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之间: 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The Last Supper”: A Study o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Nancha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杯酒之间: 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The Last Supper”: A Study o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Nancha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雄威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近代史
  • 教会史
  • 南昌
  • 传教士
  • 基督教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清末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3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02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Last Supper”: A Study on the Missionary Case of Nancha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06年2月22日,江西省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应法国教士王安之之邀到法国天主堂赴宴,结果咽喉被利刃所伤,一周后身死。江召棠受伤三日后愤怒的民众焚烧了天主堂和天主教开办的法文学堂,杀死教士王安之和五位学堂教习,并累及英国新教教士金传安一家三口死于非命,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南昌教案。南昌教案是晚清后一个重大教案,也是后一个由教案引发的重大交涉,同时也是清末典型受人瞩目的涉外公共事件之一。本书考察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对其史实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历史脉络和时代剖面的纵横双向坐标,以及通过区分事实、认知和言说的三层叙事,完成了对南昌教案的深度和立体诠释。

作者简介

杨雄威,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先后师从董丛林和陶飞亚老师。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目录

导 言/001
  一 《章江送别图》/001
  二 作为神话的南昌教案/005
  三 剧场之外/009
第一章 “排外之城”:南昌教案的历史脉络/017
  一 南昌和南昌的基督教/017
  二 南昌的官教交往/023
第二章 “独其一死可塞责”:江召棠之死/043
  一 晚清吏治与江召棠的仕途/043
  二 江召棠的困境/054
  三 夺命饭局/068
第三章 “为父母官报仇”:南昌教案的爆发/101
  一 暴力、死亡与教难/101
  二 二月初三/107
第四章 “觉不可无此一争”:中法交涉与清末政治/133
  一 南昌教案的交涉过程/133
  二 南昌教案与清末权力地图/147
  三 余肇康的角色/164
第五章 “疑案凭谁垂定论”:作为公众事件的南昌教案/179
  一 双重舆论形象/179
  二 报馆与民族主义/204
  三 两起案件的比较/218
第六章 “二百年养士之报”:南昌教案与清末身份政治/229
  一 晚清的“教祸”/229
  二 从民教畛域到民教调和/248
  三 南昌教案中的国民性神话/272
  四 身份抗争的两种话语/283
第七章 “杯酒之间”:晚清政府媚外形象的形成/291
  一 形象与事实/292
  二 排外与媚外/304
  三 交际与交涉/313
  四 政府与民间/322
结 语/332
参考文献/338
人名索引/352
后 记/355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清末南昌教案研究的图书简介,其内容将聚焦于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影响及其在地域社会中的复杂互动,完全避开《杯酒之间》的实际内容。 --- 《江右风云:晚清南昌的信仰冲突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晚清时期江西省省会南昌城内,由西方传教活动引发的一系列剧烈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冲突事件。本书并非单纯的教案罗列,而是将焦点置于南昌这一特定地域的社会肌理、权力结构和民间心理之上,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南昌的特定语境 清朝末年,列强环伺,内忧外患交织。南昌,作为“襟江带湖”的重镇,不仅是江西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传统儒家文化与士绅阶层根基深厚的区域。本书首先考察了南昌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构成,包括本土的士绅精英、商人阶层、城市居民以及秘密社会的影响力。 传教活动在南昌的扎根,并非孤立事件。它直接撞击了根深蒂固的宗法伦理和地方秩序。我们详细梳理了西方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如何在南昌开辟教区、建立教堂和医院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土地购置、财产扩张以及对传统祭祀习俗的挑战,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本书特别关注了早期传教士的策略选择,以及他们与地方官员的早期博弈和微妙的合作关系。 第二部分:冲突的激化与“风潮”的兴起 “教案”的爆发,往往是冰山一角。本书认为,南昌的教案冲突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地缘政治压力以及地方文化保守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细致分析了引发冲突的关键“导火索”。这些导火索可能涉及教徒与非教徒在财产、婚姻、人身自由上的纠纷,也可能源于对教堂或教士言行的误解或恶意解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外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各种流言蜚语如何在城市中迅速传播,并被地方上的不法分子或借排外之名行私利之实的团体所利用。 本书着重考察了南昌城市居民的“参与”模式。冲突并非总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行为,而是常常表现为城市暴民、地方士绅组织和民间秘密会社的联合行动。我们通过分析地方志、官府档案中关于骚乱的记载,重建了骚乱发生时的现场情景、参与者的动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象征性语言和行为模式。例如,对“挖眼剖心”等恐怖传闻的流行,反映了民众面对异质文化时的极端恐惧和文化防御心理。 