顺序,就像一份非常详细的复习路线图。尤其欣赏它在每节内容结束时设置的“自测小结”,这让我能够立刻检验自己对刚才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理解偏差。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我认为在“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上,它提供的“速记”方法略显功利化。例如,鉴赏一个作品时,它会告诉你“看到某元素得分+2分,提到某背景知识得分+3分”,虽然这在应试技巧上很实用,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削弱考生对艺术作品本身审美价值的深入体会。我最终决定将这本书作为我考前两周的“记忆强化工具”,用于快速过一遍所有知识点,确保所有得分点都能牢牢把握,同时也会配合更具思辨性的资料来保持对艺术的敬畏和深度理解。

评分

我对比了好几家出版社的同类教辅,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本,主要看中了它标注的“2018年”这个时间点,虽然现在看来已经过去几年了,但美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核心理论框架应该还是适用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几乎没有废话,每一句话似乎都是为了考试而服务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解析一些美术流派特征时,给出的关键词总结,非常精炼。比如讲到印象派,它不会用大段文字描述光影变化,而是直接列出“户外写生、瞬间感受、色彩并置”等核心要素,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我在使用过程中,习惯性地会准备一个荧光笔,但用这本书的时候,发现需要标记的地方比我想象的要少,这说明作者在筛选考点时做了不少功课。当然,这种“速记”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对于一些需要理解背景知识才能掌握的考点,比如某个教学方法的提出者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给出的解释就显得比较单薄了。我得承认,当我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知识点时,这本书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背景铺垫,我需要借助网络资源或者其他更详尽的教材来辅助理解。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串联”和“记忆”,而不是“建立”知识体系。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

物流快,质量好,不错

评分

希望有用!!!!!!!!!!

评分

是一套试卷集,有空还是要做一做的

评分

真的很超值。根本看不完。非常棒。但我很想凑够20个字

评分

不错的书 价格也还行 物流一直很快递 值得推荐

评分

送货迅速,货物满意,包装完好,下次再来!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