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

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鬆浦章 著,孔穎 編
圖書標籤:
  • 海上絲綢之路
  • 亞洲海域
  • 交流史
  • 15-20世紀
  • 貿易
  • 文化
  • 海洋史
  • 近現代史
  • 區域研究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956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0826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雖然早已有人提齣“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但相關研究到 20 世紀中葉至後半葉纔起步,完全無法與傳統的中國史研究相提並論。“海上絲綢之路”及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種種睏難,首先是因為各種相關資料及文物不僅存在於中國,還散布在海外多國。 哪怕僅限定於東亞海域,從語言而言,原先就有漢語、朝鮮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文獻;當西方諸國來航東亞海域之後,各種西語文獻激增,史料便更加汗牛充棟瞭。但是如果將研究年代僅限定在亞洲海域的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則當時該海域各國均以“漢語”為通用之交流語言。“漢語”作為語言接觸、文化交流的最初手段,發揮瞭重要功能;而在華各國人士之間的對話,有時也通過漢語筆談進行。 可以說漢語促進瞭多國間的交流。本書即聚焦明清時期以及近代亞洲海域的交流,以展示多樣化的“海上絲綢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以輪船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為研究對象, 所弓|用或參考的國內外史料、文獻達兩百餘篇,足見其權*性;重點論述其間發生的人、物之流通,涉及海外移民、齣口物品、航運公司及航綫,以及貿易港口等方麵,進而探討其中帆船與輪船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所做的貢獻。而從如此浩繁的資料中揀選相關條目絕非易事,足見作者其心之誠;再將如此瑣碎的信息比照梳理進而探索齣其中價值,足見作者功力之深。本書實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的傾力之作。對於對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研究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和讀者來說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鬆浦章( Akira Matsuura) ,1947年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文化交涉學 博士,曾擔任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所長、關西大學亞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現為關西大學名譽教授,並於2005年8月起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2008年8月起擔任中國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特約研究員。鬆浦章是國際知名的東洋史學傢,主攻明清史、中國近代史、近代東亞輪船航運史兼涉明清海禁及海洋法研究。在日本、中國齣版學術著作20餘部,發錶研究論文及調查報告500餘篇,多部作品被譯介國外並産生世界性影響。其被譯為中文的代錶作有《中國的海賊》《清代帆船東亞航運與中國海商海盜研究》《明清時代東亞海域的文化交流》等。

譯者簡介:

孔穎,女,浙江杭州人,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浙江工商大學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


目錄

目 錄

緒 言 清代中國與東亞、 東南亞海域的交流

*一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明清時期東亞海域的交流

*一節 清代帆船載中國砂糖運銷日本及其影響

第二節 嘉靖十三年(1535 年) 朝鮮使節在北京邂逅琉球使節

第三節 清代中國帆船救濟漂流至日本之越南人之史實考略

第四節 清代廣州與澳門的繁榮——江戶時代日本人所看到的廣州與澳門

第二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明清時期東南亞海域的交流

*一節 成化二十二年(1487 年) 蘇門答剌國使節來航中國

第二節 清代前期對歐貿易中的廣東與澳門買辦

第三節 從新加坡報紙看中國海外移民狀況

第四節 清代中國齣口歐美的扇子

第三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近代東亞海域的船舶

*一節 鴉片戰爭之前來廣州的歐美船

第二節 五口通商後上海、 寜波的入港船舶變化

第三節 19 世紀後期英國半島東方輪船公司之東亞海域航運

第四節 寜波商人虞洽卿創辦的寜紹商輪公司

第四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近代中日間輪船航運

*一節 清末中日間輪船航運的定期航綫

第二節 1882 年三菱郵便輪船公司從日本運到上海的海産品

第三節 日清汽船株式會社與中國

第四節 北清輪船公司在渤海的航運

第五節 20 世紀初近海郵船會社在東亞海域的航運

結 論

史料匯編

參考書目

本書譯者一覽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的對外海上交流自古頻繁,而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到近年纔日漸受到關注。 2014 年 9 月,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的“海上絲綢之路與明清廣東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廈門大學楊國楨教授作瞭題為“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研究”的主旨講演,強調在海洋文化形成過程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會上共提交 50 餘篇論文,鮮明展示瞭“海上絲綢之路”的多樣性。


雖然早已有人提齣“海上絲綢之路”對中國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但相關研究到 20 世紀中葉至後半葉纔起步,完全無法與傳統的中國史研究相提並論。“海上絲綢之路”及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種種睏難,首先是因為各種相關資料及文物不僅存在於中國,還散布在海外多國。 哪怕僅限定於東亞海域,從語言而言,原先就有漢語、朝鮮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文獻;當西方諸國來航東亞海域之後,各種西語文獻激增,史料便更加汗牛充棟瞭。


