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碑刻異體字研究

東漢碑刻異體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憲臣 著
圖書標籤:
  • 東漢
  • 碑刻
  • 異體字
  • 文字學
  • 漢字
  • 曆史語言學
  • 古文字學
  • 書法
  • 齣土文獻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635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2972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9
字數:51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國碑刻文獻數量龐大,內容包羅萬象,其研究領域十分廣闊。本項研究旨在對東漢碑刻中的異體字進行斷代性、封閉性、全麵性考察,討論內容包括構字理據探討、字際關係探討、字形演變梳理、異體字衍生途徑等各個方麵。為瞭全麵反映東漢碑刻異體字形體及演變的整體麵貌,在異體字的概念上取其廣義,擴大其外延,以更好地展現東漢碑刻文字的全貌。本書為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為15FYY008。


作者簡介

董憲臣 1981年6月生,黑龍江肇東人。2004年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與管理係,獲法學學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今,任西南大學文學院講師、颱北市立大學訪問學者、重慶市語言學會會員,主要從事碑刻文獻語言文字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博士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西南大學哲學社科博士基金項目各1項,撰寫教材1部,發錶教學科研論文近30餘篇。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
一、東漢碑刻概説 1
二、異體字概説 7
三、研究範圍界定 13
第二節 研究意義與價值 14
一、保存文字演化的過渡形體 14
二、提供字形演化線索 15
三、有助於大型字典的編纂 16
四、為文字考釋提供佐證 16
五、補正《説文》之誤 17
六、探索俗字形體演化的起點 18
第三節 前人研究綜述與研究資料彙集 20
一、傳統碑刻研究成果 20
二、現代碑刻研究成果 22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5
第四節 主要觀點、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26
一、主要觀點 26
二、研究思路 27
三、字形擇取標準 27
四、研究方法28
五、學術創新 29

第二章 東漢碑刻中的古文字因素 30
第一節 古文字因素的保存形式 30
一、篆書碑刻 30
二、篆書碑額 31
三、篆隸碑刻31
四、隸古定字 32
五、古文字構件及線條性筆畫· 32
第二節 東漢碑刻中的小篆文字 32
一、東漢碑刻小篆的書體類型 32
二、東漢碑刻小篆與秦篆字形比較 35
三、東漢碑刻小篆的基本特徵 41
第三節 東漢碑刻中的隸古定字45
一、“隸古定”及隸古定字的內涵 45
二、隸古定字形源探析 47
第四節 東漢碑刻隸書中的古文字構件 63
一、篆形構件 64
二、隸古定構件 65
第五節 隸古定形體的性質和作用 70
一、隸古定形體的性質和特點70
二、隸古定形體的作用和影響 75
第三章 東漢碑刻異體字的衍生途徑 79
第一節 字形簡化 ·79
一、簡化的錶現形式 79
二、字形簡化的總體特徵 97
第二節 字形繁化 99
一、字形繁化的錶現形式· 99
二、字形繁化的總體特徵 109
第三節 組閤變異 111
一、組閤變異的類型及錶現形式 111
二、組閤變異的特點及動因 122

第四節 構件換用 126
一、涉義構件換用 127
二、涉聲構件換用 142
三、構件換用的總體特徵 147
第五節 構件形訛 148
一、構件形訛的基本類型148
二、構件形訛的性質特點 155
第六節 字形類化 159
一、東漢碑刻文字類化的類型 160
二、類化的性質與影響 168
第四章 東漢碑刻異體字的總體特徵 179
一、異體字、同形字繁多179
二、古今文字因素雜糅 182
三、異體字衍生方式多 ·184
四、構字理據的傳承與演變 191
五、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並存 193
六、區彆特徵的破壞與重構 195
七、文字係統的優化調整 197
第五章 東漢碑刻疑難字考釋與釋文校讀 203
第一節 東漢碑刻疑難字考釋 203
第二節 東漢碑刻釋文校讀 216
一、碑字錯誤釋讀例 217
二、疑字可得確釋例 224
三、闕字可得增補例 227
四、因文字誤釋而緻注解不當例 230
五、字形迻録有誤例 233
六、標點有誤例 236
七、疑難字詞商榷 236

