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三卷:
《会谈卷》记录了从1964年到1986年,邓小平会见外国元首和中外记者时的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政策、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对毛泽东的评价等问题。
《会议卷》记录了从1938年到1987年,邓小平参加的有关会议,并对邓小平在会议中所作的重要讲话、对一些政策问题的阐述、处理民生要务的方法和态度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析。
《演讲卷》记录了从1943年到1988年邓小平的历次重要演讲。内容涉及国家建设、干部选拔、军队国防、财政、教育、党内思想等诸多方面。
本书编委会主要成员有:逄先知、于友先、冯蕙、聂震宁、谢春涛、冯俊科、王媛等人,其中多人长期从事毛泽东生平、邓小平思想的研究和编辑工作,参与编写《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图书。
会谈卷
会议卷
演讲卷
《会谈卷》
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
(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谈话)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的主题进行了谈话。
1978年12月,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进程,确定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为新时代的政策和目标。邓小平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随后,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以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50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70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说明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中的“人均收入”修正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此作为衡量国民经济提高的标准,并明确要提高经济水平,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就是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
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大平正芳就中国未来的规划问:中国的现代化蓝图究竟是如何构想的?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邓小平就中国将来的发展目标胸有成竹,他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这是邓小平首次阐述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目标的定位,把本来很抽象的社会经济目标形象具体化,使这一现代化的目标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同时,它采用世界上通用的衡量标准,将中国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世界各国进行比照,有较好的参考性,可以依照对照情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对中国共产党完善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针对“小康”目标的阐述,邓小平进行了形象贴切的解说,它既是“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又可以让人民“日子好过”,使“社会存在的问题比较顺利地解决”。邓小平客观冷静地分析国情,并不盲目冒进,他指出:“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因此,他认为把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轻易实现目标并超越目标。同时,邓小平强调:“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邓小平指出,“小康”的现代化,是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可行目标,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它要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充满信心地说:“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1000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2000美元还要好过。”
邓小平这次提出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后,又对这个目标作过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次调研、论证、思索,进一步明确小康目标。1980年6、7月间,邓小平先后到陕西、四川等地进行考察。7月22日,邓小平在听取河南省委工作汇报后说:“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地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为了实现目标,邓小平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作精心设计和规划,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
在1981年11月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到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就可以从新的起点出发,比较快地达到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2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时,对“小康”目标的描述更为明朗:“我们提出20年改变面貌,不是胡思乱想、海阔天空的变化,只是达到一个小康社会的变化,这是有把握的。小康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人均800美元。社会主义制度收入分配是合理的,赤贫的现象可以消灭。到那时,国民收入的1%分配到科学教育事业,情况就会大不同于现在。”
邓小平对实现远大的目标充满信心,他认为先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随后要加快发展的步伐,他说:“搞了一二年,看来小康目标能够实现。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跑得快一点。”
邓小平着眼于中国国情,随后于1987年,创造性地设计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具体要求,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完整地描绘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中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由最初的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就此,邓小平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
评价三: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这套《邓小平讲话实录》系列,尤其是《演讲卷》,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书中收录的演讲,不仅仅是政治报告,更是思想的火炬,点燃了无数人的热情和信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每一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被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所感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地打破陈规,引领中国走向新的发展道路。他的一些即兴发挥,一些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战略性的指导。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亲耳聆听着那些振聋发聩的呐喊。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必须深入了解其领导人的思想和决策过程。这套《邓小平讲话实录》系列,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户。尤其是《会议卷》,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重要的会议是如何进行的,各种观点是如何碰撞的,最终又是如何形成统一意见的。我被书中记录的许多细节所打动,例如在一些困难时期,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如何保持战略定力,如何将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绝非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集体的智慧和努力的结果,而邓小平同志作为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带领一个国家不断前进的,这种智慧和魄力,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深思。
评分评价四: 这套《邓小平讲话实录》简直是我近期的阅读“头等大事”。之前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有所了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真实。这套书完全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会谈卷》的价值在于它展现了当时中国与世界互动最直接、最细致的一面,那些与外国领导人、经济学家、学者的对话,既有原则性的坚持,又有策略性的灵活,让人叹为观止。我常常会对照着当时的新闻报道来看,发现书中的记录更加详实、更加贴近事实真相。尤其是一些关于引进外资、技术交流的谈话,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务实和开放的精神,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是如何虚心学习、积极借鉴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能够迅速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之上。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厚重感,拿在手里就让人肃然起敬。我一直对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塑造了中国现代进程的关键决策是如何形成的。翻开这套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特别是《会谈卷》,里面记录的领导人之间、甚至与外国政要的直接对话,那种思维的碰撞、策略的博弈,读起来比任何历史小说都来得精彩。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对外开放的讨论,不同视角的观点交锋,以及如何在这种交锋中找到平衡点,最终确立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有时候,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一种既有挑战又有希望的氛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历史对话,每一次的深入,都让我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历史现场感的重现,是认识中国发展逻辑的重要窗口。
评分评价二: 一直以来,我都对伟人的思想和决策过程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了一个国家命运的领导人。这套《邓小平讲话实录》系列,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特别深入地阅读了《会议卷》,这里面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内部会议,那种坦诚而直接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中国在关键时期如何凝聚共识、制定方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最终的决定,但这本书却把决策前的讨论、争议、甚至一些试探性的提议都呈现出来,这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探索和艰辛。我曾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其中一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至今仍让我感到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头脑风暴、无数次权衡利弊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