第三部分:官方的应对与地方权力的重塑 面对愈演愈烈的教案风波,地方官员的应对策略成为决定事态走向的关键。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清末地方行政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循中央“保护教民”的谕旨,以避免引来更严厉的外交报复;另一方面,他们又深知过度迎合洋人将彻底丧失在地方上的威信。 我们对南昌府、县各级官员在处理教案过程中的电报、奏折和地方文牍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示了官员们如何在“息事宁人”与“维护大体”之间艰难权衡。书中探讨了地方士绅在其中扮演的“缓冲”或“煽动”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教案来强化自身的社会权威,并在与教会的谈判中为地方争取利益。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教案对地方司法体系的冲击。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以及教会往往要求独立审判教民的特权,使得传统的“王法”在南昌的执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部分:社会影响与历史遗产 南昌的教案不仅是政治事件,更是深刻的社会文化事件。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评估了这些冲突对南昌社会结构和民间信仰的长期影响。 冲突加速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一些士绅阶层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技术和思想的价值;而底层民众对教会的恐惧和敌视情绪,则在后续数十年中持续存在,并被不同的政治运动所利用。我们考察了冲突结束后,南昌的教会如何调整其传教策略,以及地方社会如何在冲突的伤痕上,重建一种新的、充满张力的共存状态。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清末地方社会如何应对全球化冲击和信仰冲突的微观样本。它揭示了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力量的角力中,一个特定中国城市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最终的重塑过程。通过对南昌这一核心案例的深入挖掘,本书为理解晚清“教案”现象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支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令人赞叹,但最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我看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教案纠纷时,展现出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他不仅仅是罗列了各方的论点,更重要的是,他挖掘了这些论点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和文化心理机制。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妙的分析,尤其是在探讨中西文化冲突如何被地方势力所利用时,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史学著作那样,堆砌着晦涩的理论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深奥的议题娓娓道来,使得即便是对教案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在场体验”。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的细节描摹,将宏大的时代背景浓缩到每一个微小的切面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南昌的街头巷尾,亲眼目睹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之间的摩擦与冲突。那种情绪上的代入感非常强烈,时而感到压抑,时而又为那些勇敢者的发声而振奋。他对地方志、奏折、以及私人信件的引用,都处理得极其自然,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晚清社会结构有了更为细致和立体的理解,远超出了以往对该时期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匠心。它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了事件的复杂性。开篇时,似乎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冲突点,但随着章节的推进,视野逐渐开阔,将这个点状的事件放置到整个清末中央权力结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替叙事,避免了陷入单一视角的局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过渡句,它们如同桥梁般自然地将看似不相关的材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使得读者在感到信息量巨大的同时,又不会产生阅读疲劳,反而会因为期待下一层揭示的内容而保持高度的专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深沉的墨色字体,立刻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旧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第一眼就被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挣扎与选择。那种字体选择的考究,以及排版的精细,都体现出作者和出版社对这份历史的敬畏之心。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充满了张力,这本书的装帧似乎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严谨、内敛,却又蕴含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评分

更深层次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超出了“清末教案”本身的历史范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良派,他们的行动逻辑和内心挣扎,都充满了人性的真实。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他很少做出价值判断,而是将所有的史料和分析摆在读者面前,引导我们自己去思考:在一个传统秩序面临崩溃、外部冲击不断加剧的时刻,社会如何寻找自身的出路?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当代社会议题的联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为我们理解当下复杂多变的全球化语境,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参照和方法论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