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首部以传记形式,实时记录的游老师及其艺术团的故事。
这是一部女儿向父亲致敬的作品。游老师女儿游思涵全程担任监制,由游老师学生许晋杭执笔,从家人和学生的视角,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弘扬正能量的“80后”老人。历时五年,形影不离地记录下游老爷子的一言一行。写满五个笔记本,在逐字录入电脑,百万文字和数千幅珍贵删减精编,数易其稿,方成此书。
★79个边缘龙套,53年半生蹉跎,命运叫他低头!他不!53岁,在这个所有人过完大半辈子的年龄,游老爷子依旧在话剧院卑微地跑着龙套,随时面临着失业。经历过大时代淘洗和命运荡涤的他内心更加坚毅,不,命运,我不会臣服于你。
★《济公》大揭秘,火爆全球背后的隐秘往事!你知道济公的选角差点就不是游本昌吗?你知道济公的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吗?你知道电视剧里济公享用的美食很多都发臭了吗?你知道曾有两个小孩儿用一块哈达就换来了《济公》续集的拍摄吗?……
★80岁卖房创业,只要敢干,梦想无关早晚。游老爷子准备做弘一法师的话剧,以弘扬大师崇高的家国情操,遍寻投资人,却因“无利可图”的缘由而告终。很多人的梦想是在北京买套房,在北京的房价已经达到十多万一平米的时候,游老爷子却毅然决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去追逐自己的最终梦想和心中大义。
★游本昌表演课:这才是真正的演员的诞生!游老爷子对表演艺术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洁癖”。他对如今鲜肉横行的现象痛心不已,对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嗤之以鼻。作为大家公认的演技已臻化境的老戏骨,游老爷子从很早以前就致力于教学培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表演艺术让更多演员受益。这本书中关于表演艺术的干货教学,将成为演员演技进阶的秘密武器。
★让我们向86岁依然活跃在话剧舞台,依然热心公益的游老师致敬!86岁,奔波各地,依旧作为主演在话剧舞台上连演两个小时不休息的台柱子,重伤也不下火线,全国仅游老爷子一人。86岁依旧热心公益,以身作则,发动群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和孤寡老人们捐款捐物。游老爷子不仅仅是几代人的美好记忆,直到现在,忘我工作的他,博爱无私的他,依旧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标杆。
游本昌老师是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他出演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游老师的印象也仅限于停留在济公的形象上。很少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跑了半辈子的龙套,年过五十才迎来济公角色;很少有人知道,游老师至今仍以85岁高龄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更鲜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竟然在80岁高龄卖房创业,成立艺术团,只为弘扬艺术,教化人心。游本昌老师的故事值得当代年轻人去了解,去感动,他的思想对千千万万的当代读者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许晋杭,1991年生人,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2011年《非常6+1》周冠军,2012年师从游本昌老师学习;2014年担任游本昌艺术团经纪人,负责对外联络。至今策划并参与了上百场演出活动,包括米兰世博会、新加波、加拿大等国际巡演。2014年参加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获全国十强。
前奏:最强龙套
◆ 三年半没开窍/ 002
◆ 演员是挨骂的职业/ 005
◆ 母校四年,受用一生/ 007
◆ 命运的转折:第一代“北漂”/ 009
◆ “佐料”演员/ 011
◆ 总有一天,我要演你这个角色/ 013
◆ 蹉跎十年/ 014
◆ 精神力量:偶像/ 016
◆ 演小角色的大演员/ 017
◆ 中国第一台哑剧/ 021
爆发:济公出世
◆ 机遇来了/ 028
◆ 全力以赴/ 032
◆ 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偶然获得/ 033
◆ 演济公耗尽我一生所学/ 035
◆ 取精华,去糟粕/ 036
◆ 你们就真打吧/ 038
◆ 天公为你作美/ 040
◆ 做人类的工程师/ 042
◆ 万人空巷/ 045
◆ 济公度人/ 048
◆ 一块哈达换来的续集 / 051
◆ 这才是济公精神/ 055
奋斗:卖房做话剧
◆ 为什么做《弘一法师》/ 062
◆ 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067
◆ 人生要享有权,不要占有权/ 069
◆ 三层楼/ 073
◆ 花开了/ 077
◆ 这是一部觉性的戏剧/ 079
◆ 意外骨折/ 085
◆ 手术/ 087
◆ 煎熬的一夜/ 090
◆ 你们帮我成长/ 092
◆ 带伤排练/ 094
◆ 伤后首演/ 096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098
◆ 弘一和济公/ 101
信仰:演员的诞生
◆ 备课/ 104
◆ 天哪!全额退还学费/ 106
◆ 改变基因/ 109
