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民,網名天涯蘭,日本足利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碩士。10年軟件行業從業經驗,在醫療、安防和電商行業都有所涉及,前後擔任係統分析架構師、部門經理、技術總監等職務,對架構設計和技術管理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入的理解。主持過十餘個麵嚮研發人員的技術和管理類培訓課程,著有《係統架構設計:程序員嚮架構師轉型之路》、《嚮技術管理者轉型:軟件開發人員跨越行業、技術、管理的轉型思維與實踐》等書籍。
第 一篇 直麵微服務 1
第 1 章 直麵微服務架構 2
1.1 分布式係統 3
1.1.1 單塊係統的問題 3
1.1.2 分布式係統的基本特徵 6
1.2 微服務架構 8
1.2.1 微服務的概念 9
1.2.2 微服務架構基礎 10
1.2.3 微服務架構與現有架構體係
對比 12
1.3 構建微服務架構的係統方法 14
1.3.1 服務模型 15
1.3.2 實現技術 15
1.3.3 基礎設施 16
1.3.4 研發過程 16
1.4 微服務架構的優勢 16
1.4.1 技術優勢 16
1.4.2 業務與組織優勢 18
1.5 微服務架構的挑戰 20
1.5.1 技術架構挑戰 20
1.5.2 研發過程挑戰 21
1.6 實施微服務架構 22
1.6.1 微服務架構實施前提 22
1.6.2 微服務架構實施模式 23
1.7 本章小結 23
第二篇 服務建模 24
第 2 章 服務建模方法 25
2.1 服務分類 25
2.1.1 服務的基本類彆 26
2.1.2 服務與業務 29
2.2 服務模型 30
2.2.1 服務的概念模型 31
2.2.2 服務的統一錶現形式 32
2.3 服務邊界 33
2.3.1 識彆業務領域及邊界 33
2.3.2 界限上下文 36
2.3.3 服務邊界劃分的原則 41
2.4 服務數據 41
2.4.1 規範化數據模型的問題 41
2.4.2 數據去中心化 42
2.5 本章小結 47
第3 章 服務拆分與集成 48
3.1 服務拆分 49
3.1.1 服務拆分的維度 49
3.1.2 服務拆分的策略 50
3.1.3 管理服務的依賴關係 53
3.1.4 管理服務的數據 56
3.1.5 管理事務的邊界 59
3.2 服務集成 61
3.2.1 係統集成基礎 61
3.2.2 RPC 62
3.2.3 REST 64
3.2.4 消息傳遞 70
3.2.5 服務總綫 72
3.2.6 數據復製 74
3.2.7 客戶端集成 76
3.2.8 外部集成 78
3.3 本章小結 80
第三篇 服務實現 81
第4 章 微服務架構基礎組件 82
4.1 服務通信 82
4.1.1 網絡連接 82
4.1.2 IO 模型 83
4.1.3 可靠性 85
4.1.4 同步與異步 85
4.2 事件驅動 88
4.2.1 基本事件驅動架構 88
4.2.2 事件驅動架構與領域模型 89
4.3 負載均衡 92
4.3.1 服務器端負載均衡 92
4.3.2 客戶端負載均衡 93
4.3.3 負載均衡算法 94
4.4 服務路由 95
4.4.1 直接路由 95
4.4.2 間接路由 96
4.4.3 路由規則 96
4.5 API 網關 97
4.5.1 網關的作用 98
4.5.2 網關的功能 99
4.6 配置管理 100
4.6.1 配置中心模型 101
4.6.2 分布式協調機製 102
4.7 本章小結 104
第5 章 微服務架構關鍵要素 105
5.1 服務治理 106
5.1.1 服務注冊中心 106
5.1.2 服務發布與注冊 109
5.1.3 服務發現與調用 110
5.1.4 服務監控 111
5.2 數據一緻性 113
5.2.1 分布式事務 113
5.2.2 CAP 理論與BASE 思想 116
5.2.3 可靠事件模式 118
5.2.4 補償模式 124
5.2.5 Sagas 長事務模式 126
5.2.6 TCC 模式 127
5.2.7 最大努力通知模式 133
5.2.8 人工乾預模式 135
5.2.9 數據一緻性模式總結 135
5.3 服務可靠性 136
5.3.1 服務訪問失敗的原因 136
5.3.2 服務失敗的應對策略 138
5.3.3 服務容錯 139
5.3.4 服務隔離 140
5.3.5 服務限流 143
5.3.6 服務降級 145
5.4 本章小結 148
第6 章 微服務架構實現技術 149
6.1 微服務架構實現技術選型 149
6.1.1 技術選型的參考標準 150
6.1.2 微服務實現框架對比 152
6.2 Spring Boot 153
6.2.1 Spring Boot 概覽 154
6.2.2 Spring Boot 核心原理 155
6.3 Spring Cloud 157
6.3.1 Spring Cloud 概覽 157
6.3.2 Spring Cloud Netflix Eureka
與服務治理 159
6.3.3 Spring Cloud Netflix Ribbon
與負載均衡 165
6.3.4 Spring Cloud Netflix Hystrix
與服務容錯 168
6.3.5 Spring Cloud Netflix Zuul 與
API 網關 177
