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当代的菲利普?迪克”,其zuixin的长篇小说“医院”三部曲,探险近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医疗秘境,思考生命与人性的宇宙级大变局,集韩松反乌托邦思想体系之大成,足以改写华语科幻小说史。
首部《医院》提出了“药时代”颠覆性的价值观,第二部《驱魔》更进一步描绘“药战争”中的未来病人简史,而《亡灵》作为三部曲的终结篇,构建了复活之日火星医院的医学大同社会,“药帝国”的崛起并崩裂,暗示着生命“原死或元死”的秘密,而世界到了zui后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韩松的小说是对现实的深刻再现,其批判精神及文学想象,直接承袭鲁迅。这部以疾病为隐喻的医院三部曲,更体现出中国科幻中的“幽暗意识”。
《亡灵》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长篇三部曲“医院”系列的终结篇,构建了复活之日后的医学大同社会,包括“病人的暴动”、“医生的反击”、“女性的结局”三部分,描绘了由亡灵之池中神经放电建模想象出来的火星医院。得知了“亡灵”真相的病人们愤怒叛乱,以复兴《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医学为宗旨,修订《医院工程学原理》,“药帝国”崛起并崩裂,而屡被篡改的档案揭示了生命“原死或元死”秘密,新医院即将重启……
《亡灵》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暗示了冥冥中更大嵌套循环结构的存在,仿佛一座镜子迷宫,互文投射的故事无限衍生变异,答案之后是更多疑问,建构出逻辑自洽而永恒膨胀的“宇宙医院”,独创了可供多重解读的诸多形象与符号。
韩松,出版小说《驱魔》《医院》《地铁》《火星照耀美国》《红色海洋》《独唱者》《宇宙墓碑》《再生砖》等十余部,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华人科幻文艺奖、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等。作品被译作英文、日文、法文、意大利文等。现在新华社工作。
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刘慈欣
韩松关于“医院”的故事,犹如异世界的奇境,秘密正隐藏在当下中国的日常肌理之中……他是中国科幻中的菲利普?K?迪克。
——宋明炜
韩松的寓言式写作比写现实更接近于无可名状的当代时空体,语言的迷宫让读者惊艳,迷离的未来史、妖冶的异相幻觉后面,透露不可见的真相。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词
病人的暴动
1. 复活之日
2. 生锈的火焰
3. 夺命剑
4. 死亡还是生存
5. 愤怒之海
6. 暴风女神
7. 幽灵公主
8. 彼岸岛
9. 被侵犯的白衣
10. 恐怖的遗产
11. 肉体的欲求
12. 暴力挽歌
13. 战斗的士兵
14. 花之特攻队
15. 真空地带
16. 青叶繁茂
17. 吾为君亡
18. 杀或是被杀
医生的反击
1. 野兽青春
2. 恶童
3. 地狱的飨宴
4. 肉体之门
5. 死魂曲
6. 与父亲一起生活
7. 荒魂
8. 尸忆
9. 傀儡之城
10. 短暂和平
11. 背叛的季节
12. 不速之客
13. 梦魔
14. 寄生前夜
15. 循环自杀
16. 魔界转生
17. 咒怨
18. 潘多拉
女性的结局
1. 母亲
2. 半人类
3. 天使的恍惚
4. 最后的暴行
5. 血腥与狂喜
6. 没有出口的海
7. 藏尸楼
8. 濡湿的夏娃
尾声海那边
深渊一旦遇到她的目光,这一无所有的区域,便顿然勃发扰动。
像是经过亿万年,它终于等来了意识的注视。
它要复活重生,再创世界。
复活本身已不足为奇,说不上它是奖赏还是惩罚。
但关于复活的身体形状,自古至今,却使人困惑不解。
这个世界把什么都复活了,唯独没有复活爱。
一个人如果死了许多回,又复活许多回的话,
那么,追问他到底是谁,就不重要了。
她站在了火星地表。回望医院,盾构火山下,一片黑色颓垣。医生及病人,没有活着出来的。周围渺无人迹。也没看到外星生命。不见药时代、药战争或药帝国的任何痕迹。她空无所依。本来,对医生及患者,医院都是须臾不可离的拐杖。所以即便在太空,也首先是要有医院的。面对眼下的现实,她虽有心理准备,还是产生了严重不适。
她离开高原,由南往北行。她见到蛛网般的运河,已经干涸,岸边散布着破碎的医疗机器。她朝地平线方向走去。天尽头有耸峙的一排黑墙。传说越过那儿就能去到海那边。她渴了饿了就饮血啖肉,也不知是病人的还是医生的,或者猴子及半人类的。她担心自己病倒,便及时服药。
她看到沉积层,有连续的海岸线痕迹,峡谷或盆地中亦无水。火星的海洋据说是短寿命的。附近有高大的废墟,似乎也是医院,或医院的分部。是早前的人类或外星人修建的。但是根据费米悖论,外星人并不曾来访。那么,还是进化为了生命的医院的自我复制吧?
