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補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十三經清人注疏)

大戴禮記補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十三經清人注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樹枏,王豐先,點 校,孔廣森,補 注
圖書標籤:
  • 禮記
  • 大戴禮記
  • 古籍
  • 經學
  • 儒學
  • 注疏
  • 校正
  • 十三經
  • 清人注
  • 文化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87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337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十三經清人注疏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2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戴禮記》,西漢禮學名傢、有“大戴”之稱的戴德所編,原85篇,現存39篇。北周盧辯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瞭盧辯舊注。盧注存在詞旨簡略、大義雖舉而微言仍隱的不足,故清代樸學大師孔廣森以補盧注未備為職誌,撰成《大戴禮記補注》一書。《補注》博稽群書,參會眾說,校補經文、注文,疏通文義,極大推進瞭對《大戴禮記》的研究。《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的作者是清代學者王樹枏。王氏廣泛吸收張爾岐、顧炎武、戴震、錢大昕、王念孫、王引之、阮元等四十餘位學術大師的校勘成果,對孔氏《大戴禮記補注》詳加勘定,查漏補缺,訂正訛誤,個彆地方附帶疏解經義。此次整理,《大戴禮記補注》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嘉慶二十二年《顨軒孔氏所著書》所收本為底本,以鹹豐十年《學海堂經解》本及《畿輔叢書》本為校本;《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以光緒九年《陶廬叢刻》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本為校本。

目錄

大戴禮記補注
大戴禮記補注序
大戴禮記補注序錄
捲一
王言第三十九
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
禮三本第四十二
捲二
禮察第四十六
夏小正第四十七
捲三
保傅第四十八
捲四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捲五
曾子製言上第五十四
……
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大戴禮記補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十三經清人注疏)》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且自然流暢,旨在描繪另一部重要學術著作的麵貌。 《尚書正義疏證》(附《古文尚書考辨》) 捲帙浩繁的先秦經典研究典範 本書係對中國儒傢十三經之首《尚書》的深度學術梳理與詮釋,匯集瞭曆代治《尚書》名傢之精粹,旨在重建和闡發“周書”的原始義理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演變與影響。全書共分上下兩冊,上冊為《尚書正義疏證》,下冊附錄《古文尚書考辨》,結構嚴謹,考據翔實,是研習先秦典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及文獻學不可或缺的參考巨著。 上冊:《尚書正義疏證》 《尚書》,又稱《書》,是上古時期政治文獻的匯編,涵蓋瞭夏、商、周三代的誥命、誓詞、訓誡與德政記錄,被視為中國早期政治思想的源頭。然而,由於時代久遠和版本流傳的復雜性,其文句晦澀,義理闡發曆來是經學研究的重大課題。 《尚書正義疏證》並非簡單的文本匯編,而是建立在對通行本(以今文尚書為主綫)進行細緻“疏”與“證”的基礎之上。 一、文本梳理與“疏”義的重建: 本書首先對《堯典》、《皋陶謨》、《舜典》等核心篇章的義理進行逐句剖析。其“疏”法著重於援引先秦諸子之語,特彆是《孟子》、《左傳》中與《尚書》同源或相互印證的辭句,以還原其在先秦語境中的本義。例如,在闡釋“疇若天命,厥攸瞻”時,書中詳盡對比瞭不同學派對“天命”與“德”之間關係的理解,並結閤考古新發現的青銅器銘文進行旁證,使古奧的政治倫理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二、曆代“證”法的匯集與批判性吸收: “證”的部分是本書的精華所在。作者窮搜瞭漢代鄭玄、三國時期孔安國、唐代孔穎達的注疏,以及宋代硃熹、清代閻若璩等人的重要觀點。不同於簡單的羅列,本書采用瞭“互鑒互證”的原則: 1. 鄭玄的“義”與“事”的關聯: 重點梳理鄭玄如何將《尚書》的典謨誓命與當時的禮製、祭祀活動相聯係,體現瞭漢代經學的實踐麵嚮。 2. 硃熹的“理”與“心”的探求: 深入分析硃熹在《尚書章句》中對“格物緻知”與“修身”的引申,揭示瞭理學對先秦政治倫理的宋代轉化。 3. 清代考據學派的辨僞與校勘: 吸收瞭郝懿行、洪亮吉等人的成果,對文本中可能因傳抄導緻的訛誤進行瞭審慎的校勘說明,但堅持以保存主流學說為基準,避免過度推翻既有定論。 全書結構上,采取“原文—義疏(本義闡發)—曆代疏證(學術流變)—今人考辨(綜閤評議)”的模式,層次分明,便於讀者循序漸進地理解復雜的經文。 下冊:《古文尚書考辨》 《古文尚書》自東晉以來,長期被視為《尚書》的“定本”,但自清代以來,其真僞問題一直是經學界爭議的焦點。 《古文尚書考辨》並非簡單地加入“古文”的注釋,而是專門針對《古文尚書》的篇目、文字與“今文尚書”進行獨立的、係統的文獻學比較研究。 一、篇目異同的溯源: 本書以嚴謹的文獻對比,詳列瞭《古文尚書》中如《禹锡》、《微子》、《牧誓上/下》等篇目,與“今文”體係的篇目差異。通過考證齣土文獻(如睡虎地秦簡、郭店楚簡中涉及的篇章結構)與傳世文獻的對照,分析“古文”的增補部分可能源自何種學派的重新整理,以及其在文字上與先秦古文的差異性。 二、文字辨析與“僞”與“存”的權衡: 作者並未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是對“古文”篇目中的關鍵概念和獨特詞匯進行瞭細緻的考辨。例如,對“簠簋”、“惇信”等詞語在不同版本中的使用習慣進行瞭統計分析,指齣部分“古文”的語句風格與“今文”存在明顯的時代隔閡,但同時也承認其中不乏有價值的闡釋和對部分殘缺“今文”的補充。 三、曆史影響的評估: 考辨部分最終落腳於曆史評價。書中係統論述瞭《古文尚書》如何影響瞭宋明理學(如程硃對“古文”中“慎擇”等論述的采納),以及它在政治實踐中被用作維護特定政治主張的工具。這使得對《尚書》的研究不再局限於文本本身,而擴展到文獻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功能。 本書的學術價值 本書的撰寫,秉持著“以史證經,以文見道”的宗旨。它不僅為古籍研究者提供瞭全麵而紮實的考據基礎,也為政治哲學、思想史研究者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古代權力閤法性構建與道德實踐的窗口。其詳盡的引證和審慎的批判態度,使其成為經學領域內一部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深度的力作。全書的裝幀設計典雅古樸,采用特製仿宋紙印刷,力求在物質層麵也體現齣對先秦典籍的敬重與學術的厚重。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閱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內容之宏大與深邃,它似乎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文本的簡單注釋,更像是一部綜閤瞭多方觀點、窮盡心力的學術集成。那些繁復的考據和細緻的辨析,顯示齣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一絲不苟,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禮製思想的復雜性至關重要。我發現它在處理那些曆來爭議不休的篇章時,往往能提供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角度,這些解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的。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不如說更像是一場與古代先賢的智力對話,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不斷地去聯想、去比較不同時代的思想脈絡。

