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

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王庆节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哲学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理论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84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627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是德国著名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1927年在马堡大学开讲座课时的讲义。
  《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详细研究了《存在与时间》首部第三篇的中心问题、通过提出作为一切存在领悟之境域的“时间”,来回答引导着此在分析论的、对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式的追问、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实事内涵与内在体系。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目录

导论
§1.主题的阐明与大体划分
§2.哲学之概念。哲学与世界观
§3.哲学作为关于存在的科学
§4.关于存在的四个论题以及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5.存在论的方法特性。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环节
§6.讲座提纲

第一部分
对若干传统存在论题现象学的一批判的讨论
第一章康德的论题: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
§7.康德论题的内涵
§8.对存在或者实存概念的康德式阐释的现象学分析
a)存在(实存、实有、现成存在)、绝对肯定与知觉
b)行知觉、被知觉者、被知觉性。被知觉性与现成者之现成性的差别
§9.对论题所涵问题更为根本的把握与更为彻底的论证之 必要性
a)作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不足以在存在论上阐明知觉
b)知觉一般之存在建制;意向性与超越性
c)意向性与存在领悟;存在者之被发现性(被知觉性)与存在之被 展示性
第二章 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中世纪存在论论题:何所是(essentia) 与现成存在(existentia)属于存在者之存在建制
§10.该论题的内涵及其传统讨论
a)预先勾勒区分essentia[本质]与existentia[实有、实存]的传统 问题情境
b)古代与经院派领悟境域中对esse[存在、是](ens[存在者]), essentia[本质]与existentia[实有]的先行界定
c)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邓·司各特、苏阿雷茨)对essentia 与existentia所做的区别
a)托马斯主义关于ente creat0[被造的存在者]中essentia与 existentia之间distinctio realis的学说
9)司各特主义关于ente creato中essentia与existentia之间的 distinctio modalis(formalis)[模态的(形式的)区别]的学说
y)苏阿雷茨关于ente creato中essentia与existentia之间的 distinctio sola rationis的学说
§11.现象学地澄清为第二论题奠基的问题
a)追问essentia与existentia之本源
b)回溯到作为essentia与existentia之隐涵领悟境域的此在对存 在者之制作性施为
§12.处理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不充分奠基的证明
a)制作性施为的意向结构与存在领悟
……

