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国利器·空中杀手:攻击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国利器·空中杀手:攻击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海宽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
  • 航空
  • 武器
  • 战斗机
  • 攻击机
  • 国防
  • 现代军事
  • 中国军事
  • 科普
  • 装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ISBN:9787541762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81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国利器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国利器·空中杀手:攻击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广大读者讲述攻击机的科普知识。内容包括:攻击机的出现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与发展;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主要型号;新中国攻击机的发展历程与战场运用,重点介绍新中国装备过程中的艰辛曲折与重大成就;目前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型号介绍;未来攻击机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爱国情怀,鼓励青少年投身科学探索。

目录

前言

第1章 浴血疆场——发展历程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19年至1939年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第2章 沙场点兵——型号介绍
2.1 道格拉斯A一20“浩劫”
2.2 北美A一36“阿帕奇”
2.3 道格拉斯A一26“侵略者”
2.4 道格拉斯A一1“天袭者”
2.5 道格拉斯A一3“空中武士”
2.6 道格拉斯A一4“天鹰”
2.7 北美A一5“民团团员”
2.8 格鲁曼A一6“入侵者”
2.9 沃特A一7“海盗”Ⅱ
2.10 麦道AV一8“海鹞”Ⅱ
2.11 费尔柴德A-lO“雷电”Ⅱ
2.12 麦道FA一18“大黄蜂”
2.13 道格拉斯AC一47“幽灵”
2.14 费尔柴德AC-119
2.15 洛克希德AC-130武装炮艇机
2.16 伊留申伊尔一2
2.17 伊留申伊尔一10
2.18 苏霍伊苏一25“蛙足”
2.19 伊留申伊尔一102
2.20 费尔雷“剑鱼”
2.21 霍克“台风”l
2.22 布里斯托尔156“英俊战士”
2.23 布莱克本“火把”
2.24 布莱克本“海盗”
2.25 宇航公司“鹞”Ⅱ
2.26 达索“超级军旗”
2.27 “美洲虎”攻击机
2.28 帕那维亚“狂风”

第3章 凤凰涅檠——中国历程
3.1 中共中央创建空军的决策
3.2 组建军委航空局
3.3 成立空军司令部
3.4 组建第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l
3.5 组建航校
3.6 筹备组建航空兵部队
3.7 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
3.8 轰炸大和岛
3.9 解放一江山岛

第4章 卫国利器——中国战机
4.1 中国接收的伊尔一10
4.2 南昌强一5攻击机
4.3 南昌强一6攻击机

第5章 来来展望
5.1 有人驾驶攻击机
5.2 无人驾驶攻击机

精彩书摘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大国利器·空中杀手:攻击机》:
  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二战之前提出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应用于战争,导致陆战产生根本性变革。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与突击能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也随之发生变化。
  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这种部队具有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术的理论雏形。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古德里安和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家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分散配给步兵部队。这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机械化作战的编制,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开始构想在作战中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制胜的目的。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二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其在航空兵、装甲兵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信,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批士兵被俘。仅仅28天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人侵挪威、比利时、荷兰和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借此避开了马其诺防线,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了很大战果。
  德国空军的容克Ju 87(Junkers Ju 87)成了二战最初几个月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代名词。它参加了德国人的众多军事行动,从精神上和肉体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战争初期,机身上还装有发声器,俯冲时会发出尖啸的声音,让人感到恐怖。该机拥有2挺7.92毫米MG 17机枪,后期则可携带2门20毫米MGl51/20航空炮或37毫米BK 37航空炮吊舱,1挺7.92毫米MG 15后座机枪,可携带4枚50千克或1枚250千克炸弹。
  英联邦的沙漠空军,在亚瑟·特德的带领下,成为第一支联合战术编队,强调对地面目标的攻击,通常使用霍克“飓风”(Hawker Hurricane)和柯蒂斯P一40(Curtiss P一40 Warhawk)战斗轰炸机,或专门的“坦克破坏者”如霍克“飓风”的Mk IID(HurricaneMk IID)。
  霍克“飓风”是英国单座战斗机,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40年代由霍克飞机公司为英国皇家空军生产。
  霍克“飓风”的Mk IID是为攻击地面目标而改进的。该机拥有2门40毫米维克斯航空炮,2挺7.7毫米勃朗宁MK.V机枪。
  柯蒂斯P一40是美国的单发动机、单座全金属战斗机,由柯蒂斯P一36修改而来。大名鼎鼎的飞虎队也使用这种飞机。该机机体结构坚固,中、低空性能突出,俯冲速度快。该机初期拥有4挺7.62毫米M1919勃朗宁机枪和2挺12.7毫米M2勃朗宁机枪,后期则是6挺12.7毫米M2勃朗宁机枪。可以携带907千克的炸弹。
  ……