6.3.6 Spring Cloud Config 與配置
中心 180
6.4 案例分析 184
6.4.1 服務建模 184
6.4.2 服務架構設計 186
6.4.3 服務實現 188
6.5 本章小結 193
第7 章 微服務架構管理體係 194
7.1 服務測試 194
7.1.1 微服務測試的維度 195
7.1.2 微服務測試實現方法 198
7.1.3 消費者驅動的契約測試 200
7.2 服務交付與部署 205
7.2.1 微服務交付管理 205
7.2.2 基於Docker 部署微服務 209
7.3 服務監控 219
7.3.1 日誌聚閤 220
7.3.2 服務跟蹤 224
7.4 服務安全 227
7.4.1 通用安全性技術 228
7.4.2 安全性協議 230
7.4.3 微服務中的安全性設計 235
7.5 本章小結 237
第四篇 服務轉型 239
第8 章 嚮微服務架構轉型 240
8.1 微服務架構轉型過程與方法 241
8.1.1 調整架構的技術 242
8.1.2 微服務架構與現有係統 245
8.1.3 微服務實施最佳實踐 251
8.2 微服務架構與研發過程轉變 256
8.2.1 産品管理轉變 256
8.2.2 組織架構轉變 259
8.2.3 研發文化轉變 262
8.3 微服務架構轉型案例分析 264
8.3.1 係統描述 264
8.3.2 微服務架構改造整體方案 268
8.3.3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 一階段 268
8.3.4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二階段 273
8.3.5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三階段 280
8.3.6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四階段 285
8.4 本章小結 290
參考文獻 291
這本書的深入探討,對於那些渴望真正理解底層邏輯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概念的開發者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作者沒有被時下技術熱點的光環所迷惑,而是紮紮實實地從最基礎的分布式係統挑戰入手,層層遞進地剖析瞭現代微服務架構所必須麵對的那些“硬骨頭”問題,比如服務間的通信一緻性、數據同步的復雜性,以及狀態管理的藝術。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可觀測性”這一環節的論述,它不是被當作一個簡單的附加功能來提及,而是被提升到瞭與業務邏輯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作者清晰地描繪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診斷、自我修復的生態係統,避免瞭傳統單體應用在規模擴大後麵臨的“黑盒”睏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站在一個高地,俯瞰著整個復雜的係統全貌,那些原本零散的技術點和實踐經驗,此刻都被巧妙地串聯成瞭一條邏輯清晰的知識鏈條。對於任何希望將微服務從一個時髦詞匯轉變為可靠生産力工具的團隊而言,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思維框架和嚴謹的實踐指導,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服務拆分”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CRUD劃分,而上升到瞭對領域邊界的深刻洞察。它迫使你思考,在追求極緻彈性的同時,如何在治理成本和開發效率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纔是成熟架構師的必修課。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關於分布式係統架構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多都顯得陳舊或者過於偏嚮特定技術棧。然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套獨立於具體編程語言或框架的“設計哲學”。作者將大量篇幅用於探討“治理”這一核心議題——如何在大規模、異構的環境中保持係統的統一性和規範性。無論是服務契約的管理、配置的中心化下放,還是版本兼容性的策略,書中都提供瞭超越當前技術實現的、更偏嚮於管理學和工程學的思考深度。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數據所有權”的討論,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數據在微服務邊界中的流動與隔離,並提齣瞭幾種在跨服務事務處理中兼顧效率與最終一緻性的務實摺衷方案。讀完後,我不再僅僅關注於“如何寫齣高性能的代碼”,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設計一個能夠被長期維護、在組織邊界清晰的係統”。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幫助我重新校準瞭自己對“優秀架構”的定義標準,它無疑將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常青參考資料,值得所有高級工程師反復研讀。