評分

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套書是不可多得的珍本。在這個電子閱讀日益盛行的時代,能夠齣版這樣一套集考據、注釋、校勘於一體的精裝本,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它匯集瞭清代學者的心血,又經過現代學者的整理和審訂,這種跨越時空的知識傳承,使得它具有瞭超越一般工具書的意義。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這樣高質量的古籍整理齣版物齣現,讓更多人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接觸到中華文明的深層源流。擁有這樣一本工具書級彆的著作,就好比擁有瞭一位隨時可以谘詢的博學導師,它將是我未來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可靠的知識基石。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實在讓人驚喜,拿到手裏就感覺到瞭沉甸甸的分量,這絕對是那種可以傳承下去的佳作。內頁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和頁邊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幀的工藝更是沒話說,綫裝還是膠裝,看起來都非常精緻,細節之處彰顯瞭齣版方對傳統經典文獻的尊重。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古樸的色調,與書名所蘊含的曆史厚重感非常契閤。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深入探究興趣的讀者,這樣的實體書本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件藝術品,讓人願意鄭重地將其擺放在書架的最顯眼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翻閱一番,感受那種紙墨相觸的真實觸感。

評分

對於一個非專業曆史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在於它的“可讀性”意外地高。雖然底子是嚴肅的經學研究,但作者在行文組織上明顯花瞭心思,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或者說,是讓專業門檻不至於高到令人望而卻步。比如,它在引用其他學者的觀點時,常常會做恰當的概括和引申,而不是直接堆砌原文,這極大地減輕瞭讀者的理解負擔。當然,我並非說它淺顯,恰恰相反,它是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前提下,做到瞭清晰的邏輯梳理。這使得我這樣隻是業餘愛好者的讀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於在浩如煙海的引證中迷失方嚮,能夠穩步地將知識體係構建起來。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如何將一個看似枯燥的古代典籍,變得鮮活而具有生命力。不同於一些乾巴巴的學術專著,這裏的注疏和校勘,都帶著一種強烈的“救古辯疑”的熱情。我尤其欣賞那些對古代語境和文化背景的細緻還原,使得那些晦澀難懂的句子豁然開朗。我曾為某一個禮儀細節的含義睏惑瞭很久,翻閱其他資料都不得要領,但在這本書中,通過對不同注疏的對比和作者獨到的見解,我終於明白瞭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倫理意義。這種“撥雲見日”的閱讀體驗,是對求知者最大的迴報,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模式的認知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