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父家书

寄父家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福义 著
图书标签:
  • 家书
  • 父子情
  • 亲情
  • 书信
  • 回忆
  • 家庭
  • 传统文化
  • 情感
  • 文学
  • 乡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7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78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寄父家书》收录邢福义教授自1955年至1991年寄给父亲的信件,时间跨度37年。其中也穿插进了作者妻子谭漱谷、儿子邢孔亮和女儿邢孔昭所写信件等相关材料。全书信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每年为一个部分。全书反映了作者及其家人37年间的人生历程和家庭变迁,展示了作者从语言学的入门迷茫,到研究试探,再到寻路前行的学术生涯,同时也折射了我们国家该时期的社会变革。

作者简介

  邢福义,1935年生于海南,19岁考入华中师范大学,21岁毕业留校任教。22岁开始在《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目前发表论文数百篇、著作(包括教材)数十本。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强调植根本土,尊重国际,与时俱进,创建中国特色语言学派。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授予“荆楚社科名家”专名(全省13人),华中师大授予专名(院士待遇,全校2人)。现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核心刊物《汉语学报》主编。

目录

写在前面
一九五五年(20岁)
一九五六年(21岁)
一九五七年(22岁)
一九五八年(23岁)
一九五九年(24岁)
一九六〇年(25岁)
一九六一年(26岁)
一九六二年(27岁)
一九六三年(28岁)
一九六四年(29岁)
一九六五年(30岁)
一九六六年(31岁)
一九六七年(32岁)
一九六八年(33岁)
一九六九年(34岁)
一九七〇年(35岁)
一九七一年(36岁)
一九七二年(37岁)
一九七三年(38岁)
一九七四年(39岁)
一九七五年(40岁)
一九七六年(41岁)
一九七七年(42岁)
一九七八年(43岁)
一九七九年(44岁)
一九八〇年(45岁)
一九八一年(46岁)
一九八二年(47岁)
一九八三年(48岁)
一九八四年(49岁)
一九八五年(50岁)
一九八六年(51岁)
一九八七年(52岁)
一九八八年(53岁)
一九八九年(54岁)
一九九〇年(55岁)
一九九一年(56岁)
一九九二-二〇一七年记事(57-82岁)
后记

精彩书摘

  《寄父家书》:
  父亲:
  您七月二十日的来信,今天上午收到了。久不接您的来信,所以感到特别欣慰。
  您信中说,曾在六月问给孩儿寄来一信,但是孩儿没有收到,真是遗失了!
  孩儿已把您的信的内容转告给三叔父和仁哥,希望他们设法给您寄一些费用。
  三叔父有过一段时间(约一个月)没有在红沙做工,但最近他从家中来信说,红沙方面又写信给他叫他去做工了。所以您要给他写信,就寄“红沙市振兴木工厂”吧。
  哥哥很少寄信来,就是来,也很简单。没有告诉孩儿家中的详细情况。但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困难。最近接到他的来信,说他已出门参加“打砖”工作。他的通讯地址是:海南岛崖县三亚港荔枝沟独立三大队打砖工厂。
  二月间,曾收到家中寄来的阿弟和阿忠合照的全身相片一张,他俩都很乖。
  三叔父和哥哥的信,都说家中大小都安好,请勿念。
  七月十二日,考试完毕,考的是心理学、文学概论、马列主义、历代韵文选四科。考试和复习功课的时间一共有四个星期。在这一段时间中,由于能积极地“钻”,所以也能钻通了一些东西,基本上把各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系统地掌握起来了。考试的结果,孩儿考得还算满意。现在两科成绩已公布,心理学孩儿得5分,文学概论得4分(5分是满分,4分良好,3分及格,2分以下不及格,班中也有人考得2分的),其余两科,大概也是4分以上。
  虽然考试已经完毕,但还没有放假。原因是,由十三日起,又接着来一个“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及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运动”,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什么时候结束呢?说不定。在运动期间,孩儿很少有时问来做别的方面的工作。因为休息时间,大都是用在画漫画(创作)上面。因此,不但课外书没有时间看,就是写给三叔父和哥哥的信,也拖到最近两天才草草写了一些。孩儿画的漫画贴出以后,颇受人家的欢迎。
  关于孩儿的经济问题,这一学期大体上是不依赖家中;再也不需要依赖家中,就可以过得去。原因是,过去在琼台师院专师班时,有一个同学(琼山人),跟我感情很好,现在他已经当了教师,所以差不多每一个月都给孩儿寄一点零用钱。
  孩儿的“习作”每次都比以前进步一些,这表现在老师的评语上面。最近两次的评语中,都有“文字洗练,明确,富有表现力”等字样,但缺点是有的,并且很严重,希望在以后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它。至于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很少用错。
  本学期孩儿曾写了一些诗、报道文章等,还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也曾寄到报馆、杂志社去,但因不成熟,没有刊登。
  ……

