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解讀:本書作者馬曉霖,是知名國際問題專傢,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資深媒體時政評論員、外交專欄作傢,寜夏衛視《解碼一帶一路》高端訪談對話主編、主持人。曾任新華社戰地記者,隻身駐守加沙,親曆戰火,見證生死。
2.深度觀察:縱論中東近十幾年來重大問題和局勢演變,包括巴以衝突、伊拉剋戰爭、敘利亞內戰、“阿拉伯之春”巨變、伊朗核危機、恐怖主義浪潮、能源安全、大國地區博弈、難民危機、中國中東外交等,全方位,多視角,深度解析。
3.人物透視:作者以獨到的筆觸,評說瞭悲情英雄阿拉法特、猶太活化石沙龍、沙特國王阿蔔杜拉、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改寫伊朗曆史的巨人霍梅尼等中東政治人物,值得一讀。
☆ 作為中國人談論中東,必須從中國人的視角齣發,也必須始終思考,遠東的中國與中東有什麼關係?
☆ 中東地區是大國與強國的試金石。
☆ 中東不僅是埋葬帝國與霸權的墳墓,也是分析傢和預言傢的陷阱。
本書是知名國際問題專傢馬曉霖的國際時政專欄文集,作者基於長期一綫采訪和深入學術研究,精通中東地區事務,並對諸多熱點問題的走勢做齣過比較精準的預測。本書收錄作者自2004年以來在《新華每日電訊》《北京青年報》《新民周刊》《精品購物指南》《華夏時報》等報刊發錶的專欄文章,涉及中東近12年來重大問題和局勢演變,包括巴以衝突、伊拉剋戰爭、敘利亞內戰、“阿拉伯之春”巨變、伊朗核危機、恐怖主義浪潮、能源安全、大國地區博弈,以及中國中東外交等多個方麵。作者以新聞記者的敏銳嗅覺、學術專傢的深厚功力,以及專欄作傢的優美文筆,係統梳理和全麵呈現瞭當代中東復雜的地緣爭端圖景。
馬曉霖,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資深媒體時政評論員和外交專欄作傢,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亞非研究協會理事,中國阿拉伯博覽會顧問。創建大旗網和民間博客通訊社和實名博客社區——博聯社,首倡和踐行網絡實名製管理模式。著有《海灣戰爭與三十六計》《92中國大迴眸》《巴以生死日記》《穿越生死綫》《兩河生死劫》《中東劇變——西亞、北非大動蕩深層觀察》《中國要淡定》和《阿拉伯黃皮書2013—2014》《中東觀察》(2016)等。
第一章 無休止的巴以衝突
第二章 伊拉剋戰爭及其後遺癥
第三章 油價漲跌鬧危機
第四章 “阿拉伯之鼕”與埃及沉浮
第五章 群雄逐鹿敘利亞
第六章 激進思潮與恐怖主義
第七章 布什與奧巴馬時代的中東
第八章 土耳其國傢轉身之睏
第九章 伊朗崛起及其與沙特的派係纏鬥
第十章 十年伊朗核危機
第十一章 中國擁抱中東
革命的伊朗與英雄的悲情
伊朗是個革命的國度。這個革命首先當然是“伊斯蘭革命”,是霍梅尼主義:既不要西方的資本主義,也不要東方的社會主義,認定伊斯蘭本身不僅僅是宗教信仰,也是政治和社會實踐,強調宗教和政治不能分離,社會如果想實現公正、進步和避免墮落,必須實行以伊斯蘭教義為最高法典的政教閤一政治體製。
這種伊斯蘭革命理論引導著伊朗爆發瞭震驚世界的“伊斯蘭革命”,推翻瞭王朝統治,也鼓動著當代最劇烈的伊斯蘭復興和輸齣運動,衝擊著中東和世界。這種“伊斯蘭革命”理論也洗禮瞭整個伊朗,哺育著現代波斯,使其成為一個完全宗教政治化的國傢。趕走異教徒,解放所有伊斯蘭土地,被伊朗領導人和虔誠教士看作是神聖的國際義務和曆史使命,是樂此不疲的國傢大業,而美國和以色列成為輸齣墮落文化和占領伊斯蘭土地的當然敵人,盡管伊朗本身宣稱並不敵視美國人和猶太人。這種宗教的革命性、激進性引發伊朗與部分地區國傢及西方世界的巨大猜疑和隔閡,使其關係長期不睦。
伊朗的革命還是什葉派的反叛精神的曆史延續,是對統治伊斯蘭世界一韆多年的正統遜尼派的不滿和挑戰。伊朗無論從人口、國土麵積都是個地區大國,因其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根基一直傲然獨立。雖然伊朗很早就被阿拉伯的伊斯蘭革命徵服並順從瞭伊斯蘭化,但是,它頑強地拒絕瞭阿拉伯化,否則,它今天或許就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而不是埃及。傲慢的波斯人以聖人穆罕默德正統繼承人的擁護者和追隨者自居,視穆罕默德的女婿阿裏為正統政教權力的傳人,而前三位哈裏發及其擁護者皆為叛教者。阿裏的遇刺,其子侯賽因的被追殺而導緻的伊斯蘭早期分離和少數宗派什葉派的誕生,又從教派上賦予波斯人以及今天伊朗人獨樹一幟的理由。至今,在他們心目中,伊斯蘭世界的政治中心應該是伊朗,甚至三大宗教聖地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的監護人應該是十二伊瑪目的追隨者。
這種巨大和由來已久的政治野心和宗教追求導緻瞭伊朗在革命成功後迅速地、有組織地嚮世界輸齣“伊斯蘭革命”,其相應的機構包括“伊拉剋最高伊斯蘭革命協會”“黎巴嫩伊斯蘭革命協會”“阿拉伯半島伊斯蘭革命協會”“非洲和阿拉伯馬格裏布最高伊斯蘭革命協會”和“亞洲最高伊斯蘭革命協會”等等,分彆負責在伊拉剋、黎巴嫩、阿拉伯半島、非洲和亞洲的伊斯蘭革命擴張運動,直接在當地引起動蕩和不安,甚至衝突。伊朗的革命攻勢首選之地就是與其淵源最深的伊拉剋並最終引發兩伊戰爭,隨後也引起海灣阿拉伯其他王權國傢的恐懼,導緻海灣阿拉伯國傢閤作委員會的成立以圖聯閤自保。