評分這份閱讀體驗,遠超齣瞭我閱讀一本技術專著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他擅長用簡潔的比喻來闡釋復雜的分布式難題。例如,書中將服務間的“依賴爆炸”比喻成一個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一旦某個基礎資産發生波動,整個鏈條都會被非綫性地放大風險,這個生動的類比讓我瞬間領悟瞭為什麼過度依賴同步調用是架構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架構演進的章節,作者非常坦誠地分享瞭從單體到微服務的“痛苦過渡期”,他沒有美化這個過程,而是詳細描述瞭在團隊能力、工具鏈成熟度和組織結構相互製約下的真實挑戰,以及如何通過“絞殺者模式”進行溫和、可控的拆分策略。這種對現實睏境的直麵,讓這本書顯得非常接地氣和可信賴。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指導我們“如何以一種務實、低風險的方式去做到”。對於那些正處在係統重構前夜,對技術轉型心存疑慮的團隊領導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策略路綫圖,是消除不確定性、建立團隊信心極其重要的參考資料。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工程學的教科書。它沒有陷入追逐最新框架的陷阱,而是將焦點牢牢鎖定在那些跨越瞭時間、幾乎永不過時的“不變”原則上。從一緻性模型(CAP理論的實踐演繹)到容錯機製(斷路器、限流與超時重試的精妙配閤),作者對每一個底層機製的剖析都深挖到瞭協議和實現細節層麵。我原以為自己對RPC和消息隊列的理解已經足夠深入,但在閱讀瞭關於異步通信中“最終一緻性”處理流程的那幾章後,纔意識到過去很多實踐都隻是停留在“會用”的層麵,而沒有真正理解“為什麼這麼用”以及“如果齣瞭問題該怎麼救”。書中對安全性考慮的篇幅也十分到位,特彆是在服務網格(Service Mesh)還未完全普及的階段,如何用最小的侵入性實現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安全加固,提供瞭多套成熟的、可供權衡的方案。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訓練的是讀者的“係統思維”,而不是簡單的“工具使用能力”。它告訴你,一個健壯的係統不是靠某個魔法庫堆砌起來的,而是靠對風險的預判和對失敗的冗餘設計共同構建的堡壘。
評分這本書的筆觸極其細膩,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隻談理論的學院派作風,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架構師在與你進行一次深度、坦誠的午後交流。作者在講解每一個設計模式時,總會附帶詳盡的“反模式”剖析——即什麼情況下你不應該使用某種模式,以及如果錯誤使用瞭,係統會遭受怎樣的具體損傷。這種“雙嚮論證”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實用性和說服力。例如,對於領域驅動設計(DDD)在微服務邊界劃分上的應用,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聚閤根、限界上下文這些概念,而是通過幾個貫穿全書的假想案例,演示瞭在業務快速迭代時,如何通過靈活調整上下文邊界,來避免僵硬的微服務耦閤。這種基於場景的講解,讓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技術債務”的量化討論,他提齣瞭一個很有啓發性的觀點:在微服務世界裏,技術債務不再僅僅是代碼層麵的纍積,更可能是架構決策的滯後性。書中提供的量化指標和評估模型,為團隊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用來審視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以及下一步應該優先償還哪一部分“架構債務”。對於希望建立長期、可持續迭代的係統,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評分質量還不錯,快遞速度可以
評分很好
評分公司采購的,書不錯 !是正品一手的 !!快遞很快速!
評分復古印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總體概括的東西,有的用吧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
評分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