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夜话

红楼夜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永勃 著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文化
  • 夜话
  • 随笔
  • 贾宝玉
  • 林黛玉
  • 薛宝钗
  • 脂砚斋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2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7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被誉为“相当好看”的《红楼梦》随笔,这里有作者进出“大观园”的浪漫想象和独特感悟,这本通过品“红楼”人物来咀嚼人生的书,是献给“红楼”迷的贴心之作。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作者郝永勃写作《红楼夜话》就是“只取一瓢”。读《红楼梦》的人很多,敢写的太少,作者郝永勃正是“敢吃螃蟹的人”。

在大文化思考路数下解读红楼人物,将人生体悟注入其中,是一部“悟”出来的心灵随笔。

看似写“大观园”里里外外人生百态,实则写现实世界之人情世故。读罢会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启迪。

著名红学家马瑞芳、著名学者马知遥联袂推荐。

封面设计将古典与现代融合,活泼又不失典雅;正文插图精美;内容丰厚,但手感轻盈,非常符合文学爱好者们的阅读习惯。


内容简介

《红楼夜话》作者从文本入手,解读红楼人物,尤其以女性为主,为细读红楼人物之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遭际,人物的悲或欢寓于爱和美中间。作者以其中年人的历练与人生体悟,以诗性的语言,写出红楼人物的性格命运,分享了一种成熟的博大的爱和美的观念:爱唤醒爱,美感化美。

作者简介

郝永勃,现居淄博。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集《彼岸》《七月沙堡》《平民诗篇》,散文集《金芦笛》《心事录》《星汉灿烂曾几时》,文论集《鲁迅肖像》《春秋鲁迅》等10余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永勃关于《红楼梦》的随笔,不经“严密”考证,不经“细致”推理,不用“高堂”讲章,但都是细读《红楼梦》之后的感悟,是真爱《红楼梦》的体悟。写得颇有新意,相当好看。不管研究不研究《红楼梦》,读没读过《红楼梦》,看这本书,总会有所意会,有所收获。

——马瑞芳(著名红学家,山东大学博导、教授)

二十几万字,我用了四天时间全部读完,回过头看,我梳理了永勃《红楼夜话》的脉络,了不起,太了不起了!*,《红楼夜话》有开创之举;第二,《红楼夜话》有构思之新;第三,《红楼夜话》有艺术之妙;第四,《红楼夜话》有维度之美;第五,《红楼夜话》有传世之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红楼夜话》这本像金子一样发光的书,会传承于世间。

——马以芝(原浙江省委常委、原浙江省军区政委)

这是一本诗化的随笔,也是一本散文化的论文集,同时更像是一本文化探险的书。永勃兄没有从自己*擅长的文学研究方法入手,而是走了大文化思考的路数,把小说的人物放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下接受时间的审视,从而分析小说的文化重量和经典属性。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研究路径。永勃兄在用自己的勤奋和开阔的眼界做着文化阐释的努力,他做到了,而且已经具有了迷人的气象。

——马知遥(著名学者,天津大学博导、教授)