前言/序言

  这本《寄父家书》,收录了1955年至1991年我寄给父亲的信件,时间跨度37年。开头的一封,写于1955年7月28日.之前肯定写过,只是丢失了,我也没印象了;结尾的一封,写于1991年12月6日,之后肯定接着写到他去世那年,只是从1992年起,他已没有精力一封封地整理信件了!
  1997年,85岁的父亲把我给他的信件打包成捆,邮寄到华中师大。收到时,因为太厚,我事情又多,没时间看,所以一直没有打开。10多年之后,2014年1月,时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的王泽龙教授打来电话,说他们华中师大中文系77级的同学们合写了一本《我的1977》,要我也写点什么,收入这本书。我没有日记。少年时代写过两三年,但从青年、中年时代起就不写了。怎么办?要写回忆文字,光凭脑子之所记,无法写得准确。正在感到为难,忽然想起父亲邮寄过来的那捆信也许有用。果不其然,我从中查找到了有关记载,写成了散文《1977漫忆》,收入了王泽龙、汪国胜主编《我的1977》一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叭5年出版)。
  我是2014年1月5日上午8点半打开这捆信件的。第一反应,是大吃一惊。包裹里一叠一叠的信,分别装订,分别写了摘要,最上面放着父亲1997年10月3日写的一些话。全录如下。
  义儿:
  漱谷病现如何?(福义插说:漱谷指我的妻子谭漱谷)
  9月份钱已收。
  仁哥事已落实,但未知第一个月薪收到否,收多少。(福义插说:仁哥指我的哥哥邢福仁)
  这里是你给我的信(1955年至1991年),编号是1-16号,是当时一份份订上,为了放置时的方便,顺手写上摘要,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很好,耳聋得快,尤其是左耳,但右耳还能听广播,电视还能视,其他部分还好。家中一切如常,请勿念。
  祝健康进步!
  又,漱谷理解能力怎样?比如你对她说我写信来问她的病情,她能理解么?
  父亲1997.10.3
  翻看这捆纸质很差、字迹模糊的信,我无限感慨,觉得也许可以留给子孙们、学生们、学生的学生们看看,于是决定梳理成为一本小书。作为背景材料,我先说几点情况。
  第一,这本小书,主要收入我给父亲的信。也穿插了我的妻子谭漱谷、我的儿子邢孔亮和女儿邢孔昭写给他的几封,并且穿插了几封我请父亲代转的、写给叔父与哥哥等人的。凡是父亲写给我的信,一律未收。一来,是因为搬过几次家,他的信丢失得所剩甚少,剩下的又残缺不全,将其收入,反而不相照应;二来,是因为几十年来,我几乎天天都在极为紧张地“赶路”,追求专业钻研上的进展,没有余力整理信件并将其敲打到电脑上面。总之一句话,如果说我这一生有这样那样的压力,那么,“赶路”便是主流压力。我给父亲的信,主要述说的便是在这一主流压力下我之所思所写所为。
  ……
  第六,讲讲我的老师高庆赐教授(1910-1978年)。高先生是河北遵化人,师从罗常培先生,学问渊博,古今贯通,讲课特别具有吸引力。1955年,他给我们班级讲了将近一年的现代汉语语法,对我来说是接受了启蒙。1956年9月,我留校当助教,领导规定他做我和几个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但没有机会接触,因为他当时是学校副教务长,事情很多,特别是,他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成了“右派”,被劳动改造去了。跟他接触较多,面对面地谈话,应从60年代中期算起。1972年,我和他合写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组编”;此书1976年由加贺美加富翻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再后来,由于我和他都住在华中村,来往就多了起来。“文革”期间,我经济状况不佳,常常向他借钱。1976年,我写成了论文《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他大加赞赏。他说:“福义啊,看了你的文章,我觉得我都不会写文章了!”我知道,先生这是在鼓励我,但是,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令人感慨的事实,这就是,若不是40多岁就开始了坎坷的人生,他会怎么样呢?1978年,他到北京治病,在病房里还时时念叨,答应给湖北人民出版社写作的《古代汉语知识六讲》还有两讲未写。病重之时,提出遗愿,希望让我代为续完。中文系总支杨书记,带着我赶到北京,先生说话已经十分困难了。这本书于1979年7月出版,末尾出版社有个“出版后记”:“《古代汉语知识六讲》是高庆赐教授的遗著。其中‘第五讲虚词用法’‘第六讲特殊结构’,高先生因病重委托邢福义副教授协助整理。”我感到荣幸。做学生的时候,我没有机会听到古代汉语课(本科班才有这门课)。我把高先生的手写讲稿认真读了一遍,摘录并整理成了第五、第六讲。我后来提出“普方古”三角研究,并且写点靠近国学的文章,跟整理过高先生的讲稿不无关系。
  这本《寄父家书》,主要记录一个学子从青年到中年的步履留痕。中华水土,养育了中华文化、中华科技、中华风骨。当今的中国人,重视外国理论的引进,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论,都必须适应中华水土,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中国人有充分的冲劲和自信。“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毛泽东的诗句,果敢刚毅,气势磅礴,代表中国人的心声!
《寄父家书》是一部以书信体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它并非直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一系列情真意切的书信,勾勒出一段跨越时空的深刻情感联结。这些书信,由一位名为“寄父”的长者写给他的晚辈,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的沉淀、人生的智慧和无私的关怀。 书信的年代跨度可能较长,从寄父相对年轻,初为人父、初次承担家庭责任的时期,一直延伸到他年迈体衰,回首往昔,感悟人生的晚年。这种时间上的跨度,使得书信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在早期,信中可能充满了对生活艰辛的记录,对事业打拼的辛劳,以及对家庭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寄父会细致地描绘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可能会分享自己如何从一个青涩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抓住机遇。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坚韧和朴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件的内容会逐渐转向对晚辈的引导与教育。寄父不再仅仅是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更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晚辈指点迷津。他会针对晚辈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学业上的困惑、人际关系的挑战、情感的萌动、职业的选择等,给予耐心的解答和中肯的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泛的道理,而是结合了他自身的人生经验,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呈现。他可能会用生动的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晚辈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寄父家书》的魅力在于它所展现的“寄父”这个角色。他并非一个完美的圣人,他也会有自己的缺点,自己的烦恼,自己的遗憾。正是这种真实性,使得这个角色更加立体,更加令人信服。他写给晚辈的信,是他对人生的一次次复盘,也是他对晚辈的一次次叮嘱。他关注晚辈的成长,但又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将晚辈视为平等的朋友,分享他的所思所想。他对晚辈的爱,体现在字斟句酌的遣词造句中,体现在对晚辈的点滴关怀上。