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民,网名天涯兰,日本足利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硕士。10年软件行业从业经验,在医疗、安防和电商行业都有所涉及,前后担任系统分析架构师、部门经理、技术总监等职务,对架构设计和技术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主持过十余个面向研发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类培训课程,著有《系统架构设计:程序员向架构师转型之路》、《向技术管理者转型:软件开发人员跨越行业、技术、管理的转型思维与实践》等书籍。
第 一篇 直面微服务 1
第 1 章 直面微服务架构 2
1.1 分布式系统 3
1.1.1 单块系统的问题 3
1.1.2 分布式系统的基本特征 6
1.2 微服务架构 8
1.2.1 微服务的概念 9
1.2.2 微服务架构基础 10
1.2.3 微服务架构与现有架构体系
对比 12
1.3 构建微服务架构的系统方法 14
1.3.1 服务模型 15
1.3.2 实现技术 15
1.3.3 基础设施 16
1.3.4 研发过程 16
1.4 微服务架构的优势 16
1.4.1 技术优势 16
1.4.2 业务与组织优势 18
1.5 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20
1.5.1 技术架构挑战 20
1.5.2 研发过程挑战 21
1.6 实施微服务架构 22
1.6.1 微服务架构实施前提 22
1.6.2 微服务架构实施模式 23
1.7 本章小结 23
第二篇 服务建模 24
第 2 章 服务建模方法 25
2.1 服务分类 25
2.1.1 服务的基本类别 26
2.1.2 服务与业务 29
2.2 服务模型 30
2.2.1 服务的概念模型 31
2.2.2 服务的统一表现形式 32
2.3 服务边界 33
2.3.1 识别业务领域及边界 33
2.3.2 界限上下文 36
2.3.3 服务边界划分的原则 41
2.4 服务数据 41
2.4.1 规范化数据模型的问题 41
2.4.2 数据去中心化 42
2.5 本章小结 47
第3 章 服务拆分与集成 48
3.1 服务拆分 49
3.1.1 服务拆分的维度 49
3.1.2 服务拆分的策略 50
3.1.3 管理服务的依赖关系 53
3.1.4 管理服务的数据 56
3.1.5 管理事务的边界 59
3.2 服务集成 61
3.2.1 系统集成基础 61
3.2.2 RPC 62
3.2.3 REST 64
3.2.4 消息传递 70
3.2.5 服务总线 72
3.2.6 数据复制 74
3.2.7 客户端集成 76
3.2.8 外部集成 78
3.3 本章小结 80
第三篇 服务实现 81
第4 章 微服务架构基础组件 82
4.1 服务通信 82
4.1.1 网络连接 82
4.1.2 IO 模型 83
4.1.3 可靠性 85
4.1.4 同步与异步 85
4.2 事件驱动 88
4.2.1 基本事件驱动架构 88
4.2.2 事件驱动架构与领域模型 89
4.3 负载均衡 92
4.3.1 服务器端负载均衡 92
4.3.2 客户端负载均衡 93
4.3.3 负载均衡算法 94
4.4 服务路由 95
4.4.1 直接路由 95
4.4.2 间接路由 96
4.4.3 路由规则 96
4.5 API 网关 97
4.5.1 网关的作用 98
4.5.2 网关的功能 99
4.6 配置管理 100
4.6.1 配置中心模型 101
4.6.2 分布式协调机制 102
4.7 本章小结 104
第5 章 微服务架构关键要素 105
5.1 服务治理 106
5.1.1 服务注册中心 106
5.1.2 服务发布与注册 109
5.1.3 服务发现与调用 110
5.1.4 服务监控 111
5.2 数据一致性 113
5.2.1 分布式事务 113
5.2.2 CAP 理论与BASE 思想 116
5.2.3 可靠事件模式 118
5.2.4 补偿模式 124
5.2.5 Sagas 长事务模式 126
5.2.6 TCC 模式 127
5.2.7 最大努力通知模式 133
5.2.8 人工干预模式 135
5.2.9 数据一致性模式总结 135
5.3 服务可靠性 136
5.3.1 服务访问失败的原因 136
5.3.2 服务失败的应对策略 138
5.3.3 服务容错 139
5.3.4 服务隔离 140
5.3.5 服务限流 143
5.3.6 服务降级 145
5.4 本章小结 148
第6 章 微服务架构实现技术 149
6.1 微服务架构实现技术选型 149
6.1.1 技术选型的参考标准 150
6.1.2 微服务实现框架对比 152
6.2 Spring Boot 153
6.2.1 Spring Boot 概览 154
6.2.2 Spring Boot 核心原理 155
6.3 Spring Cloud 157
6.3.1 Spring Cloud 概览 157
6.3.2 Spring Cloud Netflix Eureka
与服务治理 159
6.3.3 Spring Cloud Netflix Ribbon
与负载均衡 165
6.3.4 Spring Cloud Netflix Hystrix
与服务容错 168
6.3.5 Spring Cloud Netflix Zuul 与
API 网关 177
6.3.6 Spring Cloud Config 与配置
中心 180
6.4 案例分析 184
6.4.1 服务建模 184
6.4.2 服务架构设计 186
6.4.3 服务实现 188
6.5 本章小结 193
第7 章 微服务架构管理体系 194
7.1 服务测试 194
7.1.1 微服务测试的维度 195
