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設計原理與架構

微服務設計原理與架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天民 著
圖書標籤:
  • 微服務
  • 分布式係統
  • 架構設計
  • 軟件工程
  • 雲原生
  • Spring Cloud
  • Docker
  • Kubernetes
  • 服務治理
  • API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88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2747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闡述實施微服務架構的方法論和工程實踐
2.解密微服務Spring Boot Spring Cloud 技術實踐
3.基於Docker部署微服務
4.給齣從現有係統嚮微服務架構轉型的思路、過程和案例分析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四大篇幅內容,包括:
1. 直麵微服務篇,剖析微服務架構的基本特徵、優勢和劣勢,並給齣實施微服務架構的係統方法。
2. 服務建模篇,介紹服務建模的思路和方法,並從服務拆分和集成角度對服務模型進行重點展開。
3. 服務實現篇,介紹微服務架構涉及的基礎組件、關鍵要素以及目前主流的技術實現體係。
4. 服務轉型篇,包括對遺留係統進行微服務架構的改造方法以及對研發過程轉型的討論。

作者簡介

鄭天民,網名天涯蘭,日本足利工業大學信息工程學碩士。10年軟件行業從業經驗,在醫療、安防和電商行業都有所涉及,前後擔任係統分析架構師、部門經理、技術總監等職務,對架構設計和技術管理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入的理解。主持過十餘個麵嚮研發人員的技術和管理類培訓課程,著有《係統架構設計:程序員嚮架構師轉型之路》、《嚮技術管理者轉型:軟件開發人員跨越行業、技術、管理的轉型思維與實踐》等書籍。


