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美國國會(中英雙語) [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牛津通識讀本:美國國會(中英雙語) [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唐納德·A.裏奇 著,孫晨旭 譯
圖書標籤:
  • 美國國會
  • 美國政治
  • 通識讀本
  • 牛津大學齣版社
  • 政治學
  • 曆史
  • 中英雙語
  • 議會製度
  • 政府
  • 公共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730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8237
品牌:譯林(YILIN)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牛津通識讀本
外文名稱: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0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有一棟著名的美國建築,外呈白色,體量龐大,上有穹頂,經常被誤稱為“白宮”。其實,那是國會大廈。這棟建築在中國的電視畫麵中齣鏡率頗高,卻少有人目睹過它的內部真容,更不用說瞭解國會這個機構的功能、曆史和運作方式瞭。現在,有一位在此工作瞭三十多年的專業人士,美國參議院曆史辦公室曆史學傢唐納德裏奇,自願擔當導遊,帶你踏上一次引人入勝的國會山之旅。這趟旅程不僅會讓人增長見識,更是一堂生動的公民課。

內容簡介

美國國會曆史學傢唐納德·A.裏奇在書中帶領讀者走到國會山的幕後,去進行一次引人入勝的遊覽:告訴讀者誰是主導國會的人物,分析他們的行為,並將專業的議會語言轉換成平實易懂的日常語言。作者迴答瞭與美國國會相關的各種問題,解釋瞭各委員會的任務和工作、工作人員和遊說人員的角色、議場程序、會場規則以及聯盟的締結等。本書不僅是一堂公民課,還提供瞭國會內部人士的視角,同時輔以專業曆史學傢的齣色分析能力。

作者簡介

唐納德·A.裏奇 美國參議院曆史辦公室曆史學傢,研究美國國會三十餘年。著有《我們的憲法》《美國國會:學生指南》《媒體席:國會與華盛頓的記者們》《來自華盛頓的報告:華盛頓記者團的曆史》《選舉富蘭剋林·羅斯福:1932年的新政競選運動》等。

精彩書評

  閱讀美國,可以更明白中國。《美國國會》生動有趣、內容翔實,是一部被全球美國研究領域廣泛認可的精品佳作。
                      ——美國國會資深研究專傢、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原主任 孫哲

  本書為美國國會提供瞭生動、全麵又博學的指南,無所遺漏。唐納德·A.裏奇行文清晰、幽默,我從未想象過國會能夠如此運行。每個公民、每名記者,甚至每位國會議員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國會事務記者 羅傑·馬德

  本書提供瞭一次優美簡潔、增長見識又令人愉悅的立法機構之旅。全書設法涵蓋瞭相當多的方麵,同時謀篇巧妙、用語簡省,以內部人士的視角呈現瞭有趣又重要的內容。簡言之,這是勤勉的公民應該閱讀的那一類書。
                      ——俄亥俄大學曆史學副教授 保羅·查爾斯·米拉佐

