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发展转变为工业化、现代化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中国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成功实践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成功经验积淀和体现于中国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体系之中,研究、梳理、总结、概括中国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学专业研究机构,肩负着研究中国政治实践与理论的重要责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研究所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2010年以来,政治学研究所组成课题组研究并撰写了《中国政治制度》一书,中间数易其稿终于完成。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以往研究介绍中国政治制度著作通常采用的以宪法、法律、机构为对象的形式化、文本化的静态叙事方式,转而采用切入政治制度实际运行的实体化、动态化的描述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经验性研究和介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新范式。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集体研究成果,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校赵俊华讲师也参与了编写工作。各章节具体分工为如下:绪论,房宁、赵俊华;第一章,肖文;第二章,樊鹏;第三章,李国强、赵俊华;第四章,孙彩红;第五章,徐海燕;第六章,田改伟;第七章,陈承新;第八章,田小红。房宁负责全书的框架设计和修改工作。
作者简介
房宁,男,1957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2006年加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007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起担任监察部特约监察员。
长期从事政治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调研和理论文章写作工作。
《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少年国家民族意识研究》、《论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的中国经验》、《亚洲政治发展比较研究的理论性发现》。
目录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决定因素(2)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第一章中国政治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章中国政治中的党政决策()
一决策体制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二政策的拟定和商议()
三政策的协调与统合()
四最高决策集体的拍板定案()
五与西方决策体制的比较()
第三章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和优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行机制()
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
“两院制”()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第四章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性与发展历程()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统一性与灵活性运转()
三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依据()
四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法治化()
目录中国政治制度
第五章中国的干部培养选拔制度()
一干部管理的原则及程序()
二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的历程及其实践()
三新世纪以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发展()
第六章中国的纪检监察制度()
一中国纪检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
二纪检监察的机构设置和职能()
三中国纪检监察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中国纪检监察制度的特点()
第七章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一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脉络: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民主()
二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内涵和制度功能()
三中国协商民主的多元实践过程:层次清晰,形式多样()
四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特殊背景和未来走向()
第八章中国的基层自治制度()
一城乡分治下基层自治体制的形成与初始格局()
二村民自治体制的确立及其结构()
三“海选”与民主管理:农村的民主化方向()
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治体制的变革与结构()
五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历史的脉络与现代的嬗变 本书并非一本详尽梳理“中国制度研究丛书:中国政治”这一具体著作的研究报告,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层历史脉络、关键发展节点以及在现代转型中所经历的深刻嬗变。我们将从宏观的历史维度出发,勾勒出中国政治制度演进的壮丽画卷,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独特形态和内在逻辑,并重点关注其如何与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最终塑造出今日中国政治的面貌。 一、 制度的源流: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与实践 中国政治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古代,其奠基性的理念和实践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国家形态与权力结构: 从夏商周的封建制,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在不断的探索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以权力集中、等级分明为特征的早期国家形态。宗法制在早期政治结构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更是维系政治秩序的重要纽带。血缘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塑造了早期的贵族政治,也为后来的集权化趋势埋下了伏笔。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秦朝统一六国,确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诞生。这一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效地实现了对广阔疆域的统治。汉承秦制,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成熟的三公九卿制和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唐朝则在中央机构设置上更加精细化,三省六部制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其分工协作、互相制衡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运作上的高度智慧。宋朝虽推行“重文抑武”,但其高度发达的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文官政治和中央集权。明清两代,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更是将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 官僚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漫长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官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从早期简单的官员任命,到唐宋时期高度成熟的科举制度,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选拔和任用官员的机制始终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议题。官僚的品级、俸禄、考核、晋升等一系列制度,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官僚机器,它既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工具,也承担着治理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然而,官僚体制也常常伴随着低效、腐败等问题,成为历代王朝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法律与礼制: 在古代中国,法律与礼制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治,强调道德教化、等级秩序和社会和谐,与法家所主张的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君主权威,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服务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统治。历代王朝在不同程度上融合了礼法精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地方治理: 中央集权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对地方的有效治理。从早期的郡县制、州县制,到后来的行省制,中央政府不断探索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庞大地域的行政区划和管理模式。地方官员的任命、考核、财政收支等,都是地方治理的关键环节。 二、 制度的转折:从帝国到共和的阵痛 晚清以降,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国体制,向近代共和制度转型,其过程充满了曲折与阵痛。 外来冲击与传统危机: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也暴露了传统政治制度的衰败与落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与引进,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改革派的重要课题。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虽然主要侧重于器物层面的学习,但也触及了部分制度层面的改革,如建立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工业等。戊戌变法则更为激进,试图从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但最终因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一个里程碑,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军阀混战、政权分裂等问题层出不穷。 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的探索: 在北洋政府时期,虽然形式上是共和,但政治权力分散,政局动荡。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在统一国家、推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也受到诸多挑战。 三、 制度的演进:新中国政治体制的构建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政治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原则,保障了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体现了权力集中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一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同时也容纳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它强调协商、合作、求同存异,是实现广泛政治参与和统一战线的重要途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方略,它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在基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为主体,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的改革,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都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四、 制度的未来:挑战与展望 展望中国政治制度的未来,我们既要看到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正视其面临的挑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当前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民主的广度与深度: 如何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程度和有效性,是政治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制度的活力与韧性: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保持政治制度的活力和韧性,使其能够应对各种冲击,保持稳定发展,是重要的战略考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制度: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践和经验,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中国政治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发展和创新的动态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制度,需要深入考察其历史根基、内在逻辑,也要关注其在现代转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面向未来的持续探索。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以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