目錄

第 一篇 直麵微服務 1

第 1 章 直麵微服務架構 2

1.1 分布式係統 3

1.1.1 單塊係統的問題 3

1.1.2 分布式係統的基本特徵 6

1.2 微服務架構 8

1.2.1 微服務的概念 9

1.2.2 微服務架構基礎 10

1.2.3 微服務架構與現有架構體係

對比 12

1.3 構建微服務架構的係統方法 14

1.3.1 服務模型 15

1.3.2 實現技術 15

1.3.3 基礎設施 16

1.3.4 研發過程 16

1.4 微服務架構的優勢 16

1.4.1 技術優勢 16

1.4.2 業務與組織優勢 18

1.5 微服務架構的挑戰 20

1.5.1 技術架構挑戰 20

1.5.2 研發過程挑戰 21

1.6 實施微服務架構 22

1.6.1 微服務架構實施前提 22

1.6.2 微服務架構實施模式 23

1.7 本章小結 23

第二篇 服務建模 24

第 2 章 服務建模方法 25

2.1 服務分類 25

2.1.1 服務的基本類彆 26

2.1.2 服務與業務 29

2.2 服務模型 30

2.2.1 服務的概念模型 31

2.2.2 服務的統一錶現形式 32

2.3 服務邊界 33

2.3.1 識彆業務領域及邊界 33

2.3.2 界限上下文 36

2.3.3 服務邊界劃分的原則 41

2.4 服務數據 41

2.4.1 規範化數據模型的問題 41

2.4.2 數據去中心化 42

2.5 本章小結 47

第3 章 服務拆分與集成 48

3.1 服務拆分 49

3.1.1 服務拆分的維度 49

3.1.2 服務拆分的策略 50

3.1.3 管理服務的依賴關係 53

3.1.4 管理服務的數據 56

3.1.5 管理事務的邊界 59

3.2 服務集成 61

3.2.1 係統集成基礎 61

3.2.2 RPC 62

3.2.3 REST 64

3.2.4 消息傳遞 70

3.2.5 服務總綫 72

3.2.6 數據復製 74

3.2.7 客戶端集成 76

3.2.8 外部集成 78

3.3 本章小結 80

第三篇 服務實現 81

第4 章 微服務架構基礎組件 82

4.1 服務通信 82

4.1.1 網絡連接 82

4.1.2 IO 模型 83

4.1.3 可靠性 85

4.1.4 同步與異步 85

4.2 事件驅動 88

4.2.1 基本事件驅動架構 88

4.2.2 事件驅動架構與領域模型 89

4.3 負載均衡 92

4.3.1 服務器端負載均衡 92

4.3.2 客戶端負載均衡 93

4.3.3 負載均衡算法 94

4.4 服務路由 95

4.4.1 直接路由 95

4.4.2 間接路由 96

4.4.3 路由規則 96

4.5 API 網關 97

4.5.1 網關的作用 98

4.5.2 網關的功能 99

4.6 配置管理 100

4.6.1 配置中心模型 101

4.6.2 分布式協調機製 102

4.7 本章小結 104

第5 章 微服務架構關鍵要素 105

5.1 服務治理 106

5.1.1 服務注冊中心 106

5.1.2 服務發布與注冊 109

5.1.3 服務發現與調用 110

5.1.4 服務監控 111

5.2 數據一緻性 113

5.2.1 分布式事務 113

5.2.2 CAP 理論與BASE 思想 116

5.2.3 可靠事件模式 118

5.2.4 補償模式 124

5.2.5 Sagas 長事務模式 126

5.2.6 TCC 模式 127

5.2.7 最大努力通知模式 133

5.2.8 人工乾預模式 135

5.2.9 數據一緻性模式總結 135

5.3 服務可靠性 136

5.3.1 服務訪問失敗的原因 136

5.3.2 服務失敗的應對策略 138

5.3.3 服務容錯 139

5.3.4 服務隔離 140

5.3.5 服務限流 143

5.3.6 服務降級 145

5.4 本章小結 148

第6 章 微服務架構實現技術 149

6.1 微服務架構實現技術選型 149

6.1.1 技術選型的參考標準 150

6.1.2 微服務實現框架對比 152

6.2 Spring Boot 153

6.2.1 Spring Boot 概覽 154

6.2.2 Spring Boot 核心原理 155

6.3 Spring Cloud 157

6.3.1 Spring Cloud 概覽 157

6.3.2 Spring Cloud Netflix Eureka

與服務治理 159

6.3.3 Spring Cloud Netflix Ribbon

與負載均衡 165

6.3.4 Spring Cloud Netflix Hystrix

與服務容錯 168

6.3.5 Spring Cloud Netflix Zuul 與

API 網關 177

6.3.6 Spring Cloud Config 與配置

中心 180

6.4 案例分析 184

6.4.1 服務建模 184

6.4.2 服務架構設計 186

6.4.3 服務實現 188

6.5 本章小結 193

第7 章 微服務架構管理體係 194

7.1 服務測試 194

7.1.1 微服務測試的維度 195

7.1.2 微服務測試實現方法 198

7.1.3 消費者驅動的契約測試 200

7.2 服務交付與部署 205

7.2.1 微服務交付管理 205

7.2.2 基於Docker 部署微服務 209

7.3 服務監控 219

7.3.1 日誌聚閤 220

7.3.2 服務跟蹤 224

7.4 服務安全 227

7.4.1 通用安全性技術 228

7.4.2 安全性協議 230

7.4.3 微服務中的安全性設計 235

7.5 本章小結 237

第四篇 服務轉型 239

第8 章 嚮微服務架構轉型 240

8.1 微服務架構轉型過程與方法 241

8.1.1 調整架構的技術 242

8.1.2 微服務架構與現有係統 245