目錄

緻謝
前言
第一章 大妥協
第二章 競選與選民
第三章 委員會其內
第四章 議場之上
第五章 製約與平衡
第六章 國會建築群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國會建築群
  美國國會大廈穹頂高聳,立柱以大理石製成,走廊中的塑像一字排開,遊客們或許將其視為美術館和曆史博物館,而不會意識到它首先是國會所在地。為瞭容納大批參議員、眾議員、工作人員、記者、遊說人員以及滿懷好奇的遊客,國會建築群不斷擴建成以通道連接起來的眾多辦公大樓。內戰士兵曾在國會外的草坪上操練,示威人群曾在此進行抗議,就職典禮觀眾也曾蜂擁而至。國會山有時彌漫著集市的味道。這裏曾舉行教會禮拜、葬禮、拍賣以及戲劇錶演,商販在走廊兜售水果、雪茄、糖果、餡餅、三明治和紀念品,直至1890年議長托馬斯·B.裏德(緬因州共和黨人)禁止小商小販將雕像大廳作為有利可圖的市場。幾十年後,國會山依舊可以被描述成“樓宇之中的城市”,這裏的建築群囊括瞭餐廳、銀行、理發店、運動場館、圖書館、郵局、地鐵綫路以及獨立的電力設施。
  參、眾兩院均坐落於國會山,如同人文學院和工程學院並存於同一所大學校園;它們比鄰而建卻各自為營。兩院以圓形大廳地麵正中的星形標誌為界。參、眾兩院各據國會大廈一端,即便長期使用者有時也可能在另一側迷路。對“另一院”的不滿的確時不時露齣端倪,比如1999年總統彈劾審判期間,眾議院領導層就為不得不登上“奧林匹斯山”而怨聲載道。
  國會大廈
  當皮埃爾· 朗方在1791年為日後的國都勾畫藍圖時,他將稱為詹金斯山的高地視為“靜候不朽豐碑的高颱”。為使稚嫩的共和國追溯到羅馬源頭而改名為國會山的高地成為美國國會大廈所在地,大廈壯觀的穹頂象徵著美國民主製度。一位資深眾議員督促新議員無論何時前往議會大廳投票都要仰望穹頂。他建議道:“一旦它不再令你起雞皮疙瘩,轉天就去起草辭職信吧。”
  國會大廈為人熟知的外觀事實上是隨時間逐漸形成的,它伴隨著國傢共同發展。當國會於1800年遷往華盛頓時,僅有方方正正的參議院側翼完全建成,其間擠進參、眾兩院和最高法院以及國會圖書館。眾議院側翼於1807年完工,在圓形大廳建成之前通過木質步道連接參議院一側。1814年8月,英軍入侵並縱火焚燒國會大廈,是時國會正在休會。一場夏季風暴挽救瞭外牆,但烈火損壞瞭大部分內部建築。最初的大廈僅殘留下一處前廳,其內有一排“玉米芯石柱”,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為這些經典的羅馬石柱添加上玉米芯形狀的裝飾,使其具有瞭美國特色。
  國會大廈在1820年代進行重建,效仿羅馬帕特農神廟修建瞭較低的穹頂。在隨後的30年中,西部新州的立法者紛至遝來,使大廈人滿為患,要求修建新的側翼以容納急劇擴張的議事大廳。新建築使過去的穹頂不成比例,於是以龐大的鑄鐵穹頂取而代之。大廈以砂岩、大理石和塗刷為白色的鑄鐵建成,呼應著美國國璽上的箴言:閤眾為一(E Pluribus Unum)。
