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亲述《此生》——
我对自己的身体很陌生,这个使我快乐、也使我不快乐的身体,我可以多了解一些吗?
父亲往生,我看着他的身体,很久很久。母亲往生,我拥抱着她的身体,觉得跟亲人的身体告别,是如此艰难的功课。跟父母告别,均是艰难的功课,但是我知道,还有更艰难的功课在等我,那就是——跟自己的身体告别。
我写过一系列「肉身觉醒」、「肉身供养」的文字,谈埃及古文明对待身体的方式,谈古希腊对身体完美的追求,谈古印度在生死中流浪的身体……儒家文化很少谈身体,谈真实肉身存在的爱与痛,谈真实肉身存在的忧愁、喜悦、欲望……
《此生》也许是我自己对身体的剖白,从身体真实的剖白开始,希望可以做好「此生」的功课。我们羞于谈论身体,我们逃避谈论身体,我们甚至用过多对他人的议论转移对自己身体的恐惧。但是,那艰难的功课最终一直在等我们,羞耻,逃避都无济于事。
《此生》是转过头来面对自己的一本书,开始准备最终要跟自己告别的艰难功课。
蒋勋,
著名作家、画家、诗人、美学大师。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其文笔清丽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多年来,蒋勋常以文章和画作来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深入浅出地带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着有《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孤独六讲》《天地有大美》《因为孤独的缘故》《爱欲书》等。
自序
辑一 肉身觉醒
肉身觉醒——关于人体美学的思维
肉身凋零——关于死亡美学种种
俗世肉身——罗马时代的人体美学
肉身救赎——基督教的人体美学
肉身救赎——基督教的人体美学
新月肉身——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体美学
欲念肉身——印度人体美学
苦役肉身——印度佛教的肉身修行
宠辱肉身——中国人像艺术种种
宠辱肉身——中国人像艺术种种
宠辱肉身——秦俑与汉阳陵俑比较
宠辱肉身——【世说新语?容止篇】的肉身惊寤
辑二 肉身丝路
肉身丝路
尸毗王割肉喂鹰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后记
如果我是伊卡,从希腊高高的空中坠落,肉身重重摔在土地上。梦醒了,摔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忘记了曾经有过的高高飞起的渴望,肉身踏踏实实贴近依靠泥土。
像泥土一样脏,一样卑微,这肉身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最像泥土的肉身是中国上古遗址里出土的俑。在陕西半坡、甘肃马家窑,许多土俑只是初具人形。五官眉眼都很模糊,甚至只有一个头,肉身只是一个瓶罐。
没有埃及的威严壮大,没有对抗死亡、凝视死亡的庄严专注。一个泥土随意捏出的人形,对自己肉身存在的价值好像毫无自信,无法展现希腊肉身在运动里锻链出来的骨骼肌肉的完美,也无法像印度,在极致放纵官能享乐里,发散出肉体饱满丰腴的诱惑。
走过埃及、走过希腊、走过印度,在漫漫黄土的大地上,我的肉身茫然迷惑,不知道自己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
那些来来去去的肉身魂魄,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说着他们肉身的故事。
然而,我在茫然迷惑里,好像长长的甬道尽头,没有光,没有出口,彷佛一场长长困顿的睡眠,等待觉醒,却总是醒不过来。
看到自己的肉身,吊挂着许多点滴,贴着胶布,各种仪表记录器哔哔的声音响着。
我看到黄土窑洞里钻出一个人,灰扑扑的,初具人形,眉眼模糊,不知喜怒哀乐,跟遗址出土的土俑一模一样。
「这是一个人吗?」
我固执骄傲、自大、贪于爱美、尊严的肉身,却在这么卑微的肉身前面,起了巨大震动。
我知道,肉身的功课,或许没有做完,也没有做好。
许多赖在甬道门口,扒着门框,不肯离去的肉身,一点也不悲壮尊严,一点也不骄傲自信。
使我深深咀嚼着「好死不如赖活」这么粗鄙的民间谚语。
这么粗鄙,却这么真实。
肉身能够像尸毗王,为了救下一只鸽子,把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切割下来,喂给老鹰吃吗?
肉身可以像萨埵那太子,投身跃下悬崖,粉身碎骨,把这身体喂给饥饿的老虎吃吗?
敦煌壁画里一幕一幕舍去肉身的图像,与甬道里匆匆忙忙、来来去去的许多肉身交错而过。
我在寻找自己的肉身,想要跟自己好几世、好几劫来的肉身相见相认。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二日中秋
……
肉身觉醒
在加护病房几天,看到许多肉身送进来、又送出去。肉身来来去去,有时时间很短。
肉身旁边守候着亲人,焦虑、哭泣、惊慌。
肉身送出去的时候,盖上被单,床被推走,会听到床边亲人无法抑止地大声嚎啕的声音。
隔着围屏,或隔着墙,隔着长长的走廊,哀号的声音传来,还是非常清晰。
肉身的来来去去很快,有时候一天会听到好几次哭嚎的声音。
如果在深夜,那声音听起来,特别凄怆荒凉,在空洞的长廊里,留着久久散不去的萦绕纠缠的回声。
我低声诵经,在无眠的暗夜,好像试图藉着朗读经文的声音,与那久久不肯散去的回声对话。
「身坏命终,又复受身──」
《阿含经》说到肉身败坏,生命终了的时刻,却又恐惧悲悯着还会有另外一个肉身在等待着。
「身坏命终」的时刻,我会希望还有另外一个新的肉身来接续这败坏已经不堪使用的肉身吗?
