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有一栋著名的美国建筑,外呈白色,体量庞大,上有穹顶,经常被误称为“白宫”。其实,那是国会大厦。这栋建筑在中国的电视画面中出镜率颇高,却少有人目睹过它的内部真容,更不用说了解国会这个机构的功能、历史和运作方式了。现在,有一位在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专业人士,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自愿担当导游,带你踏上一次引人入胜的国会山之旅。这趟旅程不仅会让人增长见识,更是一堂生动的公民课。
内容简介
美国国会历史学家唐纳德·A.里奇在书中带领读者走到国会山的幕后,去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游览:告诉读者谁是主导国会的人物,分析他们的行为,并将专业的议会语言转换成平实易懂的日常语言。作者回答了与美国国会相关的各种问题,解释了各委员会的任务和工作、工作人员和游说人员的角色、议场程序、会场规则以及联盟的缔结等。本书不仅是一堂公民课,还提供了国会内部人士的视角,同时辅以专业历史学家的出色分析能力。
作者简介
唐纳德·A.里奇 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历史学家,研究美国国会三十余年。著有《我们的宪法》《美国国会:学生指南》《媒体席:国会与华盛顿的记者们》《来自华盛顿的报告:华盛顿记者团的历史》《选举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年的新政竞选运动》等。
精彩书评
阅读美国,可以更明白中国。《美国国会》生动有趣、内容翔实,是一部被全球美国研究领域广泛认可的精品佳作。
——美国国会资深研究专家、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原主任 孙哲
本书为美国国会提供了生动、全面又博学的指南,无所遗漏。唐纳德·A.里奇行文清晰、幽默,我从未想象过国会能够如此运行。每个公民、每名记者,甚至每位国会议员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国会事务记者 罗杰·马德
本书提供了一次优美简洁、增长见识又令人愉悦的立法机构之旅。全书设法涵盖了相当多的方面,同时谋篇巧妙、用语简省,以内部人士的视角呈现了有趣又重要的内容。简言之,这是勤勉的公民应该阅读的那一类书。
——俄亥俄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保罗·查尔斯·米拉佐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大妥协
第二章 竞选与选民
第三章 委员会其内
第四章 议场之上
第五章 制约与平衡
第六章 国会建筑群
索引
英文原文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国会建筑群
美国国会大厦穹顶高耸,立柱以大理石制成,走廊中的塑像一字排开,游客们或许将其视为美术馆和历史博物馆,而不会意识到它首先是国会所在地。为了容纳大批参议员、众议员、工作人员、记者、游说人员以及满怀好奇的游客,国会建筑群不断扩建成以通道连接起来的众多办公大楼。内战士兵曾在国会外的草坪上操练,示威人群曾在此进行抗议,就职典礼观众也曾蜂拥而至。国会山有时弥漫着集市的味道。这里曾举行教会礼拜、葬礼、拍卖以及戏剧表演,商贩在走廊兜售水果、雪茄、糖果、馅饼、三明治和纪念品,直至1890年议长托马斯·B.里德(缅因州共和党人)禁止小商小贩将雕像大厅作为有利可图的市场。几十年后,国会山依旧可以被描述成“楼宇之中的城市”,这里的建筑群囊括了餐厅、银行、理发店、运动场馆、图书馆、邮局、地铁线路以及独立的电力设施。
参、众两院均坐落于国会山,如同人文学院和工程学院并存于同一所大学校园;它们比邻而建却各自为营。两院以圆形大厅地面正中的星形标志为界。参、众两院各据国会大厦一端,即便长期使用者有时也可能在另一侧迷路。对“另一院”的不满的确时不时露出端倪,比如1999年总统弹劾审判期间,众议院领导层就为不得不登上“奥林匹斯山”而怨声载道。
国会大厦
当皮埃尔· 朗方在1791年为日后的国都勾画蓝图时,他将称为詹金斯山的高地视为“静候不朽丰碑的高台”。为使稚嫩的共和国追溯到罗马源头而改名为国会山的高地成为美国国会大厦所在地,大厦壮观的穹顶象征着美国民主制度。一位资深众议员督促新议员无论何时前往议会大厅投票都要仰望穹顶。他建议道:“一旦它不再令你起鸡皮疙瘩,转天就去起草辞职信吧。”
国会大厦为人熟知的外观事实上是随时间逐渐形成的,它伴随着国家共同发展。当国会于1800年迁往华盛顿时,仅有方方正正的参议院侧翼完全建成,其间挤进参、众两院和最高法院以及国会图书馆。众议院侧翼于1807年完工,在圆形大厅建成之前通过木质步道连接参议院一侧。1814年8月,英军入侵并纵火焚烧国会大厦,是时国会正在休会。一场夏季风暴挽救了外墙,但烈火损坏了大部分内部建筑。最初的大厦仅残留下一处前厅,其内有一排“玉米芯石柱”,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为这些经典的罗马石柱添加上玉米芯形状的装饰,使其具有了美国特色。
国会大厦在1820年代进行重建,效仿罗马帕特农神庙修建了较低的穹顶。在随后的30年中,西部新州的立法者纷至沓来,使大厦人满为患,要求修建新的侧翼以容纳急剧扩张的议事大厅。新建筑使过去的穹顶不成比例,于是以庞大的铸铁穹顶取而代之。大厦以砂岩、大理石和涂刷为白色的铸铁建成,呼应着美国国玺上的箴言: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