但是如果將研究年代僅限定在亞洲海域的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則當時該海域各國均以“漢語”為通用之交流語言。 例如,對漂流至中國的各國海難人員的最初接觸,大多情況下是以漢語進行的,通過“筆與紙”的筆談交流以確定其國籍和身份。 由此可見,“漢語”作為語言接觸、文化交流的最初手段,發揮瞭重要功能;而在華各國人士之間的對話,有時也通過漢語筆談進行。 可以說漢語促進瞭多國間的交流。


本書即聚焦明清時期以及近代亞洲海域的交流,以展示多樣化的“海上絲綢之路”。本書得到“蔣振華先生中日研究奬學金”的資助。 在此齣版之際,謹嚮蔣振華先生緻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原為日文撰寫,由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孔穎副教授及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譯成中文。 本書的齣版,也可作為對這些碩士研究生翻譯工作的肯定。



好的,以下是一部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內容: 書名:巴洛剋時代的歐洲藝術與社會變遷:從凡爾賽宮的輝煌到啓濛運動的序麯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十七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中葉,即巴洛剋藝術的鼎盛期及其嚮洛可可風格過渡、並最終為啓濛運動奠定思想基礎的歐洲曆史畫捲。這段時期,歐洲的政治、宗教、科學和藝術領域經曆瞭深刻而劇烈的變革,國傢權力的集中、宗教衝突的餘波以及新科學發現的浪潮共同塑造瞭一個復雜而充滿張力的時代。 一、王權的象徵與藝術的贊頌:絕對君主製的視覺錶達 本書首先聚焦於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國,解析凡爾賽宮如何不僅僅是一座宮殿,而是絕對君主製權力意誌的物質化體現。通過對凡爾賽建築、園林設計、室內裝飾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理解宮廷儀式、藝術贊助人製度與國傢意識形態構建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重點分析瞭勒布倫(Charles Le Brun)在美學標準製定中的核心作用,以及這一標準如何被輸齣至整個歐洲的宮廷體係。 在意大利,盡管政治權力分散,但羅馬作為天主教會的中心,其藝術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戲劇性光影(Chiaroscuro)與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動態雕塑(如《聖特蕾莎的狂喜》)被置於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下進行解讀。這些作品不再僅僅是宗教敘事,更是對信徒情感的直接調動,是神權對世俗影響力的強力維護。 二、北方的視角:荷蘭黃金時代的市民文化與商業精神 與南歐的宏大敘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尼德蘭(荷蘭)的藝術發展。在擺脫瞭西班牙統治並確立瞭共和政體後,新興的市民階層成為藝術贊助的主體。本書詳細分析瞭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如何通過對肖像畫、群體肖像和曆史場景的創新處理,捕捉荷蘭社會對財富、虔誠與謙遜的矛盾情結。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室內場景被視為對荷蘭“小世界”的精確記錄,摺射齣商業繁榮、傢庭倫理及對私人空間的重視。我們探討瞭風俗畫(Genre Painting)的興起如何標誌著藝術主題從神聖領域嚮世俗日常的轉移。 三、音樂的變革:從復調到協奏麯的結構性突破 巴洛剋音樂同樣經曆瞭從宗教贊美到世俗娛樂的轉變。本書的音樂部分集中討論瞭巴赫(J.S. Bach)和亨德爾(G.F. Handel)的集大成地位。巴赫的作品,如《平均律鋼琴麯集》和《馬太受難麯》,代錶瞭對復調技巧的最終錘煉和對宇宙秩序的音樂化錶達。而亨德爾則憑藉其對清唱劇(Oratorio)的革新,成功地將宏大的敘事帶入瞭麵嚮公眾的音樂廳,預示瞭後來的交響樂形式。對協奏麯(Concerto)形式的發展,特彆是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貢獻,被視為音樂結構清晰化和個人獨奏能力凸顯的重要標誌。 四、科學革命的衝擊與藝術的理性化傾嚮 十八世紀初,隨著牛頓物理學的確立,歐洲思想界開始普遍相信世界的運行遵循著一套可被理性理解的規律。這種“機械論”的世界觀深刻地影響瞭藝術。本書考察瞭洛可可風格的輕盈、感性與巴洛剋晚期的沉重、激情之間的分野。洛可可藝術,如華托(Antoine Watteau)的作品,雖然錶麵上是享樂主義的體現,但其對細節的精準描繪和對空間關係的巧妙處理,實際上反映瞭對清晰、可量化事物的追求。我們還將分析法國科學院在藝術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它如何試圖將藝術創作納入一種近乎科學的規範體係之中。 五、文化交流與藝術的傳播路徑 最後,本書關注藝術風格的跨國傳播。從意大利的建築風格被英國貴族在“大旅行”(Grand Tour)中帶迴本國,到法國洛可可風格通過貿易和外交渠道滲透到德意誌和俄國的宮廷,藝術不再是孤立的地域現象。通過比較分析不同地區對同一歐洲風格的本土化改造,本書揭示瞭民族身份在麵對普適性藝術潮流時的能動性與抵抗性。 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築和音樂的多維考察,本書旨在勾勒齣一個充滿活力、矛盾重重、並最終孕育齣全新世界觀的歐洲時代麵貌。它不僅是藝術史的梳理,更是對一個偉大文明轉型期的社會心理和權力結構的深度剖析。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地理和環境角度來看,我希望這本書能更側重於探討海洋環境因素對貿易路綫的影響。比如,季風的規律性變化對不同季節的航行有什麼決定性作用?哪些海峽或水道曾因自然條件(如珊瑚礁、暗礁)而成為貿易的瓶頸?19世紀蒸汽船技術齣現後,對傳統風帆航運造成瞭怎樣的顛覆性影響,尤其是對航行速度和風險評估方麵?我還關注那些與海洋資源開發相關的曆史,比如早期的漁業、采珠業,它們是如何融入到區域貿易體係中的?如果書中能結閤地理信息係統(GIS)或海洋考古的最新發現,來重構當時的航綫圖景,那就更具現代感和說服力瞭。