第二部分 对于存在一般之意义的基础存在论追问。存在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方式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
  a)作为实证科学的心理学不足以在存在论上阐明知觉
  我们的问题是:康德在尝试阐明存在、实存、现实性与实有时诉诸设定与知觉之类,这是否偶发的一时之念?在这么做时,他把目光投向了何处?他从哪里获得那种给予实存、实有概念以特征的阐明?肯定之类概念源自何处?那必然随之一同被思为使肯定得以可能的是什么?康德可曾充分地界定肯定一般自身之可能性条件?可曾借此澄清肯定之本质且由此展现那被阐明者(存在、现实性)自身?
  我们已经看到,现成者之被知觉性、被发现性不同于现成者之现成性。而在每一次对现成者的发现中,该现成者都是作为现成者,也就是说在其现成性中被发现的。于是在一现成者之被知觉性或者说被发现性中,现成性都以某种方式被一同展示了,被一同开启了。存在确实不同于被设定性,后者倒是对存在者的设定将自己确证为被设定的存在者之存在的方式。也许从被知觉性与被设定性出发,通过充分的分析,可以阐明其中被发现的存在或者现实性及其意义。如果能够成功做到,充分地就其本质结构阐明对现成者的发现、阐明知觉与绝对设定,那么沿着这条道路也就必然可以遭遇实有、实存、现成性之类。问题出现了:如何才能获得关于知觉及肯定现象(这现象是康德为了阐明现实性及实有所考虑的)之充分规定?我们已经显示了,康德藉之阐明存在、实存概念的那些概念本身尚待阐明。这一方面是因为,既然还需断定康德是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它们或者用它们所意指的东西,那么知觉与设定概念便是有歧义的;另一方面则因为,即使按照对康德最为有利的诠解,能否把存在诠解为肯定、把实存诠解为知觉,这些都是成问题的。知觉与肯定现象自身需要阐明,问题便在于如何达到这种阐明。显然,应当追溯到那使知觉、设定以及认识能力之类得以可能的东西,——那为知觉、设定打下基础的东西,——那把它们规定为它们所属的存在者之行为的东西。
  按照康德,一切思维、设定都是一种我一思(Ich-denke)。这个自我及其状态、它的行为(一般所谓“心理的东西”)需要一种先行阐明。康德有关实有、实存的概念阐释不无缺憾,其原因显而易见:康德是用一种相当粗糙的心理学来工作的。人们也许会猜测,假使康德有一种当今所具之可能性精确地研究知觉之类,立足事实而非以一种空洞的敏锐与两可的名相来工作的话,那么或许他也会对实存与实有之本质产生另一种洞见。
  然而,至于那种要求把立足事实的科学心理学当作康德问题(而这意味着每一个哲学问题)之基础的呼声,情况又当如何呢?我们必须简短地讨论一下,是否心理学一般就其根本(而非仅在其工作的某几个方向上)而言为康德问题准备了地基并且为其解决提供了手段。
  ……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于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了80余卷(按计划将编成102卷)。已出版者包含了海德格尔著作(含讲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余下未出版者多为书信、札记等(全集第4部分,第82卷始)。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出版工作的顺利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海德格尔翻译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势,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种文字的全集版翻译,据说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译也已经启动。相比之下,汉语的海德格尔翻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不能与亚洲邻居的日、韩两国比较,严肃的译著至今只有十几种而已。这种状况是令人羞愧的。
  为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反复酝酿,我们计划根据《海德格尔全集》版,编辑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收录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我们依然认为这一部分是《海德格尔全集》中最值得关注的,包含了作者已经稳定下来的思想),而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我们假定,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否认其他卷本(讲座稿和手稿)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愿意认为,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于对《海德格尔全集》的系统译介。但我们选译的30卷至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也或可为将来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所选30种著作中,约半数已有成熟的或比较成熟的中文译本,少数几种已经译出了初稿,其余约十余种则有待新译。已出版的译著在编入《海德格尔文集》时,将根据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订,因为其中有几种原先只是根据单行本译出的,也有几种在译文品质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于是多人参与的多卷本(30卷)译事,又由于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语文表达方面的奇异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译文风格上是难求统一的,甚至在基本词语的译名方面也不可能强行规范划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可能为进一步的义理辨析和讨论留下空间。我们唯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体例方面的统一,以便至少让人有一套书的整体感。
  按照我们的计划,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每年出版5种左右,约五六年内完成全部3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希望藉此为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讨论平台,也愿学术界有识之士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批评、建议,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大型的学术翻译事业。
《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内容介绍 《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收录了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早期思想的奠基性著作,旨在深入探讨现象学哲学的核心议题,并为理解其后续的“存在论转向”奠定坚实的基础。本书不仅是现象学研究的必读经典,更是哲学爱好者深入理解20世纪哲学思潮不可或缺的指南。 核心主题与论证脉络 本书围绕“现象学方法”与“存在的意义”这两个核心主题展开。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揭示出传统哲学所忽略的对“存在”本身的根本性追问。 现象学的革命与海德格尔的出发点: 海德格尔继承了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倡导的“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意识的经验现象”,而是将现象学的关注意义指向了“存在”本身。他认为,传统哲学,包括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都将对“存在”的理解局限于“存在者”(entities)的层面,即那些可被认识、可被把握的具体的“事物”或“实体”。这种将“存在”等同于“存在者”的哲学传统,导致了“存在的遗忘”(Seinsvergessenheit)。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作为一种严格的科学,其首要任务便是重新唤醒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揭示“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此在”(Dasein)的分析: 为了触及“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将分析的焦点置于“此在此”(Da-sein)——即“人之存在”——之上。此在并非一个孤立的、纯粹认识性的主体,而是“自在地安顿于世界之中”(in-der-Welt-sein)的存在。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日常性”存在状况进行现象学描述,揭示了此在所具有的几个基本特征: “自在地安顿于世界之中”: 此在总是处于某种“世界”之中,这里的“世界”并非仅仅是物理的空间,而是一种意义的织体,是此在与各种“用具”(Zeug)发生关系、并从中得以显现的整体。“关切”(Sorge)是此在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基本方式。 “投此”(Geworfenheit): 此在总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中,它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处境和生存的时代。这种“被抛”的境况构成了此在生存的根本背景。 “面向死亡”(Sein zum Tode): 此在的生存具有终结性,即面向死亡。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eigentlich)可能性,是对此在作为整体存在的揭示。对死亡的“预见”(Vorlaufen)使此在能够从日常的沉沦中挣脱出来,走向“本己的”生存。 “忧虑”(Angst): 忧虑是一种基本的情感状态,它并非指向某个特定的对象,而是对“无”(Nichts)的体验。忧虑揭示了此在存在的偶然性与无意义性,但同时也为挣脱日常沉沦、走向本己生存提供了可能性。 “领会”(Verstehen)与“解释”(Auslegung): 领会是此在理解自身存在的基本方式,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活动,而是此在与其生存可能性相契合的过程。解释则是将这种领会以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言说”(Rede)与“语言”(Sprache): 海德格尔强调了语言在揭示存在意义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工具,而是“存在的居所”(Haus des Seins)。 “此在”的“存在论”(Ontologie)与“本己的”与“非本己的”生存: 海德格尔将对“此在”的分析称为“此在的存在论”。