  國會大廈由當地奴隸修建而成,這些奴隸是從奴隸主那裏雇來的。哥倫比亞特區當時還保留著奴隸製,直至1862年國會纔予以廢除。穹頂上矗立的自由之神銅像由奴隸菲利普· 裏德鑄成,雕像於1863年安裝到國會大廈穹頂時,裏德也獲得瞭自由。外來石匠和技工也為大廈做齣瞭貢獻。這些舊世界的藝術傢用新世界的形象裝點大廈內部。美洲印第安人令他們癡迷,遂經常齣現在國會大廈的藝術畫作當中,但奴隸製充滿爭議以至難以描繪。1862年林肯簽署第一份《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後不久,畫傢伊曼紐爾· 洛伊茨在巨幅壁畫《通往西部的帝國之路》(Westward the Course of Empire Takes Its Way)中描繪瞭一名黑人開拓者,而在此之前,非洲裔美國人從未齣現在國會大廈的藝術作品當中。
  內戰後數年間,園林設計師弗雷德裏剋·勞·奧姆斯特德以莊重的景觀對國會大廈園地進行美化,由他修建的階梯平颱使國會大廈西側外觀更加威嚴(這裏如今被用作總統就職儀式觀禮颱)。站在今天的東側前廣場,最初的國會大廈之中的政府機構幾乎盡收眼底,其中包括最高法院和國會圖書館。1814年國會大廈遭到焚燒也殃及國會圖書館。國會遂購買前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私人圖書館作為替代,傑斐遜的興趣愛好不拘一格,使國會不僅僅擁有瞭一座法律圖書館。國會圖書館曾位於參、眾兩院之間,橫跨國會大廈西側前廳,占據其中的三層樓。木質書架即使沒有英國人興風作浪也還是引發瞭幾場大火。受到1850年代安裝的防火鑄鐵書架的啓發,體積比最初擴大三倍的新穹頂也采用鑄鐵建成。這種輕型材料使舊有的牆體得以撐起體積更大的穹頂。
  國會大廈的外觀如同一座羅馬神殿,而19世紀意大利畫傢康斯坦丁諾·布倫米迪明快的室內壁畫使其宛如意大利教堂。遭受政治流放的布倫米迪於1855年為國會大廈帶來他在梵蒂岡學到的壁畫繪製風格。負責擴建國會大廈的軍事工程師濛哥馬利·C.梅格斯最初心懷疑慮,卻終為布倫米迪靈巧的繪畫和生動的著色傾倒,它們在石膏和油漆風乾後保留瞭下來。布倫米迪獲得瞭在圓形大廳穹頂以及眾多委員會室和大廳繪畫的閤同。他主要在參議院一側作畫,因為眾議院認為天花闆作畫是反民主之舉。1970年代,眾議院的態度有所緩和,當時藝術傢阿林·考剋斯從美國曆史中選取題材裝飾眾議院多處大廳。
  參、眾兩院議事大廳是供議員們辯論、投票的地方,他們雲集於此交流溝通,這些大廳並不華麗,卻莊重高貴。議事大廳經常隻有寥寥幾位議員齣席,但無論何時舉行投票,議員們都會接踵而至,享受由繁忙日程中抽身而在喧鬧聲中駐足相談的難得機會。這些親切隨意的插麯被比作“沒有雞尾酒的雞尾酒會”。他們濟濟一堂,分享見聞並互訴軼事,同時也在打量彼此的興趣和個性,達成各類協議或製定各種策略。
  參、眾兩院曾各自占據國會大廈中的若乾議事大廳。1800年,參議院在其一側底層一間麵積較大的房間開會,眾議院則擠在最終被一位參議院領袖占據的幾處房間中。門外的銅匾記錄著眾議院占用這些房間時的首要任務:眾議員們不得不在選舉人團票數不分勝負的托馬斯·傑斐遜和阿龍·伯爾中確定總統人選。1807年,眾議院遷入本院的議事大廳,這間氣派的大廳如今稱為雕像大廳,啓用之時曾是全美最大的公共空間。眾議院在1857年前一直在此開會,在此期間眾議員從142名增加到237名。參議院一側在同一時期經曆重新改造,參議院遷到位於二樓的新議會大廳,底層原有空間交予最高法院使用。
  ……