◆ 教学耐心/ 111
◆ 结业啦/ 114
◆ 十八里中学演讲:再见,未来的艺术家们/ 118
◆ 柏林寺演讲:永远做小学生/ 123
◆ 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125
◆ 警惕影视病/ 127
◆ 不要在相上学,要跟着心走/ 130
◆ 三位一体/ 132
◆ 刻板化表演/ 137
—机遇来了 —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哎,哎,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还相对匮乏。小电视里那个疯疯癫癫的济公,在那个经济腾飞、大国崛起的时代,成了陪伴无数人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的回忆。
游老师因为这个角色火遍大江南北,无数的观众把他直接和济公画上等号。时至今日,每当游老师参加活动时,与会人员但凡跟他有互动,打招呼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您的戏长大的!”《济公》电视剧以及游老师在当年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到底是《济公》成就了游老师,还是游老师成就了《济公》,这就跟“鸡和蛋谁先有”一样无法回答。但是游老师毫无疑问已经以最经典的“济公”形象镌刻在了所有观众的脑海里。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拍摄济公的时候,游老师已经年过 50,前面已经饰演了79个角色,济公是他的第 80个角色。当年选角之时曾“一波三折”,游老师险些就与“济公”擦肩而过,有可能,他注定就要跑一辈子龙套,甚至销声匿迹。
当时上海电视台正在筹拍《济公》,在上海把哑剧做得风风火火的游老师进入了电视台的视野。这是在剧院处于边缘化的游老师自己“折腾”出来的结果。
“从毕业开始工作以后,我总觉得自己的才能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我觉得济公这个角色非常符合自己,我愿意去挑战自己。”
但是不久后,报纸上就出现了自己的学生严顺开(1981年电影《阿Q正传》中饰演主角阿 Q,1959年至 1962年,游老师是严顺开的老师)要演济公的消息。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游老师萌生退意。
这已经不是游老师第一次和严顺开“撞车”了。有一次游老师在首都机场前厅看话剧,中场休息的时候碰见了谢添,谢添很认真地跟游老师说:“你可以演阿 Q。”游老师当时就愣住了,心里可不敢相信。1960年以后,游老师经常在一些晚会上“出洋相”,表演一些非常幽默的小节目,谢添对此非常欣赏。
“现在上海准备要拍阿 Q了,你给导演写封信,争取这个角色。”
游老师心里非常忐忑,一直在纠结这个机会要不要争取,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己年轻的时候比较清高”。但这回,他打算斗胆试一次,于是鼓足勇气,提笔写信。
写了这封信之后就没了下文,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已经定了严顺开。因为他们对严顺开比较了解,当时严顺开已经毕业了,并且在上海滑稽剧团还有所表现。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给导演写了自荐信,却弄得这样一个结果,这大大打击了游老师的信心。
一直以来,游老师都不是命运的宠儿,演艺生涯磕磕绊绊。他觉得一个演员的成功除了要有足够的努力和天赋之外,机遇也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有时候你有了很好的天赋,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但是机会却不一定来敲你的门。
对于自荐失败这件事情,夫人杨惠华也说:“看来你真的是很不走运啊!”
机会总是优先垂青有准备的人。
游老师在大连的一次演出间隙,他接到了家人打来的电话,说有人找上门来请他演济公。
游老师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连觉都没睡好,在床上翻来覆去,琢磨着济公这个角色要怎么演。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不对,这个角色之前不是也说要找严顺开演吗?这……
游老师心情十分复杂,顾及之前剧组找过严顺开,他不愿意跟他 (严顺开)撞车。所以没有立刻答应剧组。
他自己有一个规矩:“我从来不跟人抢角色,从高中起就是如此,从来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角色最后我来演。”
在得知游老师为此犹豫不定时,中央实验话剧院给予了他很大鼓励,他最终咬咬牙,下定了决心。
“一方面,我觉得我工作这三十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跑龙套,现在也应该演个像样的主角了。二来也是对方自己找上门来的,与严顺开要演的不是同一个制作单位,所以最后我还是接下了这个角色。”
济公的角色设定使得表演很难把握,导演为了拍摄的事情,忧心忡忡,他无数次地上门跟游老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沟通。有一次在家里聊完之后,游老师送导演走到门口,导演心事重重,还是觉得没把握,转身就问游老师:“你觉得济公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游老师挤挤眉、弄弄眼,一变阴阳脸,冲着他演了起来,说:“你觉得济公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做出济公的模样)哈哈哈!”
