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進入瞭工業化、現代化快速發展時期,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迅速發展轉變為工業化、現代化國傢。在工業化、現代化實踐進程中,中國探索形成瞭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製度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製度體係是當代中國社會製度的核心內容。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成功實踐為世界所矚目,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成功經驗積澱和體現於中國製度特彆是政治製度體係之中,研究、梳理、總結、概括中國政治製度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是中國重要的政治學專業研究機構,肩負著研究中國政治實踐與理論的重要責任,當代中國政治製度是政治學研究所長期關注和研究的課題之一。2010年以來,政治學研究所組成課題組研究並撰寫瞭《中國政治製度》一書,中間數易其稿終於完成。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改變瞭以往研究介紹中國政治製度著作通常采用的以憲法、法律、機構為對象的形式化、文本化的靜態敘事方式,轉而采用切入政治製度實際運行的實體化、動態化的描述和研究方法,從而形成瞭一種經驗性研究和介紹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新範式。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的集體研究成果,多位中青年學者參加瞭課題研究和書稿撰寫工作,中共內濛古自治區黨校趙俊華講師也參與瞭編寫工作。各章節具體分工為如下:緒論,房寜、趙俊華;第一章,肖文;第二章,樊鵬;第三章,李國強、趙俊華;第四章,孫彩紅;第五章,徐海燕;第六章,田改偉;第七章,陳承新;第八章,田小紅。房寜負責全書的框架設計和修改工作。
作者簡介
房寜,男,1957年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
2006年加入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培養工程。2007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起擔任監察部特約監察員。
長期從事政治學研究工作,多次參加國傢有關部門的重要調研和理論文章寫作工作。
《社會主義是一種和諧》、《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成長的中國——當代中國青少年國傢民族意識研究》、《論民族主義思潮》、《民主的中國經驗》、《亞洲政治發展比較研究的理論性發現》。
目錄
緒論當代中國的政治製度(1)
一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決定因素(2)
二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主要內容()
三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特點與優勢()
第一章中國政治與中國共産黨()
一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
二中國共産黨領導和執政方式的現代化()
三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章中國政治中的黨政決策()
一決策體製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二政策的擬定和商議()
三政策的協調與統閤()
四最高決策集體的拍闆定案()
五與西方決策體製的比較()
第三章中國的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一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産生與發展曆程()
二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意義和優勢()
三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運行機製()
四堅持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絕不搞西方的“三權分立”和
“兩院製”()
五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發展與完善()
第四章中國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一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特性與發展曆程()
二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統一性與靈活性運轉()
三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發展依據()
四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發展的法治化()
目錄中國政治製度
第五章中國的乾部培養選拔製度()
一乾部管理的原則及程序()
二乾部培養選拔製度的曆程及其實踐()
三新世紀以來乾部選拔任用製度的改革發展()
第六章中國的紀檢監察製度()
一中國紀檢監察製度建立和發展的曆程()
二紀檢監察的機構設置和職能()
三中國紀檢監察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中國紀檢監察製度的特點()
第七章中國的協商民主製度()
一中國協商民主的發展脈絡:從政治協商到協商民主()
二中國協商民主的製度內涵和製度功能()
三中國協商民主的多元實踐過程:層次清晰,形式多樣()
四中國協商民主製度的特殊背景和未來走嚮()
第八章中國的基層自治製度()
一城鄉分治下基層自治體製的形成與初始格局()
二村民自治體製的確立及其結構()
三“海選”與民主管理:農村的民主化方嚮()
四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居民自治體製的變革與結構()
五基層群眾自治:中國民主發展的基礎性社會工程()
參考文獻()
後記()
中國政治製度:曆史的脈絡與現代的嬗變 本書並非一本詳盡梳理“中國製度研究叢書:中國政治”這一具體著作的研究報告,而是旨在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學術視野,探討中國政治製度的深層曆史脈絡、關鍵發展節點以及在現代轉型中所經曆的深刻嬗變。我們將從宏觀的曆史維度齣發,勾勒齣中國政治製度演進的壯麗畫捲,分析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的獨特形態和內在邏輯,並重點關注其如何與時代背景、社會結構、文化觀念相互作用,最終塑造齣今日中國政治的麵貌。 一、 製度的源流:古代中國的政治智慧與實踐 中國政治製度的源頭可以追溯至遙遠的古代,其奠基性的理念和實踐為後世留下瞭深遠的影響。 早期國傢形態與權力結構: 從夏商周的封建製,到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中國早期政治製度在不斷的探索與碰撞中,逐漸形成瞭以權力集中、等級分明為特徵的早期國傢形態。宗法製在早期政治結構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更是維係政治秩序的重要紐帶。血緣與政治的緊密結閤,塑造瞭早期的貴族政治,也為後來的集權化趨勢埋下瞭伏筆。 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與鞏固: 秦朝統一六國,確立瞭郡縣製,廢除瞭分封製,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的誕生。這一製度的建立,極大地鞏固瞭中央政府的權力,有效地實現瞭對廣闊疆域的統治。漢承秦製,並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形成瞭成熟的三公九卿製和刺史製度,進一步加強瞭皇權。唐朝則在中央機構設置上更加精細化,三省六部製成為後世模仿的典範,其分工協作、互相製衡的特點,體現瞭古代中國在政治運作上的高度智慧。宋朝雖推行“重文抑武”,但其高度發達的官僚體係和科舉製度,進一步強化瞭文官政治和中央集權。明清兩代,皇權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內閣、軍機處的設立,更是將君主專製推嚮瞭頂峰。 官僚體係的構建與運作: 漫長的中國曆史,也是一部官僚體係不斷發展壯大的曆史。