国会大厦由当地奴隶修建而成,这些奴隶是从奴隶主那里雇来的。哥伦比亚特区当时还保留着奴隶制,直至1862年国会才予以废除。穹顶上矗立的自由之神铜像由奴隶菲利普· 里德铸成,雕像于1863年安装到国会大厦穹顶时,里德也获得了自由。外来石匠和技工也为大厦做出了贡献。这些旧世界的艺术家用新世界的形象装点大厦内部。美洲印第安人令他们痴迷,遂经常出现在国会大厦的艺术画作当中,但奴隶制充满争议以至难以描绘。1862年林肯签署第一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不久,画家伊曼纽尔· 洛伊茨在巨幅壁画《通往西部的帝国之路》(Westward the Course of Empire Takes Its Way)中描绘了一名黑人开拓者,而在此之前,非洲裔美国人从未出现在国会大厦的艺术作品当中。
内战后数年间,园林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以庄重的景观对国会大厦园地进行美化,由他修建的阶梯平台使国会大厦西侧外观更加威严(这里如今被用作总统就职仪式观礼台)。站在今天的东侧前广场,最初的国会大厦之中的政府机构几乎尽收眼底,其中包括最高法院和国会图书馆。1814年国会大厦遭到焚烧也殃及国会图书馆。国会遂购买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私人图书馆作为替代,杰斐逊的兴趣爱好不拘一格,使国会不仅仅拥有了一座法律图书馆。国会图书馆曾位于参、众两院之间,横跨国会大厦西侧前厅,占据其中的三层楼。木质书架即使没有英国人兴风作浪也还是引发了几场大火。受到1850年代安装的防火铸铁书架的启发,体积比最初扩大三倍的新穹顶也采用铸铁建成。这种轻型材料使旧有的墙体得以撑起体积更大的穹顶。
国会大厦的外观如同一座罗马神殿,而19世纪意大利画家康斯坦丁诺·布伦米迪明快的室内壁画使其宛如意大利教堂。遭受政治流放的布伦米迪于1855年为国会大厦带来他在梵蒂冈学到的壁画绘制风格。负责扩建国会大厦的军事工程师蒙哥马利·C.梅格斯最初心怀疑虑,却终为布伦米迪灵巧的绘画和生动的着色倾倒,它们在石膏和油漆风干后保留了下来。布伦米迪获得了在圆形大厅穹顶以及众多委员会室和大厅绘画的合同。他主要在参议院一侧作画,因为众议院认为天花板作画是反民主之举。1970年代,众议院的态度有所缓和,当时艺术家阿林·考克斯从美国历史中选取题材装饰众议院多处大厅。
参、众两院议事大厅是供议员们辩论、投票的地方,他们云集于此交流沟通,这些大厅并不华丽,却庄重高贵。议事大厅经常只有寥寥几位议员出席,但无论何时举行投票,议员们都会接踵而至,享受由繁忙日程中抽身而在喧闹声中驻足相谈的难得机会。这些亲切随意的插曲被比作“没有鸡尾酒的鸡尾酒会”。他们济济一堂,分享见闻并互诉轶事,同时也在打量彼此的兴趣和个性,达成各类协议或制定各种策略。
参、众两院曾各自占据国会大厦中的若干议事大厅。1800年,参议院在其一侧底层一间面积较大的房间开会,众议院则挤在最终被一位参议院领袖占据的几处房间中。门外的铜匾记录着众议院占用这些房间时的首要任务:众议员们不得不在选举人团票数不分胜负的托马斯·杰斐逊和阿龙·伯尔中确定总统人选。1807年,众议院迁入本院的议事大厅,这间气派的大厅如今称为雕像大厅,启用之时曾是全美最大的公共空间。众议院在1857年前一直在此开会,在此期间众议员从142名增加到237名。参议院一侧在同一时期经历重新改造,参议院迁到位于二楼的新议会大厅,底层原有空间交予最高法院使用。
……
前言/序言
序言
孙哲
美国国会是一个设计复杂而又十分精致的“政治复合体”,在美国政治运作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宪法地位,对美国国家的发展影响至深至巨。时至今日,各国学者从国会议员的政治行为、国会制度运作和国会文化生态逻辑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美国国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国会政治的变化模式和国会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所具备的“流动性”。这些有益的探索,对我们深入了解美国国会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力大有裨益。
《美国国会》一书的翻译出版,是中国学术界对美国国会研究已经进入深度开发阶段的一项极有意义的成果。此书作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是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著名史学家,研究美国国会三十余年。他曾出版过数部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著作,包括《我们的宪法》《美国国会:学生指南》《媒体席:国会与华盛顿的记者们》《来自华盛顿的报告:华盛顿记者团的历史》《选举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年的新政竞选运动》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美国国会》篇幅不大,却涵盖了国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国会议员与选民的关系、国会最重要的委员会制度及其运作、国会议员的日常工作特点、国会内部、国会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等方方面面。
具体而言,本书写作特色有三。