目录

目录

小引

卷一 红楼夜话

贾宝玉 最多情,也最无情 3

贾 母 无为而无不为 13

薛宝琴 生时只许嫁梅花 22

邢岫烟 绿叶成阴子满枝 33

袭 人 花气袭人知昼暖 43

香 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53

尤三姐 流水落花多少爱 63

晴 雯 失去归宿的凄美 72

鸳 鸯 宁做丫头,不当姨娘 83

平 儿 明日池塘是绿阴 93

茗 烟 站在身边的书童 102

紫 鹃 唯一的、最后的知己 111

卷二 十二金钗

林黛玉 将开未开的花最美 123

薛宝钗 欣赏她美的风姿 133

贾元春 榴花开处照宫闱 142

贾迎春 无可奈何花落去 151

贾探春 有作为才有地位 160

贾惜春 不在梅边在柳边 170

李 纨 稻香村的灯,为谁点亮 180

妙 玉 事如春梦了无痕 191

史湘云 湘江水逝彩云飞 200

王熙凤 饱受争议的女人 212

贾巧姐 落入寻常百姓家 222

秦可卿 灯火阑珊处的隐秘 232

卷三 红楼物语

王夫人 母爱的多面性 245

贾 政 假作真时真亦假 254

薛姨妈 无法摆脱的困境 263

赵姨娘 损害与被损害的 271

贾 瑞 镜子两面的射线 280

贾 环 人性中的阴暗 289

邢夫人 尴尬的人与事 298

北静王 平生风义兼师友 306

贾雨村 成则公侯败则贼 315

薛 蟠 因果报应的谜团 325

傻大姐 她像谁,谁又像她 334

焦 大 留多少清醒,留多少醉 343

为什么写《红楼夜话》 353


精彩书摘

尤三姐犹如剑鞘,几乎有她的情节,就有亮闪闪的剑出现。以剑为媒,既是定情之物,也是绝情之物。

当初选择什么不好,偏偏选择一把剑。那是双刃的剑,既能伤人,也能伤己,最终两败俱伤。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皆缘于那把锋利的剑。

对照着写,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个叫鸳鸯,没有等到做鸳鸯的事;一个叫司棋,却早早生了鸳鸯的情。司棋有着“高大丰壮身材的”,敢作敢当,像个“女汉子”。却是一步棋走错了,步步错。她假如不是迎春的丫头,而是探春的丫头,那命运会不会由此改变?迎春胆小、自私,只知自保;探春胆大、心细,懂得爱护身边的人。假如司棋跟了探春,可惜没有假如。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她活着的时候,还体现在她去世之后。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元妃“忽得寒病”,“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弥留之际,年老的为年轻的送别,一路悲戚。

她生于春天开始的时候,逝于立春后第一天,短暂的一生始终是一个谜。她属于春天,春天开花,春天不结果实。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命,也是天下许多女人的命。黄泉路上无老少,也无贵贱,榴花开处不仅照宫闱,也照荒郊野外。

王熙凤与刘姥姥的缘分,曹雪芹写得很巧妙。让原本阶层观念重又很势利的贵族当家人,由衷地对一位乡下老妇人慷慨大方。也许是凤姐在冥冥中感到了有助于巧姐儿的未来吧,“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在第四十二回,既简略地写,又详细地写,借平儿的陈述表现凤姐的慷慨大方。“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月白纱做里子。这是两个茧绸,做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没吃过的,……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这都是凤姐在使巧。分得出远近亲疏,盛时为衰时着想。舍得送,使得也是巧劲儿,自己人永远是自己人。王夫人和凤姐是一条心,凤姐是王夫人的代言人。看上去是凤姐一个人在发声,却不知她背后还站着一个人。人和事,只有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看出点门道。谁真正当家,谁真正说了算,读透曹雪芹的文字,才能略知一二。


前言/序言

小引

阅读《红楼梦》,是幸福的;创作《红楼夜话》,是幸福中的幸福了。

从文本入手,在寻找中发现,在区别中认同。真实穿越时空,至文本结束。

写作是一件隐秘而美好的事物。为什么我要写?为什么我不愿写?曹雪芹的南京,曹雪芹的北京,谁的五台山?曾经即永远。去过就是去过,没去过就是没去过。

灵光闪现,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从容地记,淡定地写。“红楼”人物,在纸上认识他们,在梦里想到他们,在现实中体会他们……写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最感兴趣的,写了36篇,每篇6000多字。分为三卷:一、《红楼夜话》写眼中的贾宝玉、贾母、薛宝琴、邢岫烟、袭人、香菱、尤三姐、晴雯、鸳鸯、平儿、茗烟、紫鹃;二、《十二金钗》写心目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三、《红楼物语》写印象中的王夫人、贾政、薛姨妈、赵姨娘、贾瑞、贾环、邢夫人、北静王、贾雨村、薛蟠、傻大姐、焦大。

每个人有自己的心路历程,每个人有自己的命运。将小说当历史看,将小说当新闻看,将小说当剧本看,视角不同,关注点也不同;将小说当诗歌读,将小说当绘画读,将小说当哲学读,阅历不同,共鸣点也不同。最终,小说还要被当小说读。

