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喧闹的世界里,总有底层的劳力者在默默苦作。他们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欢乐,尽管更多的可能是辛劳、失落、无奈和哀伤。
《做工的人》是引进台湾版权图书,作者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工地监工。这部纪实随笔作品,从“工地人间”“爱拼”“活着”三个分类的视角,勾勒台湾工地工人生活与劳作的日常细节,让这些沉默在社会底层的影像和声音浮现出来。文中有对工地环境、工人的休闲娱乐、生存方式、面临的职业伤害、家境等大框架的轮廓书写,也有对个别工人形象的细致的书写,通过具体的事件或个人生命史的展现,将他们的无奈、无力、情谊、温暖、坚韧、流转、困境、挣扎一一呈现。书中图片,看似朴素无华,但在文字的相映下自显出比较强烈的冲击力。
林立青,本名林亚靖,毕业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进修部土木工程系。后从事工程监工十年。他对工地世界充满好奇,有热血与世故,有温暖与义愤,有持续的反思与行动。
2017年出版本书《做工的人》即获当年金石堂“十大影响力”好书、 Openbook好书奖“美好生活书”等奖项。林立青荣获2017诚品阅读职人大赏之“年度期待在地作家”。
摄影者赖小路,本名赖启光,1976年生于台北,2009年成立小路摄影工作室,并担任《联合文学》杂志特约摄影。专长于文学出版摄影与婚礼、婚纱记录。
摄影作品曾获2017 OPEN BOOK好书奖《做工的人》(摄影)、2014 MYWED Photographer’s Choice TOP 50等奖项。
这些文章为我们揭露了习焉而不察或懒得一察的真相。“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果然,人间未尽聋,从数字到纸本,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本少见的好书。
—傅月庵
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不同的工地现场,共时的空间,同是那些做工的人。
——梁鸿
纯粹视角,见微知著,每一个故事都切到最近的距离,探讨制度、文化和人性。林立青对劳动和劳动力的书写具体而精准。
——路内
呷药仔
话说做我们这行的,有很多人只是在青中壮年时“吃老本”地打拼。到了大概五十岁以后,每个师傅身上都会开始留下一个一个不同的伤痕或是病痛缠身。工地现场的医药箱,优碘、纱布、棉花、绷带可以放到过期,最常被使用的,就是止痛药。
当然我必须承认,自己也是其一。我也有和他人不尽相同的常备药品,即使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了工务所,但我的随身包包以及公司车上,仍放有止痛药。并且在淋雨工作后那头颅发胀的状况下,我就会吞下一颗。另一个则是支气管扩张剂,随着自己逐渐有了运动习惯,倒是比较少用到。
说真话,我到现在还是搞不大懂那些止痛药的差异。师傅们也搞不懂。我们对这些药品的最大理解程度就是口耳相传。有些师傅非普拿疼加强锭不吃;有些人,例如粉尘甚大的木工、泥作,则是一定要吃专门的鼻塞喉痛胶囊。久而久之,每个人都有一些私传的口袋药品。男工们普遍相信,这些药品配上高粱酒后药力更强,因此,真的有师傅将高粱酒装入水壶中,和止痛药物一并服下。女工们则比较流行服用感冒糖浆,有一种甘草止咳水,据说可医治百病,从手痛脚麻,到任何呼吸道疾病,一饮见效,没有什么是“喝一罐”不能解决的。另一些女工则是长期的负重,一旦天冷气寒,便立即喘不过气。我因为有这类经验,备有支气管扩张剂,也帮过不少工地女工。往往在地下室晕眩,呼吸困难时,带到工地外吸入“备劳喘”*,便会慢慢恢复。
其实,这往往是老工人或年纪比我长上许多的工人,那一辈分的人才会有的习惯。年轻的工人无须负起管理、指挥及调度责任,这时候就可以离开工地,请假跷头去就医。看医生也是在工地过劳时,跷班离开的一个好借口。但年长的师傅们受到养家的压力,以及其他师傅的期待,不能随便请假就医。每个人都想要健康。身为领取日薪的人,每一次前往就医的时间就代表失去一天的薪水。更担心的是一去之后所得到的医生警语。
工地的现场工作量繁重劳累,所以食物的分量往往极大,味道也极重。工地便当不算好吃,很多准时送到的便当常是两小时前做好的,只是加了辣酱油和菜脯而勉强下肚。这些都让每个师傅有得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可能。酒精以及大量的饮用饮料,也都伤肝、伤肾,但天热时,不靠
饮料无法舒缓一身燥热;天冷时,不靠酒精又无法升高体温。五年、十年下来,原先一身精瘦的鲜肉都会和我一样,成为两臂结实壮硕,但肚腹突出的大叔。
身为工人,要保持健康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任何人都会有身体上的毛病,但有钱人可以在病情恶化前得到良好的医治,中产阶级们往往有时间,给薪的休假和特休假是坐办公室的人可以运用的,下班后的诊所大门也随时敞开。
但真正的工人则是不愿前往。老师傅们不习惯于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且担忧慢性病的医治将要花上大笔开销。加上这些过劳的师傅们所得到的医生建议,千篇一律地难以和现在的工作互相配合。孩子上大学的生活费和膝关节开刀手术的一个月修复期,势必不可兼得,该牺牲哪一方面,不言而喻。做不到的医嘱转换为对医生的亏欠,从此不敢再面对医生。继续使用麻痹的药物配合高粱酒饮下,只能在庙宇前求告期待着儿女长成后,自己还能支撑。
有些则是转往偏方,迷信吃了某些来路不明的药物可以解决这些困境,然后陷入更严重的病痛和依赖。花费了大量金钱后,换来的是回到医院内被医生斥责的惭愧。
于是,从牙科到骨科,慢慢地,每一个医生的诊间大门都再也不敢跨入,无脸面对医生的内疚转为自我欺骗:看了没用。还是回到一些诊所中,自费注射一针止痛,再拖着身体前往工地现场施工,灌下甘草糖浆和高粱普拿疼。有些运气好的,等儿女渐长时,通常是孩子死拖活拉地带到医生面前,像个小孩一样招供生活作息。差一点的,就等到再也不能支撑的时候,一次倒下。一人倒全家哭,还能见得到面的,大概也无法再回到当时正常的身体状况。
有些人回到家里,成为一生中在最后几年拖累家庭的重担,然后痛恨自己失能的无能,变本加厉地饮酒,止痛解忧。有些人则终年闲晃,离开了家,毫无未来可言。
有的人甚至放弃一切,在戒治所旁寻找更强的、称之为“毒品”的药物。过去在西部沿岸,师傅都知道:某些称为毒品的药物注射后再饮下烈酒,即可结束一切痛苦。医生也会体面地开出死亡证明以让家属支领保险。这传言已久,我却不敢前往细问。
现在的健保已经不会锁卡了,我都告诉这些师傅,前往诊所好好看病,注射疫苗。但多数师傅一笑置之。他们能不看医生就不看医生。他们的车上以及包包内,依然放着他们私传的药品组合。
这些药方依然存在,完全没有比正规医疗便宜。只是舍不得见到身边的人,听到自己身体的真实状况时,那无比担心却又无能为力的面容。
一栋的大楼的建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投资者、设计师的理念、独特的外形、高昂的造价……,谁会关心“施工危险、闲人勿进”的铁皮围墙里面把建筑物从无到有,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工人呢?这些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师傅、外劳、女工,以及工地大嫂,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围绕工地而生的小吃店、冷饮店、槟榔西施、陪唱的阿姐,每个人的故事都令人感到无奈、温暖和动