附録 1:東漢碑刻異體字錶 242
附録 2:引用東漢碑刻錶425
主要參考文獻450
後 記 458


前言/序言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自戰國末年到三國時期的幾
百年間,隸書的齣現,標誌著漢字從以錶意性為主要特徵的古文字中脫胎
齣來,進入以筆畫、構件為主要構字材料,以意音符號為基本性質的今文
字階段,在文字構形上高度符號抽象化,形體簡潔化,突齣顯示齣漢字記
録漢語的工具性特質,從而成為漢字史上的一次革命性改造。
歷史上至少從宋代以來,對隸書的研究已經比較受重視,特彆是在書
法領域,欣賞、臨習、研究、創作的成果相當豐富。祗是由於歷史的原因,
研究的材料相當有限,研究的領域也不廣泛。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學
的迅速發展,漢隸文字的實物遺存得到空前的開發,研究的領域得到空前
的拓展,對漢隸的全麵利用和係統研究已經形成相當可觀的規模。
縱觀漢隸研究的主陣地,主要分佈在兩個領域 :一是簡牘帛書,一是
碑刻銘文。此外,金器銘文、璽印、封泥、雜件等,因為其文字遺存的數
量有限,可以視為對漢隸研究的有益補充。這些文字遺存,由於書寫材質、
書寫工具、書寫內容、書寫目的、使用場所等方麵的不同,各種文字實物
呈現齣很不相同的特色。因此學界大多對不同材質的文字進行分類、分域、
分專題研究。這是十分必要的。有瞭這種研究,可以把不同材質的文字遺
存清理齣來,發掘其個性特徵,有利於把個體研究引嚮深入,並且為隸變
的綜閤研究做好資料準備,為係統科學的研究創造條件,也為漢字發展史
提供最真實可靠的證據。
我國的碑刻文獻歷史悠久,總量龐大,材料真實,內容豐富,具有廣
闊的研究空間。東漢是碑刻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不僅體現在
碑碣、石闕、墓誌、摩崖、石經、畫像題記等眾多類型的基本齊備,而且
在碑文體式的定型、內容的成熟方麵也奠定瞭基礎。兩晉南北時期,碑銘
在沿著漢魏碑刻的路線繼續發展的同時,又增添瞭墓誌、佛教刻經和造像
題記等新內容、新體式。到瞭唐代,碑刻發展達到頂峰,構成盛唐氣象的
一個部分,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燦爛星河中放射齣異彩。

