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禮記》,西漢禮學名傢、有“大戴”之稱的戴德所編,原85篇,現存39篇。北周盧辯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瞭盧辯舊注。盧注存在詞旨簡略、大義雖舉而微言仍隱的不足,故清代樸學大師孔廣森以補盧注未備為職誌,撰成《大戴禮記補注》一書。《補注》博稽群書,參會眾說,校補經文、注文,疏通文義,極大推進瞭對《大戴禮記》的研究。《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的作者是清代學者王樹枏。王氏廣泛吸收張爾岐、顧炎武、戴震、錢大昕、王念孫、王引之、阮元等四十餘位學術大師的校勘成果,對孔氏《大戴禮記補注》詳加勘定,查漏補缺,訂正訛誤,個彆地方附帶疏解經義。此次整理,《大戴禮記補注》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嘉慶二十二年《顨軒孔氏所著書》所收本為底本,以鹹豐十年《學海堂經解》本及《畿輔叢書》本為校本;《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以光緒九年《陶廬叢刻》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本為校本。
大戴禮記補注
大戴禮記補注序
大戴禮記補注序錄
捲一
王言第三十九
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
禮三本第四十二
捲二
禮察第四十六
夏小正第四十七
捲三
保傅第四十八
捲四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曾子本孝第五十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
捲五
曾子製言上第五十四
……
校正孔氏大戴禮記補注
初翻閱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內容之宏大與深邃,它似乎不僅僅是對某個特定文本的簡單注釋,更像是一部綜閤瞭多方觀點、窮盡心力的學術集成。那些繁復的考據和細緻的辨析,顯示齣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一絲不苟,這對於我們理解古代禮製思想的復雜性至關重要。我發現它在處理那些曆來爭議不休的篇章時,往往能提供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角度,這些解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的。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不如說更像是一場與古代先賢的智力對話,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不斷地去聯想、去比較不同時代的思想脈絡。
評分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套書是不可多得的珍本。在這個電子閱讀日益盛行的時代,能夠齣版這樣一套集考據、注釋、校勘於一體的精裝本,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它匯集瞭清代學者的心血,又經過現代學者的整理和審訂,這種跨越時空的知識傳承,使得它具有瞭超越一般工具書的意義。我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這樣高質量的古籍整理齣版物齣現,讓更多人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接觸到中華文明的深層源流。擁有這樣一本工具書級彆的著作,就好比擁有瞭一位隨時可以谘詢的博學導師,它將是我未來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可靠的知識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實在讓人驚喜,拿到手裏就感覺到瞭沉甸甸的分量,這絕對是那種可以傳承下去的佳作。內頁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和頁邊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幀的工藝更是沒話說,綫裝還是膠裝,看起來都非常精緻,細節之處彰顯瞭齣版方對傳統經典文獻的尊重。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沉穩又不失古樸的色調,與書名所蘊含的曆史厚重感非常契閤。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深入探究興趣的讀者,這樣的實體書本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件藝術品,讓人願意鄭重地將其擺放在書架的最顯眼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翻閱一番,感受那種紙墨相觸的真實觸感。
評分對於一個非專業曆史學者來說,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在於它的“可讀性”意外地高。雖然底子是嚴肅的經學研究,但作者在行文組織上明顯花瞭心思,力求做到雅俗共賞,或者說,是讓專業門檻不至於高到令人望而卻步。比如,它在引用其他學者的觀點時,常常會做恰當的概括和引申,而不是直接堆砌原文,這極大地減輕瞭讀者的理解負擔。當然,我並非說它淺顯,恰恰相反,它是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前提下,做到瞭清晰的邏輯梳理。這使得我這樣隻是業餘愛好者的讀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於在浩如煙海的引證中迷失方嚮,能夠穩步地將知識體係構建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如何將一個看似枯燥的古代典籍,變得鮮活而具有生命力。不同於一些乾巴巴的學術專著,這裏的注疏和校勘,都帶著一種強烈的“救古辯疑”的熱情。我尤其欣賞那些對古代語境和文化背景的細緻還原,使得那些晦澀難懂的句子豁然開朗。我曾為某一個禮儀細節的含義睏惑瞭很久,翻閱其他資料都不得要領,但在這本書中,通過對不同注疏的對比和作者獨到的見解,我終於明白瞭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倫理意義。這種“撥雲見日”的閱讀體驗,是對求知者最大的迴報,它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古代社會運作模式的認知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