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被誉为“相当好看”的《红楼梦》随笔,这里有作者进出“大观园”的浪漫想象和独特感悟,这本通过品“红楼”人物来咀嚼人生的书,是献给“红楼”迷的贴心之作。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作者郝永勃写作《红楼夜话》就是“只取一瓢”。读《红楼梦》的人很多,敢写的太少,作者郝永勃正是“敢吃螃蟹的人”。
在大文化思考路数下解读红楼人物,将人生体悟注入其中,是一部“悟”出来的心灵随笔。
看似写“大观园”里里外外人生百态,实则写现实世界之人情世故。读罢会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启迪。
著名红学家马瑞芳、著名学者马知遥联袂推荐。
封面设计将古典与现代融合,活泼又不失典雅;正文插图精美;内容丰厚,但手感轻盈,非常符合文学爱好者们的阅读习惯。
《红楼夜话》作者从文本入手,解读红楼人物,尤其以女性为主,为细读红楼人物之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遭际,人物的悲或欢寓于爱和美中间。作者以其中年人的历练与人生体悟,以诗性的语言,写出红楼人物的性格命运,分享了一种成熟的博大的爱和美的观念:爱唤醒爱,美感化美。
郝永勃,现居淄博。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集《彼岸》《七月沙堡》《平民诗篇》,散文集《金芦笛》《心事录》《星汉灿烂曾几时》,文论集《鲁迅肖像》《春秋鲁迅》等10余部。
永勃关于《红楼梦》的随笔,不经“严密”考证,不经“细致”推理,不用“高堂”讲章,但都是细读《红楼梦》之后的感悟,是真爱《红楼梦》的体悟。写得颇有新意,相当好看。不管研究不研究《红楼梦》,读没读过《红楼梦》,看这本书,总会有所意会,有所收获。
——马瑞芳(著名红学家,山东大学博导、教授)
二十几万字,我用了四天时间全部读完,回过头看,我梳理了永勃《红楼夜话》的脉络,了不起,太了不起了!*,《红楼夜话》有开创之举;第二,《红楼夜话》有构思之新;第三,《红楼夜话》有艺术之妙;第四,《红楼夜话》有维度之美;第五,《红楼夜话》有传世之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红楼夜话》这本像金子一样发光的书,会传承于世间。
——马以芝(原浙江省委常委、原浙江省军区政委)
这是一本诗化的随笔,也是一本散文化的论文集,同时更像是一本文化探险的书。永勃兄没有从自己*擅长的文学研究方法入手,而是走了大文化思考的路数,把小说的人物放到了社会的大背景下接受时间的审视,从而分析小说的文化重量和经典属性。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研究路径。永勃兄在用自己的勤奋和开阔的眼界做着文化阐释的努力,他做到了,而且已经具有了迷人的气象。
——马知遥(著名学者,天津大学博导、教授)
目录
小引
卷一 红楼夜话
贾宝玉 最多情,也最无情 3
贾 母 无为而无不为 13
薛宝琴 生时只许嫁梅花 22
邢岫烟 绿叶成阴子满枝 33
袭 人 花气袭人知昼暖 43
香 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53
尤三姐 流水落花多少爱 63
晴 雯 失去归宿的凄美 72
鸳 鸯 宁做丫头,不当姨娘 83
平 儿 明日池塘是绿阴 93
茗 烟 站在身边的书童 102
紫 鹃 唯一的、最后的知己 111
卷二 十二金钗
林黛玉 将开未开的花最美 123
薛宝钗 欣赏她美的风姿 133
贾元春 榴花开处照宫闱 142
贾迎春 无可奈何花落去 151
贾探春 有作为才有地位 160
贾惜春 不在梅边在柳边 170
李 纨 稻香村的灯,为谁点亮 180
妙 玉 事如春梦了无痕 191
史湘云 湘江水逝彩云飞 200
王熙凤 饱受争议的女人 212
贾巧姐 落入寻常百姓家 222
秦可卿 灯火阑珊处的隐秘 232
卷三 红楼物语
王夫人 母爱的多面性 245
贾 政 假作真时真亦假 254
薛姨妈 无法摆脱的困境 263
赵姨娘 损害与被损害的 271
贾 瑞 镜子两面的射线 280
贾 环 人性中的阴暗 289
邢夫人 尴尬的人与事 298
北静王 平生风义兼师友 306
贾雨村 成则公侯败则贼 315
薛 蟠 因果报应的谜团 325
傻大姐 她像谁,谁又像她 334
焦 大 留多少清醒,留多少醉 343
为什么写《红楼夜话》 353
尤三姐犹如剑鞘,几乎有她的情节,就有亮闪闪的剑出现。以剑为媒,既是定情之物,也是绝情之物。
当初选择什么不好,偏偏选择一把剑。那是双刃的剑,既能伤人,也能伤己,最终两败俱伤。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皆缘于那把锋利的剑。
对照着写,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个叫鸳鸯,没有等到做鸳鸯的事;一个叫司棋,却早早生了鸳鸯的情。司棋有着“高大丰壮身材的”,敢作敢当,像个“女汉子”。却是一步棋走错了,步步错。她假如不是迎春的丫头,而是探春的丫头,那命运会不会由此改变?迎春胆小、自私,只知自保;探春胆大、心细,懂得爱护身边的人。假如司棋跟了探春,可惜没有假如。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她活着的时候,还体现在她去世之后。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元妃“忽得寒病”,“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弥留之际,年老的为年轻的送别,一路悲戚。
她生于春天开始的时候,逝于立春后第一天,短暂的一生始终是一个谜。她属于春天,春天开花,春天不结果实。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命,也是天下许多女人的命。黄泉路上无老少,也无贵贱,榴花开处不仅照宫闱,也照荒郊野外。
王熙凤与刘姥姥的缘分,曹雪芹写得很巧妙。让原本阶层观念重又很势利的贵族当家人,由衷地对一位乡下老妇人慷慨大方。也许是凤姐在冥冥中感到了有助于巧姐儿的未来吧,“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在第四十二回,既简略地写,又详细地写,借平儿的陈述表现凤姐的慷慨大方。“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月白纱做里子。这是两个茧绸,做袄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没吃过的,……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这都是凤姐在使巧。分得出远近亲疏,盛时为衰时着想。舍得送,使得也是巧劲儿,自己人永远是自己人。王夫人和凤姐是一条心,凤姐是王夫人的代言人。看上去是凤姐一个人在发声,却不知她背后还站着一个人。人和事,只有联系起来分析,才能看出点门道。谁真正当家,谁真正说了算,读透曹雪芹的文字,才能略知一二。
小引
阅读《红楼梦》,是幸福的;创作《红楼夜话》,是幸福中的幸福了。
从文本入手,在寻找中发现,在区别中认同。真实穿越时空,至文本结束。
写作是一件隐秘而美好的事物。为什么我要写?为什么我不愿写?曹雪芹的南京,曹雪芹的北京,谁的五台山?曾经即永远。去过就是去过,没去过就是没去过。