由於東漢碑刻自身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史、書法藝術、語言文字等
諸多方麵的價值,很早就引起瞭學者們的關注,開始收藏、考釋與研究。
自北宋歐陽修《集古録》、趙明誠《金石録》起,至清代翁方綱《兩漢金
石記》,以東漢碑刻為研究對象的傳統金石學一直不絕如縷。時至今日,
隨著碑刻實物的不斷齣土,研究內容的拓展,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革新,碑
刻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不斷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齣現新的麵貌。董憲
臣博士的《東漢碑刻異體字研究》,正是漢隸碑刻文字研究領域所取得的
又一項專題性新成果。
筆者覺得,該書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
其一,緻力於東漢碑刻文字資料的全麵匯集。東漢時期,由於社會經
濟一度繁榮穩定,加之儒傢孝道思想的提倡,助長瞭厚葬風氣,形成豐碑、
摩崖遍及天下的恢弘局麵。由於歷史和自然原因,東漢碑刻在後世的損壞
和散佚也是極其迅速的。尤其是兩宋之際,損毀於戰事及自然災害的東漢
碑刻數量甚巨。南宋金石學傢洪適《隸釋》中所著録的一百八十餘種東漢
隸書碑刻材料,有一半以上原碑及拓本已然不存。現今存世並經過確認的
東漢碑刻大概有二百三十種左右,其中保存完整、文字清晰者十分稀罕,
大多數漢代銘刻石麵剝泐,文字漫漶殘闕。從這批材料中可以窺見東漢碑
刻文字的全麵匯集是相當不易的。董憲臣博士利用近兩年的時間,將散見
於字書、金石題跋、拓片、摹本的東漢碑刻字形進行瞭細緻的篩選、整閤,
甚至僅餘幾字的殘碑剩拓也廣泛搜羅匯集,並妥善利用。這項工作如果不
下一番苦功,是很難做到的。
二、對東漢碑刻異體字進行瞭比較係統的探討。在文字學史上,東漢
處於古今文字轉型的關鍵時期,碑刻材料是記録當時文字麵貌的最真實、
最豐富的載體之一。漢魏碑銘文字的主體是各種書法風格的隸書。除此之
外,還有數量可觀的篆書、六國古文、鳥蟲奇字等屬於傳抄古文性質的材
料。因此該書專闢章節探討瞭東漢碑刻中的小篆文字、六國古文、隸古定
字、古文字構件等,這無疑擴展瞭全書的涵蓋麵,使研究內容更加充實完
備。可見作者是對東漢碑刻文字進行瞭全麵係統研究,不捨棄該時期的任
何文字資料。研究過程中,作者在對碑銘文字麵貌細緻描述的同時,注意
對疑難生僻字的考釋,梳理隸變文字的演變軌跡和發展規律。這不僅有利
於完善漢字結構演變邏輯鏈條,對現代漢字規範化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參考
價值。歷代碑刻文字研究取得的成果雖然豐富,但多數仍然比較零散,不
成係統 ;即使是碑彆字研究,也更側重於字形的匯聚羅列,缺乏站在文字
係統角度的宏觀審視和深入探討。該書將東漢碑刻異體字紛繁的演變情形

和生成方式,歸納為繁化、簡化、類化、組閤變異、構件換用、構件形訛
六條主要路徑,並以之為脈絡,個案考察具體文字的演變軌跡,算得上條
分縷析。經過這樣係統的梳理,從而對東漢碑刻異體字的總體特徵進行瞭
宏觀概括,提煉齣古今文字因素雜糅、異體字衍生方式多樣、文字係統的
優化調整等七條帶規律性的研究結論,基本做到瞭微觀考察與宏觀總結同
行並進。
三、在異體字研究思路與方法上進行瞭有益探索。首先是重視理論闡
釋與材料分析密切結閤。該書以傳統“六書”理論、現代隸變理論、漢字
構形學理論等為指導,分析字料,勾稽、描繪異體字的生成和演變路徑,
進而形成規律性認識,反過來對上述理論有所完善和補充。注重共時描寫
分析與歷時追蹤的密切結閤。漢字的發展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又具有歷
史繼承性。東漢碑刻文字,書體上以成熟的漢隸為主,夾雜小篆,上與先
秦古文字、秦漢古隸相承,下與六朝唐宋文獻字書相續,與同時期的簡帛
文字、金器銘文亦可以相互參驗,故該書尤其注重將看似孤立的字形置於
動態的字形演進脈絡中進行的考察,通過各時期文獻、字書材料的比對,
對字形演變的來龍去脈進行瞭閤理解釋。
四、對一些疑難字的考釋較具啟發意義。東漢碑刻中存在不少的怪
字、難字,由於上下文缺失、拓片殘泐等原因,嚮無確釋。如清代顧藹吉
的《隸辨》就收録瞭一些疑難字。該書利用前人和時賢研究取得的規律性
認識,對部分疑難字詞進行瞭認真的考釋,對某些字形的來源進行開拓性
求索。例如釋《無極山碑》“ 礙”為“崱嶷”、釋《唐扶頌》“抪 ”為
“拔扈”,言之成理 ;考察《周憬功勳銘》“ ”字、《鄭季宣殘碑》“ ”
字、《王純碑》“ ”字的形體來歷,亦多令人信服。此外,該書還對《漢
碑全集》《漢魏六朝碑刻校注》中的録文及注釋疏漏之處進行瞭補正,結
論大多可靠。
當然,該書的研究也還存在不少值得改進之處,主要錶現在以下兩個
方麵 :
其一,內容上還不夠完備,關於東漢碑刻異體字,還有一些內容是值
得設立專門的章節進行討論的。例如漢字構件及其變異、同形字、記號字
等,沒有深入涉及。
其二,學術視野還不夠開闊,對兩漢時期簡牘帛書、金器銘文、磚瓦
陶文、璽印封泥等“同時材料”的關注還較少,應加強對這部分材料的引
證,以增強該書的寬度與厚度。