前言/序言

  战争促进武器变革及发展。从冷兵器到火器,伴随着自动武器的出现,战争变得日益残酷,各国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变作战样式及研发新式武器。飞机从诞生之初,就被人们发现,使用飞机作战将是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之后,它登上了“舞台”,谱写了一曲新篇章。就像机枪、坦克的出现一样,飞机让战争舞台更加绚丽多彩,让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被赋予了众多期望。由于性能不足,当时的表现并不出众,但它对各国军事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横扫整个欧洲,以及战争后期同盟国战胜轴心国,飞机的贡献功不可没。1940年11月11日,英国“光辉”号航母和它的护航舰队抵达预定攻击位置,对意大利海军主力舰队所在地塔兰托进行空袭。1941年5月24日至27日,英国击沉“俾斯麦”号战列舰,“剑鱼”攻击机发挥了重大作用。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日本海军派出6艘航空母舰、300多架战机的兵力,分两波偷袭珍珠港。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依靠空军的力量,避免了被毁灭的命运。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飞机无不以一种多姿态的战争机器出现,并左右着结局。近距空中支援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1951年下半年,我志愿军空军受命开赴一线战场,实施陆空协同作战,收复大小和岛及附近岛屿。1951年11月6日下午,第8师22团2大队9架图一2型轰炸机,由大队长韩明阳率领,在歼击机部队的护航下,对大和岛进行轰炸。由于行动突然,各机种配合默契,成功地轰炸了大和岛上的目标,命中率达90%。这是新中国空军第一次使用轰炸机作战。
  从1954年11月1日至11月4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先后出动轰炸机112架次,连续猛烈轰炸大陈岛和一江山岛,投弹1154枚。1954.年12月21日至1955年1月10日,我空军出动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5次轰炸大陈岛,并在1月10日炸沉蒋军坦克登陆舰“中权”号,并炸伤4艘舰只。
  20世纪90年代,攻击机有了长足发展,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除了现在的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已经问世的第三代战斗机、第三代半战斗机和第四代战斗机,都强调多用途,即不仅要有较强的空战能力,还要具有对地攻击能力。攻击/武装直升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攻击和防御的灵活性,但是直升机容易被地面防空武器的火力击落。长航时、智能化、多用途的无人驾驶攻击机的出现,标志着未来作战体系的改变。先进的战术数据链支撑起来的是陆海空天电五维作战体系,联合作战集群是未来作战的关键。先进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将提供强大的导航和通信能力。海空联合兵力投送,将战场主动权掌握在手中。无人作战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的战场主力之一。
《苍穹之翼:现代攻击机发展与作战应用》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攻击机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作战理论与实战应用。从早期喷气式攻击机的萌芽,到如今集高精度打击、电子战、侦察监视等功能于一体的第四代、第五代攻击机,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关键军事装备的演进脉络。内容涵盖了攻击机的气动设计、动力系统、航电系统、武器挂载、以及其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战术战法。同时,本书还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攻击机在不同冲突中的作战效能,并对未来攻击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详细内容: 第一章:攻击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地面支援的雏形: 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低空攻击地面目标的战术思想是如何萌芽的。介绍早期用于侦察和临时改装的飞机如何承担起初步的地面支援任务。 二战时期的“斯图卡”与“伊尔-2”: 重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攻击机作为一种独立机种开始崭露头角。以德国的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苏联的Il-2“斯图莫维克”强击机为例,阐述它们在战场上的独特战术价值,以及它们在战争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其设计理念、优缺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喷气时代的曙光: 探讨喷气式技术对攻击机设计的革命性影响。介绍首批喷气式攻击机的出现,以及它们在速度、火力、作战高度等方面的优势,标志着攻击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冷战时期的攻击机:技术革新与战术演变 亚音速向超音速的飞跃: 分析冷战时期,攻击机设计如何从亚音速向超音速迈进。介绍典型代表,如A-1“天袭者”(虽然是螺旋桨,但其设计理念延续到喷气时代)、A-4“天鹰”以及苏联的Su-7、MiG-27等。 精确制导武器的引入: 探讨激光制导炸弹、电视制导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对攻击机作战能力带来的巨大提升。分析精确打击如何改变了传统空地打击的模式,减少附带损伤,提高作战效率。 对地攻击的专门化: 详细阐述冷战时期攻击机设计的专业化趋势。分析专门为对地攻击设计的机型,如A-7“海盗II”、Su-25“蛙足”等,它们在装甲防护、火力配置、低空机动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电子战能力的初步融合: 探讨电子对抗设备在攻击机上的初步应用,以及其对攻击机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的初步影响。 第三章:信息化战争下的攻击机:多任务化与智能化 “空中坦克”到“多用途战斗机”的转型: 分析海湾战争等信息化战争的经验教训,如何促使攻击机向多用途、多任务方向发展。介绍A-10“雷电II”虽然依然专注对地攻击,但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火力输出依然是标杆。同时,介绍F-16、F/A-18等战斗机在承担对地攻击任务时的演变。 