8.1.3 微服務實施最佳實踐 251

8.2 微服務架構與研發過程轉變 256

8.2.1 産品管理轉變 256

8.2.2 組織架構轉變 259

8.2.3 研發文化轉變 262

8.3 微服務架構轉型案例分析 264

8.3.1 係統描述 264

8.3.2 微服務架構改造整體方案 268

8.3.3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 一階段 268

8.3.4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二階段 273

8.3.5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三階段 280

8.3.6 微服務架構改造第四階段 285

8.4 本章小結 290

參考文獻 291



《煉金術士的指南:元素、轉化與不朽之秘》 導論:追尋物質的終極奧秘 自人類文明的曙光初現,我們便從未停止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與追問。從古老的傳說到近代的科學,我們渴望理解構成萬物的基本單元,更企盼能夠駕馭它們,進行隨心所欲的轉化,乃至觸及生命的永恒。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一種神秘而迷人的學科應運而生——煉金術。它不僅僅是對物質屬性的粗淺認知,更是一套融閤瞭哲學、宗教、神秘主義和早期化學實驗的綜閤性實踐。它試圖揭示宇宙的運作法則,探尋物質轉化的終極密碼,並最終指嚮對個體生命與精神的升華。 本書,《煉金術士的指南:元素、轉化與不朽之秘》,並非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考據或對神秘主義的淺嘗輒止。它是一次深度潛入煉金術思想深處的旅程,一次對那些古老符號、晦澀隱喻以及充滿智慧的實踐的重新審視。我們將剝去籠罩在煉金術上的神秘麵紗,探尋其核心的哲學理念,理解其對元素、轉化以及“賢者之石”的追求,並最終審視它對人類認識自身與宇宙所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章:元素之語——從四元素到三要素的演變 煉金術思想的基石,是對構成世界的“元素”的理解。早期煉金術士繼承瞭古希臘哲學傢的四元素說,即土、氣、火、水。他們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這四種基本物質以不同的比例組閤而成。土代錶凝固與穩定,水象徵流動與滋養,火寓意著能量與改變,而氣則代錶瞭彌漫與連接。這種樸素而直觀的分類,為理解物質世界的變幻提供瞭最初的框架。 然而,隨著煉金術實踐的深入和哲學思考的演進,一種更為精煉的“三要素”理論逐漸占據瞭主導地位。這三要素便是硫(Sulfur)、汞(Mercury)和鹽(Salt)。在這裏,硫不僅僅是燃燒的元素,它更多地代錶瞭物質的“活潑性”或“易燃性”,是能量與形態變化的驅動力。汞則象徵著“流動性”與“轉化性”,是連接不同物質形態的媒介,也代錶著生命力的精華。而鹽,則被視為物質的“固定性”與“穩定性”,是構成實體與保持形態的關鍵,也暗示著不朽與永恒的某種特質。 本書將詳細解析這兩種元素理論的演變過程,闡釋它們各自的哲學內涵以及在煉金術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我們將探討為什麼煉金術士會將硫、汞、鹽視為比四元素更接近物質本質的“原理”,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來理解和操縱物質的轉化過程。從礦物的生成到生命的衰敗,從金屬的熔煉到藥物的提取,這三要素的視角貫穿始終,為理解煉金術的整體觀提供瞭關鍵的鑰匙。 第二章:轉化的藝術——從基礎金屬到黃金的象徵 煉金術最為人所知的目標,莫過於將廉價的卑金屬(如鉛、鐵)轉化為珍貴的黃金。然而,這並非僅僅是物質財富的追求,其背後蘊含著更為深刻的象徵意義。在煉金術士眼中,卑金屬的“不完美”與黃金的“完美”之間,存在著一種可以被引導的轉化路徑。這種轉化,被視為對自然界固有秩序的理解與加速,也是一種模仿神聖創造過程的實踐。 “賢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便是實現這一終極轉化的關鍵媒介。它並非僅僅是一塊石頭,而可能是一種物質、一種過程、一種智慧的結晶,甚至是某種能量形態。賢者之石被認為是能夠催化卑金屬的“成熟”,使其達到黃金的完美狀態。這種轉化過程,常常被描繪為一係列復雜的實驗步驟,如“加尼”、“溶解”、“蒸餾”、“凝固”等。每一個步驟都充滿瞭象徵意義,例如“黑色”(Nigredo)代錶著物質的分解與腐敗,是轉化的起始階段;“白色”(Albedo)象徵著淨化與升華,是去除雜質的過程;而最終的“紅色”(Rubedo)則預示著完成與重生,是賢者之石顯現的階段。 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轉化步驟的象徵意義,並嘗試理解煉金術士是如何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來模擬這些抽象的概念。我們將考察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煉金術文獻中關於“賢者之石”的描述,探究其物質形態、製備方法以及被賦予的神秘力量。我們還將討論,為何黃金在煉金術中被視為最完美的金屬,以及這種追求“完美”的理念如何延伸到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第三章:生命之泉——不朽的追求與精神的升華 除瞭物質的轉化,煉金術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生命的永恒,即“不朽”。這不僅僅是對肉體壽命的延長,更是對精神境界的升華,是對擺脫生死輪迴、達到某種超然狀態的渴望。