伊朗的革命攻勢當然在黎巴嫩更加轟轟烈烈,真主黨、阿邁勒一直是撬動黎巴嫩內政外交以及影響以色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兩大杠杆。近年來,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已經進一步地為巴勒斯坦打上烙印,以至於作為遜尼派的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都投入伊朗的懷抱,進而在年初的加沙之戰中倍受孤立。伊朗已經自詡為巴勒斯坦事業的第一監護人,並緻力於取締以色列作為國傢存在,讓曆史的巴勒斯坦迴歸伊斯蘭懷抱。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不計成本,尤其是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由於世界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小國伊拉剋消耗、抵禦伊朗,使實力原本不均衡的雙方兩敗俱傷,伊朗為此付齣慘重代價,直接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全部損失超過萬億,經濟倒退二十年,死亡人數達30萬,傷殘170萬,並形成200萬難民。
過去,波斯人為什葉派沒有能夠保護穆聖後代、失去聖地而自責、贖罪,傳統延續之今,每到“阿舒拉節”,虔誠的什葉派教徒半裸著身子,用鞭子,甚至用綴滿小刀的繩子抽打自己,以錶悲痛和自責,鮮血淋灕的場景令人觸目驚心,甚至不堪入目。今天,這種受難情結也延續到現實政治中,使伊朗人以伊斯蘭世界的特立獨行者而自豪。伊朗人並不因為自己是世俗世界乃至伊斯蘭世界的異數而內心孤獨,因為那種韆年孤傲之血還在血管裏滾湧,那種賁張瞭30年的革命熱情還在肌體上升騰著熱氣,而成功發射導彈和衛星的成就,越來越高的油價也使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和資本確信,他們是伊斯蘭世界的真正老大,他們是墮落瞭世界的拯救者,尤其一旦獲得核能力之後。
這自古至今的革命與悲情,造就瞭伊朗人的英雄意識,也讓我們能在伊朗街道上隨意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英雄畫像,無論是兩伊戰爭的本國英雄,還是死於抗擊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當我看到“馬曉霖縱論中東”這個書名時,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個充滿智慧和洞察力的學者形象。我對中東地區的興趣,並非源於那些爆炸性的新聞,而是齣於一種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探求。中東,作為多條文明古道的交匯點,其曆史之悠久,文化之復雜,絕非三言兩語能夠概括。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區,必須超越政治和經濟的錶象,去觸及那個民族最深處的文化肌理。這本書的副標題,“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則讓我對其內容充滿信心。它錶明作者不僅僅是一位中東問題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思想者。我期待他能以一種不落俗套的方式,來解讀中東。或許,他會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挖掘齣被遺忘的細節,或者從細微的社會現象中提煉齣深刻的文化寓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認識中東,看到它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獨特印記,以及它在當下世界格局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它的裝幀和排版就透露齣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沉靜的色彩,清晰的字體,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捧在手裏就有一種可以靜下心來閱讀的衝動。書名“馬曉霖縱論中東”幾個字,讓我立刻聯想到一位資深媒體人或研究者,他定然擁有豐富的一手資料和獨到的見解。我對中東的瞭解,大多來自於碎片化的新聞報道,常常是零散的、片麵的,甚至有時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因此,我特彆渴望能有一本權威的書,能夠係統地梳理中東地區的曆史脈絡、政治格局、經濟狀況,以及最重要的——文化差異。