先进航电系统与数据链: 深入介绍雷达、红外成像系统、电子战吊舱、GPS/INS导航系统等先进航电系统的集成,如何赋予攻击机全天候、全方位的作战能力。重点分析数据链在信息共享、协同作战中的关键作用。 “撒手锏”武器的登场: 详细介绍先进的对地攻击弹药,如“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铺路爪”GPS制导炸弹、AGM-114“地狱火”反坦克导弹、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等,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精确度以及对地面目标的打击效能。 隐身技术的初步探索: 介绍第五代战斗机F-22、F-35在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同时,开始融入隐身设计理念,以及这种设计如何提升攻击机的生存概率和作战灵活性。 第四章:攻击机的关键技术解析 气动布局与机身设计: 分析不同攻击机设计流派的气动布局,如后掠翼、三角翼、翼身融合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飞机的稳定性、机动性、低速性能和载弹量。探讨机身装甲、座舱防护等为提升生存能力而采取的设计措施。 动力系统: 剖析攻击机所使用的各种发动机类型,包括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等,以及它们在推力、燃油效率、高原性能等方面的特点。分析矢量推力技术在增强攻击机低速机动性方面的作用。 航空电子系统: 详细介绍攻击机的核心航空电子系统,包括先进的火控雷达、多功能显示器、惯性导航系统(INS)、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战系统(EW)、通信系统等。分析这些系统的集成如何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与战场态势感知。 武器系统: 详述攻击机可挂载的各种武器类型,包括航空炸弹(非制导、激光制导、GPS制导)、空对地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辐射导弹、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机炮等。分析不同武器的射程、精度、毁伤能力以及选择策略。 第五章:攻击机的作战应用与战术理论 近距离空中支援(CAS): 详细阐述攻击机在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方面的核心作用,包括如何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摧毁敌方坦克、装甲车辆、炮兵阵地、工事等。分析CAS作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战场遮断与反装甲作战: 探讨攻击机在封锁敌方后勤补给线、摧毁敌方装甲集群方面的能力。分析反装甲作战的战术特点和对攻击机武器系统的要求。 电子战与反辐射作战: 介绍攻击机如何利用电子战设备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以及如何使用反辐射导弹摧毁敌方防空系统,为后续的空中打击开辟通道。 特种作战支持: 分析攻击机在执行特种作战、反恐行动等任务中的作用,包括侦察、火力压制、目标指示等。 体系化作战: 探讨攻击机在现代战争中如何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与其他作战平台(如预警机、无人机、电子战飞机、战斗机)协同作战,形成作战合力。 第六章:案例分析:现代冲突中的攻击机表现 越南战争与对地攻击的教训: 分析越南战争中攻击机的使用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设计和战术的深刻反思。 海湾战争中的“空中优势”: 探讨海湾战争中,攻击机如何配合战斗机,在掌握制空权后,对伊拉克地面目标实施了大规模、高精度的打击。 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中的实战经验: 分析近年来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攻击机在低烈度冲突和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表现,以及对弹药精度、生存能力和战场态势感知的新要求。 局部冲突中的现代化攻击机: 选取近几年发生的局部冲突,分析先进攻击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作战效能的体现。 第七章:未来攻击机的发展趋势 无人化与有人/无人协同: 探讨无人攻击机的发展及其对未来战争模式的影响。分析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模式,如何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作战范围,降低人员风险。 第六代战斗机的对地攻击能力: 展望第六代战斗机在保留强大空战能力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对地攻击能力,实现多功能性与通用性。 先进传感器与人工智能: 预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未来攻击机上的应用,如何提升目标识别、态势评估、任务规划的智能化水平。 高超音速武器与定向能武器: 探讨高超音速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等颠覆性技术,如何可能被集成到未来的攻击平台,带来全新的作战能力。 网络中心战与分布式杀伤: 分析网络中心战的理念如何影响未来攻击机的设计与运用,以及分布式杀伤概念下的攻击机角色。 结论: 本书通过对攻击机从诞生至今的全面回顾与深入剖析,旨在展现这一关键军事装备在战争形态演变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最初的地面支援,到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作战的利器,攻击机始终在不断适应战场的需求,演进自身的技术与战术。理解攻击机的过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现在,并为预测其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本书希望能够为军事爱好者、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份详实、准确且富有洞见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专业深度和广度,令我肃然起敬。它在对特定型号的性能参数进行详尽分析的同时,从未忘记将这些技术置于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审视。作者对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非常客观和到位,没有一味地夸大本土成就,而是冷静地指出差距、分析原因,并最终展示了如何通过独特的路径实现弯道超车。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在具有强烈的科普吸引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极高的研究参考价值。