他会为晚辈的每一次进步而欣喜,也会为晚辈的每一次跌倒而心疼。 书信的内容还会涉及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寄父可能会在信中谈论他对时事的看法,他对社会变化的观察,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他可能怀揣着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命运抱有深切的关注。他也会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内容,使得《寄父家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人情感的书信集,更是一幅描绘时代变迁、社会图景的生动画卷。 《寄父家书》的语言风格自然流畅,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表达。有时,他会用一些生活化的口语,显得亲切而温暖;有时,他又会引用一些古诗词,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语言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虽然书信的落款是“寄父”,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这种“寄父”式的关怀,其实是普世的,是任何一个长者对晚辈,对下一代最真挚的期盼。它不仅仅是一个具体人物的家庭书信,更是关于传承、关于教育、关于生命价值的一次深刻探讨。 《寄父家书》没有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它的力量来自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情感深刻细腻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真谛的孜孜不倦的追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岁月,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它是一盏灯,在人生的迷茫时刻,给予我们温暖的指引。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寄父家书》的过程,仿佛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空间。你会感受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你会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你会对生命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爱与传承的精神洗礼。 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家庭生活的细节。例如,寄父在信中会提到家中的琐事,比如妻子的辛劳,子女的成长,甚至是对老家亲人的思念。这些生活化的片段,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感,让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个年代家庭生活的温度。他可能会描述一个寻常的周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或者是在某个节日里,全家人团聚的欢乐。这些平凡的瞬间,却蕴含着最动人的情感。 书中也可能触及到一些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寄父可能会在信中分享他对于生死的看法,对于命运的理解,对于幸福的定义。他不会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晚辈去思考,去探索。他可能会用一些比喻,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发晚辈的思考。例如,他可能会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有平静的河段,也有湍急的险滩,但最终都要奔向大海。 《寄父家书》没有明确的“主人公”,因为寄父本人就是书信的叙述者,而他所书写的“晚辈”则是信件的接收者,也是读者能够通过寄父的笔触去了解和想象的对象。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单向的倾诉,但这场倾诉却承载了无数的爱与期望,也回应着无数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连接”。这种连接,既是跨越辈分的亲情连接,也是跨越时空的生命连接。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特别是长辈对晚辈的爱与引导,是永恒的。 《寄父家书》的文字,可能并不总是那么顺遂,有时会流露出岁月的痕迹,有时会夹杂着回忆的片段。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它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它是一份厚重的礼物,送给每一个渴望被关怀,渴望传承爱的读者。 书中,寄父可能会回忆起他自己的童年,他的成长经历,他所经历过的艰难岁月。这些回忆,不仅是对往昔的追溯,更是对晚辈的警醒和激励。他会告诉晚辈,过去的艰辛是如何塑造了他,又是如何让他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寄父家书》的结尾,可能并没有一个戏剧性的高潮,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温暖的方式结束。也许是最后一封信,寄父在信中表达了对晚辈深深的祝福,然后,信件就戛然而止。这种结尾,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和思考。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生命的厚重,也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 总而言之,《寄父家书》是一部以书信为载体的,充满温情、智慧与人生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一位长者与晚辈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浓厚的亲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对时代变迁的独特观察。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寄父家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深画卷。我尤其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父亲的理解与尊重所打动。书中的父亲形象,并非高大上的道德楷模,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爱,体现在那些朴实无华的言语中,体现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里。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父亲的形象,而是真实地还原了一个父亲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这反而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令人心疼。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也看到了无数个父亲的缩影。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父爱有时就像一杯温水,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滋养生命,温暖心灵。这本书让我对“家书”这一载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承载情感、维系血脉的重要纽带。

