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主要采用經驗模態分解法對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的波動周期進行研究,利用反演方法對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判斷。《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針對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分析研究,不僅可以對相關理論進行分析論證,還有利於製定科學的經濟發展規劃,有利於實施正確的能源發展戰略,促進能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能源消費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因而具有特彆重要的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理由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趨勢
1.4 研究思路、結構、創新點
第2章 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理論基礎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3.1 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3.2 中國不同産業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3.3 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影響要素因子分析
3.4 小結
第4章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4.1 遼寜省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4.2 新疆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4.3 小結
第5章 世界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5.1 發達國傢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和反演
5.2 發展中國傢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5.3 小結
第6章 經濟與能源消費統計一動力建模分析
6.1 經濟與能源消費統計一動力建模
6.2 小結
第7章 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結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和能源技術的使用。能源消費是指生産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2015年世界各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3147.33Mtoe(百萬噸油當量),比2014年的12928.43Mtoe增長瞭約1.7%。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和電力消費量,能夠準確、直接地反映齣經濟運行狀況。能源消費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會産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在當今世界,能源與經濟,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麵臨的重要問題。
中國雖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進入新常態,但是仍保持瞭作為世界上最大能源消費國、生産國和淨進口國的角色。中國在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達到3014Mtoe,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3%。中國是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傢,從能源消費的結構來看,煤炭依然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占主導地位,占一次能源消費的63.7%。2015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比2014年增長瞭0.9%,煤炭消費量下降瞭3.7%,原油消費量增長瞭5.6%,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瞭3.3%,電力消費量增長瞭0.5%。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7.996。
在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能源消費不斷增加。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可以看齣,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體上呈現齣經濟高速增長、能源消費大幅攀升的局麵。目前能源消費的增速在減慢,這與我國的經濟結構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轉變有關。
對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關係的判斷是製定與實施能源政策的重要依據,進而關係到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此進行瞭深入探討,觀點各異。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費的單嚮因果關係,即經濟增長是能源消費增長的原因;第二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從能源消費到經濟增長的單嚮因果關係,即能源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第三種觀點認為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嚮因果關係,即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相互影響。
應用經驗模態分解法和反演方法對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論證,發現二者之間呈非綫性關係。二者之間存在著既確定又隨機的非綫性規律。這為能源消費研究提供瞭一種新的思維方法。
本書由筆者根據南京師範大學讀博期間撰寫的論文修改而成,並受到棗莊學院學術齣版基金資助。全書共分為7章,第1章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研究意義進行瞭分析:第2章涉及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第3章對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瞭論證:第4章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關係進行瞭論證;第5章對世界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傢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關係進行瞭分析;第6章應用統計一動力建模方法對不同能源類型和不同國傢進行瞭消費量預測和經濟預測;第7章對全文進行瞭總結和展望。
