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現代人文視野下對古人及傳統的深度解析,曆史的另一種讀法
知人論世,知世論人,尋繹屈原,曹操,陶淵明,李白,司馬遷,李斯,李陵,商鞅,夏完淳的心靈秘境
在這裏,感受到幽邃的時間壓力;在這裏,遇到重新釋放自己的古人;在這裏,完成艱難的發現與自我發現
內容簡介
《時間的壓力》齣自“林語堂散文奬”“鍾山文學奬”獲得者夏立君之手。作者以尋繹之功力,清理之膽識,通過抵達呼應一個個心靈秘境,展開一場場跨越韆載的時空對話,旨在於現代人文視野下,以學術質地的文學錶達完成對古人及傳統的深度解讀。屈原的纏綿悱惻,曹操的詭譎蒼茫,李白的青春飛揚,司馬遷的義氣決絕……形神畢肖的一個個古人,時間壓力下的存在睏境與人性掙紮,在作者筆下一一呈現。
作者與作為審美客體的古人共同抵達曆史深處,卻又能清醒地站在曆史的魅影之外。文字乾淨利索,剝皮見骨,時有水落石齣之效,讀來簡捷暢快,而又時時讓人警醒,頗費思量。
作者簡介
夏立君:1960年代生於山東沂南,現居日照。1980年代始發作品。曾任中學語文教師十餘年,後供職媒體。作品大量入列散文或隨筆排行榜,並入選大學語文課本、中學語文讀本、新中國散文典藏和各種年度選及選本。發錶小說《天堂裏的牛欄》《草民康熙》等,齣版文集《心中的風景》《時間之箭》等。獲鍾山文學奬、林語堂散文奬等。
精彩書評
係統的知識儲備、卓越的緻思能力,以及把自身投入到曆史長河中去的勇氣,形成瞭夏立君開闊的曆史感和銳利的想象力,從而激發和凸顯齣曆史人物本應具備的“時間的壓力”。這組極具啓發性和互文性的散文,有批判、有自省、有哲思與感悟,亦具宏大又親切的氣象,繼承和發揚瞭中國散文開闊的胸襟和恣肆的風度。
——“鍾山文學奬”授奬詞
知人論世,復能知世論人,張揚得開,又收拾得住,苦心孤詣,戛戛獨造。深刻與暢快同在,邃密與機智交融。曆史人物散文寫至此境,有獨步之品質瞭。
——著名作傢 李存葆
感性激越,理性堅實,一唱三嘆,雄偉沉著。作者調動一己情懷去呼應先人情懷,似有起古人於地下的力量;曆史的朦朧深處,一個個古人形神畢肖。這可說是觸及靈魂的深度寫作瞭。
——著名作傢 梁衡
前言/序言
時間在呼吸(賈夢瑋)
夏立君的曆史人物係列散文《時間的壓力》,給瞭我強烈而持久的閱讀體驗。它乾淨利索,剝皮見骨,時有水落石齣之效,通情而又達理,讀來簡捷暢快,而又時時讓人警醒,頗費思量。
為瞭《時間的壓力》,夏立君積纍瞭幾十年。他五十歲後始能專心於寫作,耗時多年,也就寫成瞭《時間的壓力》一部書,常常一文竟需耗時半年甚至一年。寫這樣的文章,沒有相當學養是不行的。這樣的作傢,可說是學者型作傢瞭。當然,夏立君追求的是文學錶達。他把時間差不多都用於鑽故紙堆瞭。這年頭誰還能花多年的時間纔寫一本書啊。“當作傢越晚越好”,這話用在夏立君身上是閤適的。像《時間的壓力》這樣的書,年輕時還真的寫不瞭。它真的需要作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能與古人平視,能體貼、對話,甚至能做古人諍友。
有兩個大得沒法再大的尺度籠罩著這組文章:時間,人性。時間沒有重量,卻有壓力,它淡漠冷酷卻又生機勃勃,永遠上演著摧毀與誕生的遊戲。古人就在我們的對麵。他們不再掩飾自己,不會迴避我們的眼神,而我們卻常常對他們視而不見或者是不敢正視。沒有人能夠不承受曆史的風霜。觀察曆史,思量古人,擦亮時間這麵鏡子,還是為瞭反觀自身。夏立君提齣瞭一個“時間單元”概念。讀其作品,你分明感到,那時間不僅是有壓力的,亦是在深沉呼吸的。“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時光如此慷慨又無情,它讓每一個人都能變成有閑說玄宗資格的“白頭宮女”。在時間單元的轉換裏,你若有能力將古人作為審美對象,亦應能將自己置於那個時間單元。《時間的壓力》給瞭我們生動的在場感。我從中“看見”瞭古人的生動眉眼,自己也在曆史的場域中隨古人針紮、浮沉。
對古人付齣“同情的理解”,作者做到瞭。這又涉及另一尺度:人性。
人類史極其漫長,人類竟然從獸成人,其性質變化何等巨大。但若檢視最近數韆年這一“時間單元”,則令人頓生感慨:人性變化何其緩慢?將商鞅、屈原、司馬遷等人的人性比之今人,難說有質的變化。不必說更小的時間單元瞭。這正是“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得以成立的人性基礎,亦是今人理解古人、古人理解更古者的人性基礎。
貼著人性寫,這往往是對小說傢的要求。難道有不需“貼著人性寫”的文章嗎?關鍵是能否養成“貼著人性寫”的能力。夏立君一再把自己放進一個一個“時間單元”裏,從那頭鑽進故紙堆,又從這頭鑽瞭齣來。疼痛感淋灕滿紙。古人之痛,今人之痛,化為一個痛。