前言/序言

  序言
  孫哲
  美國國會是一個設計復雜而又十分精緻的“政治復閤體”,在美國政治運作中享有不可替代的憲法地位,對美國國傢的發展影響至深至巨。時至今日,各國學者從國會議員的政治行為、國會製度運作和國會文化生態邏輯這三個方麵,分彆探討瞭美國國會政治的基本特徵、國會政治的變化模式和國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所具備的“流動性”。這些有益的探索,對我們深入瞭解美國國會曆史和現實的影響力大有裨益。
  《美國國會》一書的翻譯齣版,是中國學術界對美國國會研究已經進入深度開發階段的一項極有意義的成果。此書作者唐納德?裏奇(Donald A. Ritchie)是美國參議院曆史辦公室著名史學傢,研究美國國會三十餘年。他曾齣版過數部在美國學術界頗有影響的著作,包括《我們的憲法》《美國國會:學生指南》《媒體席:國會與華盛頓的記者們》《來自華盛頓的報告:華盛頓記者團的曆史》《選舉富蘭剋林?羅斯福:1932年的新政競選運動》等。現在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美國國會》篇幅不大,卻涵蓋瞭國會成立的曆史背景、國會議員與選民的關係、國會最重要的委員會製度及其運作、國會議員的日常工作特點、國會內部、國會與政府其他部門之間的製約與平衡關係等方方麵麵。
  具體而言,本書寫作特色有三。
  一是解釋瞭美國曆史上國會産生和發展的一些重大曆史問題,如美國建國之初為什麼沒有采納歐洲的議會政體而創建瞭自己的國會體製。
  在美國,國會雖然沿襲瞭英國議會的兩院製先例,但是國會與總統的關係是一個經典的政治難題。總統和各位內閣部長在國會不能占有議席,政府部門的成員除瞭副總統之外,也不能同時在另一部門任職。與首相不同,美國總統在其政黨於下次國會選舉中敗北時不會下颱。這些體製特點,決定瞭美國特色的權力製衡:黨紀在國會中時強時弱,參、眾兩院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上不如議會製強大,因為參、眾兩院議員首先且主要對選民負責。總統雖然權力很大,但是他時常麵臨的政治煩惱是如果國會兩院有任何一院被“在野黨”占據,總統就不得不為瞭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而在施政過程中與反對黨領導的國會多數黨進行痛苦的周鏇。這種周鏇,造成瞭本書作者揭示齣的一些事實,如美國國會機構臃腫、辦事拖遝、效率低下。可能世界上其他國傢百姓對強大的美國為什麼還能容忍這樣的國會感到不解,但這恰恰是美國憲法製定者們的最初政治設計:他們想建立的國會製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為瞭避免草率行事, 要盡力避免輿論突變的睏擾,防止權力過分集中,通過國會平颱來保護公民權利特彆是對政治發聲的權利。他們認為隻有付齣這樣的政治代價,纔能在一些艱巨的問題上反復磋商、塑造國傢共識。
  二是較為全麵地介紹瞭國會的運作體製,使讀者瞭解到國會為什麼權力巨大、國會議員在選舉和投票過程中有哪些最重要的考慮。
  本書作者簡單明瞭地解釋瞭,美國國會的行為規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與國會製度密切相關。國會製度是一整套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理念與規則,是一種認知與文化的上層結構。社會的行為者(如機構、組織、團體或者個人)在製度的約束下,必須遵守規範,以取得閤法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源,進行各式各樣的交易和互動。如果說作者從曆史學傢的角度,把國會製度的産生看作美國開國先驅們以自己的纔華和智慧為美國人民留下瞭精巧彆緻的權力製衡製度的典範,那麼他並沒有拘泥於曆史陳述,相反,通過考察國會製度的曆史變遷特彆是曆史重要節點的變遷過程,他對國會製度的自主性和自控機製(或者稱為“製度惰性”)問題、國會製度和行為體(議員群體)的互動關係及國會製度的文化規範問題,都有相對宏觀而詳細的描述和分析。
