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之間: 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The Last Supper”: A Study o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Nancha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杯酒之間: 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The Last Supper”: A Study o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Nancha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雄威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近代史
  • 教會史
  • 南昌
  • 傳教士
  • 基督教
  • 社會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清末
  • 文化交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3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0263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Last Supper”: A Study o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Nancha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06年2月22日,江西省南昌縣知縣江召棠應法國教士王安之之邀到法國天主堂赴宴,結果咽喉被利刃所傷,一周後身死。江召棠受傷三日後憤怒的民眾焚燒瞭天主堂和天主教開辦的法文學堂,殺死教士王安之和五位學堂教習,並纍及英國新教教士金傳安一傢三口死於非命,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南昌教案。南昌教案是晚清後一個重大教案,也是後一個由教案引發的重大交涉,同時也是清末典型受人矚目的涉外公共事件之一。本書考察並分析瞭各種相關敘述文本,對其史實進行瞭詳細的考證,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曆史脈絡和時代剖麵的縱橫雙嚮坐標,以及通過區分事實、認知和言說的三層敘事,完成瞭對南昌教案的深度和立體詮釋。

作者簡介

楊雄威,上海大學曆史係講師。先後師從董叢林和陶飛亞老師。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

目錄

導 言/001
  一 《章江送彆圖》/001
  二 作為神話的南昌教案/005
  三 劇場之外/009
第一章 “排外之城”:南昌教案的曆史脈絡/017
  一 南昌和南昌的基督教/017
  二 南昌的官教交往/023
第二章 “獨其一死可塞責”:江召棠之死/043
  一 晚清吏治與江召棠的仕途/043
  二 江召棠的睏境/054
  三 奪命飯局/068
第三章 “為父母官報仇”:南昌教案的爆發/101
  一 暴力、死亡與教難/101
  二 二月初三/107
第四章 “覺不可無此一爭”:中法交涉與清末政治/133
  一 南昌教案的交涉過程/133
  二 南昌教案與清末權力地圖/147
  三 餘肇康的角色/164
第五章 “疑案憑誰垂定論”:作為公眾事件的南昌教案/179
  一 雙重輿論形象/179
  二 報館與民族主義/204
  三 兩起案件的比較/218
第六章 “二百年養士之報”:南昌教案與清末身份政治/229
  一 晚清的“教禍”/229
  二 從民教畛域到民教調和/248
  三 南昌教案中的國民性神話/272
  四 身份抗爭的兩種話語/283
第七章 “杯酒之間”:晚清政府媚外形象的形成/291
  一 形象與事實/292
  二 排外與媚外/304
  三 交際與交涉/313
  四 政府與民間/322
結 語/332
參考文獻/338
人名索引/352
後 記/355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清末南昌教案研究的圖書簡介,其內容將聚焦於該曆史事件的背景、發展、影響及其在地域社會中的復雜互動,完全避開《杯酒之間》的實際內容。 --- 《江右風雲:晚清南昌的信仰衝突與社會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晚清時期江西省省會南昌城內,由西方傳教活動引發的一係列劇烈的社會、文化與政治衝突事件。本書並非單純的教案羅列,而是將焦點置於南昌這一特定地域的社會肌理、權力結構和民間心理之上,力求還原一個多維度、充滿張力的曆史現場。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南昌的特定語境 清朝末年,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交織。南昌,作為“襟江帶湖”的重鎮,不僅是江西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傳統儒傢文化與士紳階層根基深厚的區域。本書首先考察瞭南昌在這一曆史階段的社會構成,包括本土的士紳精英、商人階層、城市居民以及秘密社會的影響力。 傳教活動在南昌的紮根,並非孤立事件。它直接撞擊瞭根深蒂固的宗法倫理和地方秩序。我們詳細梳理瞭西方宗教,特彆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如何在南昌開闢教區、建立教堂和醫院的過程。這一過程伴隨著土地購置、財産擴張以及對傳統祭祀習俗的挑戰,為後續的衝突埋下瞭伏筆。本書特彆關注瞭早期傳教士的策略選擇,以及他們與地方官員的早期博弈和微妙的閤作關係。 第二部分:衝突的激化與“風潮”的興起 “教案”的爆發,往往是冰山一角。本書認為,南昌的教案衝突是長期積纍的社會矛盾、地緣政治壓力以及地方文化保守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細緻分析瞭引發衝突的關鍵“導火索”。這些導火索可能涉及教徒與非教徒在財産、婚姻、人身自由上的糾紛,也可能源於對教堂或教士言行的誤解或惡意解讀。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外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各種流言蜚語如何在城市中迅速傳播,並被地方上的不法分子或藉排外之名行私利之實的團體所利用。 本書著重考察瞭南昌城市居民的“參與”模式。衝突並非總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行為,而是常常錶現為城市暴民、地方士紳組織和民間秘密會社的聯閤行動。我們通過分析地方誌、官府檔案中關於騷亂的記載,重建瞭騷亂發生時的現場情景、參與者的動機,以及他們所使用的象徵性語言和行為模式。例如,對“挖眼剖心”等恐怖傳聞的流行,反映瞭民眾麵對異質文化時的極端恐懼和文化防禦心理。 第三部分:官方的應對與地方權力的重塑 麵對愈演愈烈的教案風波,地方官員的應對策略成為決定事態走嚮的關鍵。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清末地方行政的睏境:一方麵,他們必須遵循中央“保護教民”的諭旨,以避免引來更嚴厲的外交報復;另一方麵,他們又深知過度迎閤洋人將徹底喪失在地方上的威信。 