7.1.2 微服务测试实现方法 198
7.1.3 消费者驱动的契约测试 200
7.2 服务交付与部署 205
7.2.1 微服务交付管理 205
7.2.2 基于Docker 部署微服务 209
7.3 服务监控 219
7.3.1 日志聚合 220
7.3.2 服务跟踪 224
7.4 服务安全 227
7.4.1 通用安全性技术 228
7.4.2 安全性协议 230
7.4.3 微服务中的安全性设计 235
7.5 本章小结 237
第四篇 服务转型 239
第8 章 向微服务架构转型 240
8.1 微服务架构转型过程与方法 241
8.1.1 调整架构的技术 242
8.1.2 微服务架构与现有系统 245
8.1.3 微服务实施最佳实践 251
8.2 微服务架构与研发过程转变 256
8.2.1 产品管理转变 256
8.2.2 组织架构转变 259
8.2.3 研发文化转变 262
8.3 微服务架构转型案例分析 264
8.3.1 系统描述 264
8.3.2 微服务架构改造整体方案 268
8.3.3 微服务架构改造第 一阶段 268
8.3.4 微服务架构改造第二阶段 273
8.3.5 微服务架构改造第三阶段 280
8.3.6 微服务架构改造第四阶段 285
8.4 本章小结 290
参考文献 291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显得陈旧或者过于偏向特定技术栈。然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套独立于具体编程语言或框架的“设计哲学”。作者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治理”这一核心议题——如何在大规模、异构的环境中保持系统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无论是服务契约的管理、配置的中心化下放,还是版本兼容性的策略,书中都提供了超越当前技术实现的、更偏向于管理学和工程学的思考深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数据所有权”的讨论,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数据在微服务边界中的流动与隔离,并提出了几种在跨服务事务处理中兼顾效率与最终一致性的务实折衷方案。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关注于“如何写出高性能的代码”,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被长期维护、在组织边界清晰的系统”。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尺子,帮助我重新校准了自己对“优秀架构”的定义标准,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常青参考资料,值得所有高级工程师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工程学的教科书。它没有陷入追逐最新框架的陷阱,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那些跨越了时间、几乎永不过时的“不变”原则上。从一致性模型(CAP理论的实践演绎)到容错机制(断路器、限流与超时重试的精妙配合),作者对每一个底层机制的剖析都深挖到了协议和实现细节层面。我原以为自己对RPC和消息队列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但在阅读了关于异步通信中“最终一致性”处理流程的那几章后,才意识到过去很多实践都只是停留在“会用”的层面,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用”以及“如果出了问题该怎么救”。书中对安全性考虑的篇幅也十分到位,特别是在服务网格(Service Mesh)还未完全普及的阶段,如何用最小的侵入性实现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安全加固,提供了多套成熟的、可供权衡的方案。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训练的是读者的“系统思维”,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能力”。它告诉你,一个健壮的系统不是靠某个魔法库堆砌起来的,而是靠对风险的预判和对失败的冗余设计共同构建的堡垒。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只谈理论的学院派作风,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度、坦诚的午后交流。作者在讲解每一个设计模式时,总会附带详尽的“反模式”剖析——即什么情况下你不应该使用某种模式,以及如果错误使用了,系统会遭受怎样的具体损伤。这种“双向论证”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说服力。例如,对于领域驱动设计(DDD)在微服务边界划分上的应用,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聚合根、限界上下文这些概念,而是通过几个贯穿全书的假想案例,演示了在业务快速迭代时,如何通过灵活调整上下文边界,来避免僵硬的微服务耦合。这种基于场景的讲解,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技术债务”的量化讨论,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在微服务世界里,技术债务不再仅仅是代码层面的累积,更可能是架构决策的滞后性。