煉金術士相信,通過對物質轉化原理的掌握,可以找到延緩衰老、治愈疾病、甚至獲得永生的方法。 “長生不老藥”(Elixir of Life)便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它通常被認為是由賢者之石進一步提煉或與生命能量結閤而成的産物。長生不老藥被賦予瞭能夠治愈一切疾病、恢復青春活力、並最終賦予飲用者不朽生命的強大功效。在許多傳說中,煉金術士們傾盡一生,在實驗室中與時間賽跑,試圖煉製齣這神聖的瓊漿玉液。 然而,本書更傾嚮於將煉金術士對“不朽”的追求理解為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思考。在物質世界中尋求永恒的局限性,促使他們將目光轉嚮精神層麵。通過煉金術的實踐,煉金術士們也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認知與精神重塑。對物質的分解與重組,是對自身內在欲望、恐懼與執念的清理;對“賢者之石”的追尋,是對內心平靜與智慧圓滿的渴望。最終,煉金術士所追求的“不朽”,並非僅僅是生理上的永生,更是精神上的解脫與超越,是一種達到與宇宙閤一的至高境界。 本書將探討煉金術士是如何將物質世界的轉化與精神世界的升華聯係起來的。我們將分析長生不老藥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如何被視為一種通往精神不朽的途徑。我們還將審視煉金術的“偉業”(Great Work)所蘊含的深層寓意,它既是對物質的徵服,也是對自我的超越,是一場從物質束縛走嚮精神自由的偉大探索。 第四章:煉金術的遺産——從科學萌芽到現代思潮 盡管煉金術在近代科學興起後逐漸被邊緣化,但其影響卻不容忽視。許多早期的化學傢,如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本身就是傑齣的煉金術士,他們通過煉金術的實踐,積纍瞭大量的實驗經驗和對物質性質的認知,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對蒸餾、萃取、結晶等實驗技術的掌握,以及對各種化學藥劑的認識,都離不開煉金術士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煉金術所蘊含的“整體觀”、“轉化觀”以及對“隱藏規律”的探索精神,在現代科學的許多領域仍然有著深刻的共鳴。從量子力學對物質微觀結構的顛覆性認識,到生態學對生命係統相互關聯的強調,再到心理學對潛意識的挖掘,我們都能看到煉金術思想的某些影子。煉金術士們對物質世界的細緻觀察和對事物內在聯係的探求,正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迴顧煉金術在曆史上的地位,分析它與早期科學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如何啓發瞭後世的科學發展。我們將探討煉金術思想對現代哲學、藝術、文學乃至於心理學所産生的微妙影響。通過對煉金術遺産的審視,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這段神秘的曆史,更能從中汲取智慧,以更開闊的視野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結語:智慧的火炬,穿越時空 《煉金術士的指南:元素、轉化與不朽之秘》,旨在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充滿啓迪的智慧之旅。它邀請您一同去探索那些古老而閃耀的思想火炬,去理解煉金術士們是如何在物質與精神的交匯處,追尋著宇宙的終極奧秘。這並非是尋找速成的魔法,而是對深刻理解、持續探索和自我超越的緻敬。願本書能為您開啓一扇通往更廣闊認知世界的大門,激發您對物質、生命和宇宙的無限好奇與敬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深入探討,對於那些渴望真正理解底層邏輯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概念的開發者來說,無疑是一股清流。作者沒有被時下技術熱點的光環所迷惑,而是紮紮實實地從最基礎的分布式係統挑戰入手,層層遞進地剖析瞭現代微服務架構所必須麵對的那些“硬骨頭”問題,比如服務間的通信一緻性、數據同步的復雜性,以及狀態管理的藝術。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可觀測性”這一環節的論述,它不是被當作一個簡單的附加功能來提及,而是被提升到瞭與業務邏輯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作者清晰地描繪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診斷、自我修復的生態係統,避免瞭傳統單體應用在規模擴大後麵臨的“黑盒”睏境。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站在一個高地,俯瞰著整個復雜的係統全貌,那些原本零散的技術點和實踐經驗,此刻都被巧妙地串聯成瞭一條邏輯清晰的知識鏈條。對於任何希望將微服務從一個時髦詞匯轉變為可靠生産力工具的團隊而言,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思維框架和嚴謹的實踐指導,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對“服務拆分”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CRUD劃分,而上升到瞭對領域邊界的深刻洞察。它迫使你思考,在追求極緻彈性的同時,如何在治理成本和開發效率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纔是成熟架構師的必修課。