读完后,我对“航空工业”这个概念的理解,从单纯的飞机制造,扩展到了一个集材料学、电子信息、流体力学、乃至精密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书中那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部分,更是充满了前瞻性,让我对下一代航空力量的形态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杰作。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决定性的技术竞赛瞬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懂得何时需要放慢脚步,细致入微地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原理,又何时需要迅速拉升视角,勾勒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对武器研发的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技术描述时,采取了一种非常成熟的“类比叙事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空气动力学概念,巧妙地转化成普通人也能理解的生动画面,这使得即便是对军事技术不太精通的读者,也能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知识满足感。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型号的服役经历和实战检验的章节,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凝练有力,充满了对“速度与精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线排列,而是以技术专题为纲,将不同时期的成就和挑战穿插对比,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技术路线图是如何被规划和修正的,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展现了人类面对极限挑战时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创造力。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炫耀武力”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系统工程学”的教科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项目管理和跨部门协作难点的剖析,在那样庞大且高度保密的研发体系中,如何平衡不同军工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统一技术标准、如何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这些“软性管理”的难度,在书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内容往往被大众所忽略,但恰恰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作者通过引用一些内部报告和老一辈专家的口述资料,使得叙事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让你在惊叹于机械的精妙时,也能感受到背后那些参与者的坚韧与不易。它成功地将硬核的技术细节与宏大的人文关怀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张力。

评分

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航空史诗,每一个章节都饱含着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技激情与国家意志的沉淀。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无论是早期喷气式发动机的结构演变,还是后来对翼型设计的精妙调整,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跨越式技术飞跃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它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口号,而是将焦点集中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和试飞员的智慧与汗水之上。读到一些关于气动布局和火控系统迭代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图纸在灯光下被反复修改的情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飞行器,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将蓝图转化为钢铁巨人的工业哲学读本。对于任何对航空工业发展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国家级工程项目复杂性的绝佳窗口。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成功的升空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个日夜的攻关与取舍。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落入一般技术类书籍那种干燥乏味的窠臼。作者的文风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自豪感,但这种自豪感绝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事实基础之上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材料科学突破的描述,那些关于耐高温合金和复合材料的引入,读起来简直就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作者却能将其置于真实的工程背景下进行阐述。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因为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引入都有着精心的铺垫,让你忍不住想要探究其前因后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有什么”,更深刻地揭示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因果关系的梳理,是高水平技术历史著作的标志。它对于理解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分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