一是解释了美国历史上国会产生和发展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如美国建国之初为什么没有采纳欧洲的议会政体而创建了自己的国会体制。
在美国,国会虽然沿袭了英国议会的两院制先例,但是国会与总统的关系是一个经典的政治难题。总统和各位内阁部长在国会不能占有议席,政府部门的成员除了副总统之外,也不能同时在另一部门任职。与首相不同,美国总统在其政党于下次国会选举中败北时不会下台。这些体制特点,决定了美国特色的权力制衡:党纪在国会中时强时弱,参、众两院也各有不同,但总体上不如议会制强大,因为参、众两院议员首先且主要对选民负责。总统虽然权力很大,但是他时常面临的政治烦恼是如果国会两院有任何一院被“在野党”占据,总统就不得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在施政过程中与反对党领导的国会多数党进行痛苦的周旋。这种周旋,造成了本书作者揭示出的一些事实,如美国国会机构臃肿、办事拖沓、效率低下。可能世界上其他国家百姓对强大的美国为什么还能容忍这样的国会感到不解,但这恰恰是美国宪法制定者们的最初政治设计:他们想建立的国会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避免草率行事, 要尽力避免舆论突变的困扰,防止权力过分集中,通过国会平台来保护公民权利特别是对政治发声的权利。他们认为只有付出这样的政治代价,才能在一些艰巨的问题上反复磋商、塑造国家共识。
二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会的运作体制,使读者了解到国会为什么权力巨大、国会议员在选举和投票过程中有哪些最重要的考虑。
本书作者简单明了地解释了,美国国会的行为规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国会制度密切相关。国会制度是一整套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理念与规则,是一种认知与文化的上层结构。社会的行为者(如机构、组织、团体或者个人)在制度的约束下,必须遵守规范,以取得合法性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易和互动。如果说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把国会制度的产生看作美国开国先驱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美国人民留下了精巧别致的权力制衡制度的典范,那么他并没有拘泥于历史陈述,相反,通过考察国会制度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历史重要节点的变迁过程,他对国会制度的自主性和自控机制(或者称为“制度惰性”)问题、国会制度和行为体(议员群体)的互动关系及国会制度的文化规范问题,都有相对宏观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例如,本书详细介绍了国会委员会的运作。委员会体制作为国会中枢神经系统,在立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是,要研究委员会就不能不涉及国会的领导机制、政党因素、议员的决策行为、国会文化、媒体鼓噪、利益集团游说等众多领域。再如,他在介绍竞选程序的时候栩栩如生地写道:“自从联邦选举在1788年拉开帷幕之后,国会议员候选人曾先后骑马、驾车或乘火车、飞机、轿车、巴士为竞选卖力奔走。19世纪时,候选人便已成为技艺高超的政治演说家,能够面对众多听众发表演说而无须扩音器。前参议员兼副总统约翰? C.布雷肯里奇(肯塔基州民主党人)临终前清晰洪亮的声音令他的医生印象深刻。这位老政治家骄傲地说:‘瞧,医生,我的声音可以传出一英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议员们开始更注重借助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技术与选民沟通。“参、众两院议员如今利用网络开展调查,并已将个人网站变成电子的时事通讯。他们通过互联网参加城镇会议,同时邀请本州居民参加与立法者通话的电话会议。一通典型的电话会吸引数倍于参加一场当地现场城镇会议的民众。相应地,当某个热点问题正在辩论或一场关键性投票悬而未决时,‘家乡父老’将会淹没议员的邮箱,并使他的电话线拥堵不堪。”
只有了解到这些细节,读者才能理解国会这座“政治迷宫”以其枝节丛生的制度体系和千变万化的游戏规则所构成的特有的魅力。
三是用朴实易懂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仿佛亲身游览了国会的特殊感悟和体会。
这本小书资料翔实有趣。作者虽然是一位了解国会运作的局内人,却能用丰富的照片和图片,带领读者走到美国国会山的台前幕后,去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游览。从作者风趣嬉笑间针砭时弊而又不愤世嫉俗的描述中,我们读到了国会运作的实例和关键历史事件的涓滴不漏的细节,从而管中窥豹,了解到主导国会的人物和他们的各种决策行为。
例如,作者在介绍国会建筑时有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美国国会大厦穹顶高耸,立柱以大理石制成,走廊中的塑像一字排开,游客们或许将其视为美术馆和历史博物馆,而不会意识到它首先是国会所在地。为了容纳大批参议员、众议员、工作人员、记者、游说人员以及满怀好奇的游客,国会建筑群不断扩建成以通道连接起来的众多办公大楼。内战士兵曾在国会外的草坪上操练,示威人群曾在此进行抗议,就职典礼观众也曾蜂拥而至。国会山有时弥漫着集市的味道。这里曾举行教会礼拜、葬礼、拍卖以及戏剧表演,商贩在走廊兜售水果、雪茄、糖果、馅饼、三明治和纪念品,直至1890年议长托马斯? B.里德(缅因州共和党人)禁止小商小贩将雕像大厅作为有利可图的市场。几十年后,国会山依旧可以被描述成‘楼宇之中的城市’,这里的建筑群囊括了餐厅、银行、理发店、运动场馆、图书馆、邮局、地铁线以及独立的电力设施。”