我們對南昌府、縣各級官員在處理教案過程中的電報、奏摺和地方文牘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展示瞭官員們如何在“息事寜人”與“維護大體”之間艱難權衡。書中探討瞭地方士紳在其中扮演的“緩衝”或“煽動”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教案來強化自身的社會權威,並在與教會的談判中為地方爭取利益。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教案對地方司法體係的衝擊。西方法律體係的影響,以及教會往往要求獨立審判教民的特權,使得傳統的“王法”在南昌的執行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四部分:社會影響與曆史遺産 南昌的教案不僅是政治事件,更是深刻的社會文化事件。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評估瞭這些衝突對南昌社會結構和民間信仰的長期影響。 衝突加速瞭傳統社會結構的鬆動。一些士紳階層開始重新審視西方技術和思想的價值;而底層民眾對教會的恐懼和敵視情緒,則在後續數十年中持續存在,並被不同的政治運動所利用。我們考察瞭衝突結束後,南昌的教會如何調整其傳教策略,以及地方社會如何在衝突的傷痕上,重建一種新的、充滿張力的共存狀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關於清末地方社會如何應對全球化衝擊和信仰衝突的微觀樣本。它揭示瞭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力量的角力中,一個特定中國城市所經曆的痛苦、掙紮與最終的重塑過程。通過對南昌這一核心案例的深入挖掘,本書為理解晚清“教案”現象的復雜性提供瞭新的視角和紮實的史料支撐。 ---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不如說是一次深入的“在場體驗”。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史寫法,而是通過一係列具體事件的細節描摹,將宏大的時代背景濃縮到每一個微小的切麵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南昌的街頭巷尾,親眼目睹著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間的摩擦與衝突。那種情緒上的代入感非常強烈,時而感到壓抑,時而又為那些勇敢者的發聲而振奮。他對地方誌、奏摺、以及私人信件的引用,都處理得極其自然,使得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符號,而是鮮活、有血有肉的個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晚清社會結構有瞭更為細緻和立體的理解,遠超齣瞭以往對該時期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功底紮實得令人贊嘆,但最難得的是,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我看到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教案糾紛時,展現齣極高的信息處理能力,他不僅僅是羅列瞭各方的論點,更重要的是,他挖掘瞭這些論點背後的深層社會動因和文化心理機製。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妙的分析,尤其是在探討中西文化衝突如何被地方勢力所利用時,那種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像某些嚴肅的史學著作那樣,堆砌著晦澀的理論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將深奧的議題娓娓道來,使得即便是對教案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並且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具有匠心。它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瞭事件的復雜性。開篇時,似乎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衝突點,但隨著章節的推進,視野逐漸開闊,將這個點狀的事件放置到整個清末中央權力結構、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種宏觀與微觀的交替敘事,避免瞭陷入單一視角的局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過渡時所使用的過渡句,它們如同橋梁般自然地將看似不相關的材料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這種敘事節奏的把控,使得讀者在感到信息量巨大的同時,又不會産生閱讀疲勞,反而會因為期待下一層揭示的內容而保持高度的專注。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深沉的墨色字體,立刻就把人帶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記得我是在一個舊書店裏偶然發現它的,第一眼就被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時光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的掙紮與選擇。那種字體選擇的考究,以及排版的精細,都體現齣作者和齣版社對這份曆史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充滿瞭張力,這本書的裝幀似乎也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往事。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嚴謹、內斂,卻又蘊含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評分

更深層次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超齣瞭“清末教案”本身的曆史範疇。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化”這個概念的復雜性。在那個大變革的時代,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改良派,他們的行動邏輯和內心掙紮,都充滿瞭人性的真實。作者的筆觸是剋製的,他很少做齣價值判斷,而是將所有的史料和分析擺在讀者麵前,引導我們自己去思考:在一個傳統秩序麵臨崩潰、外部衝擊不斷加劇的時刻,社會如何尋找自身的齣路?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聯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在為我們理解當下復雜多變的全球化語境,提供瞭一份沉甸甸的曆史參照和方法論的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