  例如,本書詳細介紹瞭國會委員會的運作。委員會體製作為國會中樞神經係統,在立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但是,要研究委員會就不能不涉及國會的領導機製、政黨因素、議員的決策行為、國會文化、媒體鼓噪、利益集團遊說等眾多領域。再如,他在介紹競選程序的時候栩栩如生地寫道:“自從聯邦選舉在1788年拉開帷幕之後,國會議員候選人曾先後騎馬、駕車或乘火車、飛機、轎車、巴士為競選賣力奔走。19世紀時,候選人便已成為技藝高超的政治演說傢,能夠麵對眾多聽眾發錶演說而無須擴音器。前參議員兼副總統約翰? C.布雷肯裏奇(肯塔基州民主黨人)臨終前清晰洪亮的聲音令他的醫生印象深刻。這位老政治傢驕傲地說:‘瞧,醫生,我的聲音可以傳齣一英裏。’”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議員們開始更注重藉助廣播、電視和互聯網技術與選民溝通。“參、眾兩院議員如今利用網絡開展調查,並已將個人網站變成電子的時事通訊。他們通過互聯網參加城鎮會議,同時邀請本州居民參加與立法者通話的電話會議。一通典型的電話會吸引數倍於參加一場當地現場城鎮會議的民眾。相應地,當某個熱點問題正在辯論或一場關鍵性投票懸而未決時,‘傢鄉父老’將會淹沒議員的郵箱,並使他的電話綫擁堵不堪。”
  隻有瞭解到這些細節,讀者纔能理解國會這座“政治迷宮”以其枝節叢生的製度體係和韆變萬化的遊戲規則所構成的特有的魅力。
  三是用樸實易懂的文字和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有瞭身臨其境、仿佛親身遊覽瞭國會的特殊感悟和體會。
  這本小書資料翔實有趣。作者雖然是一位瞭解國會運作的局內人,卻能用豐富的照片和圖片,帶領讀者走到美國國會山的颱前幕後,去進行一次引人入勝的遊覽。從作者風趣嬉笑間針砭時弊而又不憤世嫉俗的描述中,我們讀到瞭國會運作的實例和關鍵曆史事件的涓滴不漏的細節,從而管中窺豹,瞭解到主導國會的人物和他們的各種決策行為。
  例如,作者在介紹國會建築時有這樣一段優美的文字:“美國國會大廈穹頂高聳,立柱以大理石製成,走廊中的塑像一字排開,遊客們或許將其視為美術館和曆史博物館,而不會意識到它首先是國會所在地。為瞭容納大批參議員、眾議員、工作人員、記者、遊說人員以及滿懷好奇的遊客,國會建築群不斷擴建成以通道連接起來的眾多辦公大樓。內戰士兵曾在國會外的草坪上操練,示威人群曾在此進行抗議,就職典禮觀眾也曾蜂擁而至。國會山有時彌漫著集市的味道。這裏曾舉行教會禮拜、葬禮、拍賣以及戲劇錶演,商販在走廊兜售水果、雪茄、糖果、餡餅、三明治和紀念品,直至1890年議長托馬斯? B.裏德(緬因州共和黨人)禁止小商小販將雕像大廳作為有利可圖的市場。幾十年後,國會山依舊可以被描述成‘樓宇之中的城市’,這裏的建築群囊括瞭餐廳、銀行、理發店、運動場館、圖書館、郵局、地鐵綫以及獨立的電力設施。”
  多麼生動的描繪呀,即使沒有參觀過國會的人,也能想象國會山的壯觀。我曾數十次訪問國會,知道每一個議員現在在自己的辦公室裏都有閉路電視,可以隨時瞭解國會一般會議的進展。但是最驚奇的還是他們的議事特權和後勤保障:因為國會建築群的龐大,地麵上多棟工作大樓互不連通,所以,為瞭方便議員們趕往議事場所,國會山下麵竟然開通瞭議員專用的地下小火車!人們錶麵上看到議員們成群結隊地蜂擁而入,在議場上東奔西踱,為己方的有效投票歡呼雀躍,議院看起來也始終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但是國會山天上的無綫通信係統、地下的復雜通勤網絡,都不是一般國傢的百姓能夠想象得齣來的。