医院的尸骸被红色沙漠包围。有沙丘起伏,高两三百米,似凝固的巨浪。又有奇石如鲸鱼枯骨。她目睹了美丽的冰云和晨雾,从平原上不明用途的人工金属立柱间升起。
尘暴骤起。她就在建筑物的残骸间躲避。她感到乏累。睡眠前她用绳子把自己固定好。她委屈地想,这番出走,是一时冲动吗?是个玩笑吗?去他的信息或自由。把人骗得活下去的,不就是这些连自圆其说也做不到的概念吗?
醒来后她发现自己仍然活着,却不知还是否昨天那人。这时见到,有东西在废墟的角落闪光。是一个小孩头颅,面目竟如杨伟。难道他在一路跟随她?细看仅是一个深目高鼻的玩具,像是出自韦伯之手的艺术品。
她见残垣之间,洞窟如织,有石头塑像或坐或立,像医生一样身穿白色长袍,神情虔诚端肃,胸前挂有十字,大多肢体残缺。谁把这种东西建在火星上的呢?这似乎暗示了兴建医院的更深用意。
她离开废墟。走了百丈,回头看视,海市蜃楼一般,石窟已消失。
晚上,她见到天上星宿,似一个个闪耀的药片。夜空低垂,光芒如污血浇落。她回忆自己的一生,杳然无绪。她在睡梦中见到杨伟,看到他在她身体里,在她胃里肠里,在她大脑里子宫里,便是个婴儿。他们这样生生世世结合又分离。
天明后续行。携带的血肉快要喝光吃尽,药物也将耗竭。没见到能带她去海那边的人。果然被骗了吗?或是她的幻视妄听?她要求自己再坚持一下。这是在主动逃离毁弃的伊甸园,非被逐出。在这样的医院里,若有上帝,他亦是病人。
她步态紊乱,精神涣散,似蹈若舞,如鸟将死。她差不多丧失掉信心。然而她终于抵达了曾经看到的地平线。
那道黑墙原来是成千上万座火箭发射架,已经坍塌。其后依旧是无边荒漠。女人油尽灯枯,无力再行。
发射架的残体上方,斑斓星群之间,有一个漩涡一样的燃烧体,回转着枯焦而艳冶的冷光,像一朵巨大的莲花,令她想起医院的火葬场。这耀眼的花蕾朝她降落下来,渐渐近了。
她忽然觉出,这便是传说中的那在宇宙中寻找佛陀的孤独旅行者——僧侣探险队的飞船。他们终有一日要来到火星,见到的仅仅是医院的废墟。
医院正是为了这一天,才把自己变成这样的。
死了那么多人,无不为此。所有事件和过程,都找到了它们的原因和目的。
至于为什么是迎接探险队的到来呢?并无人知。
就像是一个程序的安排。
耳畔传来群鸟求偶似的鸣叫。空中坠下一道由许多细线组成的光柱,如一架竖琴,缓缓地越来越近,正好落到她跟前。在恍惚中,她不由自主,抓住它攀援而上,朝那闪烁旋转的纯洁花瓣爬去。手脚好像不是自己的,握住的也不知是什么。视觉渐变蒙眬,中途几欲坠下。但有不知哪来的力量在支撑或牵引。她离那物越来越近。它的形状瞬息万变,花蕊中央吐出一个异状红十字。
她来到它底部,被磅礴的光雾罩住,海一样的亮斑晕染开来。这十字架张开风车般的臂膀,它本是上千公里直径的人工构造,表面光滑平整。她悬浮着,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块区域却忽然透明起来,仿佛连物质也消失了。有白光在接近她。她仿佛听到熟悉的人声。她被吸入,却像有了翅膀在飞,来到一个狭窄的明艳隧洞,产道一样蠕动。然后她升上去。她失去知觉,进入长眠。
不知过了多久,女人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像是手术床的白色床上。周围设施似若重症监护室。窗外是连绵的庙宇般建筑,亦如雪山,重檐叠楼,寒光煜煜,墓碑般插满变形的红十字,如同舞姬齐齐扭过头来。背景是均匀一体的赤色天空,嵌有无数“药片”,发黄白光,亦如莲花。
两个穿白衣的人形生物飘浮到她身边,一男一女,形似孩童,硕首小身,眼如碗盏,剃了光头,颈项挂十字架。
“施主好。”他们打招呼。
“这是何处?”女人问。她有复活感。
“船。”男孩说。
“为什么这么红?伤人眼。”她看看天宇。
“不,其实是黑。比黑更黑的,才叫红。”女孩道。
女人心知,世界又一次置换了,想着在火星时,那神秘之人所言“宇宙之外还有宇宙”,又问:“你们叫什么名字?”