評分

這本《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海域交流(15世紀末-20世紀初)》的書名乍一看挺吸引人的,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這個關鍵詞,總讓人聯想到古代的繁榮貿易和異域風情。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明清時期中國商船航綫、主要貿易港口的詳盡描述,比如泉州、廣州這些地方在當時的海上貿易網絡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不同國傢和地區的貨物交換細節,比如瓷器、茶葉和香料的流嚮。我也很想知道,在那個時間段內,亞洲海域的航海技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有哪些重要的航海傢或探險傢值得被提及。如果書中能配上一些當時的海圖復刻或者相關藝術作品的插圖,那就更完美瞭,能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對那些關於文化碰撞與融閤的故事特彆感興趣,比如不同宗教信仰如何通過海上貿易傳播開來,以及當地的飲食習慣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評分

坦白說,我對曆史書籍的閱讀偏好比較偏嚮於社會史和日常生活側寫。因此,我更希望看到書裏能描繪齣當時海員、水手、碼頭工人的真實生活麵貌。他們是如何招募的?在漫長的航行中,他們吃什麼?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在狹小的船艙裏如何共處?如果能挖掘齣一些具體的個人故事,比如某個船東的發傢史,或者某個水手的傳奇經曆,哪怕隻是片段,也能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有血有肉。我對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小人物”的故事非常感興趣,他們纔是構成“海上絲綢之路”最真實的脈搏。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側重於社會階層流動和民間信仰力量的敘述,會大大提升閱讀體驗。

評分

光是書名就讓人對書中潛在的學術深度充滿好奇。我設想中,這本書應該會大量引用一手史料,比如各國航海日誌、商業檔案甚至一些外交文書,來構建一個紮實的學術論證。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界定“亞洲海域交流”的範疇,是僅僅關注商業活動,還是也涵蓋瞭軍事部署、人員遷徙乃至知識的流動。如果書中能夠對不同時期的法律體係和海上治理方式進行比較研究,比如早期中國朝廷對海外貿易的管理與後期西方建立的領海概念之間的差異,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對“交流”這個詞的理解,不僅僅是物與物的交換,更深層次的是思想的碰撞。書中是否有探討海洋宗教(如媽祖信仰)如何在不同族群間傳播的案例?或者對當時形成的一些跨文化社群(如“番薯印”社區)的生活形態進行深入描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15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時間跨度上,這是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歐洲殖民勢力開始大規模進入亞洲海域。我原以為這本書會深入探討西方列強如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在亞洲建立的貿易據點和殖民體係,是如何重塑原有的亞洲海域格局的。我想知道,在麵對西方強大海權衝擊時,區域性的海上貿易網絡是如何適應、抵抗或被同化的。例如,馬六甲海峽的控製權爭奪,對周邊經濟意味著什麼?東南亞的土著王國如何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求生?如果能有一些關於區域性海盜活動和海上安全挑戰的分析,也會非常引人入勝。這本書如果能提供更細緻的經濟數據分析,比如不同時期海運成本的變化、特定商品的利潤空間,那就更好瞭,能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貿易的驅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