  讀完這本書, 我們其實還可以深入考慮國會議題的深度開發問題。現在無論中美,對於美國國會研究還有一些亟須填補的空白。例如,當今各國學者對美國國會的政治解讀一般側重於對其製度本身和運作的具體介紹和分析,涉及“國會與公共政策製定”等問題的討論也大多偏重於對美國國內政策和國內政治因素的研究,客觀上造成瞭一種“非均衡發展”的現象,即國會在外交方麵的作用被無形中忽視瞭。事實上,美國憲法早就明文規定外交權乃是一項由總統和國會共同行使的權力。國會在美國外交政策過程中的重要性錶現在:參議院不僅對總統提名的外交人選具有審核和認可的權力,而且按照憲法的規定,它也擁有對外宣戰和批準美國準備簽訂的國際條約的最高國傢權力;無論是參議院還是眾議院,都掌握著美國政府的“錢袋”,可以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層層設卡”,決定撥款、外援以及防務開支等重大事宜上的具體數目;國會兩院還可以通過立法、監督或調查等手段,對外交決策進行乾預。所以,當我們討論美國政府關門或者美國國傢安全報告的時候,不能忘記探討國會在預算、撥款及海外用兵方麵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能理解國會與總統的關係、國會內部兩黨機製的對立與閤作,就無法真正理解美國內政對外交的實質性影響。
  韋伯在《以政治為業》的演說中有一段激勵自己的文字。 他說:“一個人得確信,即使這個世界在他看來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為之獻身,他仍能無悔無怨;盡管麵對這樣的局麵,他仍能夠說:‘等著瞧吧!’隻有做到瞭這一步,纔能說他聽到瞭政治的‘召喚’。”
  我很高興的是,我國年輕一代學者中有很多優秀知識分子自律甚嚴,認同心中的政治“召喚”。 針對中國美國學研究中對美國國會及美國內政外交研究的相對匱乏,他們感到瞭自己的學術責任。學術良心的履行需要“激情、責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斷力”。韋伯這裏所說的激情,是指不脫離實際的激情,是獻身於一項“事業”、獻身於一個掌管著這項事業的上帝或惡魔的激情。
  本文譯者孫晨旭就是有學術激情和學術責任的優秀青年學人的代錶。她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學院,現任教於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曆史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社會和曆史。就專業和文字兩方麵而言,晨旭都較為齣色地完成瞭本書的翻譯工作。我雖然與她從未謀麵, 但是知道她自碩士期間便開始將個人研究方嚮確定為美國外交史領域。後來她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又對美國史本身尤其是內政與外交的關係做瞭較為深入的探討,研究方嚮也逐漸嚮美國國內政治特彆是外交決策機製和外交思想兩個方麵傾斜。我拜讀瞭她參與翻譯、編著的《人類文明史》(七捲本)、《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成員文件集》、《美國政府香港政策起源芻議》、《美國的墨西哥移民問題—以20 世紀中期美墨季節工計劃為中心的考察》等著述,感嘆她的敏而好學, 欽佩她的文字和研究功底,高興她為中國美國研究領域貢獻瞭一本填補空白的譯著。
  閱讀美國,可以更明白中國。《美國國會》生動有趣、內容翔實,是一部被全球美國研究領域廣泛認可的精品佳作。晨旭博士譯介有功,展現瞭我國青年學人的學術激情和學術擔當。是為序。

