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创造出新的中国奇迹。
徐斌教授等学者从十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比如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让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推进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内生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等等。这些学者一致认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开拓创新,中国的改革才能够成功。
本书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作,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徐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为唯物史观、政治哲学、当代中国改革,著有《制度建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改革的人学分析》等。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们认真检视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该书立足新时代,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学思维透视中国改革,把握中国改革成功的逻辑,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可读性和现实意义的理论读物。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 郝立新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式。该书在新时代的时空背景下,全面阐释了中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兼具深刻的理论性、透彻的解释力和强烈的现实性。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树荫
中国的改革开放举世瞩目,有不同的声音和叙事也在所难免。但是,只要不是以西方的现代化为衡量尺度,而是把改革开放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法和战略布局之统一,就是在讲述中国的故事。因此,人们尽可以有不同于本书所谈“十个一”的概括和叙述,但无法否认这本书是中国学者立足中国的实践所发出的中国声音。相信这本书会备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善莫大焉。这或许表明,由外籍人士支配中国故事讲述的格局开始扭转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 侯惠勤
中国改革已然成功,活生生的现实就在眼前,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中国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此中的奥妙、经验、法宝,国人关注,世界亦好奇。讲述中国改革的道理,分享中国改革的智慧,传递中国改革的自信,徐斌教授等学者写的这本书做到了。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不断地进行总结: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应该进行全面的总结;到了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应该进行一次大的历史性总结。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已经到来、我们将要踏上新征程之际,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要研究中国改革开启、展开、深化的内在逻辑,挖掘其根本动力,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寻找新的支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英国在科学、教育、医疗、金融、体制等方面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得了的贡献;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在平民化的民主政治、鼓励创意、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登陆月球等方面,为 20世纪的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21世纪真的是中国的世纪吗?中国改革取得成功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陷入被分割的境地,中国人民惨遭涂炭。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顽强不屈、奋斗不止,但他们的斗争都失败了。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四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神州大地重开光明之门、燃起希望之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同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既是社会革命,也是人的革命。改革激发了人民的创造热情,使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经过40年的改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大势,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使中华民族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我们要在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奋斗。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们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美好的愿景将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扎实,尤其是在论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时,作者展现了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他巧妙地运用了“次优选择”的逻辑,解释了为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些看似非最优的改革路径反而成为了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书中对“关键节点的决策博弈”的分析,细致入微,引用了大量的内部会议记录和领导人的私人信件(尽管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其逻辑推演是严谨的)。这种将宏观经济学模型与政治学分析相结合的尝试,使得整本书的论证层次非常丰富。它不是简单地赞颂或批判,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供检验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复杂决策背后的理性选择与非理性约束。对于那些对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库。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效率”与“公平”这一对永恒矛盾体的探讨。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平衡模型。他指出,在初期的资源配置阶段,为了激活生产力,必然需要牺牲一定的短期公平性;但若不及时纠偏,积累的社会不公最终会反噬改革的成果。书中对不同时间段内,社会对这两种价值的偏好转移进行了量化分析,尽管这些量化模型可能略显粗糙,但其揭示的内在张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章对“改革的合法性基础”的论述,指出合法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民众预期的提高而不断被重新定义的。这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许多社会现象的简单判断。
评分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字体选择典雅适中,注释清晰,没有那种将所有脚注都塞到正文底部的拥挤感。更重要的是,它并非一本孤立的论述,而是附带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延伸阅读清单和数据来源的索引,这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研究参考工具的价值。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挖掘特定问题的读者而言,这种开放性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鼓励读者不仅要理解作者的结论,更要自己动手去检验和拓展这些结论。与其说这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张引人入胜的思维地图,指引着读者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它的专业性和易读性达到了一个难得的平衡点。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严肃、略带学术腔调的著作,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带着一种特有的、略带反讽意味的幽默感。他处理敏感议题的方式堪称艺术,比如谈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实验性”政策时,他使用的词汇总是精准地把握在“审慎观察”和“批判反思”之间,既不流于空泛的溢美之词,也没有落入简单的“妖魔化”窠臼。这种平衡感在中文的非虚构写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它让我想起一些优秀的英国纪实文学,那种既有深度调查,又不失文学性的叙事张力。读起来,完全没有“在啃书”的感觉,更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轻松中蕴含着沉甸甸的分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下自上而下的梳理,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具体浮沉的小人物身上。通过描绘一个基层干部家庭三代人对政策变迁的切身感受与适应,作者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侧面的小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老式家具的描摹,对饭桌上不同代际间关于“效率”与“公平”的争论的细致刻画,这些都让冰冷的数据和宏观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触摸。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伟大的变革,其底色都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与重塑。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总结都来得震撼人心。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旁观者,更像是那个年代里一同经历风雨的邻居。这种“人情味”的注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学分析,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