这本《做工的人》,总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手捧的不仅是纸张,更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堆叠而成。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直白的坦诚,没有粉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我猜想,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应该是朴实无华的,如同那些“做工的人”一样,不事张扬,只求脚踏实地。它或许会用大量的生活细节来构建一个真实的图景,从他们清晨的闹铃声,到深夜回家的疲惫身影,从粗糙的双手,到布满汗珠的额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饱含着生命的温度和力量。这本书可能会引发我对于“劳动价值”的深刻思考,在这个似乎越来越看重光鲜亮丽的时代,它会提醒我们,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那些支撑起社会运转的基石,同样值得被尊敬和歌颂。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跳脱出日常的局限,去理解不同的人生轨迹,去体会那些看似重复枯燥的劳动中,所蕴含的坚持、智慧和情感。
评分《做工的人》,单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生活百态的无限好奇。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各种各样“做工的人”的群像,他们也许在城市的高楼工地,在工厂的车间,在田间地头,甚至在街头巷尾,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着力量。这本书或许不像某些文学作品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可能更倾向于一种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记录,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述那些你可能从未留意过,却又真实存在的故事。我预感,这本书会充满人情味,它不会仅仅关注工作的艰辛,更会深入挖掘这些“做工的人”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庭羁绊,他们的梦想与失落,甚至是他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坚韧与无奈。读完这本书,我期待自己能够对这个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个体,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评分“做工的人”,这个书名瞬间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种朴素的情感。我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身影,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存在,却构成了我们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猜想,这本书的笔调会是温厚而有力量的,它不会刻意去煽情,也不会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呈现“做工的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它或许会探讨劳动与尊严的关系,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走进那些寻常百姓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去体会他们在平凡日子里的挣扎与坚持,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普通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它很可能会让我对“成功”的定义产生新的思考,认识到,每一个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值得被看见和赞美。
评分《做工的人》这本书,初看书名,脑海里便浮现出无数辛勤劳作的身影,那些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默默付出、用汗水和双手筑就城市繁华的群体。我想象着,它或许是一部关于建筑工人、流水线工人,抑或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劳动者的纪实文学,深入描绘他们的生活日常、内心世界,以及在社会转型期他们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对“做工的人”职业本身的展现,更会触及到他们背后蕴藏的家庭责任、人生理想,以及在物质极大丰富背后,精神层面的坚守与失落。它或许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描绘出社会阶层的流转,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那份渺小却又不可忽视的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我可能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用最朴实却最动人的笔触,展现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又构成了这个世界基石的劳动者。它会是关于尊严、关于付出、关于平凡中的不平凡的赞歌,我深信如此。
评分《做工的人》,这书名自带一种厚重的力量,仿佛承载着时代变迁的印记,以及无数个体在其中艰难跋涉的痕迹。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依然努力生存着的普通人。这本书极有可能不是那种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写实的风格,去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去展现“做工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大量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来构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群像,让我们看到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在辛劳中寻找乐趣,如何在卑微中保持尊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社会公平、劳动价值的深层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冠以“普通”标签的群体,认识到他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和值得尊重的人生。它或许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探幽钩沉,收获@,满意多多,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好的作品需要多读。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不错的可以的,物流也很快的送货小哥也不错的,包装的也很是完美,我感觉我的感觉是对的我感觉。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台湾作家出版,关于一线工人的釆访与调查,有图有文,连续上榜了!
评分内容真实,语言平实,心底柔软。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