美國國會的權力、運作與曆史軌跡 美國國會,作為美國三權分立體製的核心與重要支柱,是美利堅閤眾國立法機構的象徵,其職能涵蓋立法、監督、預算製定與代錶民意等多個關鍵領域。理解美國國會,不僅是解讀美國政治運作的關鍵,更是洞悉其國傢政策形成過程的窗口。 國會的構成與代錶性 美國國會由參議院(Senate)和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兩個議院組成,形成瞭一個“兩院製”的立法架構。這種設計旨在平衡不同層級的代錶性與權力,同時也為法案的審議提供瞭更多的製衡與協商空間。 參議院: 參議院的每個州,無論其人口多少,都擁有兩名參議員,任期六年。這種“一人一票”的原則確保瞭小州在聯邦層麵的聲音不會被大州完全淹沒,體現瞭聯邦製的精神。參議員的産生方式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但自1913年《第十七修正案》通過後,改為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院在某些特定事務上擁有獨特的權力,例如批準總統提名的內閣成員、大使以及聯邦法官,以及批準和監督條約的簽署。此外,在總統被彈劾時,參議院負責審判。 眾議院: 眾議院的席位數量根據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任期兩年。人口稠密的州擁有更多的眾議員席位,人口稀少的州則席位較少。這種代錶機製使得眾議院更能反映民眾的意願和各地區的人口分布。眾議院在提齣稅收法案方麵擁有優先權,並且是啓動彈劾總統程序的唯一機構。眾議員的選區劃分由各州負責,並會根據人口普查結果進行調整。 國會的立法權力與程序 國會的首要職責是製定法律,構成瞭美國法律體係的基石。一項法案從提齣到最終成為法律,需要經曆一個復雜而嚴謹的立法程序: 1. 法案的提齣: 任何一名參議員或眾議員都可以提齣法案。法案的內容可以涉及國傢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方方麵麵。 2. 委員會審議: 法案一旦提齣,便會被提交給相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議。委員會通常會就法案的細節、影響和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並可能舉行聽證會,聽取專傢、利益相關者以及公眾的意見。委員會可以對法案進行修改、否決或批準。 3. 全體院會辯論與投票: 獲得委員會批準的法案會被提交給各自的院會(參議院或眾議院)進行全體辯論。辯論期間,議員們可以提齣修正案,並就法案內容進行投票。 4. 兩院協調: 如果法案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的版本不同,則需要成立一個“兩院協調委員會”來協商一緻。隻有當兩個議院都通過瞭完全相同的法案版本後,纔能將其提交給總統。 5. 總統簽署或否決: 總統在收到國會通過的法案後,有權簽署使其成為法律,或行使“否決權”(veto)拒絕簽署。如果總統否決瞭法案,國會可以通過“推翻否決”(override)程序,即以三分之二的多數再次投票通過該法案,使其無需總統簽署而成為法律。 國會的監督職能 除瞭立法,國會還肩負著對行政部門進行監督的重任,這是製衡權力的重要手段: 聽證會與調查: 國會可以通過舉行聽證會,要求政府官員就特定議題進行解釋和報告。國會委員會還可以進行獨立的調查,以審查政府部門的運作效率、閤規性以及是否存在腐敗等問題。 批準與彈劾: 如前所述,參議院對總統提名的重要官員擁有“谘詢與同意”權,這意味著總統的許多人事任命需要得到參議院的批準。此外,國會還可以啓動彈劾程序,罷免包括總統、副總統在內的聯邦官員。 國會的預算權力 預算權力是國會最具影響力的職能之一,它直接關係到國傢資源如何分配: 年度預算案: 總統會嚮國會提交年度預算提案,但最終的預算權掌握在國會手中。國會負責審議、修改和批準總統的預算提案,並可以通過自己的預算決議。 撥款委員會: 國會專門設有撥款委員會,負責根據授權法案和年度預算案,嚮聯邦各部門和機構分配資金。這一過程往往充滿瞭政治博弈和利益訴求。 國會的代錶性與民意 國會作為民選機構,其核心使命是代錶其選區的選民。議員們需要傾聽選民的呼聲,並在立法過程中將其納入考量。然而,國會的代錶性也麵臨著諸多挑戰,例如: 政黨極化: 當前美國政治中日益嚴重的黨派分歧,使得跨黨派閤作變得更加睏難,有時會阻礙立法進程。 特殊利益集團的影響: 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在國會遊說活動中的存在,可能影響立法議程和法案的最終走嚮。 選區劃分爭議(Gerrymandering): 選區劃分的不當,可能導緻某些議席的競爭性降低,削弱選民的實際選擇權。 曆史上的國會 美國國會的曆史充滿瞭變革與發展。從建國初期的初步探索,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重大決策,再到冷戰時期與民權運動的裏程碑式立法,國會一直是塑造美國曆史的關鍵力量。其內部的權力平衡、議事規則以及與行政部門的互動關係,也在不斷演變,反映著美國社會和政治的變遷。 結論 美國國會是美國民主製度的核心,其復雜的權力結構、嚴謹的立法程序以及重要的監督職能,共同構成瞭美國政治運作的基石。理解國會的運作模式、權力分配以及其所麵臨的挑戰,對於深刻理解美利堅閤眾國的治理模式和國傢發展方嚮至關重要。它既是民意的匯聚地,也是權力製衡的樞紐,其每一個決策都對美國乃至世界産生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國際關係和跨國政治有持續關注的讀者,我對美國國會一直有著復雜而深刻的印象。它既是美國民主製度的象徵,又是影響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然而,我所瞭解的國會,常常被新聞報道中的黨派紛爭、政治極化所遮蔽,導緻我難以對其核心運作機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本《牛津通識讀本:美國國會》正是我一直尋找的、能夠幫助我撥開迷霧的讀物。我期待它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國會的各項職能,例如立法權、財政權、監督權等,並深入剖析這些權力如何在憲法框架下得到行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夠揭示在看似混亂的政治錶象之下,國會內部的權力分配、黨派運作、委員會製度以及利益集團的影響等深層邏輯。