书中提供的量化指标和评估模型,为团队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用来审视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以及下一步应该优先偿还哪一部分“架构债务”。对于希望建立长期、可持续迭代的系统,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入探讨,对于那些渴望真正理解底层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概念的开发者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作者没有被时下技术热点的光环所迷惑,而是扎扎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分布式系统挑战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现代微服务架构所必须面对的那些“硬骨头”问题,比如服务间的通信一致性、数据同步的复杂性,以及状态管理的艺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可观测性”这一环节的论述,它不是被当作一个简单的附加功能来提及,而是被提升到了与业务逻辑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作者清晰地描绘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诊断、自我修复的生态系统,避免了传统单体应用在规模扩大后面临的“黑盒”困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站在一个高地,俯瞰着整个复杂的系统全貌,那些原本零散的技术点和实践经验,此刻都被巧妙地串联成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知识链条。对于任何希望将微服务从一个时髦词汇转变为可靠生产力工具的团队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思维框架和严谨的实践指导,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服务拆分”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CRUD划分,而上升到了对领域边界的深刻洞察。它迫使你思考,在追求极致弹性的同时,如何在治理成本和开发效率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才是成熟架构师的必修课。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阅读一本技术专著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极具感染力,他擅长用简洁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分布式难题。例如,书中将服务间的“依赖爆炸”比喻成一个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一旦某个基础资产发生波动,整个链条都会被非线性地放大风险,这个生动的类比让我瞬间领悟了为什么过度依赖同步调用是架构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架构演进的章节,作者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从单体到微服务的“痛苦过渡期”,他没有美化这个过程,而是详细描述了在团队能力、工具链成熟度和组织结构相互制约下的真实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绞杀者模式”进行温和、可控的拆分策略。这种对现实困境的直面,让这本书显得非常接地气和可信赖。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如何以一种务实、低风险的方式去做到”。对于那些正处在系统重构前夜,对技术转型心存疑虑的团队领导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策略路线图,是消除不确定性、建立团队信心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评分之所以给差评,是因为作为一名钻石用户,我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复的确认是要求普通发票,而并非电子发票。买的生活用品就给开的普票,书籍就是给的电子发票。这是为什么?!买了这么多年的东西,难道不能体恤一下客人打发票的麻烦吗?!你们给个普票那么难吗?!真的很过分。
评分书质量不错,下次继续光顾。
评分纸张很差,感觉是盗版。实话实说!
评分网评书不错,估计买了也不会看,图个安心罢了。
评分专业课需要用到的,知识详细但是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内容还没看,觉得印刷有的不太清晰
评分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虽然只是概述性的,至少给了一些方向
评分很好,懒的跑书店,送货上门就是好。
评分大数据技术理论基础书,印刷和纸张质量不是太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