好像古代的埃及人,非常固执坚持要保存「肉身」。他们用各种严密的方法,把肉身制作成木乃伊,存放在牢固的巨石的棺椁中,封存在巨大的金字塔里。
我走进过三千四百年前的吉萨金字塔,木乃伊被移走了,冰冷、狭长、幽暗的陵墓甬道,也只有自己孤独单调的脚步的回声,走过数千年的甬道,好像回答仍然是肉身何去何从的困扰迷惑。
埃及人相信死亡是「灵」(Ka)离去了,所以要好好守护肉身。
肉身不朽,肉身不腐烂,肉身不消失,等待「灵」回来,就可以重新复活。
木乃伊的制作非常严密,取出容易腐烂的内脏,心、肺、肝、肠胃、脑,分别用不同的罐子封存。空空的肉身,用盐擦拭,去除水分,塞进香料防腐药草,缝制起来,再用亚麻布一层一层包裹。
最后戴上黄金面具,配带胸饰珠宝,像图坦卡门的木乃伊,套着一具又一具棺椁,棺和椁的形状,都是图坦卡门的像,俨然还是原来肉身的模样。
不朽,就是肉身存在。古代埃及人坚持肉身必须完整存在,才有生命。
木乃伊如果制作失败,肉身还是会腐朽,埃及人就雕刻了巨大坚硬的雕像。石像笨重不好用,但还是可以勉强代替肉身。
埃及的雕像因此严肃、端正、沉重,肉身直直地凝视着死亡,不敢有一点闪失轻率。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眼就心生好奇。 “此生:与己身最美的相遇”,这是一种多么温柔又充满力量的宣告。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场与自我灵魂深处的对话的。 我猜想,这本书或许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带领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那个被遗忘已久、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落。 也许,书中充满了那些让我们恍然大悟的瞬间,那些关于自我接纳、自我和解的细腻笔触。 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一个纷扰的世界里,守护这份“最美的相遇”的实用方法。 是在每一个清晨的静默中,还是在一次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时? 它会揭示出,原来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幸福,就藏匿在与自身和谐共处的光芒里。 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同时又能激发我内在的勇气,去拥抱那个真实、不完美的自己,并从中找到无尽的力量和喜悦。 它让我期待,能在这段阅读旅程中,与那个全新的自己,来一次意义非凡的相逢。
评分“此生:与己身最美的相遇”。读到这个名字,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种画面:一个灵魂在漫长的旅途中,终于停下脚步,回首凝望,然后惊喜地发现,那个一直陪伴着自己的身影,竟然如此令人心动。我无法想象这本书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倾向于它是一场情感的旅程,一次心灵的洗礼。我期待作者能用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洞察,去描绘那种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臣服,最终拥抱自己内心丰盈的历程。或许,书中会穿插着一些动人的故事,一些让你感同身受的场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对照自己的生命轨迹,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慰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能是在我们最孤独、最迷茫的时刻,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并不孤单,而那个最值得爱、最需要被理解的人,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我渴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放下对外界的评判,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寻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与己身最美的相遇”成为我们此生的主题曲。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低语着一种深刻的哲思。 “此生:与己身最美的相遇”,光是这句话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我不知道书里会讲述怎样的故事,但我坚信,它绝非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它更像是一种智慧的启示,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索。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自我”的多元性,以及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和诱惑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坚定。它也许会揭示,我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外部的成就和认可,而忽略了与内心最深处的连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予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从中找到改变的勇气和力量。我希望它能引领我,去发掘那些潜藏在生命深处的宝藏,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经历,原来都只是为了让我们最终与那个最好的自己相遇。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是一剂良药,治愈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痕,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自在、更加闪耀。
评分一本叫做《此生:与己身最美的相遇》的书,光是名字就让我心生涟漪。它暗示了一种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指向了一种深刻的内在觉醒。我很难想象这本书会是浅尝辄止的感悟,我更倾向于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或许,作者会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叙述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关于自我发现的内心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种从迷茫走向清晰,从对抗走向接纳的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它可能会用一些意象化的语言,一些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去描绘出“与己身最美的相遇”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我想,这不仅仅是关于爱自己,更是关于理解自己,原谅自己,并最终,与那个完整的、闪耀的自己,坦诚地拥抱。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份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文字,如何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的平静与力量,仿佛真的开启了一段与自己最美妙的旅程。
评分“此生:与己身最美的相遇”。 这个书名,有一种沉甸甸的重量,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柔。它让我不禁思考,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去“遇见”自己?我猜这本书不是那种给你心灵鸡汤,告诉你“你可以”的书。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进入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内心剧场,去扮演你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你自己。我期待,它能通过某种独特的方式,比如对人性深处细微之处的洞察,或者对生命哲学深刻的解读,去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许,它会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与那个最初的、纯粹的自我渐行渐远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顿悟”的感觉,让我明白,那些让我们焦虑、不安的根源,往往都来自于我们与自己的疏离。它或许会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友善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安宁,并最终,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进行一场最深刻、最美好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