夏立君筆下古人無不形神畢肖。他的判斷是理性與情感的深度交織——憐憫李斯,崇敬司馬遷、屈原,喜歡曹操、陶淵明、李白,警惕商鞅、韓非。曆史在顫抖,時間在呼吸,人性在掙紮。我喜歡這樣有大局有細節、點麵結閤、人性豐沛的文章。難用“批判傳統”或“弘揚傳統”等概念來評判這文章。作者的“自以為是”與深度反省同在。文章皆長,卻不覺其長。這是沉重而有大趣味的文章,這是能將大視野落到根子上、天空籠罩大地的雄文。作者在場,古人纔能在場,。中國優秀散文的胸襟,從一開始就是偉岸、恣肆、渾厚的。在先秦諸子那裏,在司馬遷那裏,散文所呈現的,就是世界、就是宇宙,就是蒼茫又麯摺細膩的人心。《時間的壓力》在趨嚮宏大的同時,亦嚮哲思境界及人性深度邁進。
2016至2017年,《鍾山》兩次以頭條加按語方式推齣夏立君曆史人物係列散文,計七篇十四萬字。這些文章組成《時間的壓力》主乾。以此力度推齣同一作者散文,在我刊尚屬首次。是《時間的壓力》給瞭我巨大的壓力與動力,不能不如此。如今,能為自己編發過的作品作序,可謂幸事。當初決意作為重點稿使用,就不禁對這文章的下一步去嚮産生想像。《時間的壓力》肯定是要齣書的,且肯定是一本品質不俗的書。既如此,何不藉此延伸一下我的編輯之樂呢。我主動聯絡該書的齣版,隻是想再跟蹤一下,觀察一下:作傢成長不能沒有“時間的壓力”,作品生命力也要靠“時間的壓力”來驗證。
《時間的壓力》閱讀難度指數似略顯高瞭點,也許會令不少未養成深入閱讀習慣的讀者,特彆是慣讀煽情文、雞湯文的讀者,望而卻步。這不足為慮。夏立君有言:“我隻恐懼時間。”
迷途之鏡:一個關於選擇與迴響的故事 序章:破碎的倒影 維奧萊特,一個在繁華都市邊緣經營著一傢古董舊書店的年輕女子,生命仿佛被一層薄薄的塵埃所籠罩。她的日子平靜得近乎凝固,直到那天,她在整理一批來自偏遠海島的舊物時,發現瞭一個落滿灰塵的古老盒子。盒子裏沒有驚人的寶藏,隻有一本泛黃的手賬,以及一枚造型奇特的金屬懷錶。懷錶沉默著,仿佛吞噬瞭所有時間,手賬的字跡娟秀卻潦草,記錄著一段被遺忘的愛戀,以及一個關於“選擇”的模糊寓言。 維奧萊特並非對過去的生活有多麼的不滿,隻是內心深處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空虛,一種對未知命運的隱秘渴望。她常常在深夜裏,手指拂過那些古老書籍的書脊,想象著書頁背後隱藏的無數人生,那些或輝煌或黯淡的篇章。而這本手賬,這枚懷錶,似乎成為瞭一個契機,一個通往另一個維度的邀請函,盡管她當時還無法理解其真正含義。 第一章:鏡麵的低語 懷錶被她隨意地放在瞭書桌上,伴隨著手賬的碎片一同成為她日常的背景。但漸漸地,她發現一些細微的異常開始在她的生活中蔓延。當她盯著懷錶發呆時,會莫名其妙地閃過一些模糊的、不屬於她的記憶片段:海風吹拂的臉龐,遠方模糊的歌聲,以及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感。手賬裏的故事,關於一位名叫艾莉亞的女子,她的愛情,她的遺憾,她的最終選擇,仿佛在她腦海中變得越來越真實,與維奧萊特自身的生活軌跡産生微妙的共振。 一天,當她再次拿起那枚懷錶時,指針突然輕微地顫動瞭一下。她下意識地按下懷錶側麵的一個小按鈕。刹那間,周圍的一切似乎都發生瞭扭麯,書店內的光綫變得昏黃而詭異,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奇異的、帶著濕潤泥土和海藻的氣息。當她再次睜開眼睛時,她發現自己站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那是一個古老而寜靜的海邊小鎮,與她書店裏陳列過的任何一張明信片上的風景都不同。海風帶著鹹濕的味道,夾雜著淡淡的花香,遠處的漁船在薄霧中若隱若現。更讓她震驚的是,她看到一個年輕女子,長發飄飄,身著一襲素雅的長裙,正站在海邊,眼神憂鬱地望著遠方。那女子,竟然與手賬裏描繪的艾莉亞驚人地相似。 第二章:迴溯的岔路 驚恐之餘,維奧萊特逐漸意識到,這枚懷錶並非普通的古董,它似乎擁有某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而她,正置身於艾莉亞的世界。她發現自己能夠“看到”艾莉亞的生活,感受她的喜怒哀樂,甚至,在她做齣選擇時,她能夠“體驗”到那個選擇所帶來的不同後果。 艾莉亞的故事,是在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與一份前途光明的未來之間做齣的抉擇。她深愛著一位纔華橫溢卻貧睏潦倒的藝術傢,但她的傢人卻為她安排瞭一樁門當戶對的婚姻,對方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能為她帶來穩定而體麵的生活。手賬中,艾莉亞反復描繪著內心的掙紮,對愛情的渴望,對現實的無奈,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維奧萊特發現,當她“沉浸”在艾莉亞的境遇中時,她會經曆不同的“可能”。例如,當艾莉亞選擇與藝術傢私奔時,維奧萊特會感受到那種短暫的自由和幸福,但緊隨而來的,是拮據的生活,無休止的爭吵,以及最終的分彆。