灵光闪现,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从容地记,淡定地写。“红楼”人物,在纸上认识他们,在梦里想到他们,在现实中体会他们……写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最感兴趣的,写了36篇,每篇6000多字。分为三卷:一、《红楼夜话》写眼中的贾宝玉、贾母、薛宝琴、邢岫烟、袭人、香菱、尤三姐、晴雯、鸳鸯、平儿、茗烟、紫鹃;二、《十二金钗》写心目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三、《红楼物语》写印象中的王夫人、贾政、薛姨妈、赵姨娘、贾瑞、贾环、邢夫人、北静王、贾雨村、薛蟠、傻大姐、焦大。
每个人有自己的心路历程,每个人有自己的命运。将小说当历史看,将小说当新闻看,将小说当剧本看,视角不同,关注点也不同;将小说当诗歌读,将小说当绘画读,将小说当哲学读,阅历不同,共鸣点也不同。最终,小说还要被当小说读。
《红楼夜话》是一部诗化的随笔集。我想,以一个中年人内心的微弱火苗,点燃青年读者的灯——去读原著吧。作为中国人,不读《红楼梦》,像英国人不读莎士比亚。
《红楼梦》,这是一面镜子,让你照一照自己,认识自己是谁;这是一把尺子,让你量一量自己,知道自己的长短;这是一杆秤,让你称一称自己,明白自己的轻重。
读与写,既为自己,也为他人。一盏灯亮着,有追求,就有觉悟;有觉悟,又有了新的追求。
写在2016年3月27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一种古朴而又带着些许神秘的韵味扑面而来。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喜欢这种包装考究的书,仿佛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作者精心构建的世界。书名“红楼夜话”本身就有一种引人遐想的空间,不知道是关于红楼梦的,还是在深夜里发生的与红楼有关的故事。我特别好奇,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将读者带入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是旁观者的视角,还是亲历者的回忆?是描绘人物的细致入微,还是揭示命运的波澜壮阔?我期待它能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在字里行间,品味出人情世故,体会出世事无常。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的世界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仍然回荡着许多片段,那些人物的形象,那些对话的场景,都如此鲜明,仿佛它们真的就发生在昨天。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那种江南水乡特有的烟雨朦胧,那种庭院深处的寂静与幽深,都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能闻到花草的香气,听到鸟儿的鸣叫,感受到微风拂过面颊的轻柔。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物内心的起伏。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动态的画卷,用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世界。我感觉自己跟随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感受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这种代入感是我在很多书中都未曾有过的。
评分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精炼而又充满画面感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开头就如同电影镜头般,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人物的言谈举止,环境的细微描写,都仿佛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欲言又止的神情,那种心照不宣的眼神交流,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又不乏娓娓道来的韵味。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又或是对命运无声的叹息。我非常欣赏这种不落俗套的写作方式,它不生硬地堆砌辞藻,而是用最贴切的语言,最恰当的比喻,将情感层层递进,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深沉而又含蓄的情感。作者没有大张旗鼓地渲染悲伤,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将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情绪,融入到每一个字里行间,通过人物的眼神,通过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通过一段戛然而止的对话,悄无声息地触动读者的内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心酸,仿佛那些书中人的命运,也与我息息相关。我喜欢作者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它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味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它不像一些直白的叙事,而是像一层薄雾,需要你细心去拨开,才能看到雾后的风景。我感觉这本书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影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也让我在读完之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去阅读这本书,毕竟“红楼”二字的分量太重了,很容易让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试图去模仿或颠覆经典,而是以一种极为独特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想过的情节发展,也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情节的巧妙安排而拍案叫绝,有时候,又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黯然神伤。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能引发我很多思考,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又像是一位哲学家,在字里行间,解剖着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变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