“知返。”男孩说。
“如年。”女孩说。
她发现,他们长得像她在火星废墟洞窟中见到的雕塑。
知返和如年带女人来到庙宇前的广场。这是一个紫气骀荡的辽阔空间,植满人工的绿色森林——遮天蔽日的中草药植株,枝叶上站满孔雀。穿白色长袍的男男女女,成千上万,目光纯洁,容颜娇美,口诵律号,披覆红光,在丛林间飘行,让人想到《清明上河图》的场景。
他们体貌亦如孩童,神情焕然,举止生动,仿佛青春在身上永驻,却有一眼可见的垂垂病相。有的人,女人似乎认得。她见到了万古教授、美洛主任、利奈大夫、达托大夫,还有其他科室的医生和行政人员,以及从前的病人们,痃嗪、痉哌、疣啶、瘘吡、痈哚、疳唑、疝噻……乃至卢梭、韦伯、爱丁顿和爱因斯坦……噢,子非鱼,甚而,有个人很像杨伟。歌声响起,渊渊悠悠:
试想如果世界没有独占,
我想你办得到。
再没有贪婪,再没有饥荒,
人人情同手足。
试想当所有的人,
分享着这世界。
她不禁跟着这熟悉的曲调哼唱。然后是它的副歌: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知返和如年告诉女人,船上的乘客,在三万年前活过。宇宙的上一个生命周期已告结束。众生的副本被备份出来,弥散在时空中的信息被搜集拢,时刻一到,得以复生。这是逆熵过程,亦称“招魂”。
“亡灵之池的升级版吗?”她惊讶地想,自己也死过了吗?
二人微笑,宽容地打量她。知返说:“宇宙是由死人的碎片构成的。”如年说:“要做的只是把它们重新聚合。”知返说:“但这回调整到了永生的模式。”如年说:“不死的系统才是真实世界啊。”
乘客俱为人形。跟从前一样,人身难得。如返说:“唯做人,才有趣。做青蛙可不太妙哟。”如年说:“历史无足够空间埋葬死者,现实有广阔余地容纳生命。”
他们解释,在这个系统中,生命也可以以能量、数字或观念形态存在,不过为了方便,一律表达为肉体,“色身这东西不管灭了多少回,还会再生出来的。”
两个孩子带女人参观。一切似曾相识。庙宇是根据门诊部和住院部样式构建的,有病房,也有火葬场和食堂,就像按照博物馆档案精确复制的艺术品。
医院分为苦集灭道四大病区。乘客们在此修行。但修行是为了什么呢?这儿的人已经不会死了。她见到打扮成医患的人们,一群群游来游去,呼喊口号:“诸行无常,诸漏皆苦!”他们尽皆欢颜。
她来到大雄宝殿。祭台上方盘旋着一道红光,形如大鸟,绕如来佛金身塑像翩飞。知返和如年请求女人对它进行治疗。
“治疗?”她诧怪莫名,恍然若梦,看看蹿动的炽焰,它好像长有许多眼睛,也在凝视她,充满眷顾和好奇。
“是呀,这便是镇船之宝哟。忘了吗,它是你造出来的。我们找你好久了。”
“开什么玩笑。”她瞬间觉得一切不对了,嗅到了这巨舟阴森惨淡的荒谬。
“没错。我们需要施主您的帮助。”如年诚恳地说。
“要我做什么?”