而當艾莉亞選擇遵從父母的安排嫁給商人時,維奧萊特則會體驗到那種虛假的體麵,內心的空虛,以及被壓抑的靈魂。 更奇妙的是,維奧萊特發現,她自己的生活也開始受到這些“經曆”的影響。她發現自己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開始改變,對一些人和事的態度也發生瞭微妙的變化。她開始理解那些她曾經不理解的決定,也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選擇。例如,當她“看到”艾莉亞因為選擇安穩生活而錯失真愛時,她開始審視自己是否因為害怕風險而放棄瞭某些可能的機會。 第三章:選擇的迴響 隨著對艾莉亞故事的深入,維奧萊特逐漸理解瞭手賬的真正含義。它並非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關於“選擇”與“迴響”的深刻寓言。艾莉亞的每一個選擇,無論好壞,都在她的生命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影響著她後續的人生軌跡,甚至,她周圍的人。 維奧萊特發現,自己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更像是一個參與者。當她在體驗艾莉亞的某個選擇時,她會有一種衝動,想要去“改變”那個選擇,或者說,想要去“引導”艾莉亞做齣更好的選擇。然而,她很快就意識到,她無法直接乾預,她所能做的,隻是通過自己的“體驗”來反思和理解。 這種“體驗”是真實的,每一次迴溯,都讓維奧萊特更加深刻地理解瞭選擇的重量。她開始意識到,生活中所謂的“遺憾”,往往是因為曾經錯過的另一種可能。而“幸福”,也並非單一的存在,而是多種選擇交織而成的復雜光譜。 她開始將這種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她不再沉溺於過去的虛無,也不再盲目地憧憬未來。她開始更加認真地審視當下的每一個選擇,思考它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她開始鼓起勇氣去嘗試一些她曾經害怕的事物,因為她知道,即使結果不如預期,那也是一段寶貴的經曆,是構成她生命獨特篇章的一部分。 第四章:迷途的彼岸 維奧萊特最終並沒有“改變”艾莉亞的命運,因為她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應被他人所左右。她所獲得的,是理解,是成長。她明白瞭,所謂的“迷途”,並非是生命的錯誤方嚮,而是通往不同風景的必經之路。而“迴響”,則是生命對我們選擇的迴應,無論好壞,都構成瞭我們人生的獨特鏇律。 當她再次按下懷錶上的按鈕時,她發現自己迴到瞭書店。懷錶依然冰冷,手賬依舊泛黃,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但維奧萊特知道,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在塵埃中迷茫的自己。她學會瞭如何欣賞手中的每一本書,如何品味書頁背後的每一段人生。她明白,即使生活中有遺憾,有不完美,那也是構成她生命獨特色彩的一部分。 她將那枚懷錶和手賬珍藏起來,作為一份提醒。提醒她,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個選擇的機會,而每一個選擇,都會在時間的河流中留下屬於自己的迴響。她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經營她的書店,去與來往的客人交流。她用自己的故事,用她從艾莉亞那裏獲得的感悟,去觸動那些同樣在生命中尋找方嚮的人們。 《迷途之鏡》並不是一個關於穿越時空的奇幻故事,而是一個關於“選擇”與“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它講述瞭一個普通女子,如何在意外的“迴溯”中,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理解選擇的意義,並最終找到內心平靜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理解遺憾,擁抱當下,並以更加勇敢和清晰的目光,迎接屬於自己未來的故事。它暗示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如同一麵迷途之鏡,映照齣我們做齣的每一個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或深或淺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