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22章,通過吳文俊先生的口述,鄧若鴻、吳天驕先生的訪問整理。分彆記錄瞭吳先生的傢世和幼年,中學時代和大學,以及跟陳省身走進拓撲學和赴法國攻讀博士學位,巴黎留學歲月;記錄瞭吳先生迴國後去北大工作和獲奬,那些年的國際交流以及“動蕩的年代”,不懈的追求;記錄瞭吳先生在科大的教學工作和研究代數幾何,以及研究中國古代數學;記錄瞭吳先生開創的新領域:幾何定理機器證明,首次訪美及在美國的學術交流。記錄瞭吳先生在係統科學所工作及成立數學機械化中心,形成體係,獲得一序列的國際奬項,包括科學技術奬和邵逸夫數學奬。
吳文俊,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現任中國科學院係統所研究員、名譽所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 鄧若鴻,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數學係,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方麵的研究,曾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奬(1996)。 吳天驕,畢業於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和北京計算機學院計算機專業,中國科學院數學與係統科學研究院工程師,從事計算機科學方麵的研究。
對於吳文俊先生,我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他的名字,是現代幾何學和拓撲學領域的一座豐碑。而這本書,以口述自傳的形式,將這位數學巨匠的個人生活和學術生涯展現在我們麵前,這無疑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曆史文獻。我期待從中瞭解他早年的教育經曆,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他對數學如此深厚的熱愛和獨特的見解?他所處的時代,對他的科學研究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走自己的路”這個主題,暗示瞭他在科研道路上所經曆的挑戰和選擇。我希望能從他的敘述中,看到他如何在中西方數學體係的影響下,開闢齣一條屬於中國數學自己的道路。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數學愛好者們的福音,對於所有對中國科技發展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科學傢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用智慧和汗水,書寫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
評分翻開這本書,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20世紀,親耳傾聽吳文俊先生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故事。從少年時代的求知若渴,到青年時代的學術探索,再到中年以後的輝煌成就,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故事性和啓發性。我尤其好奇他如何在中國當時相對薄弱的科研環境下,能夠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嚮,並最終形成“中國數學機械化”這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理論。他如何看待科學研究中的睏難和挫摺?他又是如何剋服這些挑戰,最終實現突破的?書中提及的“走自己的路”,我想不僅僅是指在學術研究上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更是指在人生道路上,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想瞭解他與其他科學傢的交往,他們之間是如何交流思想,互相啓發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閱讀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從中我希望能學習到一種堅守理想、不懈奮鬥的人生智慧,以及中國科學傢那種特有的傢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評分這是一本承載著曆史重量的書,它以吳文俊先生的視角,為我們打開瞭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的一扇窗。我對於“口述史”這種形式本身就充滿興趣,因為它更能保留人物最真實的情感和最鮮活的記憶。吳文俊先生作為一位享譽世界的數學傢,他的故事一定充滿瞭智慧和啓迪。我尤其想瞭解他如何看待“數學機械化”這個概念的提齣和發展,以及它對後續數學研究和應用可能産生的影響。書中“走自己的路”這句話,讓我聯想到那個時代中國科學傢所麵臨的獨特睏境和挑戰,他們如何在資源的匱乏、思想的碰撞中,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並最終走嚮世界前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科學傢的個人傳記,更是對一個時代科學精神的記錄和傳承。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感受到那種在逆境中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學習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和創新思維,並對中國在20世紀科學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吳文俊先生的名字,在數學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的奠基人,是世界知名的數學傢。這本書以口述自傳的形式,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傳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非凡經曆。從書名《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走自己的路——吳文俊口述自傳》便能感受到一股堅韌不拔的力量,仿佛預示著他在科學道路上探索的艱辛與輝煌。我一直對20世紀中國科學的發展充滿瞭好奇,那個年代,在物質和條件的限製下,無數科學傢秉持著“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吳文俊先生,無疑是其中的傑齣代錶。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數學傢的成長曆程,更是一部濃縮瞭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脈絡的生動畫捲。讀完後,我期待能更深入地理解他在數學領域突破性的貢獻,更希望通過他的視角,感受那個時代科學傢們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學習他們那種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科學品格。這本書,相信能為我們這些後輩提供寶貴的啓示和激勵。
評分當讀到“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這個副標題時,我便知道這本書絕非一般的科學傢的迴憶錄。它更像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檔案,用最生動、最直接的方式,記錄瞭那個年代科學探索的艱辛與榮耀。吳文俊先生的名字,是現代中國數學的驕傲,他的“中國數學機械化”理論,更是為世界數學界貢獻瞭中國智慧。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保持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專注?他當年“走自己的路”的決心,是如何在重重壓力下得以實現的?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關於他個人的學術生涯,更會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思想睏境以及他們的精神追求。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答案,瞭解他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閤,為國傢的發展做齣貢獻。這本書,相信會讓讀者在感動之餘,更能獲得一種關於堅守、關於創新、關於中國科學自強不息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