“生命报废机病了,只有您能治好它。”知返的语气没有商量。
“生命报废机?”她复看那闪耀的飞物,“这里的人不是永生吗?而我一个女流之辈……”她想,她靠噬吃死人血肉,历尽万难,从火星医院的废墟中爬到这儿,就是为做这个吗?不过,那些或都是她“死前”的经历了。
“不,您不是普通女人。您是女军医哟。”如年一丝不苟道。她把自己脖子上的十字架摘下,恭敬地给女人戴上。知返戴着傩面似的,在一旁糜然凝笑。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结构是极具挑战性的,它故意打乱了传统的时间轴,像一个被打碎的玻璃球,碎片散落在不同的年代和视角里。起初阅读时,我非常困惑,经常需要回顾前几章,试图理清谁是“他”,以及“那件事”到底发生在哪个时间点。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他不是想让你轻松地跟随线性叙事,而是想让你体验角色们那种被记忆和创伤撕扯、时间感完全错乱的内在状态。这种非线性处理,反而强化了主题的深刻性:有些痛苦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不断在意识中重演。对于那些喜欢复杂拼图和深度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盛宴,它奖励那些愿意投入精力的探索者,让你最终在“啊,原来如此”的瞬间,对作者的布局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盛大的文学实验。它糅合了古典的严谨和现代的破碎感,句子结构时而冗长、层峦叠嶂,充满了修饰语和复杂的从句,像一座由文字堆砌而成的巴洛克式建筑;而下一秒,它又能骤然切换到极其简洁、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冷硬陈述,这种巨大的反差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张力。作者似乎对“意义”持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故意让一些关键情节保持在一种半透明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抓住了什么,它却像沙子一样从指缝溜走。这种写法,说实话,对读者要求很高,需要耐心和对文本的深度沉浸。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呼吸频率,那种发现隐藏线索、拼凑作者意图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查阅、做好标记的晦涩文本,值得被放在书架上反复研磨,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环境”的描写达到了近乎具象化的地步。我能闻到那种陈旧空气中特有的、混合着消毒水和某种难以名状的腐朽气息。作者在营造氛围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感官细节,比如光线的角度如何斜射进来,投射出令人不安的阴影;墙壁上油漆脱落的纹理,看起来像某种古老的地图。这种环境的压迫感,远超任何直接的恐怖描写。它不是靠突如其来的惊吓来推动情节,而是通过一种缓慢、持续的、令人窒息的背景音效,让你从心底深处感到不安。我仿佛能感受到角色们被困在那样的空间里,每一寸肌肤都浸透了那种环境带来的寒意。这种对场所精神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底色是统一且坚实的,即便情节跳跃,读者也能通过对环境的共同记忆,被牢牢地拽在故事里,无法抽身。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情感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它处理的不是那种外放的、歇斯底里的悲伤,而是一种内化的、几乎被磨平棱角的绝望。角色们的反应往往是迟钝的、麻木的,他们不再为眼前的灾难而惊呼,而是像僵尸一样完成日常的机械动作。这种“被掏空”的状态,比任何激烈的对抗都更具穿透力。作者通过对话的省略、肢体语言的微小变化,来暗示角色内心翻江倒海的情感风暴。我甚至能感觉到,自己读着读着,也开始下意识地放慢了语速,放低了情绪的起伏,仿佛害怕自己一个不小心的动作,就会惊扰了书页上那份脆弱的平衡。它探讨的不是“活下来”本身有多重要,而是“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这个更根本的问题,而且它提供的答案,是寒冷而诚实的,让人不得不正视自身的脆弱。
评分好的,以下是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不包含《亡灵(“医院”三部曲)》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迷雾中的行船,时而平缓得让人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时而又突然被一阵狂风卷入漩涡,心跳加速。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那些细微的犹豫、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像是被精密的仪器捕捉下来,放大展示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对“存在”本身的哲学探讨,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一堆令人不安的碎片抛给你,让你自己去拼接,去感受那种在模糊地带挣扎的真实感。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带上了一种异样的频率。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人心情愉悦的作品,但绝对是能让你灵魂被触动、世界观受到微妙挑战的佳作。它巧妙地避开了所有老套的叙事陷阱,构建了一个自洽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微观世界,让你不禁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里或许也潜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它的克制,它把最可怕的东西藏在了最寻常的表象之下,需要你用全部的感官去捕捉那层薄薄的、随时可能被戳破的表皮。
评分同一天要让他很有让他还让他
评分还不错哦,好评十字表示还不错的商品
评分科幻小说里经常出现虚拟世界的主题,背后的母题是生物体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在这部小说里,杨伟选择了死,他杀死了作为生物人的医生,杀死了联系人,最后自杀。医院船的奇幻是建立在永生之上的,那么作为生物的死,就是逃离或者说反抗人工智能的途径。汪洋红海,没有滴水。杨伟求死不得,人类挣扎无望。 顺带说说,韩松的小说并不好读,科学元素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是描述的手段。在故事的每个片段中,我能读到《变形记》,能听到体育比赛的旁白解说,能看到一点不愿意表露的@情怀,还有时事评论的口吻,这些内容仿佛是构建庞大公式体系的变量及其繁复的条件设定。我觉得他写预言小说可能更精彩。
评分不喜欢的作品,意想而已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韩松医院三本集了!
评分书本质量没问题。挺好的,送货也麻利。就是内容看得有些费劲,第一次看韩松的书,读半天也没明白啥意思,没发现精彩在哪里。
评分物美价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韩松长篇三部曲“医院”系列的终结篇,构建了复活之日后的医学大同社会,包括“病人的暴动”、“医生的反击”、“女性的结局”三部分,描绘了由亡灵之池中神经放电建模想象出来的火星医院。得知了“亡灵”真相的病人们愤怒叛乱,以复兴《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医学为宗旨,修订《医院工程学原理》,“药帝国”崛起并崩裂,而屡被篡改的档案揭示了生命“原死或元死”秘密,新医院即将重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