本書針對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分析研究,具有特彆重要的意義。
環境經濟學前沿:區域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係統構建 本書深入探討瞭環境經濟學領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核心議題:如何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有效管理和控製自然資源消耗與環境退化。全書以跨尺度的視角,係統性地構建瞭一套分析和評估區域可持續發展路徑的理論框架與實證方法,旨在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精細化的決策支持工具。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多尺度分析框架 本書首先迴顧瞭環境經濟學發展的曆史脈絡,重點梳理瞭熊彼特“創造性破壞”理論在資源環境領域的應用,並引入瞭生態經濟學中的“環境承載力”概念。在此基礎上,構建瞭一個涵蓋微觀(企業/傢庭)、中觀(行業/城市)和宏觀(國傢/全球)層麵的多尺度分析框架。 尺度耦閤與溢齣效應: 強調瞭不同空間尺度之間存在的復雜耦閤關係。例如,城市層麵的能源強度下降,可能通過産業鏈轉移的方式,導緻周邊區域的汙染排放增加,形成“汙染轉移”的溢齣效應。本書提齣瞭衡量尺度間聯係強度的指標體係,並通過案例研究(如長江經濟帶的工業布局優化),展示瞭如何量化這些溢齣效應及其對區域整體環境質量的影響。 效率邊界與技術前沿: 藉鑒瞭隨機前沿分析(SFA)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非參數方法,對不同區域在資源投入(如能源、水資源、土地)和産齣(如GDP、就業)之間的效率邊界進行瞭識彆。特彆關注瞭“綠色全要素生産率”(GETFP)的測算,旨在區分由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提升和由要素投入結構調整帶來的效率變化。書中詳細論述瞭如何構建包含環境約束變量的生産可能性邊界(PPF),用以揭示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重目標的潛在空間。 第二部分:資源消耗的驅動力解構與結構轉型 本部分著重於對資源消耗——尤其是能源與水資源——的深層驅動因素進行解構,並探討實現結構轉型的關鍵路徑。 分解模型的應用與局限: 係統梳理瞭如乘數分解法(Kaya恒等式)、結構分解法(SDA)等傳統分解模型在分析資源強度變化中的應用。同時,指齣瞭這些模型在解釋技術進步方嚮和消費模式變遷時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引入瞭因素分解模型(LMDI),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明確瞭經濟規模擴張、産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和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對資源消耗變化的主導作用。 産業結構高級化的“雙刃劍”效應: 深入分析瞭産業結構調整對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服務業占比提高通常意味著單位GDP的能源消耗下降,但同時,服務業內部(如信息技術、金融業)對電力和水資源的需求模式也發生瞭顯著變化。書中通過對高技術製造業和傳統重工業的對比分析,揭示瞭“去工業化”過程中資源消耗的潛在拐點與二次峰值現象。 消費模式的內生化影響: 探討瞭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升級對資源需求的影響。通過構建投入産齣模型,量化瞭不同收入群體在交通、居住和食品消費升級過程中對能源和土地資源需求的間接拉動效應。特彆關注瞭綠色消費行為(如新能源汽車、節能傢電)的市場滲透率及其對整體資源消耗的淨效應評估。 第三部分:環境治理績效與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評估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評估現有環境治理政策和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優化中的實際效果,並提齣瞭政策協同的建議。 環境規製強度的測度與效應評估: 采用瞭多種方法來量化“環境規製強度”,包括末端治理投入占比、環境稅費徵收額以及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等。通過計量經濟學模型(如麵闆數據分析),檢驗瞭不同類型的環境規製(如命令控製型、市場激勵型)對企業汙染減排、技術創新和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研究結果強調瞭規製類型的異質性,指齣過度依賴末端治理可能導緻“汙染避難所”效應,而基於價格的激勵機製(如碳定價)在引導結構優化方麵具有更強的內生驅動力。 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的評估: 重點分析瞭水權交易、排汙權交易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實踐效果。通過對試點區域的案例分析,評估瞭産權界定清晰度、初始分配方案以及監管機製對市場效率的影響。本書提齣,有效的要素市場化改革不僅需要價格信號的引導,更需要完善的監測、核查與執行體係作為支撐,以避免尋租行為和市場失靈。 財政與金融政策的綠色導嚮: 考察瞭綠色信貸、環境稅收優惠等財政金融政策在引導社會資本流嚮綠色産業中的作用。研究發現,財政補貼在初期能有效培育新興綠色技術,但長期來看,過度依賴補貼可能抑製企業的內生創新動力。因此,政策設計應注重從初期培育嚮中後期市場化運作的平穩過渡。 第四部分:麵嚮韌性的未來路徑構建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未來,基於前述分析,提齣瞭構建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區域發展新路徑。 氣候變化與能源係統的耦閤風險: 引入瞭氣候情景分析方法,評估瞭未來氣候變化(如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對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和水資源安全構成的耦閤風險。據此,提齣瞭能源係統低碳化轉型中的“適應性”策略,強調提升電網和水利係統的抗風險能力。 基於係統的優化模型: 構建瞭一個多目標優化模型,將經濟增長、資源約束、環境質量和政策成本納入統一的決策框架。該模型旨在模擬在不同外部衝擊(如能源價格波動、技術突破)下,區域實現預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佳政策組閤。 跨區域協同治理的機製創新: 總結瞭中國區域發展戰略中對協同治理的要求,並提齣瞭跨區域環境公共品的供給機製設計,包括建立統一的監測標準、探索橫嚮生態補償的激勵模型以及構建區域間技術轉移的平颱,以期實現更公平、更高效的資源環境協同管理。 本書內容兼具理論深度和政策實踐指導意義,適閤環境經濟學、區域發展規劃、資源管理等領域的學者、政府部門決策者及相關行業研究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