“好!好!济公就是这个样,就是这个样啊!”导演瞬间被游老师的演技征服,信心倍增。当时游老师在大门口冲导演做出的这个模样,也就是后来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经典模样。
到现在,游老师时常还会跟学生们感慨当时上天的各种安排:“本来在拍济公前,有机会演《阿 Q正传》,但是没有成,让学生严顺开演了。后来导演说,正是因为没有演,才有了后来济公的成功,因为你是一个陌生面孔,如果你当时演了阿 Q,成了明星,大家看济公的时候,还会是那种感觉吗?”
游老师小时候,家里柜台上就放有一个济公瓷像,他特别喜欢,一有空就一边研究一边玩儿。在江苏昆山上四年级的时候,他每天放学都要跑去听号称“江南活济公”的沈笑梅先生讲《济公传》,听完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在家人面前露一手,喊两嗓子,逗得大家直不起腰。他跟济公的因缘,甚至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帮他种下了。游老师的母亲在怀他第六个月的时候去苏州礼佛,当时拜的就是济公。这真不得不说,游老师演济公,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 全力以赴 —
80年代,《济公》要开拍的消息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新闻。为此,剧组还做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游老师,对于出演济公这个角色有多少信心?
游老师在发布会上说了这样一番话:“没有一个角色是容易演的,不管是龙套还是主演。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角色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演员,这是个新角色,我不可能打包票,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当时的跳高冠军朱建华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纪录,后来就再也超不过去了。游老师说:“就像朱建华一样,横杆立在前头,他在起跳之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跳过去。我跟他一样,不知道这部戏的结果如何,但是我一定会尽可能用最大努力越过去,我坚决不会从横杆底下钻过去!我会努力定下标准,让后来人超越。”
全力以赴这四个字,不仅是他对媒体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承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很多我们以为的“不可能”,都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或者还没有足够坚定的决心。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不是外界的客观条件,而是我们内心的条条框框。我曾经以为,某些事情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做得成,一旦年纪大了,就只能安于现状,看着曾经的梦想慢慢凋零。但是这本书,通过一些故事,一些人生哲理,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告诉我如何去打破思维的定势,如何去发掘自己身上被忽视的潜能。它并没有给你灌输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关于“坚持”的论述,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个日夜的默默耕耘,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勇气。这本书让我对“坚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盲目的执着,而是充满智慧和韧性的前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梦想永远不会太晚”,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点燃内心深处那沉寂已久的火焰。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总会有一些时刻,我们会觉得疲惫、迷茫,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挫折和不顺之后,那种“我还能行吗?”的念头会像野草一样疯长,几乎要压垮我们。这时候,一本能给予力量的书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正是因为它的名字传递出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仿佛在告诉我,无论我现在的年纪、经历如何,只要心中还有那个未曾熄灭的梦想,就永远有重新出发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一种跨越时空的慰藉。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些被现实磨平的棱角,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憧憬,是否还有可能被重新拾起?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找到触动心灵的共鸣,能看见那些曾经被压抑的希望被重新点燃的火光,能学习到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依然坚定地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
评分“济公”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传奇色彩,而游本昌老师扮演的济公,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我一直很好奇,在荧幕之外,这位艺术家的人生又是怎样的?这本书以“济公游本昌的智慧人生”为副标题,无疑满足了我这样的好奇心。我期待着,能够从这本书中,窥见游本昌老师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人生哲学,感受他所秉持的智慧。我尤其好奇,他是如何将济公的洒脱、智慧与慈悲,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的。是不是在扮演济公的过程中,他也汲取了济公身上的某种精神,从而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让我有机会去解锁这位艺术家的智慧宝库,去学习他的人生经验,去感受他独特的生命魅力。我相信,他的故事,定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让我学到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超然,一份豁达,一份对生命的热爱。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禅意的风格,仿佛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他用一种不疾不徐的语调,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话语,思考它背后的含义。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捷径”式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付出了多少,在于如何去爱,如何去奉献。它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放下”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去释怀过去的遗憾,如何去拥抱现在的拥有,如何去期待未来的未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潜藏的无限可能。我从这本书中,收获了力量,收获了智慧,更收获了一份对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慰藉,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生活。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眼前的琐事缠身,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位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也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豁达、更开阔的眼界去审视这个世界。我开始关注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开始品味那些被我忽视的日常,甚至开始从一些看似平凡的经历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我曾经以为,只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才能称之为“有意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意义,往往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蕴藏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蕴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之中。它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平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