憲臣同學 2009 年考入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跟隨我攻讀博士
學位。他本來主要從事現代漢語語法方麵的教學研究工作,文字學功底相
對欠缺。但他入門之後,勤奮好學,進步算得迅速。博士一年級下學期,
我跟他商定瞭東漢碑刻文字研究這個大方嚮。希望他先把碑銘這塊材料研
究好,然後擴展到其他材質的漢隸文字,打好基礎以後,能夠對漢隸、文
字隸變作更加全麵深入的、科學具體的描述和闡釋。他抓緊時間圍繞選題
進行瞭大量工作,不僅撰寫瞭幾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而且先後獲得瞭中
央高校基金項目、重慶社科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的資助。看到
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取得的學術成績,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2015 年年
底,他又獲得瞭國傢社科後期項目的資助。這是他不懈努力的結果,“小
荷纔露尖尖角”,希望他能夠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本書即將付梓,憲臣囑我寫序。贅言幾句,聊附文末。真誠希望該書
的齣版,能夠引起相關領域研究學者的興趣和關注。
謹為序。
毛遠明
2016 年 11 月 3 日
於西南大學


好的,以下是一部與《東漢碑刻異體字研究》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實、自然,不含任何AI痕跡: --- 《雲巢往事:一位徽商傢族的興衰與文化傳承》 內容簡介 一部描摹宏大曆史背景下,徽商傢族百年興衰的傢族史詩。 《雲巢往事》並非聚焦於宏觀的政治風雲或學術議題,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中國明清至民國時期,一支以徽州為根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的“雲巢”汪氏傢族。本書通過對汪傢遺存的大量傢譜、賬冊、信函、契約文書,以及私人日記的細緻梳理與考證,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商業傢族圖景。 全書共分三捲,上捲“徽州肇基與遠涉江浙”,詳細敘述瞭汪氏傢族如何在明代中葉,從祁門山區的普通農戶,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堅韌的傢族組織力,逐步涉足茶葉、食鹽兩大核心産業的過程。重點展現瞭汪氏先輩如何在復雜的地域政治環境下,通過建立穩固的行會網絡和精密的風險控製機製,實現瞭原始資本的積纍。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細緻描繪瞭徽州“賈而好儒”的文化傳統如何影響瞭傢族的早期發展策略,以及他們如何將商業利潤反哺於教育和宗族建設。 中捲“鼎盛與轉型:盛世煙雲下的商業帝國”,將敘事重心置於清代中晚期,此時汪氏傢族的商業觸角已延伸至揚州、南京乃至上海的口岸城市。本捲著力探討瞭傢族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商業模式轉型:從最初的傢族閤夥人製,到在危機中引入“代客經商”與“外地分傢”製度以分散風險。書中深入剖析瞭汪氏在徽墨、茶葉貿易中對“品類標準化”的早期實踐,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季節性與區域性的價格差異進行套利。同時,本書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傢族內部因權力分配、繼承人培養以及與地方官僚關係處理不當而産生的諸多矛盾與衝突,展現瞭商業帝國光環下的內在張力。例如,書中詳述瞭同治年間,傢族在處理太平軍戰亂對沿江漕運網絡衝擊時的艱難抉擇與策略調整。 下捲“風雲變幻與文化迴流:近代轉摺的沉浮”,時間跨越至清末民初。隨著傳統商業格局的瓦解與西方現代金融體係的衝擊,汪氏傢族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捲著重分析瞭傢族中受新式教育的後代如何試圖將傳統商業資本轉化為現代工業投資,以及他們在股票、鐵路投資中的成功與失敗。更重要的是,本書聚焦於傢族在“文化迴流”中的努力。汪氏在敗退故裏後,如何利用積纍的財富,在傢鄉修建瞭規模宏大的“雲巢園林”,並以其藏書、古董和對地方教育事業的資助,完成瞭從純粹的商業精英嚮文化名士的身份轉換。這種對傳統文化和地域根源的堅守,成為汪氏在動蕩年代得以延續的重要精神支柱。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雲巢往事》的價值在於其罕見的史料性與生動的敘事手法相結閤。它不僅為研究明清商業史、傢族史、徽學提供瞭第一手的實證資料,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下,一個商業傢族如何平衡“逐利”與“守禮”、“擴張”與“迴歸”之間的復雜哲學睏境。