從早期簡單的官員任命,到唐宋時期高度成熟的科舉製度,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選拔和任用官員的機製始終是中國政治製度的核心議題。官僚的品級、俸祿、考核、晉升等一係列製度,構成瞭龐大而復雜的官僚機器,它既是維護皇權統治的工具,也承擔著治理國傢、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然而,官僚體製也常常伴隨著低效、腐敗等問題,成為曆代王朝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法律與禮製: 在古代中國,法律與禮製共同構成瞭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撐。儒傢思想所倡導的禮治,強調道德教化、等級秩序和社會和諧,與法傢所主張的法治,強調嚴刑峻法、君主權威,雖然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都服務於維護政治穩定和國傢統治。曆代王朝在不同程度上融閤瞭禮法精神,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 地方治理: 中央集權製度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從早期的郡縣製、州縣製,到後來的行省製,中央政府不斷探索能夠有效控製和管理龐大地域的行政區劃和管理模式。地方官員的任命、考核、財政收支等,都是地方治理的關鍵環節。 二、 製度的轉摺:從帝國到共和的陣痛 晚清以降,中國政治製度經曆瞭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從延續瞭兩韆多年的帝國體製,嚮近代共和製度轉型,其過程充滿瞭麯摺與陣痛。 外來衝擊與傳統危機: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瞭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麵,也暴露瞭傳統政治製度的衰敗與落後。對西方政治製度的學習與引進,成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和改革派的重要課題。 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洋務運動雖然主要側重於器物層麵的學習,但也觸及瞭部分製度層麵的改革,如建立新式海軍、興辦近代工業等。戊戌變法則更為激進,試圖從政治體製、法律製度、教育體係等方麵進行全麵改革,但最終因保守勢力的阻撓而失敗。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中國政治製度轉型的一個裏程碑,它推翻瞭帝製,建立瞭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並未完全鞏固,軍閥混戰、政權分裂等問題層齣不窮。 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時期的探索: 在北洋政府時期,雖然形式上是共和,但政治權力分散,政局動蕩。國民政府時期,雖然在統一國傢、推行現代化建設方麵取得瞭一定成就,但其政治製度的有效性和穩定性也受到諸多挑戰。 三、 製度的演進:新中國政治體製的構建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治製度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形成瞭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政治體製。 人民代錶大會製度: 這是中國政治製度的核心,它確立瞭人民當傢作主的根本政治原則,保障瞭人民的廣泛參與和根本利益。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設計,體現瞭權力集中與民主監督的有機結閤。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 這一製度是中國政治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確立瞭中國共産黨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同時也容納瞭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它強調協商、閤作、求同存異,是實現廣泛政治參與和統一戰綫的重要途徑。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 這一製度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維護國傢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方略,它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權利,保障瞭少數民族地區的自治權利。 基層群眾自治製度: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建立,使得人民群眾能夠在基層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 經過數十年的建設,中國已經形成瞭一個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法規為主體,比較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這為國傢治理提供瞭堅實的法治保障。 改革開放與製度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製度在堅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從經濟體製的改革,到行政體製、司法體製的改革,再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都在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解決發展中的突齣問題。 四、 製度的未來:挑戰與展望 展望中國政治製度的未來,我們既要看到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正視其麵臨的挑戰。 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是當前中國政治製度發展的主題。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不斷提升國傢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是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斷探索的課題。 民主的廣度與深度: 如何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傢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社會主義民主,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國傢治理的程度和有效性,是政治製度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嚮。 製度的活力與韌性: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如何保持政治製度的活力和韌性,使其能夠應對各種衝擊,保持穩定發展,是重要的戰略考量。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政治製度: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政治製度的實踐和經驗,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在與其他國傢政治製度的交流互鑒中,展現中國智慧,貢獻中國方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總而言之,中國政治製度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態概念,而是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進、發展和創新的動態過程。理解中國政治製度,需要深入考察其曆史根基、內在邏輯,也要關注其在現代轉型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以及麵嚮未來的持續探索。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政治製度的復雜性與獨特性,以及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