多么生动的描绘呀,即使没有参观过国会的人,也能想象国会山的壮观。我曾数十次访问国会,知道每一个议员现在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都有闭路电视,可以随时了解国会一般会议的进展。但是最惊奇的还是他们的议事特权和后勤保障:因为国会建筑群的庞大,地面上多栋工作大楼互不连通,所以,为了方便议员们赶往议事场所,国会山下面竟然开通了议员专用的地下小火车!人们表面上看到议员们成群结队地蜂拥而入,在议场上东奔西踱,为己方的有效投票欢呼雀跃,议院看起来也始终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但是国会山天上的无线通信系统、地下的复杂通勤网络,都不是一般国家的百姓能够想象得出来的。
读完这本书, 我们其实还可以深入考虑国会议题的深度开发问题。现在无论中美,对于美国国会研究还有一些亟须填补的空白。例如,当今各国学者对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一般侧重于对其制度本身和运作的具体介绍和分析,涉及“国会与公共政策制定”等问题的讨论也大多偏重于对美国国内政策和国内政治因素的研究,客观上造成了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即国会在外交方面的作用被无形中忽视了。事实上,美国宪法早就明文规定外交权乃是一项由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的权力。国会在美国外交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表现在:参议院不仅对总统提名的外交人选具有审核和认可的权力,而且按照宪法的规定,它也拥有对外宣战和批准美国准备签订的国际条约的最高国家权力;无论是参议院还是众议院,都掌握着美国政府的“钱袋”,可以在外交和国防事务上“层层设卡”,决定拨款、外援以及防务开支等重大事宜上的具体数目;国会两院还可以通过立法、监督或调查等手段,对外交决策进行干预。所以,当我们讨论美国政府关门或者美国国家安全报告的时候,不能忘记探讨国会在预算、拨款及海外用兵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能理解国会与总统的关系、国会内部两党机制的对立与合作,就无法真正理解美国内政对外交的实质性影响。
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说中有一段激励自己的文字。 他说:“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我很高兴的是,我国年轻一代学者中有很多优秀知识分子自律甚严,认同心中的政治“召唤”。 针对中国美国学研究中对美国国会及美国内政外交研究的相对匮乏,他们感到了自己的学术责任。学术良心的履行需要“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韦伯这里所说的激情,是指不脱离实际的激情,是献身于一项“事业”、献身于一个掌管着这项事业的上帝或恶魔的激情。
本文译者孙晨旭就是有学术激情和学术责任的优秀青年学人的代表。她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现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社会和历史。就专业和文字两方面而言,晨旭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我虽然与她从未谋面, 但是知道她自硕士期间便开始将个人研究方向确定为美国外交史领域。后来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对美国史本身尤其是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方向也逐渐向美国国内政治特别是外交决策机制和外交思想两个方面倾斜。我拜读了她参与翻译、编著的《人类文明史》(七卷本)、《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文件集》、《美国政府香港政策起源刍议》、《美国的墨西哥移民问题—以20 世纪中期美墨季节工计划为中心的考察》等著述,感叹她的敏而好学, 钦佩她的文字和研究功底,高兴她为中国美国研究领域贡献了一本填补空白的译著。
阅读美国,可以更明白中国。《美国国会》生动有趣、内容翔实,是一部被全球美国研究领域广泛认可的精品佳作。晨旭博士译介有功,展现了我国青年学人的学术激情和学术担当。是为序。
牛津通识读本:美国国会(中英双语) [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牛津通识读本:美国国会(中英双语) [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牛津通识读本:美国国会(中英双语) [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牛津通识读本:美国国会(中英双语) [The U.S. Congr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