它展現的不僅是一部財富的積纍史,更是一部關於人情、道德、繼承與文化使命的深刻考察。通過汪氏一門的七代興衰,讀者得以窺見中國近五百年商業文明變遷的側影。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資料匯編和校勘方麵所下的苦功。翻開任何一個章節,都能感受到那份近乎苛刻的嚴謹態度。作者似乎跑遍瞭全國各地的文博機構,收集瞭大量一手拓片和高清影印件,並且對每一個字形的細微差彆都進行瞭細緻的比對和標記。這種對原始材料的忠實呈現,為後續研究者提供瞭極其可靠的基礎。每當我在對照書中的圖例時,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研究者那種“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沒有絲毫的敷衍或想當然,這種對學術誠信的堅守,纔是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仿佛讓人瞬間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東漢時代。紙張的質感非常考究,厚實而又不失細膩,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手感,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尤其是封麵那幾組精選的碑刻拓片影印,排版疏密有緻,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設計的韻味。我拿到手後,愛不釋手地翻閱瞭好幾遍,光是欣賞這些圖像和版式設計,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裝幀的匠心獨運,為這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增添瞭許多可藏性,讓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邏輯安排得極為精妙,層次分明,循序漸進,充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體係構建能力。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字形,而是圍繞特定的曆史脈絡和書寫習慣進行分類論述,從宏觀的時代特徵到微觀的筆畫細節,層層剝筍,邏輯遞進。閱讀時,我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東漢異體字”認知框架的,這種清晰的脈絡感極大地幫助瞭讀者消化吸收那些龐雜的信息。它提供瞭一種研究的方法論,而不僅僅是研究的結果,這對於想要深入該領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自然,作者的語言功底深厚,即便麵對的是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字研究,也處理得深入淺齣,極富條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闡述復雜的概念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場景或考古發現作為佐證,使得原本枯燥的字形演變和結構分析變得栩栩如生。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讓人感覺不像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更像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漫步於曆史長廊,聽他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文字秘密。這種將學術深度與閱讀愉悅完美結閤的筆法,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

這本書的配圖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這對於研究圖像密集型的學科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所有的拓片掃描件都保持瞭極高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的碑刻細節,也能在書頁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還原。圖注的標注精準到位,與正文的論述形成瞭完美的互補,讓你在閱讀文字分析的同時,能夠立即在圖例上找到對應的實例進行印證。這種對視覺材料的重視程度,遠超一般學術專著,確保瞭讀者在研究過程中,不會因為圖像模糊而産生任何理解上的偏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