《红楼夜话》是一部诗化的随笔集。我想,以一个中年人内心的微弱火苗,点燃青年读者的灯——去读原著吧。作为中国人,不读《红楼梦》,像英国人不读莎士比亚。

《红楼梦》,这是一面镜子,让你照一照自己,认识自己是谁;这是一把尺子,让你量一量自己,知道自己的长短;这是一杆秤,让你称一称自己,明白自己的轻重。

读与写,既为自己,也为他人。一盏灯亮着,有追求,就有觉悟;有觉悟,又有了新的追求。

写在2016年3月27日



《红楼夜话》 一、 序章:寂静的舞台,未散的余韵 夜色如水,倾泻在这座古老宅邸之上,将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晕染成一片朦胧的剪影。庭院深处,一盏孤灯摇曳,照亮了积满尘埃的红木书案。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陈年墨香,仿佛还在诉说着属于这里的,那些不曾被时光湮没的故事。 《红楼夜话》,顾名思义,它并非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也不是一曲缠绵悱恻的哀歌。它更像是一个无声的凝视,一个深沉的回溯,一次对往昔时光的细语呢喃。这本书,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没有刀光剑影的恩怨,它所呈现的,是一段段被掩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细微而真实的情感脉络,一幅幅在岁月的洪流中,逐渐模糊却又历久弥新的生活画卷。 打开《红楼夜话》,你不会看到一个清晰的开端,也不会找到一个明确的结局。它更像是从一个恰当的缝隙中,悄然滑入你的视野,邀请你一同走进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空间,去感受那些流淌在其中的,属于人性的温暖、无奈、期盼与失落。这里的“夜话”,并非真的围炉夜谈,而是那段时光里,当白日里的喧嚣褪去,当繁华落尽,只剩下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吸与思绪,在寂静中悄然回响。 二、 镜中花,水中月:那些被遗忘的剪影 《红楼夜话》所描绘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群并非最耀眼,却也同样鲜活生命的故事。他们可能是在大观园里,匆匆掠过的侍女,她们的悲欢离合,可能只是一抹淡淡的背景;她们可能是某位公子小姐的贴身丫鬟,她们的忠诚与背叛,可能只是一瞬间的选择;她们也可能是某个家族的下层仆役,他们的辛劳与微小的希望,可能从未被主子们真正留意。 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巧的万花筒,在旋转中折射出不同侧面的光景。它不会去刻意描绘那些声名赫赫的王侯将相,也不会去浓墨重彩地渲染那些叱咤风云的权谋斗争。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 想象一下,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石板路上。一位年轻的绣娘,手指灵巧地穿梭于丝线之间,她的心思却早已飘向了远方。她可能在思念一位素未谋面的郎君,也可能在忧虑家中年迈的双亲。她的指尖,绣出了图案,也织出了心事。 又或者,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队巡夜的更夫,围着一堆微弱的篝火,低声交谈着。他们的语言朴实而粗粝,却饱含着对生活最本真的期盼——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夜晚,能够为家人带来一日的温饱。他们口中的“夜话”,或许是关于邻里间的琐事,或许是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又或许只是简单的抱怨与打趣。 《红楼夜话》捕捉的,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它不刻意营造戏剧性的冲突,也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它所关注的是,在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普通人身上,所闪烁出的,那些人性的微光。那些微小的快乐,那些难以言说的哀愁,那些不为人知的梦想,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缝隙中的珍珠,虽然不显眼,却折射出最真实的光芒。 三、 细节的温度,情感的涟漪:无声的倾诉 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把握。它仿佛有一双能够洞察人心的眼睛,能够捕捉到那些最不易察觉的表情、最微妙的动作、最细微的语气。 当一位老太太在灯下缝补衣物时,她粗糙的手指在布料上摩挲的触感,她低垂眼帘时眼角的皱纹,她偶尔轻叹一声时声音里的无奈,都如同清晰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些细节,并非是为情节服务,而是为了还原人物最真实的状态,最深刻的情感。 书中,可能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情誓言,却有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一次欲言又止的沉默,一次默默递过来的一杯热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 又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贪玩而弄脏了衣裳,受到责备时的委屈眼神,以及在得到安慰后的那一丝丝破涕为笑。这种纯粹的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它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红楼夜话》就像一个静谧的画廊,每一幅作品都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意。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去体味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情感。这里的“夜话”,是一种无声的倾诉,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它超越了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四、 时间的河流,记忆的礁石:历史的回响 虽然《红楼夜话》并不直接讲述历史事件,但它却深深地根植于那个时代。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人物的言谈举止、服饰的细节、器物的样式,都无不透露出那个特定时期的气息。 它不像一本历史教科书,直接告诉你“什么是什么”,而是通过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描绘,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暗藏的危机,那些社会风貌,都如同背景音乐般,在故事的缝隙中若隐若现。 它不是关于“大观园”的繁华本身,而是关于大观园里,那些人如何在那个环境中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这些个体命运的集合,汇聚成了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朵浪花。 