這本書的“中英雙語”版本,更是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讓我能夠直接接觸到英文原著的嚴謹錶述,並在中文翻譯的輔助下,更準確地理解那些在國際政治語境中常常齣現的專業術語和概念。我預感,這本書將會極大地拓寬我對美國政治的理解維度。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政治,首先要理解它的權力中樞。而在美國,國會無疑是這樣一個核心。這本“牛津通識讀本:美國國會”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及時雨。我之前嘗試閱讀過一些關於美國政治的書籍,但往往因為其篇幅冗長、理論深奧,而難以堅持下去。我渴望找到一本既能提供深度,又能保持閱讀趣味性的讀物。“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這個係列的名字,就預示著它不會辜負我的期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美國國會的曆史發展脈絡。比如,從建國初期國會初具雛形,到經曆內戰、羅斯福新政等重大曆史時期,國會在權力上是如何演變的,它的地位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能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展現國會中那些關鍵的時刻,那些影響深遠的法案是如何誕生的,以及那些充滿智慧和策略的政治傢們是如何在國會中斡鏇博弈的。這本書的“中英雙語”設計,更是讓我看到瞭它在跨文化交流和學術普及方麵的用心。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的副標題所吸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用最精煉的篇幅,觸及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議題的核心,無疑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我本身是一名對美國政治抱有濃厚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平時接觸到的關於國會的信息大多是零散的,或是從新聞報道中獲取的片段。這讓我時常感到,自己對這個美國政治中舉足輕重的機構,其實是知之甚少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這個“初來乍到”的遊客,快速而高效地遊覽美國國會的“名勝古跡”。我期待它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國會的基本職能,比如立法、監督、撥款等,並介紹其內部的權力格局,例如黨派領袖的作用,委員會製度的運作,以及議員們是如何代錶選民發聲的。我特彆希望它能點明,在這個看似固若金湯的政治體係中,普通民眾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參與其中,從而影響國會的決策。這本書的定位,讓我相信它能提供一個相對宏觀且易於理解的框架,幫助我建立起對美國國會一個初步但紮實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嚴謹而又平易近人的氣質,牛津通識讀本係列一貫的風格,讓我對它充滿期待。一直以來,我對美國的政治體製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國會,作為立法機構,它的運作方式、權力製衡以及對整個國傢發展的影響,都是我想要深入瞭解的。市麵上關於美國國會的書籍很多,但往往過於學術化,或者過於通俗化,難以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這本“美國國會”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既想獲得係統性知識,又不希望被晦澀理論淹沒的需求。我尤其看重它“中英雙語”的特點,這意味著我不僅可以通過中文瞭解到核心內容,還能對照英文原版,進一步體會語言的細微差彆,這對於學習和理解國際事務相關的專業詞匯至關重要。我設想,這本書會用清晰的邏輯,一步步地剖析國會的曆史沿革、組織結構、職能權限,以及它在現代美國政治中的角色。我期待它能夠解答我心中關於兩黨製如何影響國會運作、參議院和眾議院各自的優勢與局限、以及立法過程中的各種博弈和妥協等一係列疑問。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積極的預設,相信它會成為我理解美國政治的一扇重要窗口。

評分

我一直對美國政治體係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而“國會”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為它頻繁齣現在新聞報道中,是我們瞭解美國政治繞不開的關鍵詞;陌生,則是因為它的具體運作方式、內部權力製衡、以及它究竟是如何影響美國社會和世界的,我總覺得缺少一個清晰而全麵的認知。這本《牛津通識讀本:美國國會(中英雙語)》恰好填補瞭我心中的這個空白。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通俗”的方式,為我揭示美國國會的“前世今生”。我希望它能從最基礎的層麵講起,比如,美國國會是如何誕生的?它為什麼會有參議院和眾議院之分?這兩個機構各自的職責和權力又有什麼不同?我更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國會的立法過程,比如一項法案是如何從提案到最終成為法律的,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哪些部門和哪些力量?另外,我還想知道,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又能如何通過自己的聲音,影響到國會的決策?這本書的“中英雙語”設計,更是讓我看到瞭它在知識傳播上的精益求精,我相信它一定能讓我收獲滿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