這本書的副標題,“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更像是一份品質保證。這意味著作者不僅具備深厚的學識,更是在文化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經過瞭國傢層麵的認可。我期待作者能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打破刻闆印象,展現一個更加立體、多元、 nuanced 的中東。這本書或許能解答我一直以來關於那個地區的一些模糊概念,比如不同國傢之間的微妙關係,不同宗教派彆之間的糾葛,以及為何它們會對世界格局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光是聽著就帶有一種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馬曉霖,這個名字本身就與“中東”這兩個字緊密相連,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他侃侃而談、旁徵博引的畫麵。我一直對中東地區充滿好奇,那裏是文明的搖籃,是宗教的聖地,更是地緣政治的焦點。曆史在這裏留下瞭深深的印記,宗教衝突、民族恩怨、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每一個元素都足以寫成一部史詩。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夠跟隨馬曉霖的視角,去深度理解中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僅僅是那些新聞報道中充斥著的戰亂與動蕩,更想探究其背後復雜的曆史根源、文化基因以及那些鮮為人知的社會肌理。這本書的副標題,“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更是讓我對其品質有瞭更高的期待。這說明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打磨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希望能從中獲得關於中東地區的全麵、深入、且具有洞察力的解讀,仿佛置身於那個神秘而迷人的土地,去感受它的呼吸,去傾聽它的故事。
評分我始終相信,瞭解一個地區,最根本的還是要深入其文化。曆史事件、政治鬥爭固然重要,但驅動這一切的,往往是深植於人心的文化傳統、信仰體係和價值觀念。“馬曉霖縱論中東”這個書名,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從更宏觀、更深層次的視角來剖析中東。我不太關注那些錶麵的風雲變幻,更願意去探究文化層麵上的東西。比如,伊斯蘭教在中東社會中的地位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之間,有哪些獨特的習俗和觀念?這些文化差異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政治決策和國際交往的?馬曉霖作為“文化名傢”,想必在這方麵會有獨到的體悟。而“四個一批”人纔的身份,更是暗示瞭他在理論研究和學術深度上的功底。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去理解那些塑造瞭中東文明的古老思想,去感受那些至今仍在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習俗。我想知道,在那些硝煙彌漫的土地之下,還隱藏著怎樣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評分坦白說,我對中東的瞭解,一直以來都停留在比較錶麵的階段。新聞裏充斥著各種衝突、談判、地緣政治的博弈,這些固然重要,但我總覺得缺少瞭些什麼——那種能讓我真正“觸摸”到中東的真實肌理的東西。所以,當看到“馬曉霖縱論中東”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一本可能讓我深入瞭解這個地區的書瞭。更何況,它還掛著“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的標簽,這無疑給這本書增加瞭不少分量,也讓我對作者的專業性和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論述,而是能夠充滿鮮活的案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中東的故事。我想知道,那些在中東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追求,他們的文化認同,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交織演變,又如何影響著整個世界的。我渴望在這本書裏,找到一種能夠連接我和那個遙遠而復雜世界的橋梁,去理解那些看似難以理解的現象背後的深層文化動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