评分

《寄父家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又饱含深情的方式,揭示了生命中那些最本质的情感联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父亲形象时所采用的“留白”艺术,那些没有直接抒发爱意的文字,反而让父爱变得更加具体可感。那些朴素的问候,那些关于生活琐事的提及,都无声地传递着一种稳固的支持和深深的牵挂。书中的某些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平静的海面下的暗流涌动,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蕴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回忆的场景之中。这本书不是那种会让你哈哈大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但它会在你心中播下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评分

初拿到《寄父家书》这本书,我以为会是那种温情脉脉、家长里短的叙事,但翻开后,立刻被书中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作者沉淀多年的思考所吸引。它并非简单记录父子情深,而是将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融入了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挣扎与希望,那些泛黄的信笺,承载的不仅仅是血脉亲情,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印记。作者的叙述手法非常细腻,通过细枝末节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含蓄的关怀,那些欲言又止的叮嘱,在信件的字缝间悄然流淌,令人回味无穷。读完后,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坚韧的力量交织在一起,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亲情在时代变迁中的意义,也让我对父辈们的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并不惊艳,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沉与厚重。

评分

不得不说,《寄父家书》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的节奏并不快,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生活的点滴缓缓铺陈开来,让读者在这些日常的描绘中,逐渐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轨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对人物动作的生动刻画,都让整个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久违的老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向你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你则在倾听中,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和人性的光辉。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最深刻的情感并非体现在轰轰烈烈的事件中,而是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里。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沉静的力量,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暂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评分

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寄父家书》带给我的感受。它像是一部缓缓流淌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激荡,最终汇入大海。我被作者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所深深吸引,那些信件中的只言片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我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书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气息,但这种怀旧并非伤感,而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温情回望,一种对人生经历的深刻体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感染力,他用一种平和的语调,讲述着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成长的阵痛与蜕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亲情、对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醒我,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那些最真挚的情感也永远不会褪色,它们如同星辰,会一直照耀着我们的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