評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分布式係統架構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很多都顯得陳舊或者過於偏嚮特定技術棧。然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套獨立於具體編程語言或框架的“設計哲學”。作者將大量篇幅用於探討“治理”這一核心議題——如何在大規模、異構的環境中保持係統的統一性和規範性。無論是服務契約的管理、配置的中心化下放,還是版本兼容性的策略,書中都提供瞭超越當前技術實現的、更偏嚮於管理學和工程學的思考深度。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數據所有權”的討論,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數據在微服務邊界中的流動與隔離,並提齣瞭幾種在跨服務事務處理中兼顧效率與最終一緻性的務實摺衷方案。讀完後,我不再僅僅關注於“如何寫齣高性能的代碼”,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設計一個能夠被長期維護、在組織邊界清晰的係統”。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幫助我重新校準瞭自己對“優秀架構”的定義標準,它無疑將成為我案頭必備的常青參考資料,值得所有高級工程師反復研讀。

評分

這份閱讀體驗,遠超齣瞭我閱讀一本技術專著的預期。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他擅長用簡潔的比喻來闡釋復雜的分布式難題。例如,書中將服務間的“依賴爆炸”比喻成一個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一旦某個基礎資産發生波動,整個鏈條都會被非綫性地放大風險,這個生動的類比讓我瞬間領悟瞭為什麼過度依賴同步調用是架構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架構演進的章節,作者非常坦誠地分享瞭從單體到微服務的“痛苦過渡期”,他沒有美化這個過程,而是詳細描述瞭在團隊能力、工具鏈成熟度和組織結構相互製約下的真實挑戰,以及如何通過“絞殺者模式”進行溫和、可控的拆分策略。這種對現實睏境的直麵,讓這本書顯得非常接地氣和可信賴。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指導我們“如何以一種務實、低風險的方式去做到”。對於那些正處在係統重構前夜,對技術轉型心存疑慮的團隊領導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策略路綫圖,是消除不確定性、建立團隊信心極其重要的參考資料。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工程學的教科書。它沒有陷入追逐最新框架的陷阱,而是將焦點牢牢鎖定在那些跨越瞭時間、幾乎永不過時的“不變”原則上。從一緻性模型(CAP理論的實踐演繹)到容錯機製(斷路器、限流與超時重試的精妙配閤),作者對每一個底層機製的剖析都深挖到瞭協議和實現細節層麵。我原以為自己對RPC和消息隊列的理解已經足夠深入,但在閱讀瞭關於異步通信中“最終一緻性”處理流程的那幾章後,纔意識到過去很多實踐都隻是停留在“會用”的層麵,而沒有真正理解“為什麼這麼用”以及“如果齣瞭問題該怎麼救”。書中對安全性考慮的篇幅也十分到位,特彆是在服務網格(Service Mesh)還未完全普及的階段,如何用最小的侵入性實現傳輸層和應用層的安全加固,提供瞭多套成熟的、可供權衡的方案。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訓練的是讀者的“係統思維”,而不是簡單的“工具使用能力”。它告訴你,一個健壯的係統不是靠某個魔法庫堆砌起來的,而是靠對風險的預判和對失敗的冗餘設計共同構建的堡壘。

評分

這本書的筆觸極其細膩,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隻談理論的學院派作風,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架構師在與你進行一次深度、坦誠的午後交流。作者在講解每一個設計模式時,總會附帶詳盡的“反模式”剖析——即什麼情況下你不應該使用某種模式,以及如果錯誤使用瞭,係統會遭受怎樣的具體損傷。這種“雙嚮論證”極大地增強瞭知識的實用性和說服力。例如,對於領域驅動設計(DDD)在微服務邊界劃分上的應用,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瞭聚閤根、限界上下文這些概念,而是通過幾個貫穿全書的假想案例,演示瞭在業務快速迭代時,如何通過靈活調整上下文邊界,來避免僵硬的微服務耦閤。這種基於場景的講解,讓抽象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技術債務”的量化討論,他提齣瞭一個很有啓發性的觀點:在微服務世界裏,技術債務不再僅僅是代碼層麵的纍積,更可能是架構決策的滯後性。書中提供的量化指標和評估模型,為團隊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用來審視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以及下一步應該優先償還哪一部分“架構債務”。對於希望建立長期、可持續迭代的係統,這本書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評分

質量還不錯,快遞速度可以

評分

很好

評分

公司采購的,書不錯 !是正品一手的 !!快遞很快速!

評分

復古印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總體概括的東西,有的用吧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

評分

有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