《红楼夜话》像是将历史的风吹拂到了你的脸上,让你感受到温度,闻到气味,触摸到质感。它让你明白,历史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无数个平凡的故事所构成。每一个被提及的人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 五、 结语:一声轻叹,万千思绪 《红楼夜话》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故人的对话,一次与过往的共鸣。它没有强求你去记住多少情节,也没有要求你去分析多少道理。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你去感受,去体悟。 当你合上书页,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那些细微的声音:窗外的风声,屋内烛火的噼啪声,远处隐约的犬吠声,以及那些无声的情感在心中激起的微澜。 这本书,它不是用来惊艳的,而是用来慰藉的。它不是用来喧哗的,而是用来静谧的。它所讲述的,是关于“人”本身的故事,是关于情感的温度,是关于时光的印记。 《红楼夜话》,是那段岁月的余音,是在寂静中缓缓流淌的,一首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时光的无声歌谣。它邀请你,在夜深人静之时,静静地聆听,感受那份属于往昔,却又如此贴近人心的温暖与感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一种古朴而又带着些许神秘的韵味扑面而来。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喜欢这种包装考究的书,仿佛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作者精心构建的世界。书名“红楼夜话”本身就有一种引人遐想的空间,不知道是关于红楼梦的,还是在深夜里发生的与红楼有关的故事。我特别好奇,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是旁观者的视角,还是亲历者的回忆?是描绘人物的细致入微,还是揭示命运的波澜壮阔?我期待它能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在字里行间,品味出人情世故,体会出世事无常。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的世界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仍然回荡着许多片段,那些人物的形象,那些对话的场景,都如此鲜明,仿佛它们真的就发生在昨天。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种江南水乡特有的烟雨朦胧,那种庭院深处的寂静与幽深,都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能闻到花草的香气,听到鸟儿的鸣叫,感受到微风拂过面颊的轻柔。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物内心的起伏。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动态的画卷,用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世界。我感觉自己跟随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感受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这种代入感是我在很多书中都未曾有过的。

评分

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精炼而又充满画面感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开头就如同电影镜头般,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人物的言谈举止,环境的细微描写,都仿佛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欲言又止的神情,那种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又不乏娓娓道来的韵味。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又或是对命运无声的叹息。我非常欣赏这种不落俗套的写作方式,它不生硬地堆砌辞藻,而是用最贴切的语言,最恰当的比喻,将情感层层递进,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深沉而又含蓄的情感。作者没有大张旗鼓地渲染悲伤,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将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情绪,融入到每一个字里行间,通过人物的眼神,通过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通过一段戛然而止的对话,悄无声息地触动读者的内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酸,仿佛那些书中人的命运,也与我息息相关。我喜欢作者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它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味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它不像一些直白的叙事,而是像一层薄雾,需要你细心去拨开,才能看到雾后的风景。我感觉这本书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影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也让我在读完之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去阅读这本书,毕竟“红楼”二字的分量太重了,很容易让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试图去模仿或颠覆经典,而是以一种极为独特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情节发展,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情节的巧妙安排而拍案叫绝,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黯然神伤。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能引发我很多思考,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又像是一位哲学家,在字里行间,解剖着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变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