他区分了“非本己的”(uneigentlich)与“本己的”(eigentlich)两种生存方式。 非本己的生存: 这是此在的日常生存方式,它沉溺于“常人”(das Man)的活动之中,被日常生活的琐事和议论所裹挟,丧失了对自身存在的独立思考。在常人那里,此在的生存是被“平均化”和“模糊化”的。 本己的生存: 本己的生存是此在从常人的沉沦中挣脱出来,面向自身存在可能性,尤其是面向死亡,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本己性并非某种内在的本质,而是此在与其自身最真实的生存可能性的一种契合。 “存在”的追问与“真理”(Aletheia):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存在论视为通向“存在”本身追问的初步阶段。他认为,此在的存在论最终指向的是“存在”的意义。他重新解释了古希腊哲学的“真理”(aletheia),认为真理并非仅仅是指判断的符合性,而是“敞开”(Entbergung)或“揭蔽”(Unverborgenheit)。存在的真理就是存在本身的敞开,而此在则是存在得以敞开的场所。 修订译本的意义 “修订译本”的出现,意味着在原有的翻译基础上,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更为精准的校对,力求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贴合海德格尔原文的哲学内涵。这可能体现在: 术语的精确性: 海德格尔的哲学充满了其独创性的术语,如“此在”、“关切”、“投此”、“领会”、“常人”等。修订译本将致力于更准确、更一致地翻译这些关键术语,避免歧义,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 语法的细致处理: 海德格尔的德语行文风格复杂且富有挑战性,常常运用长句、嵌套结构以及特殊的词序。修订译本将更加注重德语原文的句法结构和逻辑连接,力求在中文语境下呈现出原文的力度与深度。 哲学内涵的传达: 哲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传达。修订译本的译者将基于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力求将海德格尔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其关于存在、时间、真理的独特洞见,以最恰当的中文表达出来。 阅读本书的价值 阅读《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将为读者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深入理解现象学: 本书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发展乃至超越的绝佳入口,展现了现象学如何从意识科学转向存在论的深刻转变。 重塑对“存在”的认知: 通过海德格尔的分析,读者将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观念,认识到“存在”本身是一个需要被追问和揭示的根本问题。 理解人之存在的独特性: 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复杂性、有限性以及可能性,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生存境况。 把握20世纪哲学的重要思潮: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存在主义、解释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后期乃至当代的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本书,是理解这些思潮的源头活水。 培养批判性思维: 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鼓励读者超越既有的成见和约定俗成的观念,以一种更为根本和原创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总而言之,《海德格尔文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修订译本)》是一部极具深度和挑战性的哲学著作。它邀请我们踏上一场对“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刻探索之旅,在这场旅程中,我们将重新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并最终认识到哲学追问的永恒价值。修订译本的出版,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清晰、准确、富有哲学力量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深邃的、近乎黑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仿佛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几乎是被它本身的气场所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古老的图书馆前,知道里面藏着某种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秘密。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到舒服,看得出来编辑团队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奠定了一种严肃的基调,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可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消遣读物,它要求的是一种专注的、近乎朝圣的姿态。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那种知识的重量,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某些哲学体系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我期待着接下来的阅读过程能像这本书的外部包装一样,充满仪式感和深邃的内涵。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耐力的考验。我不是说内容有多么艰深不可测,而是它那种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论证结构,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你不能跳过任何一个段落,因为作者的每一个表述似乎都建立在前文细致入微的铺垫之上。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梳理刚刚读到的那几页内容,试图去捕捉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关节。这种阅读体验与我以往阅读小说或散文时那种“沉浸式”的放松状态截然不同,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难度很高的山峰,需要精确的步伐和持续的体能。虽然过程缓慢且充满挑战,但每当成功理解一个核心概念时,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突然拨开了一片浓雾,看到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坦白说,是我在众多哲学译著中体验到的一次相当令人振奋的进步。很多晦涩难懂的德语原著,在被翻译成中文时,常常会因为过度追求字面上的对等而变得佶屈聱牙,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然而,这本修订译本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打磨和权衡。译者似乎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作者思想的精髓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又让中文读者能够相对顺畅地跟进其复杂的论证链条。我注意到许多关键术语的处理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不再是那种生硬的、让人一头雾水的直译,而是更贴合中文语境的阐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初期的挫败感。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研读才能消化思想的读者来说,好的译本是通往理解之门的钥匙,而这个修订本,无疑是打磨得非常光亮的一把。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和目录结构,显示出一种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这对于我构建整体的哲学地图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对某些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追溯和辨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带着读者回溯思想的源头,展示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被塑造和挑战的。这种梳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孤立的理论片段,被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想要系统性地建立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是不可或缺的。我发现在跟随作者的引导时,我对于某些长期困扰我的哲学难题的理解开始变得更加立体和精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定义,而是开始探究其深层的形而上学基础。

评分

从纯粹的学术工具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到位,这对于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经典时,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正文本身,而是那些需要额外查阅才能弄懂的背景知识、典故引用或者对其他哲学家的回应。这本修订译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慷慨,大量的脚注不仅解释了生僻词汇的来龙去脉,还常常提供了对关键引文的出处和相关学术讨论的指引。这意味着我可以在不频繁中断阅读流程的情况下,迅速获得必要的上下文信息。这不仅仅是提供帮助,更是一种对读者研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使得原本